基本信息
作者:柯云路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6月
开本:16
装帧形式:精装
定价:《新星》《龙年档案》118元/本;《夜与昼》《衰与荣》138元/本
ISBN:
《新星》978-7-5594-1641-4
《夜与昼》978-7-5594-1638-4
《衰与荣》978-7-5594-1639-1
《龙年档案》978-7-5594-1640-7
总定价:512.00
编辑推荐
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创作,柯云路是一个绕不开的作家,《新星》也是一部绕不开的作品。
2018年是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我国改革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节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版的“柯云路改革四部曲”——《新星》《夜与昼》《衰与荣》《龙年档案》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
县委书记李向南,改革之初的政治新星,他的改革之路,让我们领略到中国改革之初激越的旋律,感受到这颗“新星”豪放的气质和行进中的力量,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可以看到今天改革者们成长的轨迹,也可以看到某种历史的必然!
李向南不仅仅只是一个县委书记,他所代表的是对中国悠久历史和现状有清醒认识的人,他在改革中所表现出来的果敢与豪放、睿智和积极,使大众看到了那一代人的崛起,让我们领略到了中国改革之初激越的旋律、浩荡的气魄和行进的力量。
柯云路“多年来读者对李向南的最后命运多有询问。《龙年档案》或许是对这些询问的一种回答。”
他是罗成,也是孤胆英雄李向南的再起。
内容简介
柯云路改革四部曲由《新星》《夜与昼》《衰与荣》《龙年档案》四部小说构成。以一个县城为背景,浓缩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基层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社会生活,成功塑造了李向南这一锐意进取、勇于开拓、直面改革浪潮的典型形象。
本书以百科全书式的写法,展现出了改革开放进程中的艰难与复杂、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的交融与对抗,一针见血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现状与变革趋势,以及喧哗与骚动的时代气息。
作者简介
柯云路
原名鲍国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80年步入文坛后便出手不凡,处女作《三千万》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此后又以《新星》《夜与昼》《衰与荣》《龙年档案》等经典改革文学作品为读者所熟知,成功塑造了李向南这一锐意进取、直面改革浪潮的典型形象。
柯云路关注现实,紧扣时代脉搏,致力于对改革开放的书写,用文学记录中国的社会进程,他的创作历程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回顾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文学创作,柯云路是一个绕不开的作家。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人”的关注,那份对理想主义者遭遇现实困境的深刻洞察。它没有将改革者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展现了他们在理想与利益、大局与小我之间的拉扯。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特定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精神面貌的刻画,那种既要冲锋陷阵,又要保持清醒批判的矛盾状态,被作者拿捏得恰到好处。有一段描写仿佛就是在描绘我身边的一位前辈,那种在体制内艰难推动变革,却又时常感到孤立无援的复杂心境,读来令人唏嘘。它探讨的不是改革的“是什么”,更多是改革的“为什么”和“付出了什么代价”。这种对灵魂深处的挖掘,使得这部作品超越了一般的纪实文学,带上了一丝哲学思辨的色彩。它提醒着每一个后来的建设者,伟大的事业背后,往往是无数不为人知的牺牲与妥协。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凝练,带着一种独特的、属于那个时代特有的朴素力量感。它不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用最直接、最坦诚的方式直击主题,仿佛作者面对的不是读者,而是历史本身,必须以最负责任的态度去陈述。读到一些关键人物的访谈记录或日记摘录时,我甚至能感受到那种笔触下的颤抖,那是激情与克制交织的产物。它成功地塑造了一批群像,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他们的口头禅、他们的行为模式,都成为了一种时代的注脚。这部作品的价值在于,它不只是“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构建”了一种关于那个时代的精神景观,一种混合着勇气、困惑与希望的集体记忆,其影响力久久不散。
评分这部厚重的文集,简直就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我读完后,感觉自己仿佛亲身经历了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些事件,更是深入骨髓地描绘了改革洪流中,那些“弄潮儿”们的内心挣扎与抉择。记得其中一篇侧重于经济体制转轨的文章,笔触极其细腻,将宏大的政策变动,落到了一个个具体企业、一个个鲜活人物的命运之上。那种从计划经济的僵硬桎梏中挣脱出来的艰辛与阵痛,通过文字的感染力,让人感同身受。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复杂的政治经济学说,转化为充满人情味的叙事,让你在了解改革逻辑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改革背后,那些决策者们顶着巨大压力时,鬓角的汗珠是如何滑落的。特别是对一些关键转折点的描写,那种历史的必然性与个体的偶然性交织在一起,读起来酣畅淋漓,也让人不禁思考,如果换做是我,在那样的历史关口,会做出何种选择?这书,是历史教科书无法给予的温度和深度。
评分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极具价值的“复盘”视角,它没有沉湎于对过去的赞颂,而是保持了一种冷静的、近乎学术的审视态度。我特别欣赏它对改革进程中出现的争议性事件的处理方式,它没有急于给出简单的非黑即白的结论,而是将不同的声音和视角并置呈现,让读者自己去思辨。这种开放性的讨论空间,正是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它让我们看到,改革从来不是一条笔直的坦途,而是无数次试错、反复、修正的结果。通过阅读这些被精心梳理的案例,我对自己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了更清晰的认知,理解了许多现有制度和现象背后的历史逻辑和演变脉络。它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一份珍贵的历史经验总结,指导着未来的方向,教导我们如何带着敬畏之心去面对变革。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极强,像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高潮迭起,张弛有度。不同板块之间的切换非常自然,从宏观的政策制定场景,瞬间无缝衔接到微观的基层试验摸索,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完全没有一般严肃题材读物那种枯燥感。特别是那些关于地方探索和“先行者”事迹的章节,充满了戏剧张力,像是在看一部悬疑片,你明知故事的走向,却忍不住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遣词造句精准有力,尤其擅长使用那些富有画面感的动词和形容词,让那些陈旧的会议记录和文件精神瞬间鲜活了起来,仿佛能嗅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尘土和油墨味。这种叙事技巧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使得即便是对历史不甚了解的年轻读者,也能被深深吸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