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 陈新仁

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 陈新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新仁 著
图书标签:
  • 语用学
  • 身份认同
  • 话语分析
  • 社会语言学
  • 交际语言学
  • 文化研究
  • 中国哲学
  • 语言哲学
  • 认知语言学
  • 社会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者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230662
商品编码:2844787480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

定价:68.00元

作者:陈新仁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303230662

字数:285000

页码:254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成果尝试提出语用身份论,从语用学角度出发,考察言语交际中人们在特定的语境中如何通过话语选择、建构特定的身份以达到特定的行事与人际意图。本成果的特色在于通过分析大量*手语料,探究身份的交际属性、资源价值,呈现身份作为施为资源、人际资源、阐释资源、解释资源和评价资源的核心作用。本成果的理论意义在于从身份建构角度解读特定话语方式的意义,阐释特定话语方式的形成机理,评价特定话语方式的社会意义或交际效果,其学术价值在于推进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身份问题研究,建构语用学新理论,为在语用学领域中开展话语研究提供较为系统的理论参考,对(跨文化)言语交际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目录


作者介绍


陈新仁,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语言学研究所所长,East Asian Pragmatics主编、《外国语文研究》主编、《语用学研究》第二主编。主要研究兴趣包括语用学理论与应用、外语教育与教学、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等。独著、合著、译著14部,发表学术论文140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要学术包括中国语用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话语研究会副会长等。

文摘


序言



语用身份论:以身份话语为驱动的社会行动解析 本书深入探讨了“语用身份论”这一新兴理论框架,旨在揭示个体与群体如何通过构建、协商和运用话语中的身份来达成特定的社会行动。它不只是对身份概念的静态描绘,更关注身份在实际社会互动中的动态生成与实践功能。作者陈新仁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身份话语作为一种强大的行动力,如何塑造人际关系、影响社会结构、乃至驱动历史变迁。 一、 身份:不仅仅是你以为的那样 传统认知中,身份往往被视为一种固定的、先天的或后天赋予的标签,如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等。然而,《语用身份论》将身份的理解推向了更深层次的实践维度。它认为,身份并非仅仅是“我是谁”的自我认知,更是“我是如何表现的”以及“他人如何理解我的”的互动产物。身份的生成,很大程度上发生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语言的运用得以显现和确认。 本书的核心观点之一是,身份在话语中被“表演”和“建构”。当我们说话、写作、甚至沉默时,都在无意识地或有意识地传递关于我们自己的信息,这些信息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指向特定的身份立场。例如,一个政治家在竞选演说中,可能会强调自己是“普通民众的代言人”,以此来争取选民的认同,这种“代言人”的身份并非先验存在,而是通过其话语策略在特定时刻被构建出来的。同样,在一个家庭聚会中,一个成年子女可能会通过表达对父母的关心和责任来强化自己“孝顺子女”的身份。 更进一步,语用身份论强调了身份的“关系性”。我的身份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对于他人、相对于社会环境而存在的。我认同的身份,也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或至少不被否定。这种互动和协商的过程,构成了身份话语的动态性。因此,理解身份,必须将目光聚焦于话语发生时的具体情境,分析参与者之间的权力关系、文化背景以及互动策略。 二、 话语:身份行动的载体与工具 如果说身份是目的,那么话语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载体和工具。《语用身份论》将话语视为身份得以表达、强化、协商和改变的核心媒介。它不再将话语仅仅看作是信息的传递,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社会行动,一种“做事”的方式。 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的话语实践如何服务于身份的建构。这包括: 话语的表征性: 通过描述、叙事、评价等方式,个体和群体在话语中呈现自己的特质、历史、价值观和愿景,以此来塑造他人对自身身份的认知。例如,一个社会运动组织可能会通过讲述受压迫者的故事来构建其“为正义而战”的身份,并争取公众的支持。 话语的施为性: 话语不仅仅是描述,更是行动。例如,一句“我正式宣布……”就构成了一种行动,赋予了说话者相应的权力。在身份议题上,话语的施为性体现在,通过特定的语言表达,个体可以要求被他人按照某种身份来对待,或者拒绝被按照某种身份来对待。例如,一个人可以通过公开声明自己的性取向,来挑战和重塑社会对其性身份的固有认知。 话语的互动性: 身份话语是在对话、辩论、合作与冲突中形成的。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不断地回应、协商、反驳,从而调整和确立自己的身份。例如,在一次团队合作中,成员之间的协商和分工,会不断巩固或改变他们各自在团队中的角色身份。 本书还深入分析了话语中的权力不对称如何影响身份的建构。掌握话语权的一方,往往能够更有效地将自己的身份强加于他人,或者将某些身份边缘化。理解这种权力动态,对于揭示社会不平等以及进行有效的身份政治至关重要。 三、 以身份话语做事:具体而微的社会行动 《语用身份论》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来理解个体和社会群体是如何“以身份话语做事”的。这种“做事”,可以涵盖从日常的人际交往到宏观的社会运动,从微观的个人认同到宏观的集体身份构建。 本书列举了大量生动且富有启发性的案例,来展示身份话语在实践中的应用: 政治领域: 政治家如何通过设定议程、使用特定词汇(如“国家安全”、“人民利益”)来构建自己的政治身份,并赢得支持。政党如何通过集体叙事来塑造其“改革者”或“守护者”的身份。 媒体领域: 媒体如何通过选择报道的角度、使用特定的标签(如“英雄”、“罪犯”)来构建和传播关于个人或群体的身份形象,进而影响公众舆论。 教育领域: 教师如何通过课堂语言、评价方式来建构学生在学习中的身份(如“聪明学生”、“努力学生”),并影响其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 社会运动领域: 各类社会群体如何通过集会、游行、网络发声等方式,来强化自身身份(如“LGBTQ+社群”、“环保主义者”),争取社会承认和权利。 日常交往: 在家庭、职场、社交场合,我们如何通过称谓、语气、行为来确立和维护自己在特定关系中的身份。例如,父母对子女的称呼,就是一种身份的确认和强化。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细致剖析,本书揭示了身份话语的强大力量,它不仅仅是表达,更是行动本身。它能够: 动员与组织: 共同的身份认同是社会群体动员和组织起来的重要基础。例如,民族主义叙事的兴起,能够将分散的个体凝聚成一个具有强大行动力的集体。 合法化与正当化: 通过将某种行动或主张与其特定的身份联系起来,可以使其获得合法性和正当性。例如,女性主义运动将争取女性权益的斗争与“性别平等”的身份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更广泛的支持。 抵抗与挑战: 弱势群体可以通过构建和宣扬自身被压抑的身份,来挑战现有的权力结构和社会规范。例如,奴隶制时期,被奴役者内部形成的抵抗叙事,就是一种重要的身份话语实践。 自我实现与社会变迁: 当个体或群体成功地在话语中确立了某种新的身份,这不仅会影响他们与他人的关系,也可能推动社会规范的改变和整体社会结构的转型。 四、 语用身份论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语用身份论》的理论贡献在于,它将对身份的研究从抽象的哲学思辨和心理学内省,引向了具体的社会实践和语言互动。它强调了身份的“可塑性”和“动态性”,克服了传统身份理论的静态和本质化倾向。通过将身份与话语紧密联系,本书为理解社会行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强调了语言在社会建构中的核心作用。 本书的实践意义同样深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分析工具,帮助我们: 更深刻地理解社会现象: 无论是国际冲突、国内政治斗争,还是日常的人际矛盾,都可以从身份话语的视角进行更精细的解读。 更有效地进行沟通与协商: 认识到身份话语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在沟通过程中更加审慎地使用语言,理解对方话语背后的身份意图,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更有力地推动社会变革: 对于社会活动家、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而言,理解和运用身份话语,能够更有效地动员资源、凝聚共识,推动积极的社会变革。 总而言之,《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身份概念的理解,更揭示了身份话语作为一种强大的社会行动力的运作机制。通过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话语,不断地构建、协商和行动,塑造着我们自身以及我们所处的社会。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观感是厚重且充满潜力的,它承诺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我喜欢这种直面现实复杂性的态度,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身份政治日益凸显的时代,理解其背后的运作机制至关重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实用主义的身份观”,即把身份视为一种可塑的工具箱,而非固定的枷锁。如果作者能够细腻地描绘出在不同文化背景或组织层级下,同一套身份话语是如何产生截然不同的“做事”效果的,那么这本书无疑会成为我案头常备的参考书目。我对它能否系统化地阐释这种“话语即行动”的机制抱有极高的期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排版透露着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看得出校对和编辑团队是下了功夫的。光是目录的结构梳理,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构建理论框架时的精心布局。我稍微浏览了一下章节标题,发现它似乎并非停留在对身份认同的哲学思辨层面,而是更偏向于行动导向的分析。这种“如何用……做事”的提法,让我想起了某些行为经济学或社会心理学的经典著作,它们总是试图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操作性的框架。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身份”这个多义且流动的概念,锚定到具体的“话语”和“行动”上的。如果它能提供一套有效的分析工具,帮助理解那些微妙的权力运作,那它就绝对值得我花费时间去精读并反复品味其论证过程。

评分

说实话,我通常对带有“论”字的学术书籍持保留态度,因为它们往往容易陷入晦涩的术语堆砌,让非专业读者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副标题“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成功地拉回了我的注意力。这暗示着作者试图架设一座桥梁,连接严肃的理论研究与我们日常的实际操作层面。我个人对语言学和社会学交叉领域的探讨情有独钟,尤其关注那些关于“表演性”的理论如何解释社会现实的建构。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深入剖析,在不同语境下,我们如何通过精确地选择使用特定的身份词汇(比如“专家”、“受害者”、“局内人”)来构建特定的情境,并借此推动事件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这种对语言力量的深度挖掘,是我最期待从这本书中获得的。

评分

当我翻开前几页时,感受到了一种非常流畅的叙事节奏,这在社科读物中并不常见。作者的文笔似乎保持了一种清晰而富有洞察力的基调,避免了那种故作高深的晦涩感。这让我感到安心,说明这本书的目标读者群可能比我想象的更广。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话语”的界定方式,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后续分析的有效性。如果作者能成功地将“身份”视为一种可以被调动和部署的资源,而不是仅仅被动接受的标签,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非同一般了。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在现实谈判或冲突解决中,身份话语是如何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工具,甚至比直接的逻辑论证更为奏效。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确实很有意思,那种深沉的色调配上简约的字体,给人一种既学术又内敛的感觉。我拿到手里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纸张质感,拿在手上很有分量,这通常预示着内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仅是标题“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就已经激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它仿佛在暗示,我们日常交流中那些看似随意的身份标签和话语方式,实际上蕴含着某种驱动我们行为和决策的底层逻辑。我期待它能揭示出在职场、社交乃至家庭生活中,我们是如何不自觉地利用或被利用这些“身份脚本”来达成目标或建立关系网的。这种从宏大理论到微观实践的跨越,是任何一本优秀的社会科学著作都应该具备的特质,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耳目一新的洞见,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互动的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