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小镇是特色小镇的重要类型和特殊形式,以森林资源为依托,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注重生命、生态、生产、生活和文化的“四生一化”“五位一体”,是森林特质显著、多功能融合的创新创业平台,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开展“森林小镇”研究是秉承绿色发展理念,践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建设健康中国的有效路径。
本书分为总报告、调研报告和典型案例三个部分。总报告为2017~2018年中国森林小镇发展的形势分析与展望。调研报告有6篇,主要是对浙江安吉、广东、义乌、江西、吉林、广西六个地方的森林小镇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对其各自的建设实践及发展特色进行了分析。典型案例有8篇,即深圳盐田梅沙生态旅游型森林小镇、广东江门大田生态旅游型森林小镇、山东德州德百生态旅游型森林小镇、山西晋城横河养生慢享型森林小镇、四川广元天曌山森林康养型森林小镇、广州派潭生态旅游型森林小镇、四川攀枝花平地生态康养性森林小镇和四川眉山瓦屋山森林康养型森林小镇。
庞波,博士、研究员。生于1974年4月,四川巴中人。现任发展中国论坛秘书长。主要从事县域经济、新型城镇化、党建理论研究;先后出版《城乡统筹的成都实践与探索》、《就近城镇化研究》,《就近城镇化再研究》;发表《关于基层党组织公推直选几个问题研究》、《又好又快推进城镇化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各类专著编著类、论文类文稿20多篇。
倪建伟,浙江杭州人,浙江财经大学城市发展与管理系党支部书记,城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重点学科方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曾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助理,兼任发展中国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森林小镇发展指数专家委员、民进开明智库专家委员等。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城乡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2项,主持省部级课题12项,参与完成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邮政局、国家铁道部等省部级课题12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个人专著1部。
Ⅰ总报告
1、2017~2018年中国森林小镇发展报告
Ⅱ调研报告
2、“两山理论”发源地的森林小镇建设——浙江省安吉县的调查
3、探索乡村振兴及绿色发展之路——广东省的调查
4、村域“森林小镇”建设实践——浙江省义乌市何斯路村的调查
5、国有林场改革先行区的森林小镇建设——江西省的调查
6、东北大林区的森林小镇建设——吉林省的调查
7、西南边境革命老区的森林小镇建设——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调查
Ⅲ典型案例
8、深圳盐田:梅沙生态旅游型森林小镇
9、广东江门:大田生态旅游型森林小镇
10、山东德州:德百生态旅游型森林小镇
11、山西晋城:横河养生慢享型森林小镇
12、四川广元:天曌山森林康养型森林小镇
13、广东广州:派潭生态旅游型森林小镇
14、四川攀枝花:平地生态康养型森林小镇
15、四川眉山:瓦屋山森林康养型森林小镇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城市与乡村发展转型的观察者,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是它对“可持续性”这一核心议题的全面覆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生态”与“发展”常常被视为一对矛盾体,似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然而,这本书中的研究似乎在努力构建一个新型的范式,即如何通过对森林资源的精细化、创意化开发,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同时又能确保这种转化的长期稳定。我尤其留意到其中关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探讨,这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试图触及实操层面那些最棘手的利益分配和产权界定问题。如果报告能为解决这些深层次的体制障碍提供有益的参考,那么它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将是巨大的。这种对“双赢”可能性的不懈探索,正是当前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中最急需的理论支撑。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非常欣赏作者团队在梳理和呈现中国森林小镇发展脉络时的那种细腻和宏观视角兼具的叙事方式。他们似乎并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式,从宏观的政策背景、国家战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逐步下沉到具体的案例分析和指标体系的构建。这种结构安排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逻辑性,即便是对相关领域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顺着作者的思路,一步步理解“森林小镇”这一概念是如何在中国特定的发展阶段中被催生、被定义并被实践的。特别是在某些章节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森林小镇在发展路径上的差异化探讨,显示出研究者扎实的田野调查功底和对复杂现实的深刻体察。这种避免“一刀切”的分析态度,远比那些只强调成功模板的读物更具现实指导意义,它提醒着决策者和规划者,生态保护与经济活力的平衡点,永远是动态且因地制宜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专业术语的运用,给我带来了一种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它完全没有一般官方报告可能出现的晦涩难懂或官腔过重的问题。尽管内容涉及大量的政策解读和数据图表,但作者们巧妙地运用了更具画面感和场景感的描述,使得那些抽象的规划蓝图仿佛能在我眼前具象化。举个例子,当描述某个试点小镇的产业结构优化时,文字的流动性很高,仿佛能让人“看”到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和产业面貌的改善。这种将“硬数据”包裹在“软叙事”之中的处理手法,使得这本书不仅可以供专家学者作为案头参考,也能够被地方政府的基层干部和关注生态产业的投资者作为具有启发性的阅读材料。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与脚踏实地的基层实践。
评分这本《森林小镇蓝皮书:中国森林小镇发展报告(2018)》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第一印象。那种带着岁月沉淀感的深蓝色调,配合着居中的白色宋体标题,散发着一种既专业又沉稳的气息。在如今市场上充斥着各种鲜艳、追求视觉冲击力的书籍封面的背景下,这种“蓝皮书”的传统样式,反而像是一种对内容严谨性的无声承诺。我甚至可以想象,当它被放置在书架上时,那种低调的质感会立刻从一堆花哨的读物中脱颖而出,吸引那些真正对深度研究和政策分析感兴趣的目光。光是触摸封面纸张的纹理,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它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宣传册子,而是真真正正的“报告”。这种视觉和触觉上的初体验,已经为接下来的阅读过程定下了一个严肃、可信的基调,让人期待其中蕴含的洞察力绝非泛泛之谈,而是经过精心筛选和分析的数据结晶。整体看来,它在设计上成功地传达了一种“权威性”和“参考价值”,这对于一本着眼于国家级发展战略的报告来说,至关重要。
评分抛开内容研究本身不谈,单就这本书作为“蓝皮书”系列在2018年这个时间节点上的学术定位而言,它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2018年前后,中国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型期,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这份报告不仅仅是对过去一年森林小镇建设成果的总结,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五到十年发展方向的“路线图”的初步勾勒。它所设定的标准和提出的挑战,无形中为整个行业设定了一个对标的标杆。对于后来的研究者而言,这份报告无疑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基准点,后续的任何研究都无法绕开它所确立的初始数据和框架。因此,它收藏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知识内容,更在于它作为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生态建设思潮的权威性物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