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九姓达靼是十至十一世纪占据蒙古高原中部地区的游牧民集团。在探讨蒙古高原主体民族由突厥语族转变为蒙古语族的历史进程时,九姓达靼不可或缺。本书着重对蒙古族先人室韦——达靼人向蒙古高原核心地带与漠南地区的移居,及其之后的成长壮大过程进行了梳理与考证。其创新性成果主要体现在:八世纪时期九姓达靼居地位于色楞格河中游,与汉籍记录的室韦部落居地相符;十世纪时期的九姓达靼,其社会发展已经达到了“王国”阶段,且与北宋中央王朝保持直接的朝贡关系;十世纪时期的九姓达靼,除契丹外,还与五代宋、甘州回鹘、沙州归义军政权、西州回鹘保持互动关系;九姓达靼与沙陀后唐保持密切关系,甚至于姻亲关系。上述研究成果,有望学术界能够对“阴山达靼”“河西达靼”等提法重新进行定位。更重要的是,五代宋时期,九姓达靼曾归附于沙陀后唐,直接朝贡宋朝,并与河西地区保持有密切联系。这说明当时漠北草原民族的兴衰与中原中央王朝息息相关,这一时期的漠等 白玉冬 著 白玉冬,辽宁省阜新县(蒙古贞)人,蒙古族。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大阪大学文学(历史学)博士。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博士后。师从森安孝夫教授与荒川正晴教授,主要从事唐宋时期北方民族史和敦煌西域历史语言研究。在我国《历史研究》《民族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日本《史学杂志》《东洋学报》《内陆亚细亚言语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50篇,是靠前为数不多的能够直接释读突厥鲁尼文与回鹘文、蒙古文文献的研究人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日本学术振兴会外籍研究员项目1项。曾获日本学术振兴会外籍特别研究员奖励金。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力作。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填补了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空白,更在于它为我们理解“权力”、“认同”与“地域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分析案例。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撰写过程中,那种小心翼翼却又充满激情的心态,仿佛每一次落笔都是在小心翼翼地拂去历史的尘埃。对于任何对欧亚大陆历史、民族学或者政治人类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无可替代的珍贵资源。它不仅提供知识,更激发思考,引导我们去追问那些宏大历史叙事背后,普通人、小部落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生存和创造的。读完后,我感到自己的知识版图被大大拓宽,那种满足感是无以言喻的。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绝不是那种蜻蜓点水式的历史概述。作者似乎将毕生心血都倾注在了对“九姓达靼”这一概念的深层挖掘上。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其社会结构和法律体系的论述部分,那些对于“乜乞”制度和可汗权力边界的分析,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第一手洞察。很多历史研究往往停留在事件罗列,但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历史模型,去解释这些游牧民族为何能崛起、如何维系统治,以及最终走向何方。参考文献和引用的扎实程度,也足见作者的学术功底。每读到关键处,我都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从零散的档案和壁画中,重建起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历史图景的。这已经超越了一般的阅读,更像是一次与历史学家的深度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成功地打破了我固有的一些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刻板印象。在很多通俗读物中,他们常被描绘成单一的、野蛮的形象,但通过作者的笔触,我看到了一个内部结构复杂、文化多元、内部张力十足的政治实体。比如,书中对不同部落间贸易路线的剖析,揭示了他们经济生活的精细化程度,远非我们想象中的单纯掠夺为生。此外,作者对“同化”与“抵抗”这一主题的处理也极为高明,没有采取简单的二元对立视角,而是展现了文化交融中的微妙博弈。这种复杂性和层次感,使得整部作品的论述充满了张力,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辩证。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的新视角,即便是对同一段时期,不同群体的视角也会产生天壤之别。
评分阅读体验的流畅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本书能否真正打动人心,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堪称典范。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时而娓娓道来,细致入微地描绘出部落间微妙的权力制衡;时而笔锋一转,如同骏马疾驰般,将重大的战役和历史转折点刻画得惊心动魄。我发现自己很容易沉浸在那种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仿佛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身处历史洪流之中。行文中穿插的那些鲜活的场景再现,让我对“游牧”这一生活方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种地理上的存在,更是一种哲学和生存智慧的体现。更难得的是,作者的文笔兼具学者的严谨与文学家的细腻,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史料,变得生动有趣,读起来毫无压力,简直是一种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古朴而又充满力量感的色调,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游牧时代。我一直对那些在广袤草原上驰骋的民族充满好奇,总觉得他们的历史里藏着不为人知的智慧和坚韧。这本书的装帧质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这是一部有分量的学术著作,而不是泛泛而谈的野史。光是翻阅目录,那些精心构建的章节标题,就足以让人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所下的苦功。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注释清晰明了,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轻松上手,不会感到枯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言中展现出的那种对历史的敬畏感,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草原的风沙和马蹄声,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书籍的物理形态上就可见一斑,无疑为内容增色不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