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DK武器大百科 一部兵器与装甲的视觉史 儿童军事科普书 百科彩色图鉴 世界兵器大百科现代枪械百

包邮 DK武器大百科 一部兵器与装甲的视觉史 儿童军事科普书 百科彩色图鉴 世界兵器大百科现代枪械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武器
  • 兵器
  • 装甲
  • 军事
  • 科普
  • 儿童
  • 图鉴
  • 百科
  • 历史
  • 现代武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兰兴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87922
商品编码:28478584156

具体描述




书名: DK武器大百科-一部兵器与装甲的视觉史

定价: 198.00元

出版社名称: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0301

作者: (英)理查德·霍姆斯(Richard Holmes)

开本: 8开书名: DK武器大百科-一部兵器与装甲的视觉史

ISBN编号: 9787122287922




《DK武器大百科:一部兵器与装甲的视觉史》是由英国军事历史学家协力完成的百科著作,首度集中呈现了来自英国*家军械博物馆的一千多张珍贵的大幅精彩图片。从旧石器时代的燧石片,到古代世界的刀剑投枪,到中世纪的盾矛弩箭,到近代世界的火绳枪燧发枪,到变革世界的滑膛枪来复枪,到现代世界的自动突击步枪;从古代世界的士兵铠甲护具,到现代世界的防弹头盔,这些在战争、自卫、执法、狩猎中运用的武器所体现出的*具匠心和创造性,无不令人感到惊叹和震撼。 

本书以通俗的语言、专业的论述以及严谨的态度,穿越世纪的旅程,探索了各个时代武器的形式与功能,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那个时代,并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紧密相关的。同时也深度再现了*球武器和护具发展演变历程中的创新设计、繁杂种类、致命功能、残酷历史,以及驾驭这些武器驰骋沙场的士兵们的传奇,是一部精彩纷呈的兵器与装甲的图文大百科。




前言 6 
简介 8 

古代世界 
公元前3000—公元1000年 24 
早的武器 30 
美索不达米亚的武器和护具 32 
古埃及的武器和护具 34 
古希腊的武器和护具 40 
古希腊重装步兵 42 
古罗马的武器和护具 44 
罗马军团 46 
青铜和铁器时代的武器和护具 48 
盎格鲁-撒克逊与法兰克的武器和护具 50 
维京的武器和护具 52 

中世纪时期 
公元1000—1500年 56 
欧洲的剑 62 
日本刀和中国剑 66 
欧洲短剑 68 
欧洲的长兵器 72 
亚洲的长兵器 74 
蒙古武士 76 
长弓和弩 78 
武器展示:弩 80 
阿兹特克的武器和盾牌 82 
欧洲的头盔和轻盔 86 
欧洲的决斗头盔,开面盔和轻盔 88 
中世纪骑士 90 
欧洲的锁子甲 92 
欧洲的板甲 94 

早期近代世界 
公元1500—1775年 96 
双手剑 102 
欧洲的步兵和骑兵刀剑 104 
雇佣步兵 108 
欧洲细剑 110 
欧洲小剑 112 
欧洲的狩猎剑 116 
武器展示:狩猎工具袋 118 
日本武士刀 120 
武器展示:胁差 124 
日本武士 126 
印度和斯里兰卡的刀剑 128 
欧洲短剑 130 
亚洲短剑 134 
欧洲的单手长兵器 136 
欧洲的双手长兵器 140 
印度和斯里兰卡的长兵器 142 
欧洲的弩 144 
亚洲的弓 146 
火绳枪和燧发长枪 148 
武器展示:火绳滑膛枪 150 
欧洲猎枪(1600—1700) 152 
欧洲猎枪(1700年以后) 154 
亚洲的火绳枪 156 
组合武器 158 
欧洲手枪(1500—1700) 160 
欧洲手枪(1700—1775) 162 
欧洲的决斗甲胄 166 
欧洲的决斗头盔 168 
亚洲的盔甲 170 
日本的武士盔甲 172 

变革的世界 
公元1775—1900年 174 
欧洲的刀剑 180 
美国内战期间的刀剑 184 
奥斯曼帝国的刀剑 186 
中国的刀剑 188 
印度的刀剑 190 
印度和尼泊尔的匕首 192 
欧洲和美国的刺刀 194 
印度的杆棒类武器 196 
非洲的刃类武器 198 
祖鲁战士 200 
大洋洲的杖棍和匕首 202 
北美的刀和棒 204 
北美猎弓 208 
澳大利亚的飞去来器和盾牌 210 
燧发手枪(1775年以后) 212 
燧发手枪(1850年以前) 214 
雷帽手枪 216 
美国的雷帽转轮手枪 218 
美国内战时期的步兵 220 
英国的雷帽转轮手枪 222 
铜弹壳手枪 224 

《战火英豪:兵器演进史话》 第一章:冷兵器时代的辉煌与革新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长河中,兵器始终是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从远古时期简陋的石斧、木矛,到青铜时代的剑、戈、戟,再到铁器时代的刀、枪、弓弩,冷兵器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演进,塑造着战争的面貌,也反映着人类社会的技术水平和文明程度。 石器时代的生存之器 早期人类的生存环境充满挑战,凶猛的野兽和敌对的部落是时刻存在的威胁。因此,最原始的兵器往往也是最实用的工具。一块经过打制的石块,经过精心敲打,便成为锐利的石斧,既能砍伐树木,也能用于狩猎和防御。粗糙的木棍,末端削尖,成为简易的长矛,能够远距离攻击。这些简单的工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生存的保障,更是迈向文明的第一步。 青铜时代的军事变革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人类进入青铜时代。青铜的发现和冶炼技术,为兵器制造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青铜熔点适中,硬度与韧性兼备,能够铸造出更加精良、杀伤力更强的武器。 青铜剑: 青铜剑的出现,大大增强了步兵的近战能力。它们比石器时代的斧头更轻便,剑身狭长,攻击角度多样,成为战场上的利器。从早期的短剑到后来的长剑,青铜剑的长度和形制也在不断变化,以适应不同的战斗需求。 戈与戟: 青铜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兵器莫过于戈和戟。戈是一种钩状的打击兵器,钩住敌人的兵器或身体,然后进行拖拽或砍杀。戟则是在戈的基础上加上了长柄,使其兼具刺击和挥砍的功能,成为战车和步兵的强大武器。戈和戟的组合使用,在战争中形成了强大的攻防体系。 青铜盾与盔甲: 随着攻击性兵器的发展,防御性装备也应运而生。青铜盾牌由木胎外包青铜制成,能够有效抵挡刀剑的劈砍。简易的青铜甲片,虽然笨重,但也为士兵提供了初步的保护。 青铜兵器的出现,使得战争的规模和烈度都有所提升。战争不再仅仅是部落间的零星冲突,而是出现了有组织的军队,并催生了早期的军事战术。 铁器时代的精进与普及 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人类进入铁器时代。铁比青铜更易获得,冶炼技术也逐渐成熟,这使得铁制兵器得以大规模普及,彻底改变了战争的面貌。 铁剑与长矛: 铁剑比青铜剑更坚固、更锋利,也更容易保养。长矛则凭借其长度优势,在步兵方阵中能够有效地对抗骑兵和战车。 弓弩的崛起: 铁器时代,弓箭的射程和威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复合弓的出现,能够将箭射得更远、更有力。而弩的出现,则赋予了普通士兵以强大的远程攻击能力,其装填虽然较慢,但威力惊人,能够穿透当时的简易盔甲。 刀具的多样化: 铁器时代,各种类型的刀具也得到了发展,如用于劈砍的砍刀、用于切割的直刀等,它们在战场和日常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冶铁技术与军事工业: 铁器时代的军事发展,离不开冶铁技术的进步。规模化的冶铁作坊,能够生产大量的铁矿石,为军队提供源源不断的武器装备。这标志着早期军事工业的萌芽。 铁制兵器的普及,使得军队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战争的破坏力也更加惊人。冷兵器时代在铁器时代达到了顶峰,但同时也孕育着新的变革。 冷兵器时代的名将与战役 在冷兵器时代,涌现出无数叱咤风云的名将,他们的军事智慧和战术策略,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亚历山大大帝: 以其辉煌的马其顿方阵和无敌的亚历山大斜行战术,征服了当时已知的大部分世界。他的军事才能,将冷兵器时代的步兵战术发挥到了极致。 汉尼拔·巴卡: 迦太基的伟大统帅,以其卓越的骑兵运用和灵活的战术,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多次击败罗马军队,尤其是坎尼会战,至今仍是军事学院的经典案例。 孙子: 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孙子兵法》的思想,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注重谋略和情报,对后世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名将的辉煌战绩,离不开他们对兵器的熟练运用,更离不开他们对战争规律的深刻理解。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虽然没有硝烟弥漫的炮火,但却充满了智慧的较量和勇气的碰撞。 第二章:火药革命与近代战争的黎明 当冷兵器时代在铁与火的淬炼中达到辉煌的顶峰时,一项颠覆性的发明——火药,正在悄然改变着人类的战争模式,预示着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火药的出现,标志着战争从“人力”与“器械”的较量,逐渐转向“科技”与“工业”的比拼。 火药的东方起源与西方传播 火药,最早是中国古代炼丹术士在炼制丹药时偶然发现的。起初,它被用于制作烟火,用于庆典和娱乐。然而,很快人们就发现了它惊人的爆炸威力。大约在公元10世纪,火药开始被应用于军事领域,最早的火器,如“火球”、“震天雷”等,虽然威力有限,但已经显示出其巨大的潜力。 随着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火药技术逐渐传播到中亚、印度,并最终传入欧洲。欧洲人对火药的威力感到震惊,并迅速投入到火器的研发中。与中国早期注重火药的娱乐和攻城器械应用不同,欧洲人在军事上的热情更加高涨,他们不断改进火药配方,设计更复杂的武器。 早期火器的发展与局限 火药在军事上的首次大规模应用,往往体现在攻城战中。利用火药炸毁城墙,或者制作燃烧弹,对守城方造成巨大的心理和物质打击。 管状火器: 最早的管状火器,如“突火枪”,本质上是一个装有火药和弹丸的竹筒或金属管。射程近,精度差,但足以对敌军造成一定的杀伤和恐慌。 火炮的雏形: 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一些简单的青铜或铁制火炮开始出现。它们能够发射石弹或铁弹,在攻城战中取代了传统的投石机。然而,早期的火炮笨重,装填困难,发射速度慢,且容易炸膛,安全性不高。 尽管早期火器存在诸多局限,但它们已经开始对传统的冷兵器战争模式构成威胁。尤其是在攻城战中,火炮的出现打破了城墙坚不可摧的神话。 火器对冷兵器战争的冲击 火器的发展,对传统的冷兵器战争模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战术的改变: 传统的步兵方阵和骑兵冲锋,在面对逐渐强大的火器时,变得越来越脆弱。士兵们开始意识到,穿着笨重的盔甲已无法有效抵御弹丸的穿透。 战术的适应: 为了应对火器的威胁,军队开始调整战术。例如,步兵会利用地形掩护,分散作战,避免成为火炮的活靶子。骑兵的作用也发生变化,更多地用于侦察、骚扰和追击。 战术的演进: 军事家们开始研究如何将火器与冷兵器有机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例如,在火炮轰击后,步兵和骑兵再发起冲锋,以最大限度地削弱敌军的抵抗力。 军事思想的革新 火器的出现,也推动了军事思想的革新。一些思想家和军事家开始反思战争的本质,并探索新的军事理论。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 他的著作《君主论》和《论李维》,虽然更多地关注政治和国家治理,但也涉及了军事战略的思想,强调国家要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并对火器的作用有所提及。 军事工程的发展: 随着火器的发展,军事工程也得到了空前重视。设计师们开始研究如何建造更坚固的城墙,以抵御火炮的轰击,同时,也开始设计更复杂的攻城器械,以应对新的防御工事。 欧洲火器发展的飞跃 在火药的传播过程中,欧洲人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和工程能力。他们不断改进火药的制造工艺,提高火药的爆炸威力。同时,他们也致力于设计和制造更精确、更强大的火器。 火绳枪: 火绳枪的出现,是早期步兵火器的一大进步。它使用火绳点火,虽然操作仍显繁琐,但相比于早期需要加热点火的武器,已经大大提高了射击效率。 火炮技术的成熟: 欧洲的铸造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使得制造更大、更坚固的火炮成为可能。从早期的小型青铜炮,到后来的大型铁质臼炮和野战炮,火炮的威力呈指数级增长。 战术的创新: 欧洲的军事家们,如古斯塔夫·阿道夫,开始有意识地将火器融入到军队的编制和战术中,发展出了一套以火器为核心的战斗体系。他们强调步兵、骑兵和炮兵的协同作战,以及阵地战和运动战的结合。 战争形态的转变 火药革命,彻底改变了战争的形态。战争不再仅仅是英雄主义的个人表演,而是演变成了大规模的、有组织的、依靠科技和工业力量的集体对抗。 士兵的地位: 士兵的个人武勇在火器面前显得越来越渺小,集体的力量和火力的优势变得更加重要。 战争的规模: 随着火器的生产能力和军队的组织程度提高,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参战人数也随之增加。 战争的成本: 制造和维护火器需要大量的资源和资金,战争的成本也因此大大提高,这使得战争的影响范围更加广泛。 火药革命,犹如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为近代战争的黎明拉开了序幕。它不仅仅是军事技术的革新,更是社会、经济、政治等领域深层变革的催化剂,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新纪元。 第三章:枪械的崛起与战争的机械化 火药革命开启了战争的机械化时代,而枪械的出现和不断发展,更是将这一进程推向了新的高度。从最初的滑膛枪到精准的步枪,从单发的手枪到连发的机枪,枪械的每一次演进,都深刻地改变着战场的格局,也重塑着人类的战争观。 枪械的早期形态与滑膛时代的特征 早在火药发明初期,枪械的雏形就已经出现。最初的火枪,例如火绳枪,操作相对复杂,射击精度和射速都非常低下。然而,它们已经足以在战场上产生影响力,尤其是在围城战和近距离的冲击中。 火绳枪与火门枪: 这些早期的枪械,大多使用火绳或明火点火,容易受到天气影响,且射击时会产生大量的烟雾,容易暴露目标。 滑膛枪的出现: 随着冶金技术和制造工艺的进步,滑膛枪逐渐成为主流。与后来的线膛枪不同,滑膛枪的枪管内壁是光滑的。这意味着子弹在射出时,并不会因为与枪管壁的摩擦而产生旋转,因此,其飞行轨迹不够稳定,精度和射程都相对有限。 装填的繁琐: 滑膛枪的装填过程通常非常繁琐,需要士兵将火药、弹丸(通常是圆形的铅弹)逐一从枪口塞入。在激烈的战斗中,一名士兵可能在几分钟内只能完成一次射击。 “排队枪毙”战术: 由于滑膛枪射击效率低下,而且威力相对有限,因此,早期枪械的作战方式往往是士兵们组成密集方阵,齐射以产生足够的火力密度。这种“排队枪毙”的战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兵武器的不足,但也使得士兵成为敌方炮火的绝佳目标。 近战兵器的地位: 在滑膛枪时代,刺刀、军刀、长矛等近战兵器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枪械射击间隔期间,近距离的白刃战依然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从滑膛到线膛:精确度的飞跃 滑膛枪的时代,虽然存在着巨大的进步,但其固有的缺陷也促使着人们不断寻求突破。线膛枪的发明,是枪械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变革。 线膛的原理: 线膛枪的枪管内壁刻有螺旋形的凹槽(膛线)。当子弹在枪管中射出时,膛线会迫使子弹旋转。这种旋转使得子弹在飞行过程中保持稳定,极大地提高了其弹道性能,从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射程和精度。 锥形弹的革新: 与滑膛枪使用的圆形弹丸不同,线膛枪通常使用锥形弹(也称米尼弹)。锥形弹更容易从枪口装填,并且在射出时能更好地与膛线咬合,进一步提升了射击精度。 射速的提升: 尽管线膛枪的装填过程依然是前置装填,但其更高的射程和精度,使得战场上的交火距离大大增加,士兵们不再需要如此密集地站在一起。 战术的演变: 线膛枪的出现,使得“排队枪毙”战术逐渐式微。军队开始更加注重散兵作战和利用地形进行射击,狙击手的概念也逐渐萌芽。 弹匣与连发:火力的指数级增长 线膛枪的出现,解决了精度和射程的问题,但射速依然是制约枪械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弹匣和连发技术的出现,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 弹匣的普及: 弹匣是一种可以预先装填多发子弹的装置,它可以快速地将子弹送入枪膛。从早期的盒子弹匣到后来的弧形弹匣,弹匣的设计不断优化,大大提升了枪械的射击效率。 栓动式步枪: 栓动式步枪通过手动拉动枪机,完成子弹的退壳、抛壳和新弹的推弹上膛。这种设计虽然仍需要手动操作,但相比于单发枪,射速得到了显著提升,并成为许多军队的标准装备。 半自动枪械: 半自动枪械利用火药燃气的能量,在每次射击后自动完成退壳、抛壳和推弹上膛的动作,只需扣动扳机即可连续射击。这使得士兵的火力输出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全自动枪械(机枪)的出现: 全自动枪械,特别是机枪,能够在一次装弹中连续不断地发射子弹,其强大的火力压制能力,彻底改变了战场上的攻防平衡。当一个阵地被机枪火力封锁时,步兵的突击将变得异常艰难。 自动步枪的诞生: 自动步枪将半自动和全自动的优点结合起来,既能进行快速的点射,也能进行精准的单发射击,成为现代步兵的标准武器。 多样化的枪械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枪械的种类也日益丰富,以满足不同作战需求。 手枪: 作为副武器,手枪在近距离作战和特殊环境下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单发左轮手枪到自动装填的手枪,其威力也在不断提升。 冲锋枪: 冲锋枪是一种以发射手枪弹为主的自动火器,其射速高,便携性好,在近距离交战和巷战中具有优势。 狙击步枪: 狙击步枪以其高精度和远射程而闻名,专门用于远距离精确射杀敌方重要目标。 霰弹枪: 霰弹枪发射大量的金属弹丸,在近距离作战中能形成扇形弹幕,具有强大的杀伤力,常用于反恐和近距离作战。 枪械对战争形态的影响 枪械的不断发展,对战争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火力主导: 战争逐渐演变成一场火力的较量。拥有更强大、更密集的火力优势的军队,往往能够取得胜利。 战术的创新: 军队需要不断创新战术,以应对枪械带来的挑战。例如,堑壕战、装甲部队的协同作战、空地一体化作战等,都是为了适应枪械时代的战争需求。 战争的规模与烈度: 枪械的出现,使得战争的杀伤力和破坏力大大增强,也导致了战争的规模和烈度不断升级。 工业化的战争: 枪械的大规模生产,需要强大的工业基础。因此,现代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工业实力的较量。 枪械,作为人类最主要的个人作战武器,在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后,已经成为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的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像一次地震,撼动着战争的根基,也推动着人类文明在冲突与发展中不断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觉呈现效果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我必须强调这一点,因为现在的科普书很多都沦为了纯文字堆砌,或者插图质量粗糙。但这本书不同,它采用的那些高清、细腻的彩视图,无论是对武器的剖面图还是实战场景的复原图,都达到了博物馆级别的展示水准。色彩的运用非常考究,阴影和高光的处理使得那些金属光泽栩栩如生,仿佛能感受到刀剑出鞘时的寒光。我甚至会花很多时间去研究那些复杂的纹饰和雕刻细节,这些往往是历史学家用来判断武器来源和主人身份的关键线索,而这本书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展示美感的细节。它成功地做到了教育性和审美性的完美结合,让我明白,即便是杀戮的工具,其背后也蕴含着高超的工艺美学和文化传承。这本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赏心悦目的展示品。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于西方军事史的解读,毕竟很多相关的图鉴都带有这种倾向。但这本书的广度和包容性让我非常惊喜。它并没有偏废任何一个重要的文明区域,对东方,特别是亚洲各主要文明在兵器发展上的贡献,给予了非常详尽且公正的描述。从精巧的唐刀到耐用的日本武士刀,再到中亚游牧民族使用的复合弓,每一个篇章的深度都足够支撑起一本独立的小册子。这种全球化的视野,让读者能够跳出单一地域的局限性,去理解不同文化在面对生存与防御需求时,是如何殊途同归地发展出各自独特的兵器体系的。这种跨文化的对比研究,极大地拓展了我的思维边界,也让我更加尊重人类文明在不同环境下的创造力。总而言之,这是一本真正做到了“世界大百科”这个名副其实的巨著。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大开眼界,特别是对于我这种对历史和技术细节有着浓厚兴趣的人来说,简直是一本“宝藏”。我一直对古代战争中的攻防器具有着莫名的情愫,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简直是业界良心。那种油墨的质感和纸张的厚实度,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庄重感,仿佛真的能触摸到历史的纹理。尤其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盔甲制作工艺有着非常细致的描绘,从金属的冶炼到铆接的细节,每一个环节都介绍得深入浅出。我记得有一页专门展示了中世纪欧洲板甲的内部结构,那种复杂度和精密度,让我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而且,书中的时间线梳理得极其清晰,让你能一目了然地看到武器技术是如何随着社会发展而迭代演进的,从早期的青铜器到后来的高碳钢,每一步的跨越都伴随着重大的技术突破和社会变革,读起来完全不会枯燥,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绝对是你在其他普通科普读物中难以找到的。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最头疼的就是如何把那些拗口的年代和复杂的兵器谱系串联起来。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堪称完美。它的结构设计非常聪明,采用了主题式和时间轴双重导航的模式。你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特定历史时期(比如“罗马军团的巅峰时代”)直接切入,也可以按照武器类型(比如“冷兵器时代最后的辉煌——骑兵武器”)进行纵向研究。更棒的是,书中还穿插了许多“专题聚焦”的小栏目,专门讨论一些冷门但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比如特定地区特有的锻造技术,或者某种被战争遗忘的防御工事。这些小插曲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让知识点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融入了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整个武器发展史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形成了一个坚实的知识体系。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解构一些经典战争电影中的装备,这本书简直成了我的“幕后参考指南”。它的视角非常独特,不是简单地罗列武器名称,而是深入探讨了设计背后的工程学原理。比如,关于弓箭的拉力、箭头的空气动力学设计,书里都有图文并茂的解释,完全不是那种幼儿园水平的简单介绍。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武器哲学的对比分析。比如,东方的长柄大刀与西方的双手巨剑在实战哲学上的差异,书中通过对重量分布、攻击角度的分析,给出了非常专业的见解。这不仅仅是科普,更像是一本结合了军事史、材料学和人体工程学的专业手册,但语言又不像教科书那样晦涩难懂。每当我看到一个熟悉的武器形象,书里总能提供一些我以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比如某个握把上的防滑处理是如何根据士兵的作战环境来定制的,这种对“人与器”关系的探讨,让我对这些冰冷的钢铁产生了全新的理解和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