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学术与政治(三版)
定价:27.00元
作者:(德)韦伯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108043375
字数:
页码: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00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研究韦伯者,无一不深知这两篇演说的重要性,因为它们不但浓缩着韦伯学术思想的精华,也由于他作为当时一名“精神贵族”式的德国知识界,对其身边的思潮做出了十分个性化的回应,这是从韦伯其他学术著作中难得一见的。
近些年来,人们对韦伯及韦伯社会学的研究兴趣出现了一股强劲的回潮态势,但对于他著作的重要价值及其深邃意义,我们却似乎远未达成某种学术上的共识。
目录
时代中的韦伯——代译序
以学术为业
1.学术生涯的外部环境
2.学术工作中的机遇和灵感
3.理智化的过程
4.科学不涉及关怀
5.学术与政治
6.价值的多元性
7.教师不应是
8.科学对信仰所能做的贡献
译注
以政治为业
1.政治的定义
2.支配权的类型
3.近代国家和职业政治家的出现
4.以政治为业的方式
5.专业官吏的兴起
6.职业政治家的来源
7.新闻工作的地位
8.政党的经营
9.英、美、德三国的政党
10.德国职业政治家的现状
11.以政治为业的含义
12.政治和道德的关系
译注
附录一:马克斯·韦伯的科学观
附录二:科学职业
附录三:科学中的革命
附录四:社会学、学术及世界观之形成
附录五:探讨马克斯·韦伯
译名对照表
作者介绍
马克斯·韦伯,德国社会学家,现代社会科学的创立者之一。其早期著作有《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三联书店1997年出版中译本),代表性著作有《宗教社会论集》(其中《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由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中译本)、《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三联书店1998年出版中译本)。
文摘
序言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引入视角极为独特且大胆,它仿佛是架设了一座跨越不同学科藩篱的桥梁,将原本看似孤立的概念以一种令人拍案叫绝的方式串联起来。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不是因为理解上的障碍,而是因为被作者那种穿透表象直达核心的洞察力所震撼。它没有满足于罗列既有的理论框架,而是致力于解构和重塑我们对传统分类的固有认知。特别是关于某一核心议题的论述部分,作者巧妙地引入了非主流的历史案例作为佐证,这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推导瞬间变得鲜活而富有张力。这种构建知识体系的方式,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思维边界,迫使我们跳出既有的思维定势去审视问题。可以说,它不是在教授你已有的答案,而是在训练你提出更深刻问题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高级智力活动。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其作为单一学术专著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面透镜,映照出我们所处时代知识生产与权力运作之间的微妙张力。虽然内容本身是高度专业化的,但作者在不牺牲专业性的前提下,成功地注入了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关怀与反思。这种关怀并非廉价的道德说教,而是根植于对历史规律深刻理解之上的理性批判。读罢全书,我发现自己看待日常新闻和公共事件的角度发生了微妙的偏移——原本视为孤立的事件,现在开始被置入更宏大的结构性框架中去审视。这种思维方式的重塑,才是对读者最宝贵的馈赠。它让人体悟到,真正的学术力量,在于能够穿透当下的喧嚣,指向更深远的结构性真相,并促使我们以更具批判性的目光去参与塑造未来。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厚实的封皮和略带磨砂质感的触感,一下子就赋予了它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初翻开时,那种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的韧性,都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期待。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排版布局极为精良,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凸显了内容的严肃性。页边距的处理恰到好处,为读者留出了足够的空间进行批注和思考,这对于深度阅读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装订工艺也十分扎实,即便是频繁翻阅和长时间的摊开阅读,书脊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状态,丝毫没有松散的迹象。这绝不仅仅是一本“能读”的书,它在物理形态上就成功地塑造了一种值得珍视和反复研读的品质,使得每一次拿起它,都像是进行一场庄重的仪式。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提升了整体的阅读体验,让人感觉物超所值。作者对视觉呈现的重视,让这本书在众多学术著作中脱颖而出,成为书架上一个低调却不容忽视的存在。
评分对于习惯了快节奏、碎片化信息的现代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对耐心的严峻考验,但这种“慢阅读”的体验却是收获巨大的。它的行文风格带着一种古典的严谨和不紧不慢的节奏感,每一个段落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论证,充满了密集的逻辑链条。如果你期望在几分钟内获得结论性的摘要,那么这本书可能会让你感到略微吃力。然而,正是这种对深度和细致的坚持,确保了论点的不可撼动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他没有过度使用华丽的辞藻或故作高深的术语,而是用极其精准、冷静的语言去描绘复杂的图景。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需要合上书本,在脑海中进行一次“数据整理”,消化那些层层递进的论据,这种主动的参与感,比被动接收信息要深刻得多。
评分书中引用和参考的文献广度令人咋舌,这充分体现了作者在进行这项研究时所付出的惊人努力和扎实的基础功。我留意到,那些被引用的资料不仅涵盖了主流的经典著作,更有不少是晦涩难懂的早期手稿或地域性极强的档案材料,这表明作者真正做到了“穷尽”资料,而非仅仅在二手资料上打转。这种对一手材料的尊重和挖掘,为全书的论证提供了无可辩驳的坚实基础。在某一特定主题的展开部分,作者清晰地梳理了不同学派关于该问题的演变脉络,他不仅指出了A与B理论的差异,更深入探讨了这些差异背后的方法论根源,使得整个学术史的梳理清晰可见。这种严谨的学术规范,让这本书成为了未来研究者极具价值的“工具书”,而非转瞬即逝的“话题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