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普惠金融改变世界:应对贫困、失业和环境恶化的经济学|8004530 |
| 图书定价: | 59元 |
| 图书作者: | (孟加拉) 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8/5/1 0:00:00 |
| ISBN号: | 9787111596165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0 |
| 版次: | 1-1 |
| 目录 |
赞誉 译者序 第一篇 挑战 第1章 资本主义的失败 / 3 第2章 创造新文明:社会企业的反经济化 / 14 第二篇 三零世界 第3章 零贫困:终止收入不平等 / 29 第4章 零失业:我们不是求职者,我们是工作的创造者 / 54 第5章 零净碳排放:创造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 76 第6章 通往更好未来的路线图 / 93 第三篇 改变世界的超级力量 第7章 青年:给予全球年轻人激励与力量 / 115 第8章 科技:释放科学力量解放全人类 / 136 第9章 良政与人权:建立服务于所有国民的社会之关键 / 157 第四篇 通向未来之阶 第10章 我们所需要的法律和金融基础设施 / 179 第11章 重新设计明日世界 / 200 注释 / 206 作者简介 / 212 译者简介 / 213 |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对“可持续性”的定义进行了拓宽。它不再仅仅局限于生态学意义上的环境承载力,而是将社会稳定、经济韧性乃至心理健康都纳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考量框架中。作者对传统经济学中对“外部性”的处理方式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那些被轻易归为“外部”的成本——无论是环境的破坏还是社会资源的枯竭——实际上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石。书中那种跨学科的视野令人赞叹,它将经济学、社会学乃至人类学的前沿洞见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个自洽而有力的分析体系。那种将复杂现实剥丝抽茧,最终回归到对个体尊严的尊重这一朴素真理的过程,极富感染力。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需要读者投入心神去跟随作者的思辨轨迹,但所获得的回报是巨大的——一种更全面、更负责任的看世界的视角。我强烈推荐给那些对全球治理和未来走向感到迷茫的思考者。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堆砌公式和晦涩的术语,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心怀悲悯的智者,娓娓道来他多年观察和实践的心得。阅读过程中,我数次被那种对底层人民困境的共情所打动。作者并没有陷入廉价的煽情,而是用数据和逻辑构建起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了高悬的经济学理论和地面上的真实苦难。特别是在探讨如何通过创新的金融工具去激活内生发展动力这一点上,作者展现了惊人的洞察力。他没有给出任何不切实际的乌托邦式解决方案,而是聚焦于那些可行、可复制的微观实践,这些实践的力量汇聚起来,才可能真正撬动宏观层面的变化。这种务实的乐观主义,是当前环境下极其宝贵的精神食粮,让人在面对全球性挑战时,不再感到彻底的无力,而是看到了实实在在的行动路径。全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层次感,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读起来酣畅淋漓,是一次非常愉快的智力与情感的双重旅程。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近些年来我读过的最发人深省的著作之一。它以一种极其平实的笔触,却剖析了全球经济体系中那些最核心、最棘手的问题。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系统性失灵”的论断,那种将宏观经济理论与个体困境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我们习以为常的经济运行逻辑是否真的公平、是否真的可持续。比如,书中对传统信贷模式的批判,不再是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展示了金融服务如何一步步将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群体推向边缘。每一次翻页,都像是一次对既有观念的冲击,让人忍不住停下来,思考自己所在的环境中,那些看不见的壁垒是如何构筑起来的。这种由内而外的觉醒,才是阅读的真正价值所在,这本书无疑提供了这样的契机,它不仅仅是探讨问题,更是在呼唤一种基于人文关怀的经济范式重构。我花了很长时间消化书中的某些章节,那种深沉的思考和清晰的逻辑链条,让人欲罢不能,期待能看到更多基于这种视角的深度分析。
评分坦率地说,初读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它会过于偏重理论推导,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作者在构建其宏大叙事的同时,并没有忘记“脚踏实地”的重要性。他通过详细对比不同地理区域和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实践项目,展示了普惠金融概念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的差异性与适应性。这种对“本土智慧”的尊重和借鉴,使得全书充满了活力和真实感,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赋权”的探讨,这超越了简单的资金提供,而触及到了自我决策权和未来塑造权的核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发展”这个词有了更深刻、更具人性化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GDP数字,而是一种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一种消除不确定性的能力构建。这本书成功地将严肃的经济议题转化为一场关于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刻对话,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书本的物理边界。
评分我必须指出,这本书在对“不平等”的解构上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它巧妙地避开了简单的“富人与穷人”的二元对立叙事,而是深入挖掘了权力结构、信息不对称以及制度设计如何共同作用,固化了贫困的循环。我尤其喜欢作者在阐述技术进步与社会公正之间张力时的那种审慎态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在缺乏有效监管和普惠性设计的环境下,它很可能成为加剧分化的加速器。作者提供的诸多案例,都指向一个核心命题:真正的进步,必须是包容性的进步。读完之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效率”和“公平”的权衡标准。以往可能更偏向于效率至上,但这本书用强有力的论据证明,脱离了公平基础上的效率,往往是虚假且脆弱的。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的著作,每一次重读,或许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层次和更深的含义,它对任何身处决策层或关注社会发展议题的人士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