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五国: 新丝路的重要支点

中亚五国: 新丝路的重要支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孔庆楠 著
图书标签:
  • 中亚
  • 新丝路
  • 地缘政治
  • 区域研究
  • 经济发展
  • 国际关系
  • 能源
  • 文化交流
  • 中国周边
  • 丝绸之路经济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林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79803
商品编码:2852080451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亚五国: 新丝路的重要支点
作者 孔庆楠
定价 35.00元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 9787550279803
出版日期 2016-10-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中亚五国是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十字驿站,由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个国家构成。它虽处于内陆地带,却有着丰富多彩、生机盎然的自然风光。镶嵌在茫茫草原上的巴尔喀什湖,静卧千年的恰伦大峡谷,位居世界第四的卡拉库姆沙漠……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游爱好者。丰美物产,富饶繁荣,蓝色火焰(天然气)和黑金(石油)资源为这里带来巨额财富,精美的土库曼斯坦地毯、特色的草原传统美食,承载着中亚民族的热情。

中亚地处欧亚大陆交接地带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几千年来,这里孕育出多姿多彩的文明,形形的王朝建立又衰落,英雄名人灿如繁星,丰富的文物古迹见证了文明的辉煌。而如今的中亚五国,传承了灿烂的历史文化,锐意创新,国富民强,成为美丽丝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哈萨克斯坦/6

世界上大的内陆国/8

建国简史/12

饮食与传统服饰/16

低洼的图兰平原/20

咸淡共济的巴尔喀什湖/22

现代化首都阿斯塔纳/24

苹果城阿拉木图/28

“石国大镇”塔拉兹/32

“丘陵之城”卡拉干达/34

美丽的恰伦大峡谷/36

哈兹拉特苏丹清真寺:中亚大的清真寺/40

潘菲洛夫-28勇士纪念公园:为了不被忘却的纪念/42

“第二导师”阿尔·法拉比/44

杰出人物阿布赉汗/46

“诗圣”阿拜/48

战斗英雄包尔江·玛穆什/50

第二章乌兹别克斯坦/52

双重内陆国/54

建国简史/58

习俗民风/62

濒临消失的咸海/64

富饶的费尔干纳盆地/68

“太阳城”塔什干/72

布哈拉:的中世纪风貌/76

布哈拉历史中心:永驻的王朝的遗迹/80

美轮美奂的撒马尔罕古城/84

古老的伊钦·卡拉内城/88

的兀鲁伯天文台/92

独特的沙赫利苏伯兹历史中心/94

天生英雄帖木儿汗/98

天才诗人艾里西尔·纳瓦伊/102

第三章土库曼斯坦/104

中立国/106

建国简史/110

饮食与禁忌文化/112

地毯王国/114

阿什哈巴德:沙漠中的“水城”/116

人工奇观卡拉库姆运河/122

卡拉库姆沙漠:世界第四大沙漠/124

“之门”:燃烧40年的不熄之火/126

马赫图姆库里:土库曼人的喉舌/128

第四章吉尔吉斯斯坦/130

欧亚大陆的腹心之地/132

建国简史/136

饮食与民俗文化/140

繁华首都比什凯克/142

生机无限的奥什/146

碎叶城:古丝路重镇/148

“中亚明珠”伊塞克湖/150

苏莱曼圣山:山洞里的博物馆/154

民族作家钦吉斯·艾特玛托夫/158

杰出统帅伏龙芝/160

第五章塔吉克斯坦/162

高山之国/164

民俗禁忌/168

丰盛的美味/170

深邃的喀拉湖/172

风景宜人的杜尚别/176

古城苦盏/180

艺术巨匠鲁达基/182

渊博学者伊本·西那/184

附录哈萨克斯坦国家概况186

乌兹别克斯坦国家概况/187

土库曼斯坦国家概况/188

吉尔吉斯斯坦国家概况/190

塔吉克斯坦国家概况/191


   编辑推荐

高品格:立足*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展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采。

高品位:每册介绍一个国家,内容全面、翔实,涵盖了自然地理、历史、风景名胜、人文风俗、特产、节日等多个方面,具有很高知识性、可读性。

高品质:图文并茂,全彩色印刷,装帧精美。

套系规模大,未来将有十余册陆续出版。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中亚五国:新丝路的重要支点》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不涉及该书的任何具体内容,而是围绕其他主题展开,力求详细且自然: --- 《帝国挽歌:拜占庭的黄昏与荣耀》 卷首语:落日余晖下的千年帝国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罗马帝国的辉煌早已成为神话。然而,在其东部,一个延续了千年的基督教文明中心——拜占庭帝国,却以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姿态矗立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它不仅是古老罗马传统的最后继承者,更是中世纪基督教世界最坚固的屏障,一个融合了希腊文化、拉丁法律与东方哲学的独特实体。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个横跨千年的庞大帝国——从君士坦丁大帝奠基的那一刻起,到一四五三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它如何挣扎、辉煌、变革,并最终走向历史的终结。 --- 第一部分:罗马的遗产与新帝国的诞生(公元330年 - 6世纪)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详述拜占庭帝国的起源,即罗马帝国在东西方分裂后的“东罗马”阶段。我们首先聚焦于君士坦丁一世迁都至拜占庭,并将其命名为君士坦丁堡的过程。这座城市并非简单地继承了罗马的政治结构,而是建立了一种全新的、以东正教为核心的帝国理念。 随后,我们将详细考察查士丁尼大帝(Justinian I)的统治及其影响。查士丁尼的“光复”行动,试图重夺西罗马失落的土地,在北非、意大利和西班牙留下了短暂而辉煌的印记。更重要的是,他主持的《民法大全》(Corpus Juris Civilis)的编纂工作,奠定了西方法律思想的基石。本章将分析这些法律文本如何超越了军事征服,成为拜占庭文明最持久的贡献之一。此外,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建造,不仅是建筑学上的奇迹,更是神权与皇权结合的象征,预示着一个以君主为“上帝在世代理人”的统治模式的确立。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洗礼与帝国的转型(7世纪 - 11世纪) 进入七世纪,帝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波斯萨珊王朝的入侵和随后阿拉伯帝国的崛起,极大地压缩了拜占庭的疆域,迫使它从一个地中海帝国转变为一个以小亚细亚为核心的“中世纪国家”。 【宗教与图像之争】 本章将深入探讨著名的“圣像破坏运动”(Iconoclasm)。这不是一场简单的艺术争论,而是关乎帝国神学、皇权合法性以及与教皇之间权力斗争的深刻危机。我们分析了不同皇帝如何利用对圣像的态度来巩固或削弱自身的统治,以及这场运动对东正教教义产生的深远影响。 【军事与行政的革新】 面对持续的军事压力,拜占庭不得不进行彻底的体制改革。本书将详细介绍“军区制”(Theme System)的建立,这一制度将土地分给士兵以换取世袭的军事义务,有效地解决了常备军的供养问题,并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成为帝国抵抗外敌的坚固盾牌。同时,帝国官僚体系的精细化管理,使得拜占庭在财政和行政效率上长期领先于同时期的西方。 【马其顿王朝的黄金时代】 从九世纪开始,马其顿王朝开启了拜占庭的“复兴”时期。在军事家如巴西尔二世(Basil II)的带领下,帝国收复了巴尔干半岛、击败了保加利亚人,并重新控制了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的部分地区。本部分将侧重于这一时期文化的繁荣,包括手抄本的绘制、学术的复兴,以及东正教向东欧斯拉夫民族的传播,这些都深刻塑造了俄罗斯、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的历史走向。 第三部分:十字军东征与内部分裂(11世纪 - 13世纪) 中世纪后期的拜占庭历史,是一部关于信任的破裂与力量的衰退史。 【曼齐刻尔特的阴影】 1071年的曼齐刻尔特战役,被视为拜占庭军事力量的转折点。塞尔柱突厥人的胜利,为他们打开了小亚细亚的大门,直接导致了帝国核心农业区和兵源地的丧失。本章将分析这次战败对帝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结构的连锁反应。 【与西方的鸿沟加深】 随着十字军东征的到来,原本抱有希望的拜占庭皇帝发现,来自西方的“盟友”更像是强盗。我们考察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期间,拜占庭人与拉丁骑士之间的文化隔阂与不信任如何逐渐演变为公开的冲突。 【第四次十字军的灾难:1204年】 本书的高潮之一,将聚焦于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攻陷并洗劫君士坦丁堡的事件。这一事件不仅仅是政治上的颠覆,更是东西方教会关系中不可愈合的伤口。我们将剖析拉丁人建立的“拉丁帝国”的短命与混乱,以及拜占庭流亡贵族在尼西亚、特拉布宗等地建立的“流亡政权”如何维系着帝国的血脉。 第四部分:最后的挣扎与帝国的终结(13世纪末 - 1453年) 在成功从拉丁人手中收复君士坦丁堡(1261年)之后,恢复的帝国已是强弩之末。 【帕里奥洛戈斯王朝的困境】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描绘帕里奥洛戈斯王朝在内外交困中的挣扎。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崛起成为压在帝国脖子上的绞索。本书详述了奥斯曼苏丹如何逐步蚕食拜占庭的领土,将君士坦丁堡变成一个孤立的城市飞地。 【最后的防线与文化遗产】 我们将考察帝国后期在文化和神学上所做的最后努力,例如与西方教会进行旨在寻求军事援助的联合会议。这些努力最终未能挽救帝国,却促使了大量学者带着珍贵的古希腊手稿逃往意大利,成为推动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火种。 最终章将以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为高潮。我们不仅描述了围城战的惨烈,更探讨了这一事件在东西方世界引发的深远影响——它标志着中世纪的真正结束,宣告了火药时代的到来,并将东正教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转移到了莫斯科。 --- 结语:不朽的拜占庭精神 《帝国挽歌》试图说明,拜占庭的意义远超其最终的军事失败。它是一个连接古典时代与近代欧洲的桥梁,一个在漫长黑暗中守护知识与信仰的堡垒。通过对其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史的全面考察,本书旨在揭示拜占庭帝国如何以其独特的“罗马-希腊-基督教”的混合体,在历史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不仅在于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量,更在于它构建了一个连贯且富有逻辑性的认知体系。作者似乎非常擅长从宏观的全球战略视角切入,然后再聚焦到具体的文化细节,形成了一种螺旋上升的阅读感受。比如,它对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讨论,不仅仅是机械地罗列数据,而是将其置于历史竞争与未来合作的宏大叙事中进行解读,令人拍案叫绝。此外,书中对一些长期被忽视的少数民族群体的关注,也体现了作者的良知与广阔的胸襟。整本书读下来,感觉思想受到了极大的启发,它不再将中亚视为一个孤立的地理概念,而是理解为一个充满活力、承载着古老文明和未来希望的战略枢纽。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引人注目,色彩搭配充满了异域风情,仿佛能让人瞬间穿越到广袤的中亚大地上。我被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吸引,立刻翻开了第一页。书中的文字流畅而富有洞察力,作者对中亚地区的历史脉络梳理得极为清晰,从古老的丝绸之路时代,一直讲到现代地缘政治的复杂格局,展现了一种宏大的历史视野。特别是关于几个关键历史转折点的分析,视角独特,逻辑严密,让我对这个曾经在我认知中相对模糊的地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描述文化交流的细节时非常细腻,无论是建筑风格的演变,还是宗教信仰的传播,都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现出来,让人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这个地区人民的坚韧与智慧。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地理区域的介绍,更像是一次深度文化之旅的向导,它成功地打破了许多刻板印象,提供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理解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酣畅淋漓,它没有采用那种刻板的说教式叙事,而是用一种近乎于讲故事的口吻,将那些拗口的地名、复杂的政治人物和晦涩的经济数据串联起来,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当代问题时的平衡性,面对中亚各国不同的发展路径和内部张力,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对错的判断,而是努力去呈现各方的立场和困境。这种尊重事实、探求深层原因的写作态度,使得全书充满了人文关怀。比如,书中对几个重要能源项目的描述,不仅分析了经济效益,更深入探讨了其对当地社会结构和民族关系带来的微妙影响,这一点我感觉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它像一个老练的导游,在你疑惑不解的时候,适时地为你点亮一盏灯,让你豁然开朗。

评分

坦白说,我对中亚地区的了解一直停留在非常表层的概念上,无非是“丝绸之路”和几个历史上的汗国。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它的认知。它不仅详尽地回顾了历史的厚重,更将笔触延伸到了当下,细致入微地分析了社会变迁、青年一代的思潮以及新兴经济力量的崛起。作者对不同国情差异的辨析非常到位,清晰地展示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在追求现代化道路上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及其背后的文化根源。这种由古及今、由表及里的叙事结构,极大地提升了理解的深度。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高强度的智力训练,对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初次接触这类主题的书籍,我本以为会遇到大量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和枯燥的地图标注,但这本书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的文字精准有力,但又不失文学美感,仿佛置身于撒马尔罕的巴扎,空气中弥漫着香料和尘土的味道。作者在描绘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交融时,运用了大量的感官描写,让读者仿佛能亲身感受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浩瀚,以及费尔干纳盆地的丰饶。这种细腻的笔触,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各个国家之间微妙关系的把握,那种“远亲不如近邻”的现实困境,以及在外部大国博弈中的小心翼翼,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读后对这个地区的复杂处境产生深深的同情和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