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理想國 當世界年輕的時候:參加西班牙內戰的中國人(1936-1939)
定價:42.00元
作者:倪慧如,鄒寜遠
齣版社: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549536290
字數:
頁碼:43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640kg
編輯推薦
一場震撼世界良心的戰爭——1936年至1939年的西班牙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奏,國際的乾涉,國際誌願軍的浪潮……那是一場非比尋常的戰爭,它呼風喚雨,曾經讓畢加索的畫筆憤怒,讓聶魯達的詩篇流淚,讓加繆的心口淌血,讓全世界53個國傢的4萬多男女老少誌願去西班牙。
一群參戰西班牙的中國人——東戰場,西戰場,從抗日中國,從歐洲各國,分彆來到西班牙戰場,國際反的陣地上齣現華人身影。加繆說:“西班牙使我們意外地瞭解到,正義一方未必成功,暴力是可能徵服精神的。”海明威說:“沒有人比在西班牙陣亡的人還要光榮地入土,他們已經完成瞭人類的不朽。”
一批無國界“西班牙醫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劉禾教授序言感慨說,像白求恩一樣參加西班牙國際縱隊,後來又轉赴中國抗日的外國誌願者,還包括印尼華裔醫生畢道文、德國醫生白樂夫、保加利亞醫生甘揚道、印度醫生愛德華等20多位醫生和護士……
一對旅美華裔科學傢夫婦——2位颱灣人→踏訪3大洲→獨立堅持10多年→居然拼湊齣13位中國戰士殘缺的麵貌→活齣曆史,他們不再是躺在紙上的名字:謝唯進-張瑞書-劉景田-張紀-陳文饒-陳阿根-李豐寜-張樹生-閻傢治-楊春榮-張長官-劉華豐……
內容提要
“我們沒有,實在是奇跡!”
20世紀30年代,當中國在日本肆虐下掙紮時,居然有中國人誌願前往西班牙抵抗德意,他們散發“四海一傢”的情懷,像一麵鏡子照著我們,誰說中國人真的隻掃自傢門前雪?
曆史喚起我們的記憶, 早在1868—1878年古巴獨立戰爭,就有上韆名華人參加;1917年俄國大革命,華工參加紅軍人數高達數萬人。1936—1939年西班牙內戰,華人的參與並非偶然,而是曆史的延續。
從1936年到1939年,來自53個國傢的4萬多名誌願軍先後來到西班牙,與當地反軍民並肩作戰。在這支國際大軍中,也有中國人的參與,但是,他們的身份和故事卻被遺忘在曆史的角落。半個世紀後的一次偶然機會,一對旅美華裔夫婦發現瞭西班牙內戰時中國人的身影,在曆史的塵埃中,如彗星閃過。他們是誰?他們為什麼去西班牙?為什麼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查不到資料?這對科學傢夫婦決定追尋先人足跡,發掘這些勇士的事跡,填補曆史不該留下的空白。曆盡十餘年,八方求索,終於完成《理想國·當世界年輕的時候:參加西班牙內戰的中國人(1936-1939)》這本部關於參加西班牙內戰的中國人的著作。
目錄
代序 寫在記憶的荒漠上/劉禾
自序 誰說中國人真的隻掃自傢門前雪?
前言 次知道有中國人參加西班牙內戰
楔子 震撼世界良心的內戰
部 尋找曆史的春天
紐約-西班牙-哈佛舊報-中國城-東歐之行-華盛頓——西雅圖-舊金山-柏林-布拉格-荷蘭-日內瓦-巴黎
去颱灣-再往荷蘭-在北京-聯絡莫斯科-前往保加利亞
又訪北京——去成都——再訪北京——擁抱西班牙
第二部 英雄的故事
中國誌願軍
謝唯進(林濟時)-張瑞書與劉景田-張紀-陳文饒-陳阿根-李豐寜-張樹生-閻傢治-楊春榮-張長官-劉華豐
亞洲誌願軍
華裔印尼籍人:畢道文
其他亞洲誌願軍
參加西班牙內戰及中國抗日戰爭的外籍醫生與護士
迪爾哈根之歌——德國的白樂夫醫生
索非亞的中國情——保加利亞的甘揚道醫生
簡介與名單
第三部 詠嘆的詩文
歡送演說辭/多洛雷斯·伊巴露麗
《自由西班牙》序言/加繆
國際軍團到馬德裏來瞭/聶魯達
明天的種子/朗斯頓·休斯
詩/約翰·康福德
生之意誌/斯蒂芬·斯彭德
獻給在西班牙陣亡的美國人/海明威
但是林肯兵團那些誌願軍是怎麼迴事?/約翰·塞爾斯
林肯兵團:對美國曆史一點批評/納瓦羅
《保衛馬德裏》歌麯/麥新詞、呂驥麯
在迴憶中重溫往事/喬治·奧威爾
餘音 橄欖桂冠的召喚
背著槍走進馬德裏大街
用鮮血護衛西班牙民主
四萬多個誌願軍隻剩下幾百人
轉往中國參加抗日戰爭
理想之花散發著幽香
後記 接受我們訪問的國際誌願軍,相繼病老去世
作者介紹
文摘
獻給在西班牙陣亡的美國人
今夜死者冰冷地睡在西班牙。白雪吹過橄欖樹,從樹根篩落,飄積到立有墓碑的土堆上。橄欖樹低矮的枝乾已被斷,以掩庇坦剋,寒風中橄欖樹顯得十分單薄。那年二月他們戰死時,天寒地凍,死者冰冷地睡在哈拉馬河上的小坡,從此他們不再察覺四季的轉變。
自從林肯兵團在哈拉馬山崗上堅持四個半月以來,迄今已經兩年瞭,位陣亡的美國戰士早已化成西班牙的泥土。
今夜死者冰冷地睡在西班牙,整個鼕季他們將冰冷地長眠,與大地一起沉睡,但是當春天來臨,雨水將再度喚醒大地,和風將從南方溫柔地吹拂過山丘,黑樹將冒齣綠葉重現生機,哈拉馬河邊的蘋果樹將鮮花怒放。今春,死者將感到大地復蘇。
如今死者已成為西班牙大地的一部分,西班牙大地從此不再衰亡,每年鼕天大地似乎死亡,然而翌春大地再度復蘇,我們的死者將與西班牙大地永生。
正如同大地不會滅亡,被解放的、自由的人們也絕不會嚮奴役迴頭。農夫們在我們死者躺下的土地上耕耘,他們從戰時就瞭解死者為什麼犧牲,他們將永遠懷念這些死者。
我們的死者活在西班牙農夫、工人的心中,也活在所有相信西班牙共和國並為它而戰的善良人們的心中。隻要我們的死者永遠活在西班牙大地,他們將與大地永存,沒有任何能終戰勝西班牙。
也許會在大地上蔓延,用國外獲奪的武器開路,他們也許會靠叛徒和懦夫前進,摧毀城市鄉村,企圖奴役人民,但是誰也不能夠地奴役任何人民。
西班牙人民將再度站起來,就像以前他們站起來反對一樣。
死者勿需站起來,他們已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是永不可被徵服的,它比任何製度還要長命,大地將永垂不朽。
沒有人比在西班牙陣亡的人還要光榮地入土,這些光榮入土的人士,已經完成人類的不朽。
在迴憶中重溫往事
當我們次取得軍假時,我們已在此駐軍一百一十五天瞭。當時我覺得這段日子實在是我生命中被荒廢的時光。我參軍的目的是為瞭反抗主義,然而,我根本沒有打仗,隻是作為一種處於守勢的人物生存著。除瞭挨飢抵冷外,什麼也沒做地換取我的口糧。也許這就是大多數戰爭中大多數軍人的命運吧!但如今迴想起來,我並不後悔有過這一段經曆,我衷心希望我當時能較有效地為西班牙多做一些事。但從個人的觀點來看——從我個人的成長來看——這三四個月的軍旅生涯並不是那麼徒然的。這時期有一點像我一生中的過渡期,既與我參軍前的生活不同,也跟我以後的日子相異,我學到瞭一些無法從任何其它經曆裏學得到的東西。
主要的一點是這期間我是孤獨的——在前綫的人是完全孤立於外麵世界的一切的,就連發生在巴塞羅那的事情也不大知曉——我和一群雖然未必貼切但大緻上可稱為“革命者”的人在一塊兒。這是軍隊編製的結果,這情形在阿拉貢前綫一直維持到約莫1937年6月。工人隊伍的成員大多數是各工會會員。大傢的政治思想都十分相近,造成瞭全國革命情緒高昂者匯聚在一起的結果,我無意中被安排到全西歐一個這樣的團體。在這個團體裏,政治覺醒和反資本主義的人是常數而非異數,在這阿拉貢高原,成韆上萬的人,雖非,但大多數來自工人階級,大傢平等地生活和相處。理論上是的平等,而在實踐的過程中也幾乎是如此,有一種真實的感覺是,人們頭一迴在這兒嘗試著社會主義的實際經曆。我的意思是,這兒的主流思想正是社會主義,許多文明社會裏的正常動機——諂上欺下、拜金、怕老闆等等——在此完全消跡,正常的階級劃分完全消失瞭。這在充滿銅臭氣的英國簡直是不能想象的事,這兒除瞭農民就是我們,誰也不是誰的主人。當然這種情形不可能存在,這隻是全世界大遊戲中一個小小的短暫的情形,雖然如此,它已讓每一個親曆其境的人留下瞭終生的影響。就是當時罵得凶的人,事後,也瞭解到這段經曆的奇異與可貴之處。大傢處於其中,希望壓倒瞭漠然與犬儒。“同誌”二字代錶真正的友誼。而不像在大多數國傢裏所代錶的空洞名詞。人們是真正地呼吸到瞭平等的空氣,我很清楚,如今的時尚是否認社會主義與平等有任何關聯。全世界每個國傢都有許多文化打手和狡猾的教授在忙著論證社會主義隻不過是計劃性的國傢資本主義,而把人的貪念略過不提。幸好社會主義還有另一種解釋,社會主義吸引著那麼多平凡的人去為它賣命的主要秘密就在於它的平等觀念。對絕大多數的人來說,社會主義意味著一個沒有階級的社會,否則它就沒有意義瞭。這正是為什麼這幾個月的軍旅生涯對我是那麼寶貴。在這短暫的西班牙軍隊生涯裏,大傢都活在一個小型的沒有階級的社會裏。在這兒人人動機純正,物資十分匱乏,但沒有人享特權或拍馬屁,有的是社會主義初期的預示,這不但沒有令我失望,而且是我被它深深地吸引。這使我比以前更迫切地希望社會主義能落實。這情形也許是由於我能有幸和西班牙人生活在一起的緣故。隻要有機會,他們民族裏的高貴性格和常駐的無主義色彩會使得早期的社會主義實踐中的各種睏難易於剋服。
當然,那時的我並未意識到自己的思想在逐漸改變,就像所有其他人一樣,我隻感到無聊、悶熱、寒冷、、虱子、匱乏和偶然的危險。如今看法就大不相同瞭,當時覺得徒勞和無聊的,如今卻變得無比重要。這種經曆和一生中其它事件相比是那麼不同,使我無法例外地感受到它的神秘色彩而把它歸屬到古老的記憶裏去。當時的日子並不好過,但事後迴想起來卻是頗具教益的。我希望能傳達當時的氣氛與你,我希望在本書的前幾章裏已給瞭你這種感覺,它充塞在我的迴憶裏和當時的寒鼕,粗糙的,西班牙人橢圓形的麵孔,打電報般的機槍聲,尿臊,腐爛的麵包,從骯髒的鍋子裏匆匆盛齣來的燜豆還帶著一股锡盤的味道,所有這些迴憶都與當時的氣氛混在一起瞭。
這段生活齣奇鮮活地留在我的腦海裏。我常記起這期間的一些不值一提的瑣事,我又迴到瞭波切洛山(Monte Pocero)的防空洞裏,我躺在當床用的山岩突齣的部分。年輕的拉濛(Ramon)鼻子頂著我的肩胛骨,正在打呼呢!我蹣跚地爬行在的壕溝裏,霧氣像寒流般在我四周流轉。我正在山腰一個凹口,掙紮著一邊平衡自己,一邊用力拉著一株迷迭香的根,我頭頂上,一些無聊的子彈正在吱吱響著。
我正藏身在奧斯庫羅山(Monte Oscuro)西部低地的冷杉樹叢中,和我一起的還有柯普(Kopp),愛德華茲(Bob Edwards)以及三個西班牙人。在我們右方光禿的灰色山間,一列主義者正在往上爬行。靠近行列的前方傳齣一聲軍號,柯普的目光正好和我相遇,他裝齣學童般的動作,對著聲音的來源聳著鼻子。我正站在農場骯髒的泥地上,和一堆手拿小锡盤的漢子們圍著一大鍋食物,胖軍廚揮舞著手中的鍋鏟,企圖趕開圍繞的人群。附近一張桌子上,一個腰上係著一把巨大自動手槍的鬍須漢,正在把一條麵包成五塊,我身後響起一個帶倫敦口音的歌聲(錢伯斯〔Bill Chambers〕的聲音,我曾同他吵架,後來他在韋斯卡被殺):
那兒有老鼠、老鼠
比貓還大的老鼠
在……
一顆子彈劃空而過,十多個孩子馬上匐伏地上,軍廚躲到大鍋後,人人錶情驚惶,看著子彈在一百碼以外落下、爆開。
在濃密的白楊樹下,我在哨兵崗位上來迴走著,淹水的壕溝裏老鼠在遊泳,比水水獺還囂張。我們身後黃色的天空漸露曙光。一個裹鬥篷的安達盧西亞哨兵正在唱歌,一兩百碼以外是真空地帶,你可以聽到的哨兵也正在唱歌。
……
序言
《理想國 當世界年輕的時候:參加西班牙內戰的中國人(1936-1939)》這本書,真的給我帶來瞭很多震撼。我一直以為,曆史書裏記載的那些大人物、大事件,就是曆史的全部。但這本書讓我看到,原來那些默默無聞的小人物,他們的選擇和行動,同樣可以攪動曆史的波瀾。那些前往西班牙的中國人,他們可能隻是普通的知識分子、工人,甚至是共産黨員,但他們卻因為心中的某種信念,踏上瞭那個戰火紛飛的國度。書中的細節描寫非常到位,讓我仿佛親眼目睹瞭他們的生活,感受到瞭他們的艱難睏苦,也看到瞭他們身上閃耀的人性光輝。他們的故事,是對“理想”二字最生動的詮釋。
評分我最近讀瞭一本關於西班牙內戰的書,這本書的題目是《理想國 當世界年輕的時候:參加西班牙內戰的中國人(1936-1939)》,我被書名深深吸引,總覺得“理想國”和“世界年輕的時候”這兩個詞匯帶著一種宏大的曆史感和浪漫主義色彩,仿佛能帶我迴到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去探尋那些為瞭某種信念而奔赴異國他鄉的靈魂。當我翻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些鮮活的中國麵孔,他們並非來自顯赫的傢庭,也沒有驚天動地的背景,但卻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在遙遠的伊比利亞半島上,書寫瞭不平凡的篇章。這本書讓我第一次意識到,在國際政治的宏大敘事之下,總有一些微小的個體,因為共同的理想,跨越山海,參與到一場看似與他們無關的衝突之中。
評分我一直認為,瞭解曆史,就是瞭解那些偉大的事件和人物。但《理想國 當世界年輕的時候:參加西班牙內戰的中國人(1936-1939)》這本書,卻給我帶來瞭全新的視角。我看到瞭,在中國那個動蕩的年代,竟然有一些中國人,選擇奔赴遙遠的西班牙,去參與一場內戰。這讓我感到非常震撼,也充滿瞭好奇。書中所描繪的這些中國戰士,他們的故事,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滿血肉和情感的真實寫照。我感受到瞭他們的理想與激情,也體會到瞭他們的犧牲與付齣。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是由無數個個體組成的,每一個人的選擇,都可能成為曆史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星辰。
評分《理想國 當世界年輕的時候:參加西班牙內戰的中國人(1936-1939)》這本書,讓我對曆史的理解有瞭更深層次的拓展。我一直認為,曆史事件的發生,往往是國傢之間的博弈,是政治力量的較量。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在這些宏大敘事的背後,同樣存在著無數個鮮活的個體,他們用自己的行動,書寫著曆史的篇章。那些參加西班牙內戰的中國人,他們為瞭心中的理想,跨越韆山萬水,投身到一場異國的戰火之中。書中所描繪的他們的故事,充滿瞭悲壯與浪漫,讓我不禁思考,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能夠驅使一個人,為瞭一個看似遙遠的理想,而付齣如此巨大的代價。
評分讀完《理想國 當世界年輕的時候:參加西班牙內戰的中國人(1936-1939)》,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塵封已久的曆史之門。我從未想過,在中國那個飽受內憂外患的年代,竟然有一群中國人,選擇遠赴西班牙,去參與一場與他們民族命運看似無關的戰爭。書中所描繪的場景,充滿瞭血與火的交織,也充滿瞭理想與現實的碰撞。我看到瞭那些年輕的麵孔,他們可能還未完全成熟,卻已經肩負起沉重的使命。他們的故事,不僅僅是關於戰爭,更是關於信仰、關於選擇、關於人性中最深沉的力量。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曆史的復雜性遠超想象,每一個宏大事件的背後,都隱藏著無數個個體悲歡離閤的故事。
評分《理想國 當世界年輕的時候:參加西班牙內戰的中國人(1936-1939)》這本書,為我揭示瞭一個我從未關注過的曆史側麵。原來,在中國抗日戰爭前夕,有一批中國人,他們遠赴西班牙,去參加一場看似與中國沒有直接關係的內戰。這讓我感到非常好奇,是什麼樣的理想,能夠讓他們不遠萬裏,去為一個陌生的國度而戰?書中的描述,讓我感受到瞭這些中國戰士的勇氣和犧牲精神。他們可能麵臨著語言的障礙,文化的差異,以及殘酷的戰爭環境,但他們依然堅持瞭下來。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段曆史的記錄,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它告訴我們,理想的力量是無窮的,它可以超越國界,超越時間和空間。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鮮為人知的曆史片段感到好奇,《理想國 當世界年輕的時候:參加西班牙內戰的中國人(1936-1939)》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這種求知欲。它揭示瞭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在西班牙內戰那場波瀾壯闊的曆史舞颱上,竟然齣現瞭中國人的身影。他們不是作為旁觀者,而是作為積極的參與者,甚至是用生命去捍衛某種理想。書中對這些中國戰士的刻畫,不僅僅是簡單的事跡羅列,更是對他們內心世界的深入挖掘。我能感受到他們麵對生死考驗時的勇氣,也能體會到他們在異國他鄉的孤獨與思念。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國際主義”這個概念,它不再是抽象的政治口號,而是落實在一個個具體的人身上,體現在一次次跨越國界的行動中。
評分翻閱《理想國 當世界年輕的時候:參加西班牙內戰的中國人(1936-1939)》,我仿佛穿越瞭時空,置身於那個硝煙彌漫的戰場。書中的文字不像一些曆史著作那樣冰冷客觀,而是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情感的張力。我看到瞭那些年輕的中國人,他們懷揣著怎樣的夢想和信念,義無反顧地踏上徵程。是什麼樣的力量驅使著他們,在遙遠的異國他鄉,為瞭與自己民族訴求看似相悖的鬥爭而奮不顧身?書中對這些個體命運的細緻描繪,讓我深刻體會到,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背後總是有無數個普通人的犧牲和奉獻。他們並非為瞭個人榮華富貴,而是為瞭心中那份對更美好世界的憧憬,那種純粹的理想主義,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顯得尤為可貴。
評分我一直對那個風雲激蕩的“世界年輕的時候”充滿嚮往,而《理想國 當世界年輕的時候:參加西班牙內戰的中國人(1936-1939)》這本書,為我描繪瞭那個時代的一幅獨特畫捲。我被書中那些中國誌願者的故事深深打動。他們並非為瞭個人利益,而是為瞭某種抽象的“理想國”,為瞭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毅然踏上徵途。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在宏大的曆史洪流中,個體的選擇和行動同樣可以激蕩起深刻的迴響。那些在異國他鄉的戰士們,他們的經曆充滿瞭艱辛與犧牲,但同時,也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
評分當我拿起《理想國 當世界年輕的時候:參加西班牙內戰的中國人(1936-1939)》這本書的時候,我並不知道會看到什麼。但是,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被書中描繪的畫麵深深吸引。那些來自中國的年輕人,在世界動蕩不安的年代,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去改變世界。他們可能懷揣著對共産主義的理想,也可能隻是齣於對正義的樸素追求。書中所刻畫的個體,各有各的命運,各有各的掙紮,但他們共同的目標,卻讓他們匯聚在一起,在異國的土地上,留下瞭自己的足跡。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瞭“革命”和“理想”的含義,它們不僅僅是書本上的概念,更是活生生的人,用行動去實踐的信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