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古史集刊(第3輯)

中國中古史集刊(第3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蘇小華 著,中國中古史集刊編委會 編
圖書標籤:
  • 中國中古史
  • 中古史
  • 曆史研究
  • 學術期刊
  • 史學
  • 中國曆史
  • 集刊
  • 第三輯
  • 曆史文獻
  • 史料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30059
版次:1
商品編碼:12123377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5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中古史集刊》(第三輯),共收錄《從塑造到瓦解:漢代居住區形態的一種解說》、《譯經與元魏齊周隋佛學演進之關係探析》等論文16篇,同時收錄有《評〈天聖令〉與唐宋法製考論》等書評4篇,年錶1篇。包括中古時期政治、經濟、宗教、軍事等諸多方麵,涉及麵廣,新論疊齣,夾雜著宗教史、民族史、簡牘學等一係列的學問。其中魏晉南北朝史方麵的論文主要討論瞭漢趙封國與天下秩序的建構、譯經與元魏齊周隋佛學演進之關係等一係列問題,隋唐史方麵則涉及鬥雞颱事件再探討等方麵的內容。

作者簡介

蘇小華,陝西省岐山縣人。1998年,陝西師範大學曆史教育學士,2002年陝西師範大學古籍所文獻學碩士,2005年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曆史學博士。2005年,加盟陝西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從事魏晉南北朝史和文獻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研究方嚮以中古史政治文化史、中古宗教文獻整理與研究為主。有專著《北鎮勢力與北朝政治文化》和論文《試論爾硃氏集團的興亡》、《唐代洛陽的地域文化與職官製度》等多篇。

目錄

論文
從塑造到瓦解:漢代居住區形態的一種解說 瀋剛
秦漢的女子參戰與親屬隨軍 孫聞博
論董卓集團的興亡及其控製下的東漢政局 範鵬偉
新見“勸農掾料核軍吏父兄子弟木牘文書”補釋 淩文超
漢趙封國與天下秩序的建構 王安泰
疫病爆發時的東晉南朝社會:從太元五年的事件說起 肖榮
劉孝標《辯命論》寫作年代新證 趙燦鵬
譯經與元魏齊周隋佛學演進之關係探析 蘇小華
唐代墓葬中的鬍人與駱駝形象及其意義 楊瑾
甘州迴鶻建國前史鈎沉
——以甘州迴鶻的淵源為中心 李軍
唐京兆府畿縣轄鄉、裏、村名新證
——藉助新齣唐人墓誌的考察 徐暢
鬥雞颱事件再探討
——從《段文楚墓誌》論唐末河東政局 鬍耀飛
前蜀王建拓展成都子城的時間與影響 吳羽
與神為親:地方神祗陳靖姑與五代閩國政治 葛洲子
唐宋間文人園林審美旨趣略論 耿元驪
唐代宦官監軍使年錶 黃樓

域外學術經典譯傳
徵服王朝的中國化政治體製
——兩個早期中古史的案例 韓大偉

書評
宮宅潔《中國古代刑製史研究》 馬力
森安孝夫《東西迴鶻與中央歐亞》 馮培紅
金子修一《大唐元陵儀注新釋》 劉可維
趙晶《(天聖令)與唐宋法製考論》 楊曉宜

編後記

精彩書摘

  《中國中古史集刊(第3輯)》:
  一、聚散有常:秦漢居住形態補說
  對於秦漢居住形態的完整敘述來源於《漢書·食貨誌》中一段話:“五傢為鄰,五鄰為裏,四裏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鄉,萬二韆五百戶也。鄰長位下士,自此以上,稍登一級,至鄉而為卿也。於是裏有序而鄉有庠。序以明教,庠則行禮而視化焉。春令民畢齣在野,鼕則畢入於邑。……春,將齣民,裏胥平旦坐於右塾,鄰長坐於左塾,畢齣然後歸,夕亦如之。入者必持薪樵,輕重相分,班白不提挈。”這段話描繪上古時期居民的居住管理模式,是井田製度的一個組成部分。《食貨誌》中的井田製雜糅瞭((周禮》、《公羊傳》等先秦典籍,如此整齊劃一的形式很容易令人懷疑其中有多少是主觀臆想的成分。然而張傢山漢簡中一條律文卻與此十分相似,“自五大夫以下,比地為伍,以辨券為信,居處相察,齣入相司。有為盜賊及亡者,輒謁吏、典。田典更挾裏門籥(鑰),以時開;伏閉門,止行及作田者;其獻酒及乘置乘傳,以節使,救水火,追盜賊,皆得行,不從律,罰金二兩”。這是漢初的法律摘抄匯編,有的放矢,為政府對現實生活的規定。它應該具有普適性,因為同樣在《二年律令》中,《行書律》中有郵驛設置的法律:一郵十二室。長安廣郵廿四室,敬(警)事郵十八室。這裏針對長安廣郵和警事郵這種特殊情況單獨提齣來,為特製。《二年律令》中,如果沒有特彆說明,則意味著所述情況沒有特例。準此原則,也就意味著當時的居住區都是如此整齊劃一的。然而,在幅員廣大、南北殊俗、生業各異的秦漢帝國,這種整齊劃一的類似現代小區的居住模式是否遍布於整個帝國的疆土呢?所以盡管法律中有明確的說明,但還是難以讓人放心地認為這就是當時的實情。
  2003年三楊莊遺址發掘材料的公布也對這種裏居模式提齣瞭挑戰。這批材料,據劉海旺先生介紹:
  在三楊莊漢代遺址100萬平方米範圍內,經過考古勘探,發現有14處漢代同時期建築(宅院)遺存、一處窯址、3條東西嚮道路,以及一些低窪的池塘。其中的一條東西嚮道路寬達20米。從已經過考古發掘的四處宅院遺址看,它們均坐北朝南,方嚮一緻;相互距離或遠或近,中間隔以農田;麵積大小接近,宅院部分一般為900平方米,若加上門前水井所處的活動空場地,總麵積在1300平方米左右(第二處庭院較為特殊,宅院前活動場地麵積較大),大緻與漢代二畝半宅大小吻閤。這種瓦屋頂的房屋,住房、廂房結閤,水井、廁所俱全,院牆封閉,樹木環繞,還齣土瞭大量的生産、生活用具等,它們顯然不是臨時性的房捨,而應當是常年居住的宅院。
  ……
中國中古史集刊(第3輯) 《中國中古史集刊》第三輯 隆重問世,匯聚瞭一批學者在中古史研究領域內取得的最新、最富洞見的學術成果。本輯延續瞭集刊一貫的嚴謹學術態度與開放的研究視野,力圖為中國中古史研究的深化與拓展提供寶貴的思想資源和史料補充。 本輯收錄的論文,涵蓋瞭中古史研究的多個重要麵嚮,既有對傳統熱點問題的深度挖掘,也有對新興研究領域的積極探索。學者們運用多元的史學方法,如文本分析、比較研究、社會史視角、物質文化研究等,對中古時期的政治製度、經濟發展、社會結構、文化思潮、宗教信仰、邊疆民族關係以及域外交流等諸多方麵進行瞭深入探討。 在政治製度方麵,本輯有多篇論文聚焦於中古時期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演變。有研究深入剖析瞭府兵製在不同時期的調整與衰落,揭示其背後復雜的經濟與軍事因素;另有論文則考察瞭唐代後期藩鎮割據的形成機製及其對中央集權的影響;還有學者嘗試從製度的細節處,如官僚體係的運作、監察製度的演變等方麵,探究中古時期國傢治理的特點與局限。 經濟史領域,本輯同樣呈現齣豐碩的研究成果。部分論文關注中古時期的農業技術、土地製度以及手工業的發展。例如,對中古時期水利灌溉技術的考察,揭示瞭其對農業生産力提升的貢獻;對租庸調製、兩稅法等賦稅製度的研究,則進一步闡明瞭中古時期國傢財政收入的來源與結構;此外,對瓷器、絲綢等商品的生産與貿易的研究,也展現瞭中古時期商品經濟的活躍與區域性市場的形成。 社會史方麵,本輯的論文視角更加多元。一些研究將目光投嚮瞭中古時期的社會分層與階層流動。例如,對中古時期士族的興衰變遷的研究,揭示瞭門閥政治的特點與瓦解;對中古時期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社會交往及其群體認同的研究,則提供瞭理解中古 urban life 的鮮活視角;此外,對中古時期婦女地位、傢庭結構以及婚姻習俗的考察,也為我們勾勒齣中古時期社會關係的復雜圖景。 文化與思想領域,本輯的論文展現瞭中古時期文化融閤與創新的活力。有學者深入探討瞭中古時期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與本土化過程,分析瞭不同佛教宗派的傳播及其對社會文化的影響;另有論文則關注儒學在中古時期的復興與轉型,以及其在政治、教育、倫理等方麵的地位;對中古時期文學藝術,如詩歌、繪畫、書法以及雕塑等的研究,也展現瞭中古時期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時代精神。 邊疆民族關係與域外交流是本輯的另一亮點。多篇論文聚焦於中古時期中原王朝與周邊民族的互動。例如,對唐朝與吐蕃、迴紇等民族關係的考察,揭示瞭其間的政治、軍事與經濟往來;對中古時期邊疆地區的開發與治理的研究,則有助於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同時,本輯也有論文關注中古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的延伸,探討瞭中國與域外地區的物質文化交流、宗教傳播以及技術互動,為理解中古時期的全球聯係提供瞭新的視角。 值得一提的是,本輯收錄的許多論文,都充分利用瞭近年來新齣土的文獻資料,如墓誌銘、敦煌文書、簡牘等,並結閤傳統的史書文獻,進行瞭細緻的考證與辨析,在史料的運用上展現瞭學術的創新性與嚴謹性。學者們在分析問題時,也注意將中古史研究置於更廣闊的曆史視野之中,與其他時期的曆史發展進行比較,從而獲得更具普遍意義的結論。 《中國中古史集刊》第三輯的齣版,不僅是對中古史研究現狀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對未來研究方嚮的一次有力引領。本輯所收錄的論文,既有對既有成果的進一步深化,也有對全新議題的開闢,相信能激發更多學者的興趣,推動中國中古史研究不斷邁嚮新的高度。無論您是從事中古史研究的學者,還是對這一時期曆史充滿好奇的讀者,本輯都將為您帶來一場充實而富有啓發性的閱讀體驗。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女性在中古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這本書也給予瞭充分的關注。其中對貴族女性、宗教女性以及民間女性的生活狀況和權力格局的探討,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和多元的中古女性群像。我一直對曆史中的女性角色抱有濃厚的興趣,這本書中的一些文章,通過對史料的細緻解讀,打破瞭我以往對女性在曆史中邊緣化的刻闆印象,展現瞭她們在不同層麵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評分

這本書在對中古城市發展和鄉村社會的研究方麵,也做得非常齣色。對於長安、洛陽等大都會的規劃與管理,以及鄉村的宗族組織、民俗風情等,都有詳細的描述。我一直對古代城市的布局和功能充滿好奇,這本書中的一些文章,通過對考古發現和文獻資料的結閤,為我展現瞭中古時期繁華的城市生活和生動的鄉村圖景,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有瞭更為直觀的感受。

評分

這本書還讓我對中古時期的法律製度和司法實踐有瞭新的認識。書中對唐律的形成和影響,以及宋初刑罰的特點進行瞭探討。我一直覺得,法律是反映一個時代社會麵貌的重要窗口,而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這方麵的求知欲。通過對相關史料的梳理和分析,我能感受到中古時期法律的嚴謹與靈活,以及統治者如何利用法律來維護社會秩序和鞏固統治。

評分

我尤其鍾情於其中關於中古時期士族階層興衰的探討。書中對門閥製度的演變、士族與皇權的關係、以及士族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進行瞭細緻的分析。從桓溫的跋扈到謝安的謝絕,再到後來士族逐漸被科舉製度所取代,這個過程充滿瞭戲劇性和深刻的社會意義。作者旁徵博引,引用瞭大量的史書、筆記、碑刻等文獻,並通過邏輯嚴密的推理,勾勒齣瞭一個清晰而生動的士族群像。讀完這部分內容,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迴瞭那個以門第定貴賤的時代,對當時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有瞭更為深刻的理解。

評分

對於中古時期宗教信仰的演變,這本書也給予瞭我很多啓發。書中不僅探討瞭佛教在中國中古時期的傳播和本土化過程,還涉及瞭道教的興起以及民間信仰的多樣性。我一直對佛教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感到好奇,而這本書中的文章,從寺院經濟的興盛到僧侶階層的社會角色,再到佛教藝術的獨特發展,都給齣瞭令人信服的解讀。同時,對於儒、釋、道三教的互動與融閤,以及它們如何深刻影響瞭中古社會的思想文化,也有著獨到的見解。

評分

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中國中古史研究領域注入瞭一股新的活力。我一直對那個波瀾壯闊、風雲變幻的時代充滿瞭好奇,從北朝的民族融閤到隋唐的統一盛世,再到五代十國的亂世,每一個時期都充滿瞭引人入勝的故事和深邃的社會變革。當我翻開這本《中國中古史集刊(第3輯)》時,立刻被它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新穎的研究視角所吸引。文章的選材非常廣泛,涵蓋瞭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多個方麵,而且許多論點都基於對一手史料的深入挖掘和重新解讀,這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但熱衷於曆史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打開瞭一扇通往真實中古世界的大門。

評分

我特彆關注書中對中古時期文學藝術發展的研究。無論是詩歌、書法,還是繪畫、音樂,這本書都提供瞭不少精彩的論述。比如,對唐詩的風格演變,對書法藝術的大傢風範,以及對壁畫藝術的時代特色等,都進行瞭深入的分析。閱讀這些內容,讓我深刻體會到中古時期文化的繁榮與輝煌,以及這些藝術形式如何成為那個時代精神風貌的生動寫照。

評分

我非常欣賞書中對中古時期社會經濟變遷的細緻描繪。比如,關於均田製和租調製在不同時期的實施情況及其影響,關於土地兼並的問題,以及商品經濟的發展等。這些內容對於理解中古社會的基礎和穩定性至關重要。作者通過對經濟製度的分析,揭示瞭社會階層分化、農民生活狀況以及國傢財政收入的變化,這些細節使得我對那個時代的社會肌理有瞭更為具體的感知。

評分

這本書的另一個亮點在於其對中古時期邊疆民族關係的論述。我一直認為,理解中國曆史,不能脫離其多元的民族構成和復雜的邊疆史。書中對北朝的鮮卑族、突厥族,以及唐朝與周邊民族的關係進行瞭深入的研究。這些文章不僅僅是簡單的曆史事件羅列,更是對民族融閤、文化交流、以及國傢認同形成的復雜過程的深刻剖析。通過閱讀,我更能理解漢族文化如何在與其他民族的交流碰撞中不斷發展壯大,也更能體會到中古時期中國作為區域性帝國所具有的包容性和影響力。

評分

總而言之,《中國中古史集刊(第3輯)》是一部內容豐富、學術紮實、視角新穎的中古史研究著作。它不僅匯集瞭多位學者的研究成果,而且在史料運用和論證方法上都達到瞭很高的水平。對於任何對中國中古曆史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絕對是一部不容錯過的佳作。它提供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深入思考曆史、理解時代變遷的能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