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上下)
定价:120.00元
作者:(美)孔华润 , 王琛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5-01
ISBN:9787501166657
字数:850000
页码:103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卷考察了美国立国以后大约一个世纪之内的对外关系,因此肯定不可能是详尽无遗的,尽管我本人确信并未漏掉重大事件,但我却认为可以略去那些在我个人看来同主题不大搭界的细微末节。 本关主题正如书名所示,是从大西洋扩展到太平洋的共和制帝国 的创建。毫无疑问,领土扩张构成了主要篇章;但同样重要的,是独立地位的确立,独特的世界政治观的产生,共和主义宪战争对赢弱的年轻共和国构成的威胁,以及内战期间千方百计地摧毁帝国 的徒劳。 本书中所用的书目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十分高兴地看到世界各地的学者们竞相写出了许多摆脱教条主义和沙文主义的重要专著和论文,我借助了他们的劳动成果,并且为这咱历史文献的日益国际化而激励,这也是美国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内容提要
编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的主旨,乃是让广大读者得以赏阅历史学界*学者所奉献的鼎乘之作。 卷(共和国帝制的创建)由布拉福德·珀金斯教授执笔,他是专攻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美国外交的杰出史学家,也是活跃于当今外交史学界的老前辈。珀金斯认为,年轻的共和国的对外政策,乃是物质利益、文化和各种民族价值观的产物。通过对宪法和外交的探讨,他梳理出一条能够贯穿于其他各卷的主线:从华盛顿开始,历届总统都始终如一地力图主导政策,而这与制宪会议参加者的意图恰恰是背道而驰的。 他认为,美利坚帝国的崛起,源于对土地和资源的贪婪,而不是对其他民族的统治权。然而,正是这种对其他族裔———土著美国人、墨西哥人以及特别是非洲裔美国人的统治权,导致了内战及其期间的外交———这是本卷作者讨论的后一个事件。这本杰作,概述了美国崛起为一个国家并奠定了在19世纪成为世界强国之基础的那些岁月。 第二卷(美国人对机会的寻求)的作者沃尔特·拉夫伯,是外交史学家威斯康星学派令人尊敬的一员。拉夫伯执笔的这一卷,涵盖了19世纪后1/3时期,并延续到20世纪威廉·霍华德·塔夫脱执政结束的1913年。他探讨了美国经济力量的增长与扩张主义之间的联系,增加了种族主义的主题,特别是用来分析土著美国人和菲律宾人。令人印象至深的是,他反对美国是在追求秩序这种观念。他指出,美国人在国外寻找经济和传教活动的机会,而对他们给其他国家带来的混乱状态毫无顾忌。中国或墨西哥爆发的一次革命,不过是美国人为越来越多的好处付出的代价,特别是这种代价由当地人所付出时,尤为如此。他的另一个不可回避的主题,是运用外交来扩大总统权。 第三卷(美国的全球化进程)始于次世界大战前夜,终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由美国历史学家协会前主席、我们这一代*创见性的国际关系史学家入江昭执笔。入江昭出生于日本,受教于美国大学,执著于研究权力政治中无处不在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特别是研究美国与东亚国家直面相撞时的境况。入江昭的这一卷,开篇时简略交待了17、18世纪和19世纪不断演变的并由欧洲主导的国际体系。他分析了战争与和平时期的威尔逊主义,以及它是如何运用于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作者对他所说的20世纪20年代的“文化方面”的讨论,为突出。入江昭认为,他所写的这个时期构成了“美国的全球化进程”———在这个时期,美国取代欧洲成为世界,并为筹划和维持国际秩序提供了经济和文化资源。 第四卷(苏联时期的美国)的许多内容,一如入江昭那样,也集中在美国—东亚关系上。我的朋友迈克尔·韩德将我归入外交史学家“现实主义”学派之列。我那一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行将落幕之际,终于1991年苏联的消亡。我写到了美国领导人对于战后世界秩序的设想,指出他们越来越意识到苏联对这个设想构成的威胁。“安全困境”的概念,亦即每一方的防御行动看来都是对另一方的威胁,在我对冷战起源的分析中占据着突出地位。我还强调了两种政治制度的重要作用、美国国家强盛而软弱的矛盾处境以及斯大林式政权的隐秘性和残忍性。在这一卷中,我指出了战前殖民帝国纷纷崩溃、亚非拉一系列新近独立国家相继出现以及美苏力图迫使它们加入华盛顿和莫斯科各自设计的国际体系所引起的混乱的重要意义。后,我叙述了德国和日本作为大国的重新崛起、苏联的分崩离析、美国的发展趋势及其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在世界事务中的游移不定的方向。 无论各个作者处理其研究对象的方式是多么迥异,这四卷著作均有着许多主题可以遵循。首先,美国矢志不渝地追逐着财富和权势,珀金斯和拉夫伯对此做了生动描述。入江昭展示了美国在历经次世界大战而崛起为世界之后是如何运用其财富和权势的,我则探讨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这一时期美国作为霸权国家的行为以及它对其统治地位面临的威胁所作的反应。 第二个至关重要的主题,是争夺外交政策的控制权。每一位作者都指出了宪法体制所带来的总统与国会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从1789年至今的各位总统如何力图绕开宪法对其权力的种种限制。 我们都关注着世界舞台上所见的那种美国特性的构成因素。我们考察了美国价值观的演变过程,并将其同美国的国际行为进行了对照。此外,我们对美国的全球行动能力对国内秩序的影响不无顾虑,对托马斯·杰斐逊的那个正直而有德行的共和国构想已遭遗忘忧心忡忡,这些对美国人以及美国人宣称“注定领导”的世界来说,都是不祥之兆。
目录
主编导言
卷共和制帝国的创建(1776-1865年)
内容提要
前言
章 画布和透镜
第二章 美国外交的诞生
第三章 宪法
第四章 联邦党人外交:现实主义和亲英情结
第五章 杰斐逊和麦迪逊:充满恐惧和希望的外交
第六章 门罗主义
第七章 开定命运
第八章 英国、加拿大与美国
第九章 共和制帝国
参考文献短论
第二卷 美国人对机会的寻求(1865-1913年)
内容提要
前言
章 起点与战略
第二章 国内外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章 竞逐帝国
第四章 “美国将单独控制美洲大陆”
第五章 横越大洋
第六章 1893-1896:混乱与危机
第七章 1989年的帝国与动荡
第八章 太平洋帝国与动荡
第九章 西奥多·罗斯福:革命的保守派
第十章 威廉·霍华德·塔夫脱与革命年代
结论: 重新叙述1865-1913年代
参考文献短论
第三卷 美国的全球化进程(1913-1955年)
内容提要
前言
章 欧洲主宰的年代
第二章 大战与美国中立
第三章 大战中的美国
第四章 凡尔赛的和平
第五章 20年代:安全方面
第六章 20年代:经济方面
第七章 20年代:文化方面
第八章 国际秩序的崩溃
第九章 极权主义和民主的生存
第十章 地缘政治的出现
第十一章 迈向珍珠港之路
第十二章 全球冲突
参考文献短论
第四卷 苏联时期的美国(1945-1991年)
内容提要
前言
章 战争即将结束:新世界秩序的展望
第二章 冷战的起源
第三章 朝鲜战争及其后果
第四章 冷战:新与新战场
第五章 危机解决
第六章 美国历史上漫长的战争
第七章 缓和的兴衰
第八章 上帝选定的国家
第九章 结语:1945-1991年的美国和世界
参考文献短论
作者介绍
布拉福德·珀金斯,密歇根州大学历史学教授。他此前的著作包括:《英国与美国的和解(1795-1805)》(1953)、《战争序幕——英国与美国(1805-1812)》(1961年);《卡斯尔雷与亚当斯——英国与美国》(1964年),以及《大和解——英国与美国(1895-1914)》(19
我是一名对国际政治理论和社会学领域有一定研究基础的读者,一直以来,我都倾向于从宏观和结构性的角度去理解国家行为。因此,《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这个书名,立刻引起了我的高度关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具体历史事件的描述,而是能够深入挖掘驱动美国对外关系发展的深层原因,例如,是否存在某种“制度惯性”或者“路径依赖”效应?书中是否会分析美国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是如何塑造其对外政策的?对于那些影响深远的战略决策,比如“门罗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形成和演变,书中是否会进行细致的理论分析?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国际关系理论如何应用于理解美国对外关系史的探讨,比如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视角,是否会在书中得到体现和应用?如果作者能够将历史叙事与理论分析相结合,为我们提供一个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的研究框架,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是巨大的,能够极大地提升我们对国际政治复杂性的理解。
评分我是一个对历史细节和人物故事非常着迷的读者,总是喜欢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捕捉那些鲜活的个体命运和决策瞬间。《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这个书名听起来比较宏观,但我也希望书中不会忽略那些构成历史肌理的生动细节。我期待书中是否会描绘出那些在幕后操纵或者推动历史进程的关键人物?比如,那些在重要条约签署、战争决策、或者外交谈判中扮演核心角色的总统、国务卿、或者军事将领,他们的个人性格、思想观念、以及面临的压力,是否会在书中得到细腻的展现?我想知道,在那些看似冰冷的政策背后,是否隐藏着复杂的人性博弈和情感纠葛?这本书是否能让我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了解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是如何在时代浪潮中做出选择,又如何被历史的车轮所裹挟?如果书中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命运相结合,用引人入胜的故事串联起重要的历史事件,那么即使是复杂的对外关系史,也能变得引人入胜,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历那些风云变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上“剑桥”二字,就足以让人心生敬意,想到那些厚重、严谨、内容翔实的学术巨著。而“美国对外关系史”更是直击要害,触及了当今世界格局形成的核心议题。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全球化的时代,理解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对外政策的演变,几乎是理解当下世界一切的关键钥匙。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锁这些复杂谜题的绝佳工具。我特别期待的是,它能否深入剖析美国对外政策的动机、逻辑和实际影响,那些被历史尘埃掩盖的细节,那些塑造了世界格局的关键决策,能否在作者的笔下重新鲜活起来?美国的外交理念是如何形成并不断调整的?它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又如何相互作用、互相影响?这本书是否有能力将这些宏大的叙事抽丝剥茧,呈现出清晰的脉络?我对其中关于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的论述尤其感兴趣,那段历史是理解当代国际关系最重要的基石之一,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新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让我们能够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评分作为一名对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常常感到对某些历史事件的理解碎片化,缺乏一个连贯而深刻的整体认知。当我在书店看到《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时,立刻被它的体量和主题所吸引。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美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角色的历史著作,这本书似乎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史实,更重要的是能够展现出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分析美国对外政策的决策过程,以及这些决策对美国自身和世界格局产生的长远影响。比如,书中是否会探讨美国“例外论”思想在其对外关系中的体现?它又是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演变的?书中对不同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因素如何影响美国对外政策的分析,是否能够深入浅出?我尤其关心书中对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其价值观和制度的策略的解读,以及这些策略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和后果。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个严谨但不失生动的叙事,帮助我构建起对美国对外关系发展的清晰图景,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
评分我是一个喜欢从不同文化和视角来观察世界的人,因此,看到《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这本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著作,并且是由一位中国学者(孔华润)与一位中国译者(王琛)共同完成,我感到非常好奇。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不同于西方视角的方式来呈现美国对外关系史,也许会带来一些我们习惯性忽略或者难以察觉的解读。比如,书中是否会更多地关注美国对外政策对亚洲,特别是对中国的影响?在描述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时,是否会带有更加客观和平衡的立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在美国对外关系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互动和冲突是如何发生的,以及这些互动又如何反过来塑造了美国自身。如果作者能够从一个“局内人”的视角,深入剖析美国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些行为动机和战略考量,同时又能保持学术的严谨性,那么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一定会非常独特和富有启发性,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个不那么“熟悉”的美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