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中国美术简史 |
| 作者/主编: |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 |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00646501 |
| 出版年份: | 2010年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443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50元 |
| 实际重量: | 762 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中国美术简史(新修订本)》的前身《中国美术简史》系大专教材,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集体编写。原系主任薛永教授主持,原中国美术教研室主任李树声教授协助主持。1989年12月完稿,1990年9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9年,由于《中国美术简史》深受社会欢迎,同时,距离首次出版已过去10年,为了反映10年来中国美术史研究的长足进步,满足读者的新要求,原书亟需增补新资料、吸收新成果、体现新认识,并修订疏漏之处,这一想法得到了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支持,为此成立了《增订中国美术简史》编辑委员会,由薛永年、罗世平任主编、李树生、尹吉男、赵力任副主编,历时两年编写,增加了自古及近的书法篆刻内容、自1911年至1949年的近代美术等内容,增补了新发现、新成果和新认识,于2002年出版《中国美术简史》(增订本)。2010年,在保持原书纲目体例基础上,编写者重新审阅全书,增补了新的研究成果及考古发现,并查缺补漏;校正了原版的错讹字;对于原书个别不理想的图片,进行了调整,出版了“新修订本”,使这本书进一步得到完善。全书以中国美术发展的阶段性为纲,以各美术门类在同一时期的演进为纬。注意了四个结合:普及中国美术史基本知识与反映新研究成果相结合;呈示中国美术各门类的发展演变与阐述重要的美术现象、美术流派、美术家和美术作品相结合;显现中国美术的自身发展与揭示美术同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相关因素相结合;运用翔实的文献资料与使用可靠的美术文物(包括新发现的重要作品)相结合。《中国美术简史》为按照发展过程显示中国美术及其诸品类发展演进全貌的美术通史,力求史论结合,着重从美术发展脉络的条缕分析及其因果关系的阐发中体现具有一定概括性并密切联系历史实际的理论知识,力避脱离历史进程与美术现象的泛泛发挥、力避材料堆砌和作品铺陈;本书所涵括的历史时空自上古至1949年,以全中国版图内各民族美术为范围,所涉及的美术类别为建筑、绘画、雕塑、工艺、书法篆刻等造型艺术。综括的美术文化系统含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和民间美术;宗教美术与世俗美术、实用美术与纯美术。本书的装帧由著名的设计家宁成春设计,内文体例清晰,版式便于阅读,图片安排合理,对于读者初步了解中国美术史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我这样一个艺术史的“门外汉”来说,这本《中国美术简史新修订版》无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艺术世界的大门。我之前对中国美术的了解,仅限于一些耳熟能详的作品,如《清明上河图》、敦煌壁画等。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得以系统地梳理和理解这些作品在整个中国美术史上的位置和意义。书中对不同时期艺术发展的脉络梳理得非常清晰,使得我能够在一个宏观的框架下,去认识和理解那些零散的艺术信息。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对一些艺术流派的介绍,能够抓住其最核心的特征,并用相对简明的语言进行概括,避免了过多的学术术语带来的困扰。比如,在介绍元四家时,书中不仅点出了他们的艺术风格各自的特点,更强调了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宋代山水画的传统,并融入了文人画的意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这种“承前启后”的视角,让我对元代山水画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中国艺术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的论述,也令我耳目一新。我之前一直以为中国艺术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如何在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中吸收养分,并发展出更加多元的面貌。例如,书中对佛教艺术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演变,以及丝绸之路沿线艺术的交融,都有精彩的描述。这些内容,让我对中国艺术的包容性和生命力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中国美术简史新修订版》简直就是一本打开中国艺术大门的钥匙。对于像我这样,原本对中国美术史知之甚少的人来说,它提供了一个系统而又易于理解的入门途径。书中对中国美术发展各个阶段的梳理,都抓住了其最核心的特点。比如,在介绍早期艺术时,它不仅仅列举了考古发现的器物,更试图去解释这些器物上的纹饰所代表的早期人类的审美观念和宗教信仰。这种从物质文化到精神世界的解读,让我对中国艺术的起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介绍。它不仅仅列举了兵马俑、龙门石窟等著名的雕塑作品,更深入地分析了不同时期雕塑艺术的风格演变,以及佛教艺术传入中国后所发生的本土化变化。这种对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让我对中国古代雕塑的精湛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书中还涉及了对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三远法”等重要美学理论的解释,并结合具体的画作进行了生动的示范,让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易懂。这本书,让我对中国艺术的魅力有了初步的感知,也激发了我继续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当初抱着一种“了解一下”的心态购入了这本《中国美术简史新修订版》。起初,我对“简史”二字有些顾虑,担心内容过于肤浅,无法满足我对艺术深度探索的渴望。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在“简”与“深”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以极其精炼的语言勾勒出中国美术发展的宏大图景,却又能在关键节点上深入剖析,不落俗套。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相互影响的论述。例如,在讲解书法艺术时,作者会将其与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审美特质联系起来,探讨笔墨线条如何在不同媒介中得到体现,以及它们在精神层面的共通性。这种跨门类的视角,极大地拓展了我对中国艺术的认知边界。而且,书中对一些重要艺术家及其代表作的介绍,也做得相当到位。它并非简单地列出艺术家名字和作品,而是会深入探讨其艺术风格的形成,以及他们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我记得,在阅读关于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部分时,作者详细分析了他提出的“书画同源”理论,并结合他的书法和绘画作品进行了生动的阐释。这种深入的解读,让我对赵孟頫这位艺术巨匠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书中还涉及了一些艺术史上的争议和学术观点,并给出了一些较为客观的评价,这对于我这样希望获得相对全面知识的读者来说,非常有价值。它让我明白,艺术史并非一成不变的定论,而是充满着探索和讨论的空间。
评分这本《中国美术简史新修订版》是我中国艺术学习路上的一盏明灯。当我感到迷茫和困惑时,它总能及时地为我指引方向。书中对艺术史的梳理,不仅仅是线性的推进,更是在关键节点上进行深度挖掘和多角度分析,使得知识点更加立体和牢固。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写实”与“写意”的辩证关系的阐释。它不仅仅是将两者作为对立的概念来讲解,更是深入分析了它们在中国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相互渗透和影响,以及它们所代表的不同审美取向。我记得,书中在讨论宋代院体画的写实与明清文人画的写意时,通过大量的经典作品进行了对比分析,让我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追求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书中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艺术创作关系的探讨,也令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中国艺术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视觉呈现,更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载体。例如,书中在分析中国山水画时,就深刻地揭示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山水画创作的影响,以及画家如何通过笔墨来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从哲学到艺术的深度解读,让我对中国艺术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中国美术简史新修订版》算是我中国美术史学习道路上的启蒙读物,至今仍记忆犹新。当初选择它,很大程度上是被“央美教研室”这几个字吸引,总觉得名校出品,质量必有保证。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严谨的学术框架和清晰的章节划分,从史前艺术到近现代,脉络分明,逻辑性极强。每章的开头都会有对该时期艺术特点的概括性介绍,然后深入到具体的作品和流派分析。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同时期艺术风格的演变,不仅仅是简单罗列,而是尝试去解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哲学根源。比如,讲述唐代绘画时,作者会详细分析盛唐气象如何体现在绘画的恢弘与写实之中,而五代到宋初的绘画则如何转向更内敛、更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这种深度挖掘,让枯燥的年代和作品变得生动起来,我仿佛能穿越时空,去感受古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收录了大量精美的插图,这些图片质量很高,色彩还原度也不错,对于我这样一个初学者来说,能够直观地看到艺术作品的原貌,极大地帮助了我理解文字描述。而且,图片的标注清晰,不仅有作品名称、作者,还会附带创作年代和一些关键信息,方便对照阅读。记得有一次,为了弄清楚“三远法”的概念,我反复研读了关于宋代山水画的部分,书中结合范宽《溪山行旅图》等经典作品的插图进行讲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了这一复杂的绘画理论,我豁然开朗。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艺术思维的引导,它教会我如何去观察、去分析、去品味中国古代艺术的精髓,为我后续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读完这本《中国美术简史新修订版》,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是一本“懂”中国美术的书。它没有泛泛而谈,而是将中国美术的精髓,用一种既专业又不失温度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之前对中国美术史的理解,大多来自于零散的碎片化的信息,这本书就像一个高明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地走进了中国美术的殿堂。它在梳理各个时期的艺术特点时,往往会抓住其最鲜明的时代印记。比如,在讲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时,作者会强调佛教艺术的兴盛,以及士人阶层对艺术的独特品味,从而解释为何这一时期的艺术呈现出一种玄远、空灵的审美特征。这种紧密结合时代背景的讲解,让艺术的演变过程变得生动而有逻辑。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介绍,并非简单地罗列各种建筑样式,而是深入探讨了建筑背后的哲学思想、等级制度以及风水观念。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和文化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书中对中国艺术的“意境”之美的阐释,也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文字的描述,更是通过对水墨画、山水诗等具体艺术形式的分析,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国艺术独特的韵味和神韵。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美术的博大精深,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评分坦白说,在接触这本《中国美术简史新修订版》之前,我对中国美术史的印象是模糊且遥远的。总觉得那些古老的画作和雕塑,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难以理解其中的深意。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就像一位温文尔雅的导游,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我带入了中国美术的奇妙世界。书中对艺术风格的描述,总是能够抓住最核心、最吸引人的特点。比如,在讲解唐代绘画的“丰满”与“雍容”时,作者会引用杨贵妃的形象,将其与当时绘画中的仕女形象进行类比,让我瞬间就能感受到那种盛世的气象。这种形象化的比喻,使得抽象的艺术术语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解读。它不仅仅介绍了各种字体的演变,更深入地探讨了书法中所蕴含的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追求。当我读到关于王羲之《兰亭集序》的部分时,书中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王羲之的心境,让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种“情随事迁”、“俯仰之间”的感慨,也让我对中国书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意。此外,书中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讲解,也充满了智慧。它不仅仅介绍了建筑的结构和样式,更揭示了建筑中所蕴含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中国哲学思想,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建筑智慧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中国美术简史新修订版》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它“接地气”的讲解方式。作为一本供艺术考研使用的教材,它显然是针对性极强的,但其语言风格却丝毫不显枯燥晦涩,反而充满了启发性。我一直觉得,艺术史的学习,最怕的就是机械记忆大量的年代、人物和作品,而这本书恰恰避免了这一点。它在介绍艺术风格时,往往会先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思想潮流入手,这样我很容易就能理解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艺术现象。比如,在讲解汉代艺术时,作者会结合汉朝开放、进取的时代精神,来阐释汉代艺术的雄浑、奔放的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这种“由表及里”的讲解方式,让我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记住了一个个独立的艺术知识点,更能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艺术发展体系。而且,书中对于一些艺术理论的阐释,也做得非常清晰。很多在我看来原本是“高深莫测”的理论,在这本书中被拆解得明明白白,比如“气韵生动”的提出及其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又或是“写实”与“写意”的辩证关系等。我尤其记得,书中在解释“写意”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通过具体的绘画作品,如徐渭的泼墨写意,来展现“写意”所蕴含的中国文人的精神境界和艺术追求。这种结合作品的讲解,让我对抽象的艺术理论有了直观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本教材让我体会到了学习艺术史的乐趣,它不仅仅是枯燥的知识,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体验。
评分这本《中国美术简史新修订版》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能够将如此庞杂的中国美术史,梳理得如此清晰而又引人入胜。作为一名考研党,我原本对枯燥的理论和海量的知识感到头疼,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化解了我的顾虑。书中在介绍艺术作品时,不仅仅是展示图片,更会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故事和创作背景,让我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了解艺术家的心路历程。我记得,在阅读关于明清绘画的部分时,书中详细介绍了“扬州八怪”的特立独行,以及他们与当时主流画坛的抗争。这种对艺术家个性与时代背景的结合分析,让我对这些“怪才”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共鸣。而且,书中对中国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也有着深刻的论述。它不仅仅将艺术视为美的载体,更能揭示艺术与政治、宗教、哲学等各方面的紧密联系。例如,书中对秦汉时期艺术的解读,就充分展现了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对艺术创作产生的巨大影响。这种宏观视角,让我对中国艺术的整体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此外,书中还涉及了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介绍,如青铜器、陶瓷、玉器等,这些内容大大拓展了我对中国艺术的认知范围。
评分这是一本我愿意反复翻阅的《中国美术简史新修订版》。初次阅读时,我被它严谨的学术体系和丰富的案例所吸引。而随着我对中国艺术的了解逐渐加深,我越发能体会到这本书的深刻之处。它不仅仅是一本“史”,更是一种“思”。书中对于艺术作品的分析,往往能够触及到作品背后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和文化内涵。例如,在讲解中国画的“笔墨”时,作者不仅仅停留在技法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笔墨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的意义,以及它如何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这种从技法到精神的升华,让我对中国传统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尤其记得,在阅读关于宋代文人画的部分时,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去阐释文人画所蕴含的“逸趣”和“抒情性”,并结合苏轼、米芾等人的作品进行了细致的解读。这种解读,让我不再仅仅将文人画视为一种绘画风格,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人士大夫的个人情怀和审美追求。此外,书中对艺术史上的重要转折点的分析,也做得极为到位。例如,它如何解释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又如何分析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绘画创作的影响,都极具洞察力。这种对历史脉络和因果关系的梳理,使得我对中国艺术的整体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