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探究信息技术系统兼容与互联互通的意义及相关利益关系出发,以我国专利权与软件著作权相关制度设计的基本价值理念为研究和论证基础,结合比例原则的应用、合作主义等前沿理论和思潮,面向信息技术系统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的实际问题与案例,对专利权和软件著作权中的关键问题展开研究论述,具体包括信息技术系统接口的可著作权性及可专利性问题、软件反向工程的合法性问题、标准必要专利的公平、合理、无歧视许可问题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绪论
1.1信息技术系统兼容性之含义
1.2信息技术系统的网络效应
1.3兼容性相关知识产权问题研究的意义
1.4本书的主要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二章兼容性相关知识产权制度的基本目标结构
2.1劳动财产权说和功利主义学说
2.2我国专利权及软件著作权保护的目标结构
2.3保护知识产权与鼓励竞争内在价值的统一
第三章限定知识产权边界的基本原则
3.1知识产权的社会义务及比例原则的适用
3.1.1知识产权的社会义务在法律规范上的依据
3.1.2比例原则的含义及在民事领域的应用
3.1.3美国知识产权界关于“比例原则”的探讨和应用
3.2禁止知识产权滥用原则
3.2.1“禁止知识产权滥用”的语义和意义分析
3.2.2禁止知识产权滥用原则制度化的必要性
3.2.3关于禁止知识产权滥用原则制度化构建的建议
3.3以促进合作为视角的民法观之启示
第四章从促进兼容性视角看著作权法保护边界
4.1软件接口相关代码的著作权问题
4.1.1接口相关代码性质分析
4.1.2美国软件著作权保护对象范围的探索经验
4.1.3接口相关代码是否为著作权法保护对象之分析
4.1.4美国甲骨文诉谷歌侵犯Java API著作权案述评
4.2接口信息获取与软件反向工程合法性
4.2.1软件反向工程之含义及法律规制现状
4.2.2面对复制内涵扩张应拒绝“利益延伸原则”
4.2.3软件反向工程的合法性及其限度
4.2.4软件反向工程相关法律制度完善与创新建议
第五章兼容性相关专利法问题研究
5.1接口相关技术创新的可专利性
5.2标准必要专利的公平、合理、无歧视许可原则
5.2.1标准化组织的专利政策及其目的
5.2.2美国微软诉摩托罗拉案计算合理无歧视许可费的思路与方法
5.2.3华为诉IDC标准必要专利许可费率纠纷案的计算方法
5.2.4合理无歧视许可费计算的原则、要素和方法
第六章兼容性相关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这本书的选题视角非常独特,从信息技术平台兼容性的角度切入知识产权问题,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新颖且具有前瞻性的切入点。兼容性问题在信息技术领域几乎无处不在,从软件的互联互通到硬件的标准统一,再到不同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都涉及到复杂的法律和技术问题。而知识产权,尤其是著作权、专利权和商业秘密,往往是这些兼容性问题的核心争论焦点。作者能够将这两个看似有些跨界的领域巧妙地结合起来,并深入剖析,这本身就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我相信,这本书能够为理解数字时代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尤其对于从事信息技术研发、知识产权法律实务以及相关政策制定的人员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可能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可能触及到许多现实中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法律纠纷,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评分作为一名信息技术从业者,我一直对知识产权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感到好奇,同时也对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知识产权风险有所担忧。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在信息技术平台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哪些行为可能构成侵权,以及如何规避这些风险。同时,我也想了解,当我们的技术成果涉及到兼容性时,如何更好地运用知识产权来保护自身。这本书的视角非常贴近实际工作,我相信它提供的理论分析和实践建议,对于我这样的从业者来说,具有非常高的实操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可能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进行合规创新、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产权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子专业和厚重感。封面设计更是简洁大气,以深邃的蓝色为主调,点缀着银色的线条,仿佛在描绘着信息时代的浩瀚星空,又暗示着知识产权领域那些看不见却又至关重要的界限。书脊的烫金字体清晰醒目,让人一眼就能记住书名。我非常喜欢这种有质感的书籍,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可以细细品味的艺术品。每次翻阅,都能感受到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从印刷的清晰度到装订的牢固度,都体现了其作为法律出版社旗舰店的专业水准。在如今这个电子书泛滥的时代,一本装帧精美的实体书更能激发阅读的仪式感,也更容易让人沉浸其中,仔细研读。我相信,这样一本制作精良的书,其内容也必然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定不会辜负读者的期待,会成为我书架上的一件珍品。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非常欣赏。作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尽量让语言通俗易懂,避免了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堆砌,这对于非法律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无疑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虽然我本身对法律领域有一定了解,但能够读到这样清晰流畅的论述,依然感到非常愉悦。有时候,一本好书不仅仅在于其内容本身,还在于它能否以一种令人愉快的方式将知识传递给读者。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作者在解释一些复杂的法律概念时,会巧妙地运用一些比喻或者类比,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象化,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我相信,即使是对知识产权和信息技术都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阅读的乐趣,并从中获得有益的知识。
评分尽管我还没有完全读完这本书,但仅仅从目录和前言的部分,我就能感受到作者在研究方法上的严谨和细致。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梳理、案例的选取、学术观点的辨析,都显得非常有条理。我特别期待书中对于“边界”的探讨,因为知识产权的边界本身就是一个动态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尤其是在快速发展的技术领域。信息技术平台兼容性所带来的挑战,很可能模糊了传统知识产权的界限,也催生了新的保护需求。作者是如何界定这些边界的?在兼容性带来的便利性与知识产权的独占性之间,如何取得平衡?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问题。这本书的论述过程,想必会引人入胜,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带领读者逐步深入理解这个复杂的问题。我相信,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宝贵的学习和思考经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