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之心——好医生执业志

医之心——好医生执业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抒扬 著
图书标签:
  • 医生
  • 医学
  • 职业
  • 成长
  • 医德
  • 行业观察
  • 医疗
  • 人生
  • 感悟
  • 职业规划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今古传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37144
商品编码:2871338612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医之心——好医生执业志

定价:35.00元

售价:21.7元,便宜13.3元,折扣62

作者:张抒扬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30123714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生活中我们享受的所有服务,几乎都能以等价形式体现消费的交易特征,独独医患,不能,也不可以。患者,因病痛求助医生;医生,因使命和职责,为患者提供治愈、帮助或者安慰等专业性很强,非一般意义的服务。花钱可以买任何商品,唯独生命和健康不能用钱等价交换。医生与患者,本是陌路人,却因为天职,因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健康的渴求,坐在了面对面,构筑了人世间奇特的人际关系。
医,是医疗、医术,又是医疗、医术之上承载医德、医风的医生之心地。医之心,是医生对患者的理解所体现的心性,是从医者对专业的不懈追求,又是对患者疾苦的感同身受。医之专,医之难,医之疼,医之美,构成了医之心。
来自11家医院的29位医学专家们发自心底的文字,是千万个好医生执业感悟的一部分。如果,你能静下心听他们平实讲述职业生涯中对患者的感念之情,以及有痛更有欣慰的医之心感悟,作为医生,你会对怎样才是一个好医生,怎样做个好医生,何为仁心,何以信守仁心,有新的解读;作为患者,当你生病就诊时,会因为对医生的更理解和信任,得到更科学、更有效的健康服务。


目录

序言 何以仁心 张抒扬/1

1. 如果,能够重来 李小鹰/8
在那个风雨交加的黄昏,刚得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顾阿姨,一位肝癌晚期的白发老人,坐着轮椅在外面等了我两个小时。她想对我说什么?没有说出来的话竟成了她临终时的遗憾。

2. 红包 王仲/14
“红包”,于医生,于患者,都是极为敏感的词汇。
我在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节目中却说过“没有收到过‘红包’的医生不会是好医生”这样一句话,引起大家惊诧。

3. 爱与光明并存 黎晓新/21
“我是带着全家人来的,他们都要看看是谁让我重见了光明。”说着他们送上了一幅托人写好的字“爱与光明并存”。这幅字后来就一直挂在我们的病房。患者的爱就这样一直伴随着我们。

4. 牵挂 于健春/27
医患,是特殊的缘,一如牵挂,是特殊的情愫,还有那感念在生命里的绿豆,以及那只半旧的公鸡瓷玩偶。

5. 水果 沈敏/32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雪中送炭心存温暖。其实,每个人的生命都需要水果,如同社会离不开仁心。

6. 信任之重 陶海/38
重塑医患之间需要的坦诚和信任!坦诚才能赢得信任,信任才能和谐,医患之间的信任,其实是一种坦诚的交互,只有彼此坦诚与信任,才会构筑真正的和谐。

7. 说法 杜淑英/47
“关键问题是需要医生的诚信仁爱之心,加上病人的包容感恩之情,医患关系才会真正开启良性互
动。”Z 医生语重心长地说。

8. 张红宇/53
谢谢你,我的病人!寻常的,承载的也是我的信任。


9. 攥手 何田/58
奶奶被挪动的时候,一只手又在空中乱舞,我明白她在找什么。我抻下手套,主动伸过手去,再次握住了奶奶的手。

10. 作揖 卜小宁/65
那个凌晨,李老走了,可老人平和而真诚的点点滴滴, 却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李老那特有的作揖,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11. 掌声 蔡建强/70
将近八年过去了,歌唱家已经渐渐走向耄耋之年,现在依然可见到他在舞台上的身姿,依然可听到他低声地吟唱。掌声,献给生命的礼赞。掌声,献给歌唱家。

12. 两双鞋垫和一双布鞋 谭先杰/75
患者在手术前送钱送物,未必是真心感谢,多半图个放心而已。手术后数月甚至数年还赠送礼物的,应是真正的感谢。尽管后者也不应该提倡,但与红包却风马牛不相及,它承载的,更多是患者与医生的友情!

13. 老丁的四次手术 周兵/82
老丁在我这里四次手术,历时5年多,第四次手术的时候已经70岁,可以说是他的执着和信任,为他争取到理想的治疗结果。是他的信任,使我在给他的诊治经历中,收获了很多,手术技术上的,理论上的,更是心灵上的。

14. 那一份病历 魏文斌/91
每当我看着不同患者的病历,总会不自觉地想到那个患者。总会想,每一份病历,都是有生命的,记录着不同患者人生历程中一个点或一个阶段,或痛或苦或“循证”的生命承受。我因此而更用心地书写和珍重每一份病历。

15. 我很好 段蕴铀/96
对于一个经历过开颅、鼻腔肿物清理等多个手术的七十多岁的老人来说,每一次手术都是一次煎熬,都要过一次“鬼门关”。而手术过后“尽开颜”,每一句“我很好”都弥足珍贵。

16. 平安:幸福的倍乘 杨剑秋/106
平安,于产妇,是幸福的倍乘。于产科医生,更有神圣的涵义,因为面对的是两个人有时甚至是三个人的生命。

17. 倾听 梁晓春/113
能否认真倾听,是检验医生是否具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试金石。我们不仅要学会倾听,还要不断提高倾听的能力,要学会善于倾听。

18. 神圣 刘昌伟/119
救死扶伤,阐释着医生的职业。为健康加油,与死神博弈,为生和死付出,又注解着医生的神圣。神圣,其实就是“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19. 抉择 于健春/126
当一个个危重的患者在与死神的抗争中赢了时间、赢得了生命时,外科医生的抉择的意义,也一次又一次被生命的重生诠释。

20. 成长的滋养 曾学军/131
热爱,让我选择了做医生,而患者给予我职业和心灵的滋养,于无声处伴我成长、成熟。

21. 尴尬与郁闷 李雪梅/140
尴尬、郁闷,很多时候体现了医生职业情感的复杂性,但造就的是医者仁心的博大胸怀。

22. 搏心 张抒扬/148
纠结,是仁心与风险在搏击,而搏心,是仁术之心的另一种表达。

23. 服务的界面 谭先杰/157
“医生给病人服务的界面是尊重。”尊重,简单的两个字,每个患者都可能有自己的感受,每个医生都会有自己的感悟。

24. 我的周一 沈敏/164
医疗水平的高低,不是决定诊治成功与否的标准,还取决于医生是否有一颗对病人真诚的爱心。

25. 幸福:给绝望带去希望 余可谊/171
做一个医生又是幸福的。幸福的是,我们在阅历的增加、经验的积累乃至一次次纠结的历练中,常常给绝望的患者带去希望。

26. 疾苦 赵国光/177
每个重病患者的背后或许都有鲜为人知的辛酸,家境贫寒的患者尤其如此。

27. 走到病人床边 张红宇/185
“医生要到病人的床边去,病人是我们好的老师”,一位医学泰斗说过的话,这一次让我有了特别的感触。是的,走到病人的床边,不仅收获了诊疗经验,还收获了患者真挚的感情。

28. 荣耀 张志强/190
那份快乐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快乐,让我深深体悟到,我们就是首都北京派来的使者,能给和田人民带来幸福,带来安康,是我们一生的荣耀。

29. 一声蔡爸爸 蔡建强/197
读着小佳这封信时,曾经为小佳病情纠结的心,充满了欣慰,内心弥漫着微笑,不仅因为生命里多了一个知书达理、聪明可爱的女儿,更因为纷繁世界中有一朵临近凋谢的花朵,因为医者的努力而重新绽放,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生机和瑰丽。

30. 惜缘 衷敬柏 /203
医患如相亲,很多情况下医患是过客,只有少数有缘人能“相伴终生”。

31. 欣慰 马东星/208
幡然醒悟,看病救人只是我应尽的职责而已,而对患者,这将可能是改变他们一生命运的相遇,他们会将你所做过的点滴小事铭记于心,深深感恩!

32. 时刻准备着 王文珍/215
“时刻准备着”,不仅包含着物品的准备,还需要护士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应急能力的准备。时刻准备着,是对护士知识、技能、责任心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全面要求。

33. 担当 段蕴铀/223
做一个医生,难是担当,而难的担当,是特殊情形下能把风险和责任扛在肩上。

34. 拔管 王仲/231
我把这个难以拔出的导管拔出了,但留在了记忆深处的尴尬,却时常提示我,医者的仁心,其实是靠对患者的用心和过硬的技术来承载的。

35. 值守:除夕夜心里的踏实 卢海/238
家人团聚过除夕,是生命里的幸福,但作为眼科医生的我,急诊一线的值守,却成了越来越重的除夕情结。

36. 相托 魏文斌/244
当患者将后半生的尊严、幸福、希望通通托付给你的时候,作为医者,所系的已不仅仅是健康,患者相托的,更是他们的生命。

37. 将心比心 王宁利/249
如果一个人是用手做手术,那他永远是手术匠;如果一个人用脑子做手术,那他就是一名好的专家;而如果一个人用心去做手术的时候,那他就已经达到“艺术家”的境界了。
将心比心,才是一个好医生的仁术之心。

38. 无声亦有声 张抒扬/256
无声,是理解患者后细微而富专业意义的心理关爱。有声,是医与患互动的生命交响曲。无声亦有声,是医护人员协作的默契、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紧张而有序,又是医患之间不言而喻的信赖和配合,传导的是对生命敬畏的心性相通、对生命珍重的心灵交互。

后记
医者仁心 王学武/269


作者介绍

张抒扬,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心血管病学专家,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在心血管常见病和疑难杂症诊疗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开展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的介入诊断和治疗多年,注重对疾病从预防、诊疗到康复的全程管理。

文摘


序言



医之心——好医生执业志 序章:医者仁心,初心如磐 在喧嚣的都市一隅,亦或是在宁静的乡野深处,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身着白衣,肩负着守护生命健康的重任。他们是医生,是人类与疾病斗争的战士,是绝望中的希望之光。然而,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并非仅仅是掌握精湛的医术,更重要的是拥有一颗仁爱之心,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一种对患者的责任。 《医之心——好医生执业志》并非一本枯燥乏味的医学教科书,也不是一本充斥着冰冷数据的研究报告。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医者在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坚守;它是一幅画卷,描绘出医者在面对生死抉择时的挣扎与担当;它是一曲颂歌,赞扬着那些将职业视为信仰,将患者视为亲人的医者。这本书,想要讲述的,是关于“人”的故事,是关于“医”的温度,是关于“心”的传承。 第一章:初窥门径,理想的启蒙 医学之路,漫漫其修远。每个医生,都曾有过怀揣医学梦想的青涩时光。或许是童年时对神奇疗法的惊叹,或许是目睹亲人病痛时的无力感,抑或是被某位医者的高尚品格所感染——种种契机,如同播撒在心田的种子,孕育出对医学的向往。 这一章节,将带您回溯那些初入医学殿堂的青葱岁月。我们不谈论复杂的解剖学名词,也不拘泥于繁琐的医学史料。我们将聚焦于那些点燃医者梦想的火花:可能是第一次触碰到医学书籍时的好奇与兴奋,可能是第一次走进病房,看到患者眼中期盼时的震撼,亦或是第一次经历失败,体会到医学的局限性,从而更加坚定了求知的决心。 在这里,您会看到医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以及在基础理论学习中,逐渐建立起对疾病复杂性的初步认知。他们稚嫩的笔触,记录着对未来的憧憬,对医者职业的神圣感,以及那份想要用所学知识去帮助他人的朴素愿望。这不是一段关于“我将成为一名伟大的医生”的豪言壮语,而是一份份真诚的思考,一个个关于“为何选择医学”的答案,一次次对“何以为医”的初步追问。 第二章:砥砺前行,临床的锤炼 理论的海洋终将归于实践的河流。临床实习,是医者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磨砺。这里没有象牙塔的纯粹,取而代之的是触手可及的生命体征,是错综复杂的病情变化,是患者家属焦灼的眼神。 本章将深入描绘医者在临床实践中的种种体验。您将跟随年轻的医生们,穿梭于不同的科室,接触形形色色的病人。从初次独立问诊时的紧张与不确定,到一次次与经验丰富的上级医生讨论病情时的如饥似渴;从面对罕见病时的束手无策,到通过不懈努力找到突破口时的喜悦;从第一次成功实施手术的激动,到处理突发状况时的冷静与果断。 这里,有深夜抢救病人的身影,有与病魔赛跑的紧张时刻,也有因误诊或治疗不当而带来的自责与反思。但更重要的是,您将看到医者们如何在一次次的挑战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诊断能力,熟练掌握各种治疗手段,并开始理解医学并非简单的技术操作,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艺术。他们学会了如何倾听患者的诉说,如何安慰不安的心灵,如何在给予治疗的同时,也给予患者尊严和希望。 第三章:人性的考验,医患的交织 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人性的艺术。医患关系,是贯穿整个执业生涯的核心命题。在这个特殊的场域里,信任、理解、沟通、尊重,缺一不可。 这一章节,将细腻地展现医患之间千丝万缕的情感纠葛。我们会看到,一位医生是如何凭借专业的判断和真诚的沟通,赢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共同面对疾病的挑战;也会看到,在某些复杂的情况下,由于信息不对称、沟通障碍或社会压力,医患之间产生的误解与矛盾。 书中不会回避那些棘手的病例,那些令人心力交瘁的时刻,那些让医生陷入两难的抉择。但更重要的是,它会着力于描绘那些感人至深的瞬间:一位医生如何用温和的话语安抚临终患者的恐惧,如何耐心地向家属解释病情,如何尽最大努力争取每一线生机。您会看到,在冰冷的医疗器械背后,跳动着一颗颗温暖而充满同情的心。这些故事,无关乎医术的精湛与否,而在于医生在面对每一个生命时,所展现出的那份责任与担当,那份对人类苦难的感同身受。 第四章:生命的尊严,伦理的边界 医学的发展,总是在挑战着伦理的边界,拷问着生命的意义。在追求治愈的道路上,医生们也必须时刻坚守职业的道德底线,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尊严。 本章将探讨医生在面对生命伦理问题时的思考与实践。无论是关于安乐死的争议,还是关于基因编辑的伦理考量;无论是关于医疗资源的分配,还是关于隐私保护的界限。本书将通过一个个真实或虚构的案例,展现医生们在复杂的伦理困境中,如何权衡利弊,如何做出符合医学伦理和社会道德的选择。 您将看到,医生们是如何在“救死扶伤”的使命与“尊重个体意愿”的原则之间寻求平衡,是如何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不忘人道主义的光辉。这些讨论,不带有任何教条式的说教,而是通过医者自身的思考与行动,去触及那些关于生命价值、死亡权利、以及医者责任的深刻议题。 第五章:传承与创新,医者的未来 医学并非停滞不前,而是日新月异,不断进步。一名优秀的好医生,不仅要传承前人的智慧,更要勇于创新,探索未知的领域。 这一章节,将聚焦于医者们的学习与成长,以及他们对医学未来的憧憬。您会看到,资深医生们如何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独到见解,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如何指导他们少走弯路,更快地成长。您也会看到,年轻一代医生们如何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新技术,学习新疗法,并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不断突破医学的瓶颈。 本书将展现医生们在学术会议上的激烈讨论,在科研项目中的辛勤付出,以及他们对疑难杂症孜孜不倦的探索。这不仅仅是关于医学技术的进步,更是关于一种开放、包容、求真务实的医学精神的传承。它表明,医学的未来,在于每一个医者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在于他们对挑战的无畏,以及在于他们始终将患者的健康福祉放在首位的坚定信念。 终章:未竟的事业,心之所向 医学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征途。成为一名好医生,不是一蹴而就的终点,而是一个持续自我超越的过程。 《医之心——好医生执业志》的最后,并非戛然而止的结束,而是一份对医者职业的深沉感悟。本书将再次强调,医学的本质,在于“仁”。那份对生命的敬畏,那份对患者的关怀,那份对医道的不懈追求,才是支撑医者穿越重重困难,始终前行的不竭动力。 这本书,献给所有行走在医学道路上的灵魂。它不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的指南,而是一份关于“好医生应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如何感受”的记录。它希望通过这些鲜活的故事,让更多人理解医者的不易,珍惜医者的付出,更希望它能点燃更多人心中的医者情怀,让“医之心”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后记: 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渲染。我们所呈现的,是医者在平凡岗位上,用汗水、智慧和仁爱,书写着的关于生命与健康的故事。每一个案例,都凝聚着一份责任;每一次抢救,都倾注着一份情感;每一次治愈,都闪耀着一份希望。 “医之心”,这四个字,既是书名,也是一种境界。它意味着,当您身披白袍,您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医学知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份对生命的承诺,一份对人类健康的守护。这本书,愿与您一同品味这份“医之心”的力量,感受那份在平凡中孕育的伟大。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说市面上大多数医疗题材的书籍都在强调医学的奇迹和救治的成功,那么这本书则更像是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医疗体系的复杂性和不完美性。它没有粉饰太平,直面了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患关系紧张、以及制度性缺陷带来的挑战。这种毫不留情的批判性视角,反而更显出作者的真诚。书中对一些历史案例的追溯和反思,展示了医学知识的迭代和观念的进步是多么的艰难和曲折。我注意到作者在叙述中使用了大量的临床案例片段,但这些片段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作为论证观点的坚实基础。读起来,你不会感到枯燥,反而会被那种严谨的逻辑和对真相的不断求索的精神所感染。这本书无疑是给那些想真正了解现代医疗生态的人准备的深度阅读材料。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医生职业生涯的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马拉松式的精神洗礼。它不是那种充满戏剧冲突的“神医传说”,而是极其真实、甚至有些残酷地展现了医疗行业的日常面貌。其中关于职业倦怠和心理调适的部分,尤其触动我。医生也是人,他们面对的巨大压力、无休止的加班、以及时不时出现的误判风险,这些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作者没有回避这些阴暗面,反而坦诚地剖析了如何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衡和对医学最初的热忱。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同理心疲劳”的探讨,如何在不断接收他人痛苦的同时,保护好自己的那份敏感和温度不被消磨殆尽。这种对医生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医学科普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深刻的心理成长记录,对于任何处于高压行业的人来说,都极具参考意义。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感把握得极好,完全不像传统纪实文学那样平铺直叙。它巧妙地穿插了不同阶段医生的故事,从初入职场的青涩懵懂,到成为主刀医师后的沉稳老练,再到面对争议时的自我辩护与坚持。最精彩的部分在于,它着重描写了医学伦理困境下的挣扎。比如,当技术可以延长生命,但生活质量堪忧时,医生该如何建议?当资源有限,必须在不同的病人之间做出艰难抉择时,内心又是如何权衡的?这些场景的描绘充满了张力和思辨性,迫使读者跳出“患者-医生”的二元对立,去思考更深层次的价值取舍。那种在灰色地带寻找最优解的过程,比任何清晰的答案都更有力量。它成功地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会犯错也会坚持的专业人士形象,让人由衷地肃然起敬。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外科医生的“生存指南”啊!我一个旁观者,读完后对医生这个职业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它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手术室里的每一个瞬间,从术前紧张的准备,到术中与死神赛跑的每一个决策,再到术后漫长的康复追踪。作者的笔触非常冷静,但字里行间又透露出那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对并发症处理的那几章,简直像是在看一部高强度的现场直播,那种专业术语和临床经验的完美结合,让人不得不感叹,这不是靠书本知识就能达到的境界,而是无数个日夜的磨砺。我特别欣赏其中提到的一段话,大意是说,好的医生不仅要医术高超,更要懂得如何与病人家属沟通,如何给予那些处于极度恐惧中的人以力量。这种对“人”的关注,超越了单纯的医学技术本身,展现了一种近乎人文主义的关怀,这才是真正的好医生所应具备的品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手术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连接希望与绝望的桥梁。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心神震撼的,是它对“传承”这一主题的深刻探讨。它不仅仅记录了一个医生的个人奋斗史,更描绘了一个医疗团队、一个学科如何在前辈的肩膀上不断攀登的过程。其中对于“导师制”的描绘尤为生动,那种老一辈医生对新人的严格要求,不是为了打压,而是为了确保下一代能够承担起更重的责任。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资深大夫在查房时那种犀利又充满关爱的眼神,他们如何用最精炼的语言,将几十年的临床智慧浓缩成几句点拨。这种“言传身教”的力量,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专业精神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植根于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下一代的责任感之中。读罢此书,我感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充盈,更是一种对职业精神的庄重承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