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界文化担当观复猫,为你讲述历史上的猫闻轶事,
观复博物馆新晋猫馆长带你赏文物,涨知识。马未都携观复猫,一边卖萌,一边与你穿越历史,说古道今
书名:观复猫:史上无猫不传奇
定价:58.00元
作者:马未都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6
页码:216
装帧:精装
开本:24开
ISBN:9787508688831
"猫,或古灵精怪,或野性不羁,
穿梭在各种传奇的字里行间,存在于文人的想象之中。
秦汉时被尊为神兽,隋朝时猫鬼传说流传甚广,
唐朝的猫终于脱离装神弄鬼,又会有哪些人猫故事?
猫界文化担当观复猫,为你讲述历史上的猫闻轶事,
观复博物馆新晋猫馆长带你赏文物,涨知识。
《观复猫:史上无猫不传奇》一边卖萌,一边与你穿越历史,说古道今。
"
"金胖胖、马都督、小二黑、苏格格、宋球球、庄太极
历史上的猫闻怪谈+观复猫们的软萌日常
新晋猫馆长与你赏文物,讲历史,说文化
本书是“观复猫”系列新作。现在“观复猫”已经成了观复博物馆的重要品牌,观复猫家族也增加了很多新成员,《观复猫:史上无猫不传奇》将以新晋猫馆长:金胖胖、马都督、小二黑、苏格格、宋球球、庄太极为主角,以马未都先生轻松温暖的文字,搭配猫咪们精美可爱的图片,书中还让每只猫介绍一种文物藏品,让读者不光能感受猫的可爱灵气,还可以通过猫来感受中华文化,学习收藏知识。同时,马未都先生还考证了中国历史上关于猫的奇闻轶事、传说怪谈,以马氏风格文字娓娓道来,更添妙趣。
"
"目录
无猫不传奇:先秦至唐的喵星人
爪 金胖胖
爪 马都督
第三爪 小二黑
第四爪 苏格格
第五爪 宋球球
第六爪 庄太极
第七爪 元老猫馆长
"
"马未都
观复博物馆创始人。1996年,马未都创立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随后陆续在杭州、厦门、上海等地开设地方馆。
马未都在文化领域非常活跃,出版有《马说陶瓷》《中国古代门窗》《马未都说收藏》《醉文明》《瓷之色》《瓷之纹》《坐具的文明》《百盒 千合 万和》《玉之器》《观复猫》等著作,并有《百家讲坛:马未都说收藏》《收藏马未都》《观复嘟嘟》等经典文化节目。其博客访问量近4亿。
马未都博客:http://blog.sina.com.cn/mazhahuchuang
观复博物馆网址:www.guanfumuseum.org.cn
"
"无猫不传奇
——先秦至唐的喵星人
大家好,我是观复博物馆的学术馆长蓝毛毛。在本部分,我将寻觅古籍文物、史料异闻,探寻喵星人在中国历史上的足迹,讲述属于猫的那段传奇。
首先,我们从中国流传广的猫之异闻讲起,回溯千年前的—中国猫。
一 真假狸猫
说到中国历史上有关喵星人流传广的故事,那一定是“狸猫换太子”。
清代的公案小说《三侠五义》中描写了宋真宗时期的一桩公案:刘、李二妃同时产子,李妃所生太子被换成狸猫,若干年后,包拯受理李妃冤案并为其平冤,迎李妃还朝。这个故事集宫斗、推理、奇幻于一身,情节奇诡,斗争复杂,妇孺皆知。
但是,细心的同学会思考一个问题,为何能用狸猫顶替小太子呢?若想成功顶替不让人怀疑,一定要有相似之处才符合逻辑,否则逮到蚂蚁也能说是李妃生的了。而相似,外形、大小缺一不可,那么问题来了,狸猫与婴儿的外形和大小真的相似吗?
带着这个问题,蓝毛毛翻开了古籍。
你道此盒内是什么东西?原来就是二人定的奸计,将狸猫剥去皮毛,血淋淋,光油油,认不出是何妖物,好生难看。
——《三侠五义?回?设阴谋临产换太子 奋侠义替死救皇娘》
刚出生的婴儿红彤彤、皱巴巴,“将狸猫剥去皮毛,血淋淋,光油油”,显然从外形上看,经过如此残忍的处理,初生婴儿和剥皮狸猫的外形是接近的。
那么大小呢?要知道,我们说的“狸猫”可不止一种,至少有三种。
种狸猫也叫狸花猫、花猫,原产地中国,属于自然猫,因为是在千百年的进化过程中经过许多品种的自然淘汰而保留下来的品种,所以是妥妥的中华田园猫。
种则要翻开辞典,在《国语辞典》与《辞海》中,对狸猫的注解都为“豹猫”。体大如猫,头部有黑色条纹,躯干有黑褐色斑点,尾部有横纹。性凶猛,常出没于城市近郊,捕食鸟、鼠、蛇、蛙等小动物,亦被称为“狸子”“狸猫”“山猫”“野猫”。
第三种狸猫则更加野性十足。猞猁(shē lì):属猫科,体型似猫而远大于猫,体粗壮,尾极短,为喜寒动物,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亚洲北部,别称“野狸子”“山猫”。
三种狸猫,到底哪种才是有可能替换小太子的狸猫呢?对比初生婴儿与三种狸猫在生物学指标上的平均身长,数据也许能告诉我们什么:
新生儿平均体长:47cm~53cm 狸花猫平均头体长:36cm~66cm
豹猫平均头体长:36cm~90cm 猞猁平均头体长:80cm~130cm
对比数据可以发现,狸花猫和豹猫的大小是比较接近新生儿的体长的,而猞猁却明显偏大。现在是田园狸花猫与凶猛野豹猫二选一了。按常理推断,为了换太子,特意去野外山郊抓一只凶猛野豹猫的可能性不大,结论似乎显而易见,换太子的狸猫应该就是常见的狸花猫了,逻辑也能够自圆其说。
但是,在蓝毛毛的推理中存在着一个思维漏洞,这个漏洞不仅直接影响到我们寻找的答案,还会揭开猫在中国的家族秘密。这个漏洞是什么呢?
二 千岁狸猫
以上过程存在一个思维漏洞:时间。
“狸猫换太子”故事发生在宋仁宗出生的时候。宋仁宗赵祯是北宋的第四位皇帝,他是公元1010 年5 月12 日出生的,记载非常详确,距今已千年。千年流逝,当时的狸猫和现在的狸猫,还是一种动物吗?
带着这个新的问题,蓝毛毛按图索骥,梳理了猫在中国的悠久历史。这些史料不算浩瀚,却足够传奇,宋仁宗时期狸猫的蛛丝马迹就隐藏其中。
上古“猫”“狸”不分。唐代之前的古籍,几乎找不到“狸猫”这个词,在官方字典或词典中,“狸”和“猫”都分不太清。按时间来说,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的部字典,其中记载:“猫,狸属。”三国时期的《广雅》是中国早的一部百科词典,
其中记载:“狸,猫也。”南朝时的字书《玉篇》则写道:“狸,似猫也。”
唐代之后,事情却发生了有趣的变化,古籍中的“狸”和“猫”开始出现“家”与“野”的分界线。
唐代医书《图经衍义本草》:家狸亦好,一名猫也。
北宋官修韵书《广韵》:狸,野猫。
这两条记录,前者出自唐代医书,医书对生物的分类需精准;后者《广韵》是权威的官修韵书,并且它的成书年代正是“狸猫换太子”故事发生的北宋。
线索到这里似乎已经苗头初现,我们可以大胆猜测,本来分不太清的狸和猫,因为家养驯化而明确了彼此的称谓。事实上,到了明清时,字典就开始这样写:
明代字典《正字通》:狸:野猫。狸有数种,大小似狐,毛杂黄黑,有斑如猫,圆头大尾者,为猫狸,善窃鸡鸭。
猫:一曰家狸。
晚清《焦氏易林注》:古猫未为家畜,故以狸捕鼠,狸,狐属。
家狸为猫,野猫为狸。伴随着千年的驯化,猫和狸已经从秦汉时期的不分彼此,演变成为今天泾渭分明的两种动物。
回到“狸猫换太子”,当时的狸猫究竟是家是野,我们无法断言,他可能是家养后的野狸,也可能是野化后的家猫。同时,喵星人在中国的家族发展历史也浮出水面,千年以前,初的“猫”与“狸”其实极为相似—都为野兽。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看到猫在中国一条漫长的亲民之路,在这条路上,“狸猫”一如“犀兕”“熊罴”,被时间长河冲刷后化为模糊的合成词,只在古籍文物的字里行间,将身世微露端倪。而与它们曾经紧密相关的证据,则化为残存的另一个称呼—狸奴,为猫的别称。
"
这本《观复猫》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完全超出了我对传统宠物随笔的想象。作者的文笔功力深厚,文字间流淌着一种老北京特有的那种沉稳和幽默感,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我特别喜欢他描绘那些细微生活场景的笔触,比如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猫咪身上形成的光影,或是猫咪在老物件堆里玩耍时的那种慵懒姿态,都写得活灵活现,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更难得的是,他并非只是简单记录猫的生活,而是巧妙地将这些日常瞬间与他深厚的文化积淀结合起来,每一次观察都仿佛在探讨一种哲学或者历史的侧面。读这本书,就像是陪着一位博学的长者,在充满故事的老屋里,慢悠悠地品一杯清茶,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关于时间、关于生活、关于万物平等的思考,都润物细无声地渗进了心底。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于一本寻常的“猫书”,它更像是一本充满生活智慧的散文集,值得反复咀嚼。
评分说实话,我阅读过很多关于猫的书籍,但很少有能像这本书一样,在记录日常之余,还能提供如此多元的文化养分。这本书的行文结构非常松散,但这恰恰是它的精妙之处——它模拟了猫咪那种随心所欲、不受拘束的生命状态。你可以在任何一个章节停下来,都能获得独立的愉悦感和信息量。作者的知识面之广,在行文中不经意间便展现无遗,从考古学到文学史,从建筑设计到茶道礼仪,信手拈来,却又与猫咪的行为毫无违和感地融合在一起。这本书的文字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触感,读起来,你似乎能闻到老木头发出的那种特有的陈旧香气,感受到猫咪皮毛的柔软。它成功地将“生活哲学”与“日常观察”做到了完美的平衡,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在这些看似平常的篇章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宁静与深刻的体悟。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感受,可以用“醍醐灌顶”来形容,但又不是那种猛烈的冲击,而是一种温和的、逐渐渗透的力量。它巧妙地搭建了一个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以猫的尺度和步伐来丈量人类的文明。作者的思维跳跃性很大,但总能通过某种巧妙的线索将天南地北的话题串联起来。比如,他可能从猫咪梳毛的动作联想到古代贵族的服饰礼仪,再过渡到现代理论对“秩序”的探讨,这种知识的融会贯通令人惊叹。阅读过程就像是在走一个迷宫,每当你以为要到达终点时,总会发现一个新的岔路口,引领你去探索更深层次的东西。这本书的智慧是内敛的,它不张扬,但一旦被你捕捉到其中的精髓,便会觉得豁然开朗。对于那些寻求精神慰藉和思想启发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宝藏。
评分我是一个对生活美学有着较高要求的人,所以市面上那些千篇一律的“萌宠日记”通常入不了我的眼。然而,这本《观复猫》却成功地吸引了我,并且让我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味其中的每一段文字。它的语言风格极其考究,用词精准而富有韵味,绝非那种随手记录的生活流水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猫与古董、猫与老家具之间的互动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又充满敬意的态度。这种“万物皆有灵”的哲学思想贯穿始终,它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场景展现出来。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微型的文化考察,让你在观察这些灵动的小生命时,也重新审视自己身处的文化环境和生活方式。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很有格调,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本身的尊重,整体呈现出一种低调的奢华感,非常符合其内容的高级质感。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是被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吸引的,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文艺、偏向于细腻情感抒发的作品,但真正读进去后才发现,它的底蕴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厚得多。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妙,它时而像一首舒缓的慢板小调,描摹猫咪的日常习性,那种不动声色的观察力令人叹服;时而又像一段急促的京剧过门,突然抛出一个令人深思的历史典故或者文化现象,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张弛有度,绝不沉闷。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简直是大师级的,他能从一个猫爪的轻挠,或者一个眼神的回转中,解读出复杂的人性与世事变迁。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留白”,它不会把所有道理都说尽,而是给你足够的空间去联想、去感悟,让你合上书本后,还能继续沉浸在那种意犹未尽的思考氛围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