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能否赶超日本:日本人眼中的中日差距
定价:18.00元
作者:(日)唐津一 ,徐朝龙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2-01
ISBN:9787500453598
字数:
页码:20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一本难得的对比教材,一面知己知彼的镜子。本书作者没有刻意去贬低中国来抬高日本,而是从日本民族的一些特性和一些具体的经济指标出发,来与中国进行比较,指出彼此差距,分析现状及未来走向。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很具体的日本国力分析报告,深入刻画了日本人的心理侧面。希望通过这本书能让更多真正爱国的中国人更深入地了解日本,知己知彼,发奋振兴中华。
作者在书中阐述了以下问题及观点:
·“中国威胁论”及其背景
·中国能成为“世界的生产据点”吗?
·到底是谁在煸动“中国威胁论”?
·日本有而中国没有的东西
·中国“能够出让的”有多少?
·我所看到的“中国的弱点”
·中国人尽管会做生意,却不适合制造业
·只会照章办事的劳动者
·经常必须警惕“偷工减料”
·在日本“理所当然”的,在中国还难以办到
·数据显示出的“日本的优势”
·日本人要更加自信
·很喜欢悲观论的日本人
内容提要
对于日本,我们不是了解足够多了,而是知之甚少。
日本人如何看待他们的国家和实力,现代日本社会如何认识中国的国力,这本书可以说很有代表性。本书对关心中日关系未来走向的广大中国国民有着很强的参考价值。
作者没有刻意去贬低中国来抬高日本,而是从日本民族的一些特性和一些具体的经济指标出发,来与中国进行比较,指出彼此差距,分析现状及未来走向。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很具体的日本国力分析报告,深入刻画了日本人的心理侧面。
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让更多真正爱国的中国人更深入地了解日本。同时也以此作为一面镜子,找到我们的真实差距所在,为中国的崛起而继续卧薪尝胆,艰苦奋斗,让中国真正成为一个任何国家都发自内心尊重的世界大国,为世界和平和安宁作出更大贡献。
目录
译者序
原书前言
章 “中国威胁论”及其背景
手机、汽车等领域持续扩大的中国市场
中国会成为“世界的生产据点”吗
日本制造业到海外属于“面条快递”
到底是谁在煽动“中国威胁论”
第二章 “中国威胁论”的谎言
日本人有的和中国人所没有的
人工费不过成本的一小部分而已
不懂得制造业,就不可妄谈制造
眼见的产品并不代表一切
中国“能够出让的”有多少
第三章 我所看到的“中国的弱点”
中国人会做生意,却不适合制造业
只会照章办事的劳动者
经常必须警惕做事“偷工减料”
日本的“理所当然”在中国还难以办到
即便可干同样的事,十年后的技术却未必能开发
第四章 世界上日本的技术力量
日本的“世界”如此之多
数据显示出的“日本的优势”
世界罕见的日本中小企业群
这就是日本的“制胜方式”
今后可保持十年的产业领域
第五章 日本人应更加自信
动辄就喜欢说“日本不行”的知识分子们
很喜欢悲观论的日本人
不要被媒体左右,用自己的眼光判断
投资教育培养今后承担制造业的下一代
译者后记
作者介绍
唐津一,1919年出生于中国东北。从东京大学工学部毕业后,进入日本电气研究所,后就职于日本电信电话公司。1961年进入松下通信工业,1978年担任常务董事,1984年成为松下电器的技术顾问,1981年获得德明奖,1986年担任日本东海大学技术开发研究所教授,1998年成为东
文摘
序言
整体阅读体验下来,我感觉这本书的格局非常开阔,它超越了简单的“你追我赶”的体育赛事化比拼,而是将中日关系置于东亚乃至全球产业链重塑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它探讨的不是谁赢了“这一局”,而是谁更有可能在下一轮规则尚未完全确定的变革中占据有利位置。其中关于“代际差异”的分析也颇有启发性,新一代的日本人如何看待“失去的三十年”,以及中国年轻一代在面对高压竞争时的心理韧性与迷茫,这些都是构成未来国运的微观基础。这本书提供了一套观察东亚复杂动态平衡的分析框架,它教导我们不能用单一的线性思维去预测未来,而是需要理解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路径在现代性挑战下的张力与融合。这种深厚的历史感和前瞻性的视野,让这本书成为了近期我读到的关于中日关系思考的佳作。
评分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似乎没有采用那种夸张的对决式叙事,它没有落入“我们赢了”或“我们输了”的简单二元对立陷阱。相反,它更像是一份冷静、近乎冷酷的“体检报告”,重点在于剖析两国在不同维度上的“健康状况”和“代谢效率”。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对于“组织惯性”的讨论,这似乎是中日两国各自面临的、却又表现形式截然不同的难题。日本的经验教训在于其根深蒂固的集体主义和对既有秩序的过度维护可能导致的创新停滞,而中国的问题可能则在于超高速发展带来的结构性失衡与不确定性管理。这种细致的对比分析,远比泛泛而谈宏观经济数据来得深刻。它迫使读者去思考,究竟是何种社会细胞层面的驱动力或阻力,决定了一个国家在面对全球化和技术变革时的长期适应能力。这种深层次的结构性洞察,远比表面的繁荣或萧条更能揭示未来的走向。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引人深思的张力,让人不禁想一探究竟,到底日本人是如何审视我们中国的发展步伐与他们自身的地位的。我一直对中日两国在历史、文化和经济上的复杂关系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追赶”与“超越”的话题变得尤为敏感和引人关注。这类由对岸视角出发的观察往往比我们自说自话来得更为犀利和真实,因为它剥离了国内宣传的滤镜,直接呈现了一种外部的、或许是带有审慎甚至批判性的目光。我期望作者们能够深入剖析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可能被外部世界视为明显短板的地方,比如创新体系的效率、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程度,乃至国民心态的转变等等。毕竟,要实现真正的“赶超”,绝非简单的GDP数字堆砌,更关乎制度的韧性、科技的源动力以及文化软实力的构建。我非常期待书中对细节的捕捉,那些微妙的、常常被主流论述所忽略的结构性差异,它们才是决定长期竞争力的真正关键。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们得以通过他者的眼睛,重新审视我们自身所处的坐标系,这本身就具有极高的价值。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某些论断,即便是来自外部的观察,也显得相当尖锐,甚至略带刺痛感。尤其是在谈及社会活力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能动性时,作者们似乎对中国在某些领域过度集中的资源调配效率表达了隐性的忧虑。他们似乎在暗示,一个经济体的发展,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最基层创新者和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上,而非仅仅依赖自上而下的规划。对我来说,这种“他者批评”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反身性”的可能——即通过他人的眼睛来审视我们自己看不清的盲点。如果一本书能让一个读者在合上书本后,对身边习以为常的现象产生一丝疑虑,并开始追问“为什么会这样”,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已经实现了大半。我欣赏作者们敢于深入触及这些敏感议题的勇气和洞察力。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手法非常引人入胜,它巧妙地将宏大的国家竞争叙事,穿插进具体的、带有强烈生活气息的案例和观察中。我记得其中有一部分内容,似乎在探讨两国在“时间感”上的差异,日本那种近乎宗教般的对“匠人精神”和“漫长周期”的执着,与中国当下追求“速度”和“迭代”的社会节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文化心理和行为模式的描摹,让我对两国的“软件”有了更立体的理解。很多时候,国家之间的较量,比拼的不是哪个国家今天的技术更先进,而是哪个国家的文化和教育体系更能持续地产出适应未来的高质量人力资本和有效机制。作者们似乎捕捉到了这一点,没有将日本描绘成一个停滞不前的“过去式”,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在特定维度上具有极高完成度的“参照系”,这种平衡的视角令人信服,也更具警醒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