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问题链教学详案》是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实施“主题教学”和“问题链教学”改革实践的成果总结,是以“问题链”的形式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是一本更具实用性的教学详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问题链教学详案》将课程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大学之道”“理想之道”“信仰之道”“家国之道”等十个大主题,以此来整合提炼出大学生成长中重要也容易在思想上产生误解和困惑的主要问题。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7年1月1日)
丛书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链教学详案系列丛书
平装: 282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300236667
条形码: 9787300236667
商品尺寸: 22.2 x 16.8 x 1.6 cm
商品重量: 422 g
编辑推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问题链教学详案》将十个大主题转化为相应的大问题,例如,“大学之道”转化为“如何以充实的大学生活奠基未来?”,“理想之道”转化为“如何补好精神的‘钙'?”等。之后,又将每一个大问题细化分解为若干小问题、子问题,这些小问题之间力争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大问题的分解和细化、子问题的设计和解答中,将教学引向深入,让教学既引人入胜,又彰显深度,回应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难题。
作者简介
冯秀军,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精神与价值观教育、公民与道德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曾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第九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等。
目录
专题一大学之道——如何以充实的大学生活奠基未来?
教学主题
问题链
教学详案
一、如何认识和适应大学?
二、大学阶段应确立什么样的成才目标?
三、大学阶段如何确立人生发展的价值指南和参照?
拓展课堂
专题二理想之道——如何补好精神的“钙”?
教学主题
问题链
教学详案
一、除了个人理想,我们还需要社会理想吗?
二、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反映了我国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
三、如何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拓展课堂
专题三信仰之道——如何拧紧人生的“总开关”?
教学主题
问题链
教学详案
一、人为什么需要信仰?
二、到底什么样的信仰才是好的呢?
三、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共产主义信仰?
拓展课堂
专题四家国之道——如何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
教学主题
问题链
教学详案
一、国家精神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二、为什么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三、在中国现实中如何践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拓展课堂
专题五成我之道——如何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教学主题
问题链
教学详案
一、人是什么?人生是什么?
二、人为什么活着?
三、怎样的人生是值得过的?
四、如何学会与人生环境相处?
拓展课堂
专题六传承之道——如何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教学主题
问题链
教学详案
一、为什么说中华传统美德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二、如何对待中华传统美德?
三、如何推进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化?
拓展课堂
专题七明德之道——如何创造崇德向善的道德人生?
教学主题
问题链
教学详案
一、我们为什么需要道德,需要什么样的道德?
二、如何看待当前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
三、如何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拓展课堂
专题八德法之道——如何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教学主题
问题链
教学详案
一、道德与法律如何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二、道德与法律的冲突起于何处?如何化解?
三、如何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拓展课堂
专题九法治之道——如何与法治中国共成长?
教学主题
问题链
教学详案
一、在人类发展史上,法律扮演什么角色?
二、作为一名现代公民,我为什么需要法律?
三、中国的法治发展道路为什么不能照抄照搬西方?
四、如何在法治社会中做一名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好公民?
拓展课堂
专题十守法之道——如何让法治精神落地生根?
教学主题
问题链
教学详案
一、什么是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二、我国公民拥有哪些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三、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拓展课堂
文摘
(2)破旧立新,民主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深切愿望的集中反映,也是当时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集中体现。孙中山先生站在时代前列,“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希望推动中华民族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外国列强侵略,推动中国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
(3)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维新变法的失败,辛亥革命的失败……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予中国知识分子以启迪和希冀,走俄国的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是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自觉选择,同时也是刚刚走上历史舞台的中国共产党的必然选择。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前进方向有着清楚阐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3.中国精神的升华与创新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所走过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形成了代表着时代精华的独特精神。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继承革命年代精神的同时,培育了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面对困难、面对重大事件,培育了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继往开来,中国精神依然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继续高扬中国精神旗帜,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港澳台及广大海外同胞,激发起爱我中华、建我中华、强我中华的爱国热情。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法律基础”的部分抱有一定程度的畏惧,觉得可能会很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却让我眼前一亮。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法律条文,而是将法律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伦理道德紧密联系起来,展现了法律的温度和人文关怀。通过“问题链”的设计,它引导我去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法律?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个人权益方面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让我对法律的认识从“冰冷的代码”转变为“维护公平正义的基石”。它让我明白,法律不仅仅是约束,更是保障,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和尊重的基本规则。这本书让我感觉,学习法律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赋能,让我更有底气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评分我一直对如何平衡个人追求与社会责任感到困惑,而这本书似乎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视角。它在“家国之道”的部分,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以及个体在国家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选择,所秉持的每一个观念,都与整个社会的脉络息息相关。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理想之道”的探讨,它不仅仅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将理想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将个人的价值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踏上了一条精神的探索之旅,每一次的思考都带来新的体悟。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十分贴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理论是如何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也让我对“脚踏实地”和“仰望星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能够真正地引发读者内心的共鸣和思考。我尤其欣赏它在“家国之道”部分所展现出的深邃智慧,它没有回避现实中的复杂性,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在当下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安顿自己的心,如何理解“家”的含义,又如何承担起作为“国”的责任。这种思考是动态的,是需要不断更新和实践的。同时,“理想之道”的部分,也让我看到了希望和方向。它没有给我们设定唯一的“成功”模板,而是鼓励我们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有价值的理想,并为之不懈努力。这种鼓励和引导,对于正处于人生探索阶段的我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也更加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很有分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不正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面对和学习的核心内容吗?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那种严谨而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气质所吸引。翻开书页,里面并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链”,引导读者主动思考,去探索那些关于“家国之道”和“理想之道”的深刻命题。我喜欢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积极地参与到一场思想的对话中。书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像一把钥匙,叩问着我们内心深处对于价值、责任、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它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鼓励我们去挖掘,去辨析,去形成自己的判断。这种过程本身,就极具启发性,让人在解答问题的同时,也在不断地重塑和提升着自己的认知。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真正的成熟,在于他能够理解并践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两个方面。而这本书,正是围绕这两个核心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的探讨。它在“家国之道”的部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依存,以及我们作为社会一份子所肩负的责任。而“理想之道”的篇章,则点亮了我内心的灯塔,指引我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把道德和法律割裂开来,而是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我看到,坚实的道德基石是遵守法律的基础,而健全的法治环境则是实现崇高理想的保障。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一步步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从而更好地成长和前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