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6)

武则天(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晓磊著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武则天
  • 唐朝
  • 女性史
  • 传记
  • 历史人物
  • 中国历史
  • 帝王将相
  • 历史小说
  • 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少儿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08921
商品编码:28812422526
出版时间:2018-06-01

具体描述

作  者:王晓磊 著 定  价:69.9 出 版 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06月01日 页  数:475 装  帧:平装 ISBN:9787559408921 引子
武曌召回狄仁杰,武周王朝暗藏危机
第二章立储风波再起,武承嗣密谋储君之位
第三章酷吏大兴冤案,狄仁杰等七臣下狱
第四章武曌心向皇嗣武轮,武承嗣开始失势
第五章武轮惨遭婢女陷害,母子之间产生隔阂
第六章武曌放手政务,宰相李昭德铁腕掌权
第七章武曌严惩酷吏,边庭危机四伏
第八章男宠薛怀义失宠,盛怒之下火烧武曌明堂
第九章武曌嵩山封禅,立储成为难题
第十章契丹叛乱,武周王朝霎时跌至谷底
第十一章武曌诛杀来俊臣,酷吏政治正式终结
第十二章太平公主进献男宠,武曌垂拱而治
第十三章武曌召回李显,意欲将皇位复归李唐
第十四章张氏兄弟崛起,武曌决心调和李武
第十五章武曌纵容男宠,武周统治滑向危险的边缘
第十六章武曌猜忌武显,皇孙命丧黄泉
第十七章张氏兄弟陷害忠良,魏元忠虎口脱险
第十八章太平公主里应外合,巨变即将来临
第十九章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革命,武曌被迫退位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武则天82年的人生,前31年,她卷入权斗漩涡,为活命从宫女杀到了皇后的宝座;后51年,她掀起腥风血雨,用女皇的龙袍确保了自己的安全。3岁,她是商人之女,被术士袁天罡相面后惊为“天下之主”;25岁,她入宫十年,从太宗的病榻上了太子的床榻;27岁,她身陷尼寺,却成功地与新皇藕断丝连;31岁,她放手一搏,赢了你死我活的皇后争夺战;36岁,她代高宗掌政,不知不觉地将权力转入自己手中;59岁,她独揽朝政,一手翦除皇族集团,一手培植新贵势力;67岁,她应百官之请登基称帝,开始了14年少见后的女皇时代;82岁,她退位禅让,被政敌尊为“则天大圣皇帝”,治国开启盛唐序幕,身后留下无字丰碑。武则天的82年人生,每都走在生死边缘,而她赢得了每一次决斗。 王晓磊 著 王晓磊,不错畅销书作者,天津人。其创作的长篇历史巨著《卑鄙的圣人:曹操》累计销量过300万册,让无数读者从此迷上曹操成为铁杆粉丝。王晓磊以三年之功穷尽武则天一生所有留存至今的史料,翻破唐初正史、野史、笔记、碑刻、诗文,甚至佛道文献,不放过与武则天有关的每一个字,终于有血有肉有人情味地还原了武则天从三岁到八十二岁的少见的一生。
《盛唐气象:大唐文脉与开元盛世》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唐代(公元618年—907年)这一中国历史上承上启下、气象万千的黄金时代。我们将聚焦于唐朝从初唐的奠基与探索,到盛唐的极盛与辉煌,再到中晚唐的转折与变迁。全书不仅描绘了唐朝的政治军事格局、社会经济结构,更着重展现了其在文化、艺术、思想和科技领域取得的划时代成就,力求还原一个立体、丰满、充满活力的“盛唐气象”。 第一部分:大唐的勃发与确立(初唐至武周前夕) 第一章:龙兴之地与隋末硝烟 本章追溯了唐朝的起源,从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崛起,到李渊父子如何在隋末的乱世中抓住机遇,于太原起兵,最终定鼎长安。我们将探讨隋朝留下的制度遗产(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初建)如何为唐朝的稳定奠定基础。重点分析了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之间的权力斗争,及其在“玄武门之变”中展现出的政治手腕和军事能力。 第二章:贞观之治:制度的完善与开明政治 “贞观之治”被视为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典范。本章详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如何吸取隋亡教训,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我们细致考察了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等贤臣的辅佐之道,分析了“以人为本”的儒家思想如何在治国实践中得到体现。特别关注了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怀柔政策,以及其在西北地区建立的羁縻府州制度,有效稳定了边疆,开创了唐朝与周边民族和平共处的先河。 第三章:从“永徽之治”到“三代而下”的平稳过渡 本章关注了唐高宗时期的延续性与潜在的隐忧。在武则天尚未掌握大权之前,朝政运行基本保持了贞观的基调。我们考察了高宗时期在朝鲜半岛的军事行动及其带来的战略影响。同时,也初步触及了后宫干政的端倪,为理解后续的政治动荡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光芒万丈的盛唐气象(开元盛世及其顶点) 第四章:武周时期的变革与深远影响 本章将专注于唐中宗、睿宗时期至武则天的执政历程。武周代唐,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女性君主登基事件。我们将从政治结构、人才选拔(如扩大科举、重用酷吏)和社会风貌等多个角度,客观评价武则天统治的功过。分析她如何打破了旧有的门阀束缚,提拔了寒门士人,对唐朝的社会阶层流动产生了怎样的长期影响。 第五章:从“垂拱之治”到“开元盛世”的酝酿 唐玄宗李隆基的早期统治,标志着唐朝国力的全面复苏与高峰的到来。本章详细阐述了唐玄宗如何通过休养生息、整顿吏治,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政治资本。重点分析了姚崇和宋璟两位宰相的“同僚之治”,他们如何有效地改革了财政税收制度(如两税法的雏形探讨),精简了机构,为最终的“开元盛世”打下坚实基础。 第六章:盛唐的文化高峰:诗歌、音乐与艺术的黄金时代 盛唐的气象首先体现在文化领域的空前繁荣。本章集中展示了唐诗的巅峰状态——李白“谪仙”的浪漫主义、杜甫“诗圣”的沉郁顿挫,以及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派的形成。我们探讨了佛教艺术(如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的鼎盛,以及胡乐胡舞的传入与本土化的过程,描绘了长安城作为世界性文化熔炉的景象。 第七章:丝绸之路的顶峰与万国来朝 开元时期,唐朝的国际影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章梳理了唐朝在西域的军事部署与外交活动,重点分析了粟特商人、波斯使节以及日本遣唐使所带来的文化交流。通过对长安西市的繁荣描写,展现了“天可汗”制度下,唐朝作为东方文明中心对周边国家的巨大吸引力。 第三部分:由盛转衰的转折与余晖(安史之乱及其后) 第八章:由治及乱的潜流:盛世之下的隐忧 繁荣的表象下往往潜藏着危机。本章深入分析了盛唐后期出现的结构性问题:地方藩镇的坐大、三司使的财政失灵、杨国忠与李林甫专权下的政治腐败,以及玄宗对宫廷享乐的沉溺。同时,探讨了边境军事将领(如安禄山)的权力过度集中如何成为引爆点。 第九章:安史之乱的毁灭性冲击与国家重塑 本书用相当篇幅还原了安史之乱(公元755-763年)的爆发、蔓延及其对唐朝国运的致命打击。重点分析了这场内战如何彻底摧毁了唐朝的府兵制和均田制,使得中央集权急剧衰弱。同时,我们也关注了平叛过程中郭子仪、李光弼等功臣的崛起,以及对后世藩镇割据的深远影响。 第十章:中晚唐的挣扎与文化的回光返照 安史之乱后,唐朝进入了艰难的“中唐”与“晚唐”时期。本章探讨了中唐时期(如德宗、宪宗时期)的“中兴”努力,特别是“两税法”的固化和“盐铁专营”对国家财政的支撑作用。文化上,我们研究了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以及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的社会意义。最后,简要勾勒了晚唐的衰败,如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以及黄巢起义,直至唐朝的最终谢幕,为理解后来的五代十国奠定历史背景。 结语:唐代留给后世的精神遗产 总结唐朝在法律、制度、文化、民族融合等方面对宋、元、明、清乃至现代中国的持久影响,强调其作为中华文明高峰期的历史地位。 本书特色 1. 宏大叙事与微观考察相结合: 不仅关注帝王将相的政治决策,也深入描写长安城的市民生活、商业贸易、宗教信仰和民间风俗。 2. 制度史的深度解析: 细致梳理了三省六部制的演变、科举制度如何逐步取代门阀制度,以及均田制向两税制的艰难转型。 3. 文化史的立体呈现: 将诗歌、书法、绘画、建筑和对外交流放在同一历史背景下考察,展现唐朝文化的全方位繁荣。 4. 史料的审慎运用: 依托《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结合新出土的墓志铭和敦煌文书,力求还原一个去浪漫化、更具历史厚重感的唐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运用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给我一种“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写”的震撼感。我注意到作者并非仅仅依赖主流的《旧唐书》或《资治通鉴》,而是似乎深入挖掘了许多地方志、碑刻文书甚至是当时诗人的私信片段,这才拼凑出了一个如此立体、多维度的武则天形象。特别是关于她如何利用佛教和谶纬之说来合理化自己的“圣神皇帝”身份那一段,写得尤为精彩。它不再是教科书上轻描淡写的一笔,而是详细剖析了其中的宗教哲学基础、士人阶层的接受度,以及背后负责文宣工作的官员的运作手法。这种对意识形态构建过程的细致描摹,展现了极高的学术功底和洞察力。全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略带古典韵味的白话,既保持了历史的庄重感,又避免了文言文的隔阂,读起来非常顺畅。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作者在论述关键历史转折时,会穿插一些小型的“迷你案例分析”,比如某次科举的得失对朝局的影响,这些小小的切口,却能反映出整个大时代的脉搏,让读者能更清晰地把握住历史的细节是如何累积成宏大变革的。

评分

这部《武则天(6)》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读来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作者在描绘朝堂风云变幻时,笔力遒劲,毫不拖泥带水。比如其中一段关于她如何巧妙地化解了关陇集团那帮老臣的集体抵制,那种心理博弈和暗流涌动的权谋描写,简直让人拍案叫绝。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捕捉,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历史罗列,而是通过人物的微表情、一次不经意的眼神交汇,就把深层次的政治角力展现出来了。读到她为了巩固李唐皇室的合法性,却又不得不逐步架空李氏宗亲的那段情节时,我甚至能想象出那种身居高位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偏向于史诗性的,文字厚重却不失灵动,尤其是一些描绘宫廷华服、宏大仪式的段落,画面感极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檀香和权力的味道。它不是在简单地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剖析一个时代,一个女性如何用极其复杂的手腕,在男权至上的世界里凿开一条属于自己的血路,这种力量感和历史厚度,是很多同类作品难以企及的。整本书读完,留给读者的不仅是历史知识的补充,更多的是对人性、权力和历史必然性的一种深刻反思。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我的阅读体验,那就是“震撼”。这部《武则天(6)》绝不是那种满足于讲述宫闱秘事的八卦读物,它拥有扎实的史学根基,同时又充满了极强的文学张力和现代史观的批判性。作者在处理李显复位与武则天最终退位这段收尾时,采取了一种近乎悲悯的笔调,没有简单地将之描绘成失败者的落幕,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时代谢幕的必然,一种权力自然规律的体现。书中对“君权神授”与“民意”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极具启发性。我尤其被作者对武则天晚年对自身功业进行“总结和定调”的描写所吸引,那种试图在有限的生命中为自己的一生盖棺定论的挣扎,体现出极高的人文关怀。全书的排版和注释也非常考究,清晰的年代线索和详尽的引文出处,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对于任何对中国帝制晚期政治生态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深度与广度兼备的佳作,它让你在掩卷之后,久久不能平息对那位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的复杂思绪。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武则天(6)》,我还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涉及唐代中后期的复杂政局,非专业人士阅读起来可能会有些吃力。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叙事技巧极具现代感。他擅长用现代的心理学视角去解析古代帝王的决策过程,这让历史人物一下子鲜活了起来,不再是供奉在神坛上的冰冷塑像。举个例子,书中对她与太平公主关系的处理,简直是一场精彩的母女博弈大戏。那种血浓于水却又因权力而必须保持距离的张力,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在描述武则天晚年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时,用词非常精准,那种“强弩之末仍需维持盛世气象”的疲惫感,通过几个场景的切换便跃然纸上。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一句对历史事件的定性评论,因为它往往能提供一个全新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角度。这本书的行文速度时而急促如快刀斩乱麻,时而又慢得如同品茗,这种节奏的张弛有度,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和信息吸收效率。它成功地将严谨的历史考据与引人入胜的文学叙事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评分

我最近读的很多历史传记,总感觉要么是把人物塑造成完美无瑕的符号,要么就是过度渲染其负面形象,缺乏一种“人”的复杂性。但这本书,我必须说,处理得非常高明。作者似乎很克制,没有用过分煽情的笔触去刻画武周时期的那些风起云涌。更像是一位冷静的观察者,冷静地铺陈着事实背后的逻辑链条。比如,对于她晚年宠信酷吏、大兴告密之风那段历史,书中并没有直接给予道德上的谴责或辩护,而是着重分析了这种极端手段出现的时代背景和政治需求——那是对内部异议和潜在威胁的一种歇斯底里的回应。这种写法的精妙之处在于,它迫使读者自己去思考,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上,她是否真的有其他更优的选择?书中的对话设计也非常巧妙,那些朝臣间的推诿、试探,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宫廷政治的阴险和微妙。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一些次要人物的刻画,比如那些被她提拔起来的寒门士子,他们对武则天的复杂情感——既是仰慕者,也是工具,这种多面性使得整个历史群像更加丰满立体。读完后,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个帝王的故事,而是在看一部关于生存智慧和权力迭代的教科书,非常引人深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