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菲利普·拉金诗全集
作者:[英] 菲利普·拉金
ISBN:978-7-5649-3024-0
定价:128.00元
出版时间:2018年6月
分类:外国文学/诗歌
本书囊括了菲利普·拉金的全部诗歌作品,包括打字稿、诗歌笔记中的大量未发表作品,以及一些夹在书信里的短诗韵文。
本版由著名学者亚齐·伯内特首次为拉金诗歌作品做了全面评注,向我们确认了拉金是一个比大多数读者预想的更丰富、更具文人气息的诗人。
评论
“一部令人敬畏、详尽无遗的巨著……作为诗人和图书馆学家的拉金一定会极为满意和骄傲……伯内特的眼光总揽大局而又细致入微……这是一项几乎是狂热而缜密的、令人肃然起敬的编纂工作……《拉金诗全集》展示了一个宏大而丰富的诗人拉金,正因如此,还有许多其他原因,我们都欠这位无疑是‘定义性的’编辑者一份谢意。”
——《卫报》
“年复一年,越来越明显,拉金在任何层面上是战后zui重要的英国诗人……拉金的每一位读者,也就是我们时代每一个读诗的人,都想拥本书一册入怀。”
——《标准晚报》
作者简介
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1922-1985),英国诗人,爵士乐评论家。1943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为英国诗集学会主席、大英文艺促进会文学委员会委员、美国文理科学院名誉院士。曾获女王诗歌金质奖章、美国艺术和文学学术院洛安尼斯奖、德国FVS基金会莎士比亚奖和W.H.史密斯文学奖等。拉金被公认为是继T.S.艾略特之后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英国诗人。著有诗集《北行船》、《受骗较少者》、《降灵节婚礼》和《高窗》。
亚齐·伯内特(Archie Burnett)是波士顿大学编辑研究所主任兼英语教授,编辑有牛津版《豪斯曼诗选》(1997)、《豪斯曼书信集》(2007)、《拉金诗全集》(2012)等学术精品。
译者简介
阿九,原名李绚天,1966年生于安徽。求学于浙江大学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曾在浙江大学任教。1998年移居加拿大,目前在BCRI担任主任工程师。在《北回归线》《阵地》《外省》等同人诗刊发表诗歌,作品被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诗歌》年度诗选、《中国先锋诗歌档案》等十余种诗歌选本,并在《中西诗歌》《当代国际诗坛》等杂志发表译作。著有诗集《兰园学报》。
内容简介
本书囊括了菲利普·拉金的全部诗歌作品。除《拉金诗选》(1988)以及在《早期诗歌和青春写作》(2005)中收入的诗歌外,还从拉金的打字稿和诗歌笔记中收录了大量未发表作品,一些夹在书信里的短诗韵文也悉数收入。
本版还首次为诗歌作品做了全面评注,这关键取决于业已积累的大量拉金研究文献,而编辑、评注者亚齐·伯内特在文献基础上做出了实质性的拓展。这个版本涵盖了相关的历史语境、人物、地点、用典和对应,以及词语用法。诗人对自己作品的评论在本书中被给予了应有的高度重视,其中有的提及作品的写作环境及来历,有的说明他希望达成的写作目标。拉金很少提及自己的文学底蕴,但他藉着大量用典和与前人的对应而丰富了自己的诗歌;而亚齐·伯内特的评注向我们确认了拉金是一个比大多数读者预想的更丰富、更具文人气息的诗人。
目录
译 序I
致 谢VIII
缩略语X
前 言XVIII
诗歌卷
北行船3
受骗较少者37
降灵节婚礼73
高窗115
生前发表的其他作品153
生前从未发表的作品193
日期未标明或不确定的诗545
评注卷
北行船555
受骗较少者587
降灵节婚礼641
高窗709
生前发表的其他作品761
生前从未发表的作品809
日期未标明或不确定的诗1041
附录1047
这套《菲利普·拉金诗全集》拿到手的时候,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地立刻就抓住了我。我一直以来对二战后英国诗歌的脉络很感兴趣,而拉金无疑是其中最难绕开的一座高峰,那种不动声色的疏离感和对日常细节近乎刻薄的捕捉,总让人在阅读时产生一种矛盾的共鸣。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早期那些描绘战后萧条景象的作品,那种“灰色的”英国景观,不是那种宏大的悲剧,而是渗透在每一条街道、每一个雨天里的小小失落。他诗歌的精妙之处在于,他从不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情感,他的语言是如此的克制和精准,仿佛是在用外科手术刀解剖生活本身。读起来需要耐心,因为他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将一堆看似平凡的意象摆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感受那潜藏在平庸之下的、无处不在的焦虑和对时间流逝的恐惧。尤其是那些关于记忆和遗忘的篇章,那种对“曾经如此”的追溯,带着一种无可挽回的宿命感,读完常常需要静坐许久才能平复心情,重新回到眼前的现实。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有点担心这本全集会不会过于学术化,但翻开后发现,拉金的“私人性”比我想象的要强烈得多。他不像某些诗人那样热衷于探讨高深的哲学命题,他的战场就是自己那方狭小的生活空间,以及他面对的那些日常的“失败”——未竟的事业、错过的爱情、以及最终发现自己不过是历史洪流中一个微不足道的旁观者。我特别欣赏他那种近乎于反英雄式的诚实。比如他写职员的枯燥生活,那种对重复的、毫无意义的例行公事的描摹,简直像纪录片一样清晰。你能在字里行间闻到办公室里陈旧咖啡的味道,看到窗外永恒不变的阴沉天空。这种“诚实”是残酷的,因为它剥去了我们试图用各种美化来包裹生活的虚饰。他似乎在说:看吧,这就是人生的大部分时间——琐碎、平庸,但偏偏就在这琐碎中,你才能窥见一点点真实的,令人心碎的动人之处。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局外人”的视角,极其迷人。
评分对我而言,阅读拉金更像是一次深入英国文化肌理的田野调查,而不是单纯的艺术欣赏。他的诗歌是对战后英国“小确丧”心态的完美脚注。他笔下的酒吧、火车站、空旷的草坪,都带有一种强烈的“地方性”,但奇怪的是,这种地方性又指向了普遍的人类困境。我特别喜欢他那些带有自嘲意味的段落,那种带着英式冷幽默的讽刺,总能在你感到压抑的时候,让你不自觉地嘴角上扬,尽管那笑容可能带着一丝苦涩。他像一个老派的绅士,站在人群外,不动声色地观察着所有人的滑稽和悲哀,然后不动声色地将这一切记录下来,不带评判,只是陈述事实。这套全集收录得非常详尽,连那些早期相对稚嫩或者更具实验性的作品也一网打尽,这对于想要全面理解一位伟大诗人创作轨迹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资源,它提供了一个无删节的、诚实的肖像。
评分我对比着读了几个不同版本的选集,最终还是决定收藏这套全集,主要是为了研究他晚期风格的演变。你会发现,随着年龄增长,那种早期略带愤怒和尖刻的讽刺逐渐被一种更加深沉、近乎于接受了的苍凉所取代。这种转变非常微妙,不是那种戏剧性的爆发,而是像一块石头被水流冲刷了数十年,棱角被磨平,但核心的密度却增加了。他后期对死亡和医学意象的运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他没有回避衰老和疾病的丑陋,而是以一种冷静的、几乎是科学观察者的态度去记录这些生理上的崩溃。对我来说,这种冷静恰恰是最有力的控诉,因为它表明,即便是最深刻的痛苦,最终也会被日常的习惯和生理现实所同化。这套全集的好处就是可以完整地看到这种“驯服”的过程,让人反思我们自己是如何一步步与那些我们曾经抗拒的现实和解的。
评分作为一个业余的文学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诗歌的节奏感和音韵美,拉金在这方面的造诣简直是鬼斧神工。他的“反抒情”风格常常让人误以为他的诗歌是散文,但一旦你大声朗读出来,那种隐藏在日常口语之下的、近乎于古典的格律结构就会暴露无遗。他用最不“诗意”的词汇,构建出了最严谨的诗歌形式。这就像一位顶级工匠,用最普通的木料,雕刻出了结构复杂、经久不衰的家具。读他的诗,你会时刻被这种技巧所震撼——他如何在不牺牲清晰度的前提下,将语法的转折和重音的停顿设计得如此巧妙,以至于每一个逗号和句号都像是一个精确计算过的砝码,平衡着整首诗的情感重量。这种对形式的绝对掌控,是那种“自由奔放”的现代诗歌里很难寻觅到的,它提供了一种坚固的骨架,让那些看似散漫的情感得以稳定地栖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