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尚書注疏匯校》共二十捲,由山東大學杜澤遜先生主持編纂。該書以校勘《尚書注疏》傳世版本為主,以《尚書》早期單經本、經注本、經注釋文本為輔,所校版本有:唐開成石經本、宋刻單疏本、宋刻八行本、李盛鐸舊藏宋刻本、宋王朋甫刻本、宋刻纂圖互注本、宋魏縣尉宅刻本、濛古平水刻本、魏瞭翁《尚書要義》、元相颱嶽氏刻本(清乾隆重刻)、元刻明修十行本、明永樂刻本、明嘉靖李元陽刻本、明萬曆北京國子監刻本、明崇禎毛氏汲古閣刻本、清乾隆武英殿刻本、清乾隆內府鈔《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清乾隆內府鈔《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清嘉慶阮元南昌府學刻本,共十九種。 其中以明萬曆北京國子監刻《十三經注疏》本為底本,影印置於各捲匯校之前,其餘十八種為校本。同時吸收瞭前人尤其清代學者的校勘成果。可以說,《尚書注疏匯校》既能反映版本源流,又能反映《尚書注疏》在刊刻過程中文字變化的軌跡,同時也能看到前人校記的遞承關係,對我們學習等 杜澤遜 主編 杜澤遜,生於1963年,山東滕州人,山東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古籍整理齣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教育部長江學者,在版本、目錄學領域卓有成就,著有《尚書注疏匯校》《尚書注疏校議》《文獻學概要》《四庫存目標注》《山東文獻集成》等。這本《尚書注疏匯校》真是一部讓人愛不釋手的鴻篇巨製,我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裝幀所吸引。作為一名對古代典籍有著濃厚興趣的業餘研究者,我一直苦於找不到一部能夠係統梳理《尚書》曆代注疏的版本,市麵上現有的版本要麼側重於某個朝代的解讀,要麼在校勘方麵不夠嚴謹。然而,這部匯校本的齣現,無疑是為我們這些“古典愛好者”送來瞭一份大禮。它將先秦的《尚書》文本與後世曆代大傢如孔安國、鄭玄、孔穎達乃至清代的經典注疏進行瞭精妙的整閤與比對。特彆是它在細節處的考據,讓人嘆為觀止。比如,對於某些字詞的異文,作者不僅清晰地列舉齣來,還附上瞭不同注傢對該字詞的解讀差異,這種“匯校”的功夫,絕非一日之功可成,體現瞭編者深厚的學力和嚴謹的態度。讀起來,仿佛能夠與韆年前的學者們隔空對話,領略不同時代背景下對“天命”與“德治”的不同理解,實在是妙不可言的閱讀體驗。
評分我嚮身邊的幾位古文愛好者推薦瞭這本書,大傢的反饋都非常積極,尤其是對於其索引和檢索係統的設計贊不絕口。在查閱特定詞匯或篇章的注釋時,那叫一個方便快捷,完全沒有傳統古籍查閱的晦澀感。雖然全書篇幅浩大,內容詳實到令人咋舌,但得益於精心的排版和清晰的結構劃分,即便是作為日常閱讀材料,也毫無壓力。我試著隨機翻閱瞭幾個章節,發現它的注釋不僅準確,而且具有很強的啓發性,它常常能在關鍵處點齣不同注疏的側重點,引導讀者進行更深層次的聯想。這部《尚書注疏匯校》,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個完備的、可供後人不斷挖掘的知識寶庫。它不僅對研究《尚書》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於理解整個中國古代的治國思想,都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評分我最近在整理我的私人圖書館時,特意將這部書放在瞭最顯眼的位置,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件藝術品。它的裝幀設計非常古典雅緻,紙張的質感也極佳,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的編排邏輯極為清晰。不同於以往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古籍整理本,這部《尚書注疏匯校》在版式設計上做瞭大量的優化。它采用瞭非常現代化的排版技術,使得那些繁復的引文和注釋也顯得井井有條,即便是初次接觸《尚書》的讀者,也能循著這條清晰的脈絡,逐步深入。我特彆欣賞它在“匯校”部分的細緻之處,它並非簡單的文本堆砌,而是通過精妙的標記係統,將不同注疏的源流梳理得一清二楚,這對於進行跨文本比較研究的學生來說,簡直是如虎添翼的利器。可以說,它極大地降低瞭我們學習和研究《尚書》的門檻,讓這份厚重的文化遺産真正地走進瞭大眾視野。
評分說實話,剛開始我還有些疑慮,畢竟“匯校”二字意味著巨大的工程量,擔心最終成書會像一鍋雜燴,重點不突齣。然而,當我翻開正文後,所有的擔憂都煙消雲散瞭。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的“平衡感”。它既保持瞭對原典的尊重,沒有為瞭追求“新穎”而隨意改動,同時又通過現代學術的視角,對曆代注疏的精華進行瞭提煉和重組。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堯舜禪讓”那幾篇的校注,不同注傢對於“公天下”理解的細微差彆,在這本書裏被清晰地呈現齣來,讓我對古代政治哲學的演變有瞭更深刻的體悟。對於我這種更偏愛“思想史”而非“純文字學”的讀者而言,這種帶有思想脈絡梳理的匯校本,遠比那種純粹的異文羅列更有價值。它提供瞭一個理解中國早期政治倫理思想的絕佳窗口。
評分這部書的齣版,對於學術界來說,無疑是一次裏程碑式的事件。我聽聞不少資深教授都在私下裏推薦,認為它在校勘學的嚴謹性上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度。我不是專業學者,但能感受到那種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最讓我震撼的是,它對一些長期存在爭議的篇目,比如《堯典》和《舜典》中的某些記載,匯集瞭不同學派的校勘成果,使得讀者能夠直觀地看到爭論的焦點在哪裏,以及曆代學者們是如何試圖解決這些難題的。這種“全景式”的呈現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意識到一部經典的背後,承載著多少代人的智慧和心血。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教你如何像古代的學者一樣去思考和求證,這纔是真正的教育價值所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