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一章 汽车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技术/001
D一节汽车电子元器件识别方法与步骤001
一、汽车电子技术发展趋势001
二、汽车电子元器件检测方法与步骤002
D二节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控制方式011
一、基本组成011
二、控制方式011
D二章 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电子元器件的检则/014
D一节概述014
D二节空气流量传感器016
一、空气流量传感器的作用、安装位置及种类016
二、叶片式空气流量传感器017
三、热线式空气流量传感器019
四、卡门涡旋式空气流量传感器022
五、量芯式空气流量传感器024
D三节温度传感器026
一、冷却液温度传感器026
二、进气温度传感器028
三、EGR监测温度传感器030
四、排气温度传感器031
五、热敏铁氧体温度传感器033
六、双金属片式气体温度传感器035
D四节压力传感器036
一、进气歧管压力传感器036
二、大气压力传感器041
三、蓄压器压力传感器043
四、机油压力传感器044
五、机油压力开关传感器045
六、空气滤清器真空开关传感器046
D五节位置传感器047
一、曲轴位置传感器047
二、节气门位置传感器059
D六节爆燃传感器065
一、爆燃传感器的作用与安装位置065
二、爆燃控制系统066
三、爆燃传感器的结构与原理068
四、爆燃传感器的检测070
D七节碰撞传感器070
一、碰撞传感器的作用070
二、碰撞传感器的安装位置070
三、碰撞传感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071
四、碰撞传感器的检测074
D八节氧传感器076
一、氧传感器的作用076
二、二氧化锆式氧传感器的结构、原理与检测076
三、二氧化钛式氧传感器的结构、原理与检测080
四、全量程氧传感器082
D九节其他传感器及开关信号086
一、稀薄混合气传感器086
二、Dx传感器087
三、烟度浓度传感器089
D十节汽车发动机执行元器件的检测092
一、喷油器092
二、电动燃油泵095
三、油压调节器101
D十一节汽油发动机电子系统电子控制单元的检测103
一、汽油发动机电子系统电子控制单元的组成103
二、汽油发动机电子系统电子控制单元的检测104
D三章 汽车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电子元器件的检测/107
D一节自动变速器电子控制系统传感器的检测108
一、变速器油温传感器108
二、车速传感器109
三、油压传感器115
四、节气门位置传感器115
五、模式开关117
六、挡位开关118
七、超速挡开关120
八、其他开关量传感器121
D二节自动变速器电子控制系统执行器的检测122
一、自动变速器执行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122
二、自动变速器执行器的检测123
D三节自动变速器电子控制系统及其控制电路的检测125
一、自动变速器电子控制单元的功能及控制内容125
二、自动变速器电子控制单元的检测127
D四章 汽车防抱死控制系统电子地器件的检测/128
D一节汽车防抱死控制系统概述128
一、ABS的作用与类型128
二、ABS的组成及其功能128
三、ABS在汽车上的安装位置及工作电路原理129
D二节汽车ABS传感器的检测130
一、轮速传感器130
二、横向加速度传感器136
三、减速度传感器137
四、传感器的检测注意事项及要点141
D三节汽车ABS执行器的检测141
一、制动压力调节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141
二、制动压力调节器的工作过程147
三、制动压力调节器的检测147
D四节汽车ABS ECU的检测155
一、ABS ECU的基本组成与功能155
二、ABS CEU的基本电路的作用原理155
三、ABS ECU的检修157
D五章 其他电子控制系统电子元器件的检测/165
D一节汽车底盘位置传感器的检测165
一、方位和方向传感器165
二、光电式转角和光电式车高传感器168
三、溢流环位置传感器171
四、加速踏板位置传感器172
五、制动行程传感器175
六、超声波距离传感器176
七、制动蹄摩擦片磨损检测传感器178
D二节ESP传感器的检测179
一、转向盘转角传感器179
二、侧向加速度传感器180
三、横向偏摆率传感器181
四、制动压力传感器182
五、ESP按钮开关183
D三节EPS传感器与执行器的检测184
一、EPS传感器的结构、原理与检测184
二、EPS执行器的结构、原理与检测185
D四节安全气囊电子元器件的检测187
一、安全气囊系统的工作过程187
二、安全气囊电子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原理187
三、安全气囊系统传感器的结构与原理189
四、安全气囊传感器的检测注意事项与检测方法193
D五节电子控制悬架执行器的检测196
一、电子控制悬架执行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196
二、电子控制悬架系统执行器的检测200
参考文献/201
显示全部信息
这本书的题目是《汽车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但读完之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关于汽车电子诊断系统(OBD-II)原理与应用的科普读物。书中详尽地阐述了OBD-II标准的演进,从OBD-I到OBD-II,再到EOBD、JOBD等,以及不同诊断接口(如SAE J1962)的物理规范。书中还重点介绍了OBD-II系统是如何通过各种传感器来监测发动机、排放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的工作状态,并通过ECU来收集、存储故障码(DTC),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故障码进行车辆的初步诊断。书中还列举了许多常见的OBD-II故障码及其对应的可能原因,并指导读者如何使用OBD-II扫描仪来读取和清除故障码。我本来期待的是这本书能教我如何辨认一个具体的电子元器件,比如一个小小的贴片二极管,或者一个封装复杂的车规级MCU,并且告诉我如何用万用表测量它的正向压降、反向击穿电压,或者用示波器观察它的工作波形。然而,书中对于这些具体的“元器件识别”和“元器件检测”的技术指导几乎是空白的。它更多的是提供了一种“系统级”的诊断思路,即通过读取故障码来推断问题所在,而不是深入到每一个元器件的物理层面进行细致的排查。
评分坦白说,《汽车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这本书的内容,离我当初设想的“实操指南”还有一段距离。书中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介绍不同类型的传感器,例如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位置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并详细讲解了它们的工作原理,比如压阻式、容阻式、霍尔效应、压电效应等。书中还列举了许多不同品牌和型号的传感器,并对其技术参数和应用场景进行了对比分析,例如对不同类型发动机进气压力传感器的响应速度和精度进行了详细的比较。我原本希望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识别一个传感器,比如通过其外观、引脚定义来判断它的类型,然后学习如何用示波器或万用表来检测它的输出信号是否正常,比如检查其基准电压、信号幅值、频率变化等。书中虽然提到了传感器的“失效模式”,但更多的是从系统角度去阐述传感器失效可能带来的影响,而没有给出具体到元器件层面的检测步骤和判断依据。对于一个维修技师来说,看到一个指示灯亮起,知道是某个传感器出了问题,下一步是拿出工具进行测量,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显得较为薄弱,更侧重于原理和类型介绍。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是《汽车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然而我在阅读过程中,并没有找到关于汽车电子元器件的具体识别方法和检测技术的详尽阐述。书中更多地聚焦于宏观的汽车电子系统架构,例如讲解了不同模块(如发动机控制单元ECU、变速箱控制单元TCU、车身控制模块BCM等)之间的通信协议,如CAN、LIN、FlexRay等。对于这些协议的原理、帧结构、时序图等方面有比较深入的介绍,还附带了一些实际的通信数据抓包分析。我原本期待的是能够学习如何使用示波器、万用表等工具,对传感器、执行器、微控制器等具体元器件进行功能和性能的检测,例如判断一个温度传感器的线性度是否达标,或者一个驱动电机的PWM信号是否稳定。然而,这些实践性的内容在书中几乎是空白的。虽然了解系统架构和通信原理也很重要,但对于一线维修人员或者想要深入理解元器件本身故障排除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内容可能有些过于理论化,缺乏实操指导。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理解那些复杂的通信报文,但当真正面对一个损坏的传感器时,却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去测量其关键参数。书中提及了故障码(DTC)的读取和分析,但这更像是一个软件层面的诊断,而非硬件层面的元器件校验。我希望书中能有更多关于元器件选型、失效模式分析以及不同类型元器件(如二极管、三极管、集成电路、传感器、执行器)的特性曲线和测试方法。
评分《汽车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这本书的内容,给我一种“画龙点睛,却未点龙眼”的感觉。书中花费了大量篇幅来讲解汽车的整体功能安全(Functional Safety)体系,比如ISO 26262标准的各个部分,详细阐述了ASIL等级的划分、安全目标(Safety Goals)、安全需求(Safety Requirements)、安全分析(Safety Analysis),以及DFMEA、FTA等风险评估工具的应用。书中通过大量图表和流程图,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在汽车电子系统的开发过程中,系统性地识别和管理潜在的危险,并采取措施来降低风险。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安全监测”(Safety Monitoring)和“故障响应”(Fault Response)机制的讲解印象深刻,例如如何设计冗余系统,以及在检测到故障时,系统如何安全地降级或停车。然而,正如书名所暗示的,我期待的是能够找到关于具体汽车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方法,例如如何通过元器件的标识符、封装形式、引脚定义来确定其型号和功能,以及如何使用万用表、信号发生器、逻辑分析仪等工具来检测元器件的电气特性和工作状态。书中虽然提到了“元器件故障”是导致系统失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未深入讲解如何去识别和检测这些具体的元器件,例如如何判断一个电容是否失效、一个晶体管是否漏电,或者一个IC是否工作在正常范围内。
评分读完《汽车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这本书,我感到有些出乎意料,因为其核心内容似乎并没有完全契合“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这个书名。书中大部分篇幅被用来探讨汽车网络安全。从不同的攻击向量,比如OBD接口的漏洞、OTA更新的潜在风险,到数据加密、身份认证、防火墙部署等防护策略,都有非常详尽的论述。书中列举了许多真实世界的汽车网络攻击案例,并分析了攻击者是如何利用现有技术漏洞来入侵车辆系统的。对于如何构建一个安全的汽车电子架构,书中提供了不少架构设计上的建议,例如如何通过分层防御来限制攻击的影响范围,以及如何利用安全芯片(HSM)来保护关键数据和算法。我原本期望的是能学习如何识别一个具体的电子元器件,比如某个型号的MCU或者某个种类的功率MOSFET,并掌握相应的检测方法,比如测量其电阻、电容、漏电流、击穿电压等。然而,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汽车信息安全的手册,对网络攻击的防范和应对策略进行了深入的讲解,而对于元器件本身的物理层面的识别和检测技巧,则几乎没有涉及。这对于我希望提升硬件故障诊断能力的初衷来说,确实有些偏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