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胡适和他的朋友们
:39.80元
作者:智效民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4-01
ISBN:978750123788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1,著者:智效民,当代学者,公共知识分子,独立思想家,主要从事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研究。其与丁东、谢泳、高增德、赵诚等人对话录《思想操练》影响很大。网上有人自发的为其收集文集。 2,契合时机:①当前中国教育与钱学森之问已经成为社会热点,本书追寻民国大家的足迹可以让我们找到教育的出路;②2011年是民国100周年,胡适逝世110周年。媒体拟掀起对胡适及“五四一代”的大规模宣传。出版老一代知识分子的图书已经成为当前图书的热点,如,《回到五四现场》、《70年代》等等。这些图书持续热销,几次加印。有的甚至一月一次印刷,每次加印都是一万册。 3,内容经典:本书以人物的笔(日)记与回忆录为基础,着重思想性与故事性的统一。其**版就被国家图书馆首届文津奖定为“推荐之书”。
内容提要
“我的朋友胡适之”曾经是许多人的口头禅,他的人缘之好、人格魅力可见一斑,然而,在上世纪50年代之后,胡适身边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群体被人遗忘了。他们的政治选择、学术思想、精神追求与人格风范,竟成了绝唱。
蒋梦麟、傅斯年、罗家伦是谁?张慰慈又是谁?还有丁文江、段锡鹏、王芸生、赵元任、吴健雄、饶毓泰……本书着眼于与胡适有过较亲密交往的人群(包括),用故事的方式告诉大家一些误传和真相……
目录
作者介绍
智效民,当代学者,公共知识分子,独立思想家,主要从事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研究。1946年生于山西太原。1964年下乡插队。1971年回城,在小学、中学任教,1986年入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智效民已出版作品】著有《心理的单间》、《胡适和他的朋友们》、《往事知多少》
文摘
序言
读罢《胡适和他的朋友们》,我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群才华横溢、思想前卫的知识分子,在喧嚣的时代洪流中,以笔为武器,以思想为羽翼,在历史的天空中自由翱翔。胡适先生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那颗星,但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并未将焦点仅仅锁定在他一人身上,而是将镜头聚焦于他周围的那些同样闪耀的朋友们。从书中我窥见了他们之间错综复杂却又惺惺相惜的关系,他们既有学术上的切磋辩论,亦有生活中的互相扶持。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捕捉,那些他们共同创办的刊物,参与的学术讨论,甚至是一场寻常的饭局,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成为了理解那个时代思想脉络的钥匙。我看到了蔡元培先生对教育的深邃思考,梁实秋先生的散文趣味,林语堂先生的幽默豁达,以及陈独秀先生的激进。这些人物的出现,让胡适的形象不再孤立,而是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和人际关系网络中,使得他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贡献更加清晰可见。他们的友谊,跨越了学术分歧,超越了个人恩怨,共同指向了一个理想——中国的现代化和进步。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部民国知识分子的群星谱,胡适是那个最亮的星,但他周围环绕的,是同样光彩夺目的伙伴们。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将这些人物的交往、争论、合作,乃至细微的情感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我仿佛能听到他们激烈的辩论声,感受到他们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忧思,也能体会到他们之间深深的学术情谊。书中的描绘,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那些如今被奉为经典的人物,在当时也并非总是意见一致,他们之间有过激烈的争论,但正是这种争论,催生了思想的进步,也让他们的友谊更加坚固。我看到了徐志摩的浪漫情怀,林徽因的聪慧敏锐,梁启超的博学多才,以及丁文江的科学精神。这些名字,在我的脑海中不再只是教科书上的冰冷文字,而是成为了鲜活的存在,他们一起构成了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最绚烂的一道风景线。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讲述了胡适,更重要的是,它描绘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群像,一群为了中国走向现代化而殚精竭虑、互相扶持的伟大灵魂。
评分阅读《胡适和他的朋友们》的过程,像是在翻阅一本厚重的史诗。作者以极其考究的史料为基础,勾勒出了一幅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群像。胡适先生无疑是这幅画卷的中心,但真正让我着迷的是他身边那些同样熠熠生辉的“朋友们”。我深切感受到,这些人物并非是僵化的历史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个体。他们之间的互动,充满了思想的火花,也充满了人性的温度。我看到了他们为理想而奔走呼号,为真理而据理力争,也看到了他们在困境中的相互慰藉,在成功时的共同喜悦。书中对他们各自的学术主张、人生经历以及彼此间复杂关系的描绘,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探索国家出路时的艰难与执着。他们的友谊,并非简单的相聚,而是建立在共同追求进步、启蒙国民的思想基础之上。通过这本书,我不仅仅了解了胡适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脊梁,一群以笔为剑,以智慧为盾,为民族命运呐喊的先行者。
评分这本《胡适和他的朋友们》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民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大门。胡适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性人物,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在我阅读的过程中层层展现。但我更被书中描绘的,他与那些同样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朋友们之间的互动所吸引。这不仅仅是学术观点的交流,更是人生志向的共鸣,是那个风云激荡时代,一群心怀国家民族命运的知识分子,在各自的领域里探索、碰撞、砥砺前行的生动写照。他们之间的辩论,有时犀利得如同手术刀,直击问题核心;有时却又温情脉脉,充满了彼此的理解与支持。从文中可以看到,这些“朋友们”并非都是与胡适意见完全一致,恰恰相反,正是这种思想上的差异与辩驳,才激荡出更多元的观点,也让胡适本人的思想更加丰满和成熟。书中对他们聚会、通信、共同参与的社会活动等细节的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活力的年代,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自由、民主、科学的执着追求,以及他们为改变旧中国所付出的不懈努力。这种对个体与群像的交织描摹,远比单一的传记更能展现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温度。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所处时代的面孔。当读到《胡适和他的朋友们》时,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并非简单罗列人物,而是巧妙地通过胡适这个中心人物,串联起了一个庞大而精彩的知识分子网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细节上的严谨与细腻。那些书信、日记、回忆录中的片段被恰到好处地引用,使得人物形象立体鲜活,跃然纸上。我仿佛能听到周作人温润的叙述,感受到鲁迅犀利的笔锋,甚至能想象到傅斯年慷慨激昂的演讲。这些“朋友们”各自有着独特的个性和学术造诣,但他们都被胡适先生的人格魅力和思想所吸引,聚拢在他周围,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思想力量。书中对于他们之间在文学、哲学、教育、政治等各个领域的碰撞与合作的描绘,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是如何以一种近乎“群星璀璨”的方式,共同推动着中国社会的进步。他们的友谊,既有共同理想的激励,也有对彼此思想的尊重,甚至包含着对不同道路的包容。这种深厚的学术情谊和人格吸引力,是那个时代所特有的宝贵财富,也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