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花艺设计原理》是葛雷欧大师的开山经典之作,也是花艺设计领域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迄今一直是西方花艺设计领域很的专业基础教材,也是国外花艺设计师的推荐专业指导书。其优选贡献在于系统完整地构建了西方花艺设计的整体框架,并在该框架下对花艺设计基础概念进行了全面而清晰的界定,同时借助经典的花艺设计案例解构了花艺设计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无论你是初涉花艺领域,还是从业多年的资历花艺师,本书都是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从中不仅可以汲取花艺设计领域中理性、规律性的成分,而且能领略并学习到大师严谨、清晰、系统的设计思路。 (德)葛雷欧·洛许(Gregor Lersch) 著;杨继梅 译 葛雷欧·洛许,德国人,世界品质花艺大师,“架构之父”。其从事花艺事业长达50年之久,先后在30多个国家、100多座城市开展教学与表演,其间也与中国结下了十几年的花艺情缘,其严谨、自然的设计风格深受中国学员的推崇与喜爱。“节奏与韵律”这个概念,在《花艺设计原理》中得到了生动的阐释。我以前只觉得花艺设计就是摆放花,没想到里面还有如此讲究的“流动感”。这本书通过讲解线条的重复、空间的疏密以及形状的渐变,来教导读者如何在花艺作品中创造出动人的节奏和韵律。我了解到,巧妙地重复使用某种花材或某种线条,可以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引导,让观者的视线在作品中自然地流动,而不是停滞不前。 书中关于“重复”的运用,给了我很多灵感。例如,连续放置几朵大小相似的花朵,或者将同一款式的叶片沿着一条弧线排列,都能产生一种流畅的美感。同时,它也强调了“变化”的重要性,过度的重复会显得单调,所以需要在重复中加入一些变化,比如改变花朵的角度,或者加入一些不同大小或形状的元素,这样就能让作品更有生命力。读到这里,我仿佛能感受到花艺作品中那无声的音乐,那流动的诗篇。
评分《花艺设计原理》在“比例与尺度”的讲解上,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过去我常常纠结于花材的多少,总觉得少了不够饱满,多了又显得杂乱。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美在于恰当的比例,无论是花材之间的比例,还是花艺作品整体与周围环境的比例。它详细介绍了黄金分割、对称与不对称等构图原则在花艺设计中的应用,让我懂得如何通过调整花材的大小、数量和布局,来达到视觉上的和谐与平衡。 书中对于“统一性”的强调也让我茅塞顿开。我之前做花束,总喜欢把各种稀奇古怪的花都凑在一起,结果往往显得杂乱无章,缺乏整体感。这本书教我如何通过选择相似的色调、形状或质感的花材,来增强作品的统一性,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一堆零散的花朵的集合。它还提到了如何利用绿叶或填充材料来连接不同的花材,起到“粘合剂”的作用,进一步强化作品的整体感。
评分书中关于“质感”的运用,是我之前从未深入思考过的。我一直以为花艺设计主要就是花材的形态和颜色,却忽略了花朵、叶片、枝条本身所拥有的触感和视觉上的“质感”。《花艺设计原理》详尽地分析了各种花材的质感差异,例如丝绒般的玫瑰、蜡质感的马蹄莲、粗糙的木质枝条,以及光滑的绿叶。它教导读者如何通过对比和协调不同质感的材料,来丰富花艺作品的视觉和触觉体验。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对比”的讲解,它不仅仅是颜色和形状上的对比,更包含了质感上的对比。例如,将柔滑的丝带搭配粗糙的树枝,或者将光滑的叶片与毛茸茸的花朵并置,都能有效地吸引人的注意力,增加作品的趣味性。书中还提到了如何利用不同质感的包装材料来衬托花艺作品,比如粗麻布可以增强乡村风格,而光滑的丝绸则更显高雅。这些细致的讲解,让我意识到,一个成功的花艺作品,不仅仅是用眼睛去欣赏,更是要用手去感受。
评分《花艺设计原理》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对“情感表达”的深刻探讨。我一直觉得花艺不仅仅是美的呈现,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这本书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分析了花材的选择、色彩的搭配、形态的构成等,如何能够有效地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它教我如何通过选择热情如火的红色花朵来表达爱意,如何用清新淡雅的白色花朵来寄托哀思,如何用活泼跳跃的线条来传递喜悦。 书中关于“意境”的营造,让我对花艺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再仅仅是表面的好看,而是要通过花艺作品来讲述一个故事,唤起观者的共鸣。通过对花材的象征意义、色彩的情感联想以及整体构图的氛围营造,我学会了如何用花艺来表达祝福、慰藉、思念,甚至是节日的欢庆。这本书让我相信,每一束花,都可能是一首无声的诗,一段无声的歌,一次无声的情感交流。
评分《花艺设计原理》在色彩理论方面的阐述,更是让我受益匪浅。过去我挑选花材,多凭个人喜好,有时候颜色搭配起来总是不太协调。这本书则系统地介绍了色彩的冷暖、对比、协调等概念,并结合实际的花艺作品,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操作指南。它详细讲解了如何运用互补色来制造视觉冲击,如何使用邻近色来营造柔和温馨的氛围,以及如何通过色彩的深浅变化来增加作品的层次感。我特别记住了关于“灰度”的讲解,原来即使是同一种颜色的花,如果其灰度不同,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这本书还分享了一些色彩心理学的知识,让我了解到不同颜色会引发人们怎样的情绪,从而更好地根据场合和主题来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 它不仅仅是告诉你“什么颜色配什么颜色好看”,而是从根源上解释了色彩之所以能产生某种效果的原因。通过理解这些原理,我不再是盲目地去堆砌颜色,而是能够有意识地去创造出具有情感表达力的色彩组合。这本书的图文并茂,让那些原本抽象的色彩理论变得直观易懂,我甚至可以对照着书中的案例,尝试自己去调配一些色彩方案,感觉就像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
评分《花艺设计原理》在“层次感”的塑造方面,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技巧。我过去的作品总是显得“扁平”,缺乏深度。这本书教我如何通过花材的前后、高低错落的安排,以及不同颜色和质感的组合,来营造出立体而丰富的层次感。它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前景、中景和背景的概念,将花材巧妙地布置在不同的空间维度上,从而赋予作品深度和立体感。 书中关于“错落有致”的摆放技巧,对我尤其重要。我学会了如何将一些较小的花朵或叶片放在前面,作为前景,吸引视线;将一些体量较大的花材放在中间,作为主体;而将一些线条感强的枝条或观叶植物放在后面,作为背景,营造空间感。通过这种前后的叠加和高低的错落,原本平面的一束花,一下子就变得生动起来,仿佛有了呼吸和生命。
评分最近拜读了《花艺设计原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来都对花艺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自己的作品缺乏一种“点睛之笔”,显得平庸而杂乱。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花艺师,循循善诱地为我揭示了那些隐藏在美丽花束背后的科学与艺术。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各种花材和搭配技巧,而是深入剖析了构成一幅优秀花艺作品的根本要素。 开篇就讲到了“形”与“态”的运用。我之前做花束,总是不自觉地将花材塞得满满当当,以为越多越好,结果反而显得拥挤不堪,失去了花朵本身的美感。这本书让我明白,留白是多么重要,适当的空间感能让每一朵花都有呼吸的余地,更好地展现其独特的姿态。它通过大量的图例,详细地讲解了不同的线条(垂直线、水平线、斜线、曲线)在花艺设计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线条来引导观者的视线,创造出动感或静态的美。我尤其喜欢它关于“点、线、面”在花艺构图中的应用的讲解,这让我从绘画和设计的角度去理解花艺,思路一下子就开阔了。
评分书中关于“平衡”的讲解,让我理解了花艺设计不仅仅是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我之前总是凭感觉去摆放花,有时候作品看上去总觉得“歪斜”或者“不稳定”。《花艺设计原理》详细阐述了视觉平衡的多种形式,包括对称平衡、不对称平衡以及径向平衡。它通过大量的图例,清晰地展示了如何通过调整花材的重量、大小、形状和位置,来达到视觉上的稳定感,让作品看起来舒适而和谐。 我尤其喜欢关于“不对称平衡”的讲解,它打破了我固有的“左右对称才稳”的观念。书中举例说明,通过在视觉重量较轻的一侧加入一些体积小但色彩鲜艳的花材,或者将一些线条感强的枝条向外延伸,同样可以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感,甚至比对称平衡更具趣味性和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明白,平衡并非僵硬的对等,而是一种动态的、充满变化的和谐。
评分《花艺设计原理》对“焦点”的运用分析,让我对如何吸引目光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做花艺,总是希望所有花材都能被看到,结果反而没有重点,显得平淡。这本书深入剖析了如何通过色彩、形状、大小、质感或位置上的突出,来营造一个或几个视觉焦点,从而引导观者的视线,让作品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它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鲜艳的色彩、独特的花型或者更大的花朵来成为视觉的中心。 书中关于“对比”在制造焦点上的作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例如,将一朵色彩鲜艳的花置于一片深沉的绿叶背景中,或者将一朵体量较大的花与其他小巧的花材并置,都能有效地突出这朵花。同时,它也提到了通过“留白”来烘托焦点的方法,适当的空白空间能够让焦点更加醒目。我明白了,有时候,“少即是多”,一个清晰而有力的焦点,远比拥挤而杂乱的堆砌更能打动人心。
评分书中关于“空间”的运用,让我意识到花艺设计不仅仅是“填满”,更是“留白”。我之前总是把花材挤在一起,觉得这样才显得饱满。这本书却让我明白,适当的空间留白,对于突出花材的形态、色彩和质感,以及增强作品的通透感和呼吸感至关重要。它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花材之间的间距、叶片的疏密以及整体的构图,来创造出富有艺术感和呼吸感ii的空间。 我特别记住了关于“负空间”的讲解,也就是作品中未被花材占据的部分。作者指出,负空间同样是设计的一部分,它可以引导观者的视线,突出主体,并营造出一种宁静、雅致的氛围。通过合理的留白,我发现我的花艺作品不再是“堆砌”,而是变得更加“轻盈”和“透气”,每一朵花都能在自己的空间里尽情绽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