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想象真实:迈向教育戏剧的新理论
定价:55.00元
作者:【英】大卫·戴维斯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3002319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陈述了儿童戏剧演出与成长的关系。第二部分讲述了教育戏剧与传统戏剧演出的不同。第三部分讲述英式教育戏剧的间离法与角色扮演所给孩子们带们的思考能力的锻炼。本书强调教育戏剧的功能性,它的角色跳进跳出的方法使戏剧本身成为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因此,戏剧在课堂上成为了一种学习方法,帮助儿童学习语言、数学和艺术。
目录
目录
部分
引言 00
章背景 0
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 0
文化中的危机 0
第二章回应与责任 0
“重构对于现实的普通观点”与意识形态的问题 0
乔纳森尼兰兹和习式戏剧 0
一个广泛的观察 0
一个更广泛的观察 0
第二部分
第三章课堂戏剧的关键维度 0
引论 0
“专家的外衣”和作为艺术的“过程戏剧” 0
第四章迈向“创造”戏剧的理论 0
艺术形式的本质 0
艺术形式的关键元素 0
制造意义 0
五个意义的层次 0
将意义的层次及创造戏剧的元素置于实践中 0
将此境遇作为“活在当下”的体验再创作 0
运用隐藏信息 0
相关性与重大意义 0
高阶象征和连接角度 0
排序和内在连贯性 0
框架距离 0
参与模式 0
六种不同的参与模式
评论
“保护进入角色”及第二维度
角色扮演
第五章一部过程戏剧
关于虐待儿童的过程戏剧
结论
第三部分
第六章迈向“创造”戏剧的新理论
引论
邦德、布莱希特和伯顿
第七章邦德戏剧
邦德戏剧的元素
邦德和课堂戏剧
第八章迈向作为艺术的课堂戏剧新元素
重访关于虐待儿童的过程戏剧
回应克里斯库珀的分析
第九章结论
后记
参考文献
译后记:人类价值与想象的现实
作者介绍
大卫戴维斯教授是伯明翰城市大学的教育戏剧教授。他在过去二十年为出众的贡献是创立了国际教育戏剧中心,在中心学习过的硕士和博士已经成为全世界诸多地区教育戏剧的先驱。与英国教育戏剧先驱盖文伯顿长达二十年之久的工作经历奠定了戴维斯教授在课堂戏剧、特别是他发展的“活在当下”戏剧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与英国剧作家爱德华邦德在近二十年的工作,则将教育戏剧以及教育剧场带到了全新的重要方向。他的著作包括《爱德华邦德与戏剧化儿童》、《盖文伯顿:教育戏剧精选文集》等。
文摘
序言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真正沉下心来咀嚼这本书的论述结构,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份精心绘制的地图,而不是一条直线的导览手册。最吸引我的是它对“叙事权力”的解构与重构。作者似乎在挑战一种根深蒂固的教育范式:即教师是唯一的叙事者,学生是被动的听从者。书中通过大量案例分析(虽然这些案例本身并没有被详细展开,但其背后的逻辑脉络清晰可见),展示了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剧场练习,将叙事权力的天平向学习者倾斜。这种倾斜不是简单的权力下放,而是一种复杂的权力协商过程。我感到作者非常警惕那些试图用“即兴”来掩盖控制意图的教育倾向,而是强调结构化的自由——即在清晰的框架内,鼓励参与者去挑战和拓宽既有的语言和行为模式。这种对“结构与自由辩证统一”的强调,让我对如何设计真正具有赋权效应的教学活动有了更深入的体悟。它迫使我反思,我过去所认为的“好的互动”,可能仅仅是一种被精心编码的服从。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考究,它没有采用那种为了迎合大众而过度简化的口语化表达,而是保持了一种学者的严谨与诗人的敏感的平衡。我个人认为,如果想快速获得“速效”的教学技巧,这本书或许会让人感到有些晦涩难懂。但如果愿意将阅读本身视为一种“学习的排练”,那么收获将是巨大的。它挑战了我们对“学习成果”的传统衡量标准。作者似乎在暗示,那些无法被量化、无法被轻易放入PPT模板的“潜移默化”的改变,恰恰才是教育最深层的价值所在。我读到关于“美学判断力”在教育中的作用时,深有启发——它提醒我们,一个好的教育者,必须同时是一个敏锐的艺术鉴赏者,能够识别和珍视那些“不完美但真实”的创造瞬间。这种对教育视角的提升,是这本书最宝贵之处,它让你从“教什么”的问题,提升到了“如何存在于教学关系中”的境界。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初翻之下,总觉得它似乎在试图搭建一座宏伟的桥梁,连接着那些平日里看似遥不可及的“想象”与触手可及的“真实”。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笔触并非仅仅停留在构建理论的象牙塔上,更多的是在用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细致入微的态度,去挖掘教育实践中那些被忽略的微小颗粒。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在场性”的探讨,它不像许多当代理论著作那样空泛地追捧某种时髦概念,而是扎扎实实地回溯到戏剧表演中最核心的那个瞬间: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能量的瞬间碰撞与转化。书中对“排练空间”的描述,让人仿佛能闻到汗水和木地板的气味,体会到那种集体创造带来的焦虑与狂喜。这种对过程的尊重,远比急于展示最终成品要深刻得多。它引导我们思考,教育的真谛或许并不在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为参与者创造出足够安全的“非真实”场域,让他们得以在安全的范围内,去试探和重塑自己的“真实”认知。这种对实践细节的捕捉和提炼,使得全书的理论基石显得异常坚实,而非空中楼阁。
评分对我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份严肃的邀约函,邀请教育者走出舒适区,去参与一场关于“什么是真实学习”的深刻对话。全书的论证过程如同严密的逻辑推演,但其间穿插的那些对人内心世界的洞察,又充满了人性的温度。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失败”的重新定义。在传统的教育语境中,“失败”往往意味着终结和修正;但在这本书的框架下,失败被视为进入下一层“想象”所需的必要“踏脚石”,是通往更深层理解的必经之路。作者对这种过程的接纳,体现了一种极大的勇气和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它不再将学生视为需要被修正的“未完成品”,而是视为不断在探索边界的“创造者”。这种视角的转换,对于任何在教育现场感到疲惫或迷茫的实践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重申了教育行动中蕴含的无限可能性与伦理责任。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书中的哲学思辨深深吸引,它超越了单纯的教育学范畴,触及到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核心关切。那种探究“此在如何通过扮演而成为”的追问,具有一种近乎冥想式的力量。书中没有罗列枯燥的定义,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假设性情境,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例如,对于“身份”这一主题的探讨,作者似乎在暗示,教育活动不应是巩固既有身份的仪式,而应是不断瓦解和重建身份的熔炉。我尤其留意到作者对于“技术中介”的审慎态度——它不是全盘否定技术,而是质疑当我们将一切体验都通过屏幕过滤后,我们是否正在失去对“皮肤之下的经验”的敏感。这种对身体性、对非语言交流的回归,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似乎在呼唤一种“慢阅读”的教育方式,一种愿意等待意义而非急于捕捉意义的姿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