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后的梁漱溟

1949年后的梁漱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东林 著
图书标签:
  • 梁漱溟
  • 中国思想史
  • 近现代史
  • 文化反思
  • 历史学
  • 哲学
  • 社会学
  • 传记
  • 民国史
  • 知识分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801705990
商品编码:2918517389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1949年后的梁漱溟

:23.00元

作者:汪东林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7-01

ISBN:97878017059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梁漱溟是20世纪中国文化名人之一,新儒家的开创者,也是颇有影响的社会活动家。他的独特思想和学识,特立独行的坎坷人生经历,一生坚持讲真话、表里如一的品格,是同时代许多知名人士所不能企及的。
本书记述了1949年以后梁漱溟的行迹,揭示了梁漱溟与*1953年一段历史公案的来龙去脉,剖析了梁漱溟在反右运动中何以沉默不语,记述了60年代梁漱溟对自己思想问题的认识,以及梁漱溟在“”风暴中的风骨。

目录


一、“反面教员”梁漱溟
二、梁漱溟与毛
三、梁漱溟与毛1953年历史公案补遗
四、在反右斗争中梁漱溟何以沉默不语
五、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梁漱溟
六、1 964年:梁漱溟谈自己的思想问题
七、1965年:梁漱溟重申不随大流
八、梁漱溟在“”风暴中
九、梁漱溟的晚年生活
附录
辛亥革命前后的梁漱溟
蔡元培破格任用梁漱溟
后记

作者介绍


汪东林,祖籍安徽徽州,1937年12月出生于浙江江山,1960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曾用笔名郑直淑、江郎山、汪洋波等。曾任《人民政协报》副总编辑、高级记者、副局长、巡视员。著有《李宗仁归来》(与他人合作)、《宋希琏今昔录》、《梁漱溟问答录》、《梁漱溟与*》

文摘


序言



《风雨同舟: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抉择》 一卷时代缩影,一曲家国悲歌。 本书并非聚焦于任何特定人物的个体生命史,而是以二十世纪中叶至末叶的中国历史为宏大背景,深入剖析一批具有深厚人文关怀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精英群体,在剧烈社会变革浪潮中的生存状态、精神困境与理论探索。全书以时间为轴,穿插不同的历史阶段,力图展现知识分子群体在国家命运的剧烈转向中所经历的心路历程与群体性的选择。 第一部分:觉醒与探索(1920s – 1949) 本部分追溯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如何从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逐渐转向对中国本土问题的深刻反思与关怀。我们探讨了新文化运动的遗产如何塑造了一代人的价值取向,以及他们在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下,对不同思潮(如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国家主义)的吸收、批判与融合。 重点考察了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如何面对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这一时期的核心议题是: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知识分子的“独立性”与“阵营选择”之间存在的张力。我们通过梳理大量的书信、日记和早期文章,呈现了他们如何在动荡中试图坚守学术良知与人文理想,同时又不得不与时代洪流进行艰难的妥协与适应。这段历史,是理想主义的高光时刻,也是群体性迷茫的开端。 第二部分:重塑与融入(1949 – 1966) 新中国的建立,为知识分子带来了“站队”的明确要求与“改造”的历史任务。本部分细致描绘了这一群体如何经历从“旧知识分子”到“人民的知识分子”的艰难转型。我们关注的不是简单的政治表态,而是他们对新政权意识形态的内在理解、接受过程,以及在新的社会结构中,如何重新定位自身的知识价值。 书中详细考察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对学术研究和思维习惯产生的深刻影响。学者们如何将批判的锋芒转向“旧我”,如何努力学习新的理论体系,并将专业知识服务于国家建设的特定目标。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普遍经历了对个人主义的深刻反思和对集体主义的积极拥抱。我们通过对高校、科研院所和文化机构的观察,展现了知识分子在专业领域内,如何在新的政治框架下,努力维持学术的最低限度和创造性火花。 第三部分:风暴与沉寂(1966 – 1976) “文化大革命”是知识分子群体面临的空前严峻的考验。本部分不再侧重于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聚焦于知识分子个体在极度高压下的精神韧性与沉默的抵抗。我们探讨了这场运动如何彻底颠覆了既有的知识权威,并对传统学术积累进行了毁灭性的冲击。 通过对“牛鬼蛇神”标签下知识分子的经历的交叉分析,我们展现了知识的“无用”化和知识分子的人格异化。然而,在极端环境下,仍有一些人通过私下的研习、秘密的口头传承,以及对经典的默默坚守,保存了文明的火种。这一时期的记录,旨在揭示在政治运动的狂热表象之下,知识分子群体内部遭受的普遍性创伤及其对后续精神世界的深远影响。 第四部分:回归与反思(1978 – 1990s) 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了思想的松动与“拨乱反正”的契机。本部分重点分析了知识分子群体在“真理标准大讨论”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他们如何重新呼唤理性、科学和个人价值的回归。 这一时期的核心主题是“反思”——对过去三十年历史的系统性梳理,对“文化基因”的重新审视。知识分子们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学术研究和理论建设中,试图弥补被中断的现代化进程。我们探讨了“伤痕文学”现象背后的精神动力,以及自由主义思潮在知识界重新兴起的复杂性。这一阶段的知识分子,既是拨乱反正的推动者,也是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中感到疲惫的先行者。他们试图重新构建起一个独立于政治权力之外的、健康的公共知识空间。 结语:历史的重量与知识的边界 全书的尾声将视野从具体事件中抽离出来,对二十世纪知识分子群体的整体命运进行哲学层面的反思。他们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是民族良知的守护者,但也难以避免时代的局限性。本书旨在探讨:在国家叙事占据绝对主导权的时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批判”应如何界定其边界?他们的专业知识与社会责任之间,究竟应该如何平衡? 《风雨同舟》提供了一个审慎的、多维度的视角,它不歌颂也不苛责,而是力求以历史的厚重感,还原一代知识人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为民族的未来留下一份沉甸甸的思考遗产。本书献给所有关心中国现代思想史和知识群体命运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很有意思,“1949年后的梁漱溟”,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梁漱溟,这位近现代史上的思想大家,他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厚重感。1949年,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一个时代的断裂,一个政治格局的巨变。在这场洪流中,梁漱溟这位以“中国本位文化建设”闻名的学者,他的思想和人生将走向何方?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如何调适自己原有的哲学体系,如何看待新的社会现实,又如何在政治舞台上扮演自己的角色?我特别想知道,他的“最后的儒家”形象,是如何在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被塑造或被解构的。书中是否会细致描摹他与新政权的互动,他那些著名的“直言不讳”,在新的政治土壤中是否还能找到回响?一个学者,尤其是一位有着如此独立思考和鲜明立场的学者,在经历如此大的时代变迁后,其内心的挣扎、思考的深化,以及最终的精神归宿,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走进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梁漱溟,去理解他思想的深度与广度,以及他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里,所留下的独特印记。我想知道,他的哲学思考是否能穿越时代的局限,为我们当下仍然存在的许多问题提供启示。

评分

“1949年后的梁漱溟”——这个书名本身就散发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思想的张力。我们知道梁漱溟是近代中国一位极其重要的思想家,他的“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本位文化建设”思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1949年,共和国的建立,无疑是中国社会结构和思想格局的一次颠覆性重塑。这本书的书名,恰恰触及了梁漱溟人生和思想中最具挑战性的一个时期。我想知道,在那之后,他作为一位依然保持着独立精神的思想者,如何在新生的中国土地上行走?他的哲学思想,尤其是他对中国文化根基的深刻理解,在新政权下会面临怎样的考验?他是否能够找到一条与新时代相契合的道路,还是会固守着过往的理念?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他对那个时代更深层次的思考,他与新政权之间的互动,以及他在个人层面所经历的精神蜕变。这本书,在我看来,是理解梁漱溟晚年思想,乃至理解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历史巨变中如何自处的一个重要窗口,是窥探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命运的一面镜子。

评分

当看到“1949年后的梁漱溟”这个书名时,我立刻被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的复杂性所吸引。梁漱溟,这位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篇章。这本书的书名,恰恰聚焦于这个关键的转折点之后,梁漱溟的人生和思想究竟走向何方。我非常想知道,这位曾经的“中国的脊梁”,在新中国成立后,是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如何理解和适应新的社会变革。他是否能够将自己一直秉持的中国本位文化理念,与新生的社会主义思潮相结合?他是否还能够像过去一样,以其独立的思考和批判精神,参与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洞见,揭示出梁漱溟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里,所经历的思想斗争、内心挣扎,以及他最终的精神选择。它可能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次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刻解读,一次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与政治关系的复杂探索。

评分

“1949年后的梁漱溟”,这个书名本身就如同一个引人入胜的悬念。它暗示着一个我们或许不太熟悉,又极其渴望了解的侧面。我们都知道梁漱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哲学家、社会活动家,他的“中国本位文化建设”思想影响深远。然而,1949年,这个分水岭般的年份,究竟给他的思想和人生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剖析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身份转换,他如何看待新社会的发展,以及他的文化理念在新环境下的适应与调整?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更加鲜活、更加立体的人物形象。他是否依然保持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切热爱?他在面对新的政治现实时,又作出了怎样的思想上的回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他晚年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的思考,他的困惑,以及他可能有的坚持。它不仅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传记,更可能是一次对时代精神的深刻追溯,一次对文化与政治互动关系的独特审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独特的视角,揭示出梁漱溟在历史巨变中的不为人知的故事,以及他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所进行的持续探索。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梁漱溟先生那坚毅而略带忧郁的面容。1949年,这是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也是无数知识分子命运转折的节点。这本书的标题,就像一把钥匙,似乎要打开的是一个被历史尘封的章节——梁漱溟在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心路历程。他是否还能坚持他过往的文化主张?他的“乡建”理想在新社会中是否得到了延续或转化?我尤其关心的是,他在政治运动中是如何自处的,又是如何保持自己思想的独立性的。毕竟,梁漱溟以其“不合作”的姿态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而闻名。在这本书里,我期望能看到他对那个时代深刻的反思,他对新中国的观察与评价,以及他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坚持与妥协。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丰富的史料,描绘出梁漱溟先生在那个复杂而充满挑战的年代里,作为一个思想家、一个文化人,是如何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又是如何继续探索中国未来的道路。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解读,更是对一个时代精神侧面的挖掘,是对知识分子在历史转型期如何应对挑战的深刻映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