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钱锺书传:营造巴比塔的智者 |
| 定价 | 38.00 |
| ISBN | 9787208133877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作者 | 张文江 |
| 编号 | 1201232411 |
| 出版日期 | 2016-01-01 |
| 印刷日期 | 2016-01-01 |
| 版次 | 1 |
| 字数 | 158000 |
| 页数 | 237 |
| 自序 D1一章早年生活和求学时代(1910―1938) 一、“我家江水初发源” 二、从清华到牛津(上) 三、从清华到牛津(下) D1二章意园神楼(1939―1949) 一、在创作和评论两路精进 二、'围城'意象 三、“咳唾随风生珠玉”——'谈艺录' D1三章沧浪之水(1950―1965) 一、“微波喜摇人 小立待其定” 二、碧海掣鲸——'宋诗xuan注' D1四章槎通碧汉(1966―1978) 一、“衣带渐宽终不悔” 二、天琭琳琅(上)——'管锥编'四种文献结构 三、天琭琳琅(下)——'管锥编'十部书简义 D1五章群峰之巅(1979―1989) 一、跃上成就的高峰 二、“吾犹昔人 非昔人也”(上)——'谈艺录'补订本 三、“吾犹昔人 非昔人也”(下)——'七缀集' 结语中国现代文化和钱锺书 一、中国现代文化和钱锺书 二、若干可能存在的局限 附录一钱锺书著作的分期和系统 一、写作分期 二、著作系统 附录二钱锺书简易年表 后记 又记 再记 |
| 张文江 1956年生 上海人。1978―1985年就读手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施蛰存先生攻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 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 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主要著作有'营造巴比塔的智者——钱钟书传'、'管锥编读解'、'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吉典学术讲要'、' lt庄子 gt内七篇析义'、'潘雨廷先生谈话录'-记述。整理潘雨廷先生易学著作十余种种。 |
| 普通大众 |
| 张文江教授著的'钱锺书传'按时间顺序 将钱钟书的一生划分为五个阶段 将其经历与著作进行了有机结合 并作了深刻的解读。末附'钱钟书著作的分期和系统'和'钱钟书简易年表' 对钱氏一生的行事与著述有简要梳理。本书对于钱锺书的学术有深刻的理解 被普遍视作撰写优xuan的钱锺书传记之一 虽然属于钱锺书研究的早期作品 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 D1三章沧浪之水(1950―1965_ 一、“微波喜摇人 小立待其定”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当时政府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 总的形势是向上的。但是在政治和文艺界 已经发生了若干次大的斗争。仅以文艺界而论 在1949―1956年间 比较大的运动已经有了三次: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1954年对'红楼梦'研究中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批判;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如果分析这三次批判的性质 就会发现它们的矛头所指各有不同 而且一次比一次严峻:批判'武训传'“行乞兴学”的“至勇至仁” 批判的根子是封建主义 其时间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前;批判'红楼梦'研究中的资产阶级观点 虽然从'红楼梦研究'作者俞平伯入手 而总根则是“五四”以后居于“右翼”的代表人物胡适;批判胡风文艺思想 其根子已涉及“五四”以后同居于“左翼”文化阵营内部的不同派别。这里历史和逻辑似乎有着一致:三次批判对象由封建阶级、“五四”启蒙主义到三十年代左翼 呈现由外而内的状态;而且从批评、帮助到定性为反革命集团 一次比一次激烈 *后在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和文化思潮的影响下 由内向外翻出 终于达到高峰 衍成1957年涉及全民的反右派运动 并成为后来更大规模的“文化大革命”的前驱 前十七年的形势也就此转折。在三次批判之间 还有过一些其他小运动 比如在1951―1952年间 和**规模的“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结合 有过一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运动的方式还是相当和风细雨的 但对思想也有深刻的触动。这种做法后来被称为“洗脑筋” 杨绛后来用长篇小说描写了这次运动 把它称作“洗澡”。“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 *国知识分子面临着新环境的考验。 钱钟书1949年举家北上 定居北京。清华是他的母校 他来到的是一个熟悉的旧环境;但他所身处的已是一个新时代 这里对他来说又是一个新环境。新环境不得不影响着他 他也作着调节和适应 智慧增长了。在新时代的清华园里 钱钟书教过书 带过研究生 他非凡的才华和惊人的记忆力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些故事甚至接近传奇。当时在清华读书的人回忆道: 四十年代 笔者在京就学时 钱先生任教于清华大学。他的惊人记忆力 在学生中广为流传。有一次中文系的一位同学从图书馆回寝室大叫大嚷:“不得了!不得了!”大家惊问怎么回事 原来这位同学是研究唐诗的 他为了考证一个典故 从图书馆遍寻未获 正巧碰到钱钟书先生 便上前请教。钱先生笑着对他说 你到那一个架子的那一层 那一本书中便可查到这个典故。这位同学按图索骥 果然找到了这个典故 因此他大为惊讶。 钱钟书先生笔锋犀利 不少人都有些怕他。虽然他待人宽厚 常开玩笑 但他学识之渊博 却使学生产生敬畏之感。还记得有位同学在学期末交了一份读书报告 他没有好好思考 只是从几十本书中东抄西凑成一篇 草草交账。钱先生看后 不加一句评语 却把他所引的话的出处一一注出。当时大家表面都笑话这位同学 但从心里不得不佩服钱先生的学识和记忆力。 钱钟书其时已经不发表作品了 只是静静地读书 既用人类文化知识丰富着自己 也适应着时代。在清华园里 钱钟书也接待过客人 例如傅雷夫妇、黄裳等。傅雷来访时 钱钟书夫妇曾受吴晗之托请他留在清华 但傅雷没有听从 还是回到了上海。。黄裳来访时 见到的是一个典型的夜读情景。黄裳回忆道: 住在清华园里的名教授 算来算去我只有一位熟人 就是钱钟书。D1二天吴晗要赶回城去 因此我就把访问安排在D1三天的晚上。吃过晚饭以后我找到他的住处 他和杨绛两位住着一所教授住宅 他俩也坐在客厅里 好像没有生火 也许是火炉不旺 只觉得冷得很 整个客厅没有任何家具 越发显得空落落的。中间放了一只挺讲究的西餐长台 另外就是两把椅子。此外 没有了。长台上 堆着两叠外文书和用蓝布硬套装着的线装书 都是从清华图书馆借来的。他们夫妇就静静地对坐在长台两端读书。是我这个不速之客打破了这个典型的夜读环境。 这里提到的吴晗当时已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文学院院长 历史系主任 并且是**届**政协委员 后来又担任北京市副市长。黄裳回忆中的“D1二天吴晗要赶回城去”云云 指吴晗参与政务工作的繁忙 这和钱钟书的静静读书 在相当程度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黄裳回忆中提到西餐长台旁的“两把椅子” 实际上是记忆失误。钱钟书后来纠正说 那间大房间确有一只讲究的西餐长台 但椅子是没有的 那只不过两只竖摆着的木箱。。“椅子”原来是“木箱” 可见当时条件的确简陋。而“冷板凳”竟然也有“椅子”和“木箱”的区别 这里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更正 钱氏夫妇事事求真的细腻风格 也可见一斑。钱钟书北上后 继续广收博览地读书 当时清华所藏的西文图书 几乎每一本的书卡上都有他的名字。他似乎不用藏书 因为都藏在脑子里了。钱钟书在1950年还生过一场病 沪上的友人如冒效鲁等对此也极为关心 冒氏有'讯默存疾'一诗寄京 诗中用了维摩诘、孔夫子等典故 那是尊重这位大学问家的身份了。 P85-89 |
我一直认为,传记的价值在于它能让我们“看见”一个鲜活的人,看见他如何被时代塑造,又如何反过来影响时代。钱锺书先生,这位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的文化巨匠,他的生平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张文江先生的这部《钱锺书传:营造巴比塔的智者》,从书名来看,就透着一股大气和深度。“智者”二字,是对钱先生智慧的肯定,“营造巴比塔”则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暗示了他在知识构建上的宏伟工程。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如何将钱先生的学术成就与他的人生经历巧妙地结合起来。他的一生,经历了诸多历史变迁,他在困顿中如何保持学者的风骨,他在顺境中如何不骄不躁,这些都是我非常想了解的。我相信,张文江先生作为研究钱锺书先生的专家,一定能够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立体、丰满的钱锺书。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钱先生的治学之道,他那种“嬉笑怒骂皆文章”的洒脱,他那种“搜尽奇峰打尽稿”的勤奋,以及他那“通人”的博大胸怀。这将是一次与大师灵魂近距离对话的难得机会。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文化史颇感兴趣的读者,钱锺书先生的名字,在我心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围城》,他的《管锥编》,无不展现了他超凡的才华和深刻的洞察力。张文江先生的这部《钱锺书传:营造巴比塔的智者》,光是书名就极具吸引力。“巴比塔”的意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人类试图达到无限的高度,而钱先生的学术生涯,恰恰就是这样一种不懈追求、不断积累、融汇贯通的过程。我尤其好奇,作者将如何呈现钱先生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如何保持他的独立思考和学术精神。他与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的碰撞,他如何吸收、消化、再创造,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体系,这其中一定充满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故事。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对钱先生生平的流水账式记录,更是一次对他的思想精髓的深度挖掘,对他的精神世界的细腻描摹。我想了解,他是如何看待文学、历史、哲学、语言学等诸多领域,又是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起一座属于他自己的、宏伟的“知识巴比塔”。我相信,这本书将是一次充满智性启发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个钱锺书的“铁杆粉丝”来说,无疑是一份厚礼。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作家,不仅要阅读他的作品,更要深入了解他的生活,他的思想源泉,他的精神世界。钱锺书先生这样一位横跨中西古典、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思想体系是如此庞杂而深刻,他的生活经历也充满了传奇色彩。张文江先生以“营造巴比塔”这一意象来概括钱锺书先生的智识成就,我十分赞同。这不仅仅是一种比喻,更是一种高度的概括。钱先生的学问,就好比一个不断向上攀升、不断融合的巨大建筑,汇聚了来自不同文明、不同时代的智慧,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气势磅礴的知识体系。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是如何梳理钱先生的学术脉络,如何展现他从早年求学到晚年著述的每一步足迹,以及他在学术争鸣中的风采,他在社会变迁中的思考。我相信,通过作者的深入研究和生动叙述,我将能够更清晰地理解钱先生那“洞穿世情”的智慧,更深刻地体会他“谈笑风生”背后的深厚学养。这本书,或许能为我解开许多关于钱先生的未解之谜,填补我心中关于他的认知空白。
评分作为一个热爱文学的读者,我一直对钱锺书先生怀揣着深深的敬意,他的博学、他的才情、他的洞察力,都如同深夜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求知的心灵。近期,我入手了张文江先生所著的《钱锺书传:营造巴比塔的智者》,虽然我尚未细读,但仅从封面设计和出版社的口碑来看,便已让我充满期待。上海人民出版社向来以出版高质量的学术著作和传记类书籍著称,其严谨的编辑态度和精良的制作工艺,足以让我对其内容质量放心。而“营造巴比塔的智者”这个副标题,更是直击我心,它恰如其分地捕捉到了钱锺书先生那种集大成、融贯中西的学术气质,仿佛他就是那个在知识的迷宫中,用智慧构建宏伟殿堂的建筑师。我想象着,在这本书中,我将跟随张文江先生的笔触,一步步走进钱锺书先生的人生轨迹,感受他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凭借超凡的 intellect 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留下了一座座思想的“巴比塔”,那些文字,那些观点,至今仍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库。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作者是如何剖析钱锺书先生的学术思想,又是如何描绘他坎坷而辉煌的人生经历,相信这一定是一场关于智慧与文学的深度对话,一场对大师灵魂的虔诚朝圣。
评分对于文学研究者而言,钱锺书先生是一个绕不开的坐标。他的思想,他的学问,他的文字,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当我知道张文江先生出版了《钱锺书传:营造巴比塔的智者》时,我的内心是激动而期待的。书名中的“巴比塔”,让我联想到了《圣经》中那个因语言不通而导致分裂的巨大塔楼,而钱锺书先生,却仿佛是那个能够融汇贯通、沟通一切智慧的“智者”。我渴望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是如何解析钱先生那看似庞杂实则井然有序的知识体系,他是如何展现钱先生在语言学、文学评论、文化史等多个领域的卓越贡献。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了解钱先生的“人”的一面,他的情感,他的生活,他的家庭,以及他在动荡年代中的挣扎与坚持。我相信,一本优秀的传记,绝不仅仅是学术成就的罗列,更是对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深度探索。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钱锺书先生,理解他为何能成为“一代文宗”,理解他“坐拥书城”却“洞察世情”的智慧来源。这本书,对我而言,将是一次关于知识、智慧与人生的重要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