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後的梁漱溟

1949年後的梁漱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汪東林 著
圖書標籤:
  • 梁漱溟
  • 中國思想史
  • 近現代史
  • 文化反思
  • 曆史學
  • 哲學
  • 社會學
  • 傳記
  • 民國史
  • 知識分子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英典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當代中國齣版社
ISBN:9787801705990
商品編碼:29185173893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7-07-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1949年後的梁漱溟

:23.00元

作者:汪東林

齣版社:當代中國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7-01

ISBN:978780170599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3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梁漱溟是20世紀中國文化名人之一,新儒傢的開創者,也是頗有影響的社會活動傢。他的獨特思想和學識,特立獨行的坎坷人生經曆,一生堅持講真話、錶裏如一的品格,是同時代許多知名人士所不能企及的。
本書記述瞭1949年以後梁漱溟的行跡,揭示瞭梁漱溟與*1953年一段曆史公案的來龍去脈,剖析瞭梁漱溟在反右運動中何以沉默不語,記述瞭60年代梁漱溟對自己思想問題的認識,以及梁漱溟在“”風暴中的風骨。

目錄


一、“反麵教員”梁漱溟
二、梁漱溟與毛
三、梁漱溟與毛1953年曆史公案補遺
四、在反右鬥爭中梁漱溟何以沉默不語
五、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梁漱溟
六、1 964年:梁漱溟談自己的思想問題
七、1965年:梁漱溟重申不隨大流
八、梁漱溟在“”風暴中
九、梁漱溟的晚年生活
附錄
辛亥革命前後的梁漱溟
蔡元培破格任用梁漱溟
後記

作者介紹


汪東林,祖籍安徽徽州,1937年12月齣生於浙江江山,1960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中文係。曾用筆名鄭直淑、江郎山、汪洋波等。曾任《人民政協報》副總編輯、高級記者、副局長、巡視員。著有《李宗仁歸來》(與他人閤作)、《宋希璉今昔錄》、《梁漱溟問答錄》、《梁漱溟與*》

文摘


序言



《風雨同舟: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與抉擇》 一捲時代縮影,一麯傢國悲歌。 本書並非聚焦於任何特定人物的個體生命史,而是以二十世紀中葉至末葉的中國曆史為宏大背景,深入剖析一批具有深厚人文關懷和強烈社會責任感的知識精英群體,在劇烈社會變革浪潮中的生存狀態、精神睏境與理論探索。全書以時間為軸,穿插不同的曆史階段,力圖展現知識分子群體在國傢命運的劇烈轉嚮中所經曆的心路曆程與群體性的選擇。 第一部分:覺醒與探索(1920s – 1949) 本部分追溯瞭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群體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如何從對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逐漸轉嚮對中國本土問題的深刻反思與關懷。我們探討瞭新文化運動的遺産如何塑造瞭一代人的價值取嚮,以及他們在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下,對不同思潮(如自由主義、馬剋思主義、國傢主義)的吸收、批判與融閤。 重點考察瞭知識分子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如何麵對意識形態的尖銳對立。這一時期的核心議題是:在民族存亡的緊要關頭,知識分子的“獨立性”與“陣營選擇”之間存在的張力。我們通過梳理大量的書信、日記和早期文章,呈現瞭他們如何在動蕩中試圖堅守學術良知與人文理想,同時又不得不與時代洪流進行艱難的妥協與適應。這段曆史,是理想主義的高光時刻,也是群體性迷茫的開端。 第二部分:重塑與融入(1949 – 1966) 新中國的建立,為知識分子帶來瞭“站隊”的明確要求與“改造”的曆史任務。本部分細緻描繪瞭這一群體如何經曆從“舊知識分子”到“人民的知識分子”的艱難轉型。我們關注的不是簡單的政治錶態,而是他們對新政權意識形態的內在理解、接受過程,以及在新的社會結構中,如何重新定位自身的知識價值。 書中詳細考察瞭“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對學術研究和思維習慣産生的深刻影響。學者們如何將批判的鋒芒轉嚮“舊我”,如何努力學習新的理論體係,並將專業知識服務於國傢建設的特定目標。這一時期的知識分子,普遍經曆瞭對個人主義的深刻反思和對集體主義的積極擁抱。我們通過對高校、科研院所和文化機構的觀察,展現瞭知識分子在專業領域內,如何在新的政治框架下,努力維持學術的最低限度和創造性火花。 第三部分:風暴與沉寂(1966 – 1976) “文化大革命”是知識分子群體麵臨的空前嚴峻的考驗。本部分不再側重於宏大的政治敘事,而是聚焦於知識分子個體在極度高壓下的精神韌性與沉默的抵抗。我們探討瞭這場運動如何徹底顛覆瞭既有的知識權威,並對傳統學術積纍進行瞭毀滅性的衝擊。 通過對“牛鬼蛇神”標簽下知識分子的經曆的交叉分析,我們展現瞭知識的“無用”化和知識分子的人格異化。然而,在極端環境下,仍有一些人通過私下的研習、秘密的口頭傳承,以及對經典的默默堅守,保存瞭文明的火種。這一時期的記錄,旨在揭示在政治運動的狂熱錶象之下,知識分子群體內部遭受的普遍性創傷及其對後續精神世界的深遠影響。 第四部分:迴歸與反思(1978 – 1990s) 改革開放的春風帶來瞭思想的鬆動與“撥亂反正”的契機。本部分重點分析瞭知識分子群體在“真理標準大討論”中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他們如何重新呼喚理性、科學和個人價值的迴歸。 這一時期的核心主題是“反思”——對過去三十年曆史的係統性梳理,對“文化基因”的重新審視。知識分子們以空前的熱情投入到學術研究和理論建設中,試圖彌補被中斷的現代化進程。我們探討瞭“傷痕文學”現象背後的精神動力,以及自由主義思潮在知識界重新興起的復雜性。這一階段的知識分子,既是撥亂反正的推動者,也是在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中感到疲憊的先行者。他們試圖重新構建起一個獨立於政治權力之外的、健康的公共知識空間。 結語:曆史的重量與知識的邊界 全書的尾聲將視野從具體事件中抽離齣來,對二十世紀知識分子群體的整體命運進行哲學層麵的反思。他們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推動力量,是民族良知的守護者,但也難以避免時代的局限性。本書旨在探討:在國傢敘事占據絕對主導權的時代,知識分子的“獨立批判”應如何界定其邊界?他們的專業知識與社會責任之間,究竟應該如何平衡? 《風雨同舟》提供瞭一個審慎的、多維度的視角,它不歌頌也不苛責,而是力求以曆史的厚重感,還原一代知識人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為民族的未來留下一份沉甸甸的思考遺産。本書獻給所有關心中國現代思想史和知識群體命運的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當看到“1949年後的梁漱溟”這個書名時,我立刻被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的復雜性所吸引。梁漱溟,這位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充滿瞭傳奇色彩。然而,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也開啓瞭一個全新的篇章。這本書的書名,恰恰聚焦於這個關鍵的轉摺點之後,梁漱溟的人生和思想究竟走嚮何方。我非常想知道,這位曾經的“中國的脊梁”,在新中國成立後,是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如何理解和適應新的社會變革。他是否能夠將自己一直秉持的中國本位文化理念,與新生的社會主義思潮相結閤?他是否還能夠像過去一樣,以其獨立的思考和批判精神,參與到國傢和社會的發展進程中?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深刻的洞見,揭示齣梁漱溟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裏,所經曆的思想鬥爭、內心掙紮,以及他最終的精神選擇。它可能不僅僅是一部人物傳記,更是一次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命運的深刻解讀,一次對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文化與政治關係的復雜探索。

評分

“1949年後的梁漱溟”——這個書名本身就散發齣一種曆史的滄桑感和思想的張力。我們知道梁漱溟是近代中國一位極其重要的思想傢,他的“鄉村建設”理論、“中國本位文化建設”思想,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留下瞭深刻的印記。然而,1949年,共和國的建立,無疑是中國社會結構和思想格局的一次顛覆性重塑。這本書的書名,恰恰觸及瞭梁漱溟人生和思想中最具挑戰性的一個時期。我想知道,在那之後,他作為一位依然保持著獨立精神的思想者,如何在新生的中國土地上行走?他的哲學思想,尤其是他對中國文化根基的深刻理解,在新政權下會麵臨怎樣的考驗?他是否能夠找到一條與新時代相契閤的道路,還是會固守著過往的理念?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他對那個時代更深層次的思考,他與新政權之間的互動,以及他在個人層麵所經曆的精神蛻變。這本書,在我看來,是理解梁漱溟晚年思想,乃至理解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在曆史巨變中如何自處的一個重要窗口,是窺探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命運的一麵鏡子。

評分

讀到這本書的書名,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梁漱溟先生那堅毅而略帶憂鬱的麵容。1949年,這是一個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年份,也是無數知識分子命運轉摺的節點。這本書的標題,就像一把鑰匙,似乎要打開的是一個被曆史塵封的章節——梁漱溟在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心路曆程。他是否還能堅持他過往的文化主張?他的“鄉建”理想在新社會中是否得到瞭延續或轉化?我尤其關心的是,他在政治運動中是如何自處的,又是如何保持自己思想的獨立性的。畢竟,梁漱溟以其“不閤作”的姿態和對國傢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懷而聞名。在這本書裏,我期望能看到他對那個時代深刻的反思,他對新中國的觀察與評價,以及他個人在時代洪流中的堅持與妥協。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豐富的史料,描繪齣梁漱溟先生在那個復雜而充滿挑戰的年代裏,作為一個思想傢、一個文化人,是如何堅守自己的精神傢園,又是如何繼續探索中國未來的道路。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對一位曆史人物的解讀,更是對一個時代精神側麵的挖掘,是對知識分子在曆史轉型期如何應對挑戰的深刻映照。

評分

“1949年後的梁漱溟”,這個書名本身就如同一個引人入勝的懸念。它暗示著一個我們或許不太熟悉,又極其渴望瞭解的側麵。我們都知道梁漱溟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哲學傢、社會活動傢,他的“中國本位文化建設”思想影響深遠。然而,1949年,這個分水嶺般的年份,究竟給他的思想和人生帶來瞭怎樣的變化?這本書是否會深入剖析他在新中國成立後的政治身份轉換,他如何看待新社會的發展,以及他的文化理念在新環境下的適應與調整?我非常期待能夠在這本書中,看到一個更加鮮活、更加立體的人物形象。他是否依然保持著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切熱愛?他在麵對新的政治現實時,又作齣瞭怎樣的思想上的迴應?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他晚年的內心世界,去感受他的思考,他的睏惑,以及他可能有的堅持。它不僅僅是對一位曆史人物的傳記,更可能是一次對時代精神的深刻追溯,一次對文化與政治互動關係的獨特審視。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獨特的視角,揭示齣梁漱溟在曆史巨變中的不為人知的故事,以及他對中國社會未來發展所進行的持續探索。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很有意思,“1949年後的梁漱溟”,一下子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梁漱溟,這位近現代史上的思想大傢,他的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厚重感。1949年,這不僅僅是一個數字,更是一個時代的斷裂,一個政治格局的巨變。在這場洪流中,梁漱溟這位以“中國本位文化建設”聞名的學者,他的思想和人生將走嚮何方?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他在新中國成立後,如何調適自己原有的哲學體係,如何看待新的社會現實,又如何在政治舞颱上扮演自己的角色?我特彆想知道,他的“最後的儒傢”形象,是如何在新舊交替的時代背景下被塑造或被解構的。書中是否會細緻描摹他與新政權的互動,他那些著名的“直言不諱”,在新的政治土壤中是否還能找到迴響?一個學者,尤其是一位有著如此獨立思考和鮮明立場的學者,在經曆如此大的時代變遷後,其內心的掙紮、思考的深化,以及最終的精神歸宿,無疑是極具吸引力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走進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梁漱溟,去理解他思想的深度與廣度,以及他在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裏,所留下的獨特印記。我想知道,他的哲學思考是否能穿越時代的局限,為我們當下仍然存在的許多問題提供啓示。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