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颜元集(全2册)/理学丛书 |
| 定价 | 78.00 |
| ISBN | 9787101000955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作者 | 颜元 |
| 编号 | 1200693923 |
| 出版日期 | 2013-05-01 |
| 印刷日期 | 2012-03-01 |
| 版次 | 1 |
| 字数 | 无 |
| 页数 | 801 |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颜元集》中,颜元先生关于“慎独”的论述,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自我观照的维度。“慎独”是我们常听到的词,意思是即使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有所警惕,不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但颜元先生的“慎独”,则将其与“真心”紧密联系起来。他认为,“慎独”的根本在于“保真心”,在于“不失其本然”。这意味着,“慎独”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约束,更是内在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净化。它要求我们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坚守内心的道德原则,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干扰,不被内心的私欲所侵蚀。这种对“慎独”的深刻理解,让我意识到,真正的道德修养,并非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发自内心的自觉。在阅读过程中,我反思自己是否能够真正做到“慎独”。在独处的时候,我是否能够保持内心的清净,不被杂念所扰?颜元先生的“慎独”论,为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自我反省的尺度,让我更加关注内心的力量,并努力去培养一种独立自主、道德自律的精神。
评分《颜元集》让我对“知”与“行”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一直以来,很多人对于“知”与“行”的讨论,往往会陷入“知易行难”的窠臼。然而,颜元先生在《颜元集》中,并没有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强调“知”的根本在于“行”,而“行”的指导在于“知”。他认为,真正的“知”,是包含了“行”的“知”,是能够指导我们去“行”的“知”。而“行”,也是为了更好地“知”,是为了在实践中深化和检验我们的“知”。这种辩证统一的观点,消解了“知”与“行”之间的隔阂,为我们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行动指南。在阅读过程中,我反复思考,我所“知”的,是否能够真正指导我的“行”?我的“行”,是否能够加深我对“知”的理解?颜元先生的“知行合一”的理念,让我明白了,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指导实践,是为了在实践中不断成长。这种将学习与行动紧密结合的思路,对于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分《颜元集》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对“中和”思想的独特阐释。我们都知道,“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强调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然而,很多时候,“中庸”被曲解为一种消极的保守,一种畏首畏尾的妥协。但颜元先生的“中和”思想,却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他认为“中”不是无原则的折中,而是“得其常,则安”。“和”也不是简单的和谐,而是“通其变,则活”。这种动态的、充满生机的“中和”观,让我眼前一亮。他强调在处理各种事物时,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懂得变通,既要顾全大局,又要关注细节。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理解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问题,乃至个人成长,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对照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反思自己是否过于执拗,或者过于随意。颜元先生的“中和”思想,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如何做出更明智、更圆融的选择。他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在于如何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灵活应对各种变化,如何在保持个体独立性的同时,融入集体,实现和谐共存。
评分《颜元集》的阅读体验,对我而言,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和智慧上的启迪。这本书并非那种能够让你一蹴而就的“成功学”教程,也不是一种能够瞬间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它更像是一位长者,用他朴实而深刻的语言,与你进行一场关于人生、关于学问、关于修养的对话。颜元先生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概念,却充满了真诚和力量。他所探讨的,都是一些最根本的人生问题,他所倡导的,也都是最实在的生活智慧。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他的一些话语,去体会其中的深意。我常常会感受到一种由衷的敬意,敬佩他那种追求真理、践行圣贤之道的可贵精神。全书两册,虽然篇幅不小,但我却从未感到枯燥,反而常常会因为书中某一段话语而豁然开朗,或者因为某个观点而陷入沉思。这种阅读体验,比任何娱乐方式都更让我感到充实和满足。它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我看到了圣贤智慧的光辉,也让我看到了人生无限的可能性。
评分读《颜元集》全两册,真是让我对这位明末清初的哲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一直以来,我对理学有着一种莫名的亲近感,但很多理学著作要么过于艰深晦涩,要么流于空泛的道德说教。然而,颜元的思想却给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他的“求放心”之说,不同于以往那种高高在上的道德悬空,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人内心的安顿和实在的体认上。他反对那种虚伪矫饰的“空谈”,强调“切实用力”,这种务实的精神贯穿于他整个思想体系之中。在阅读过程中,我反复思考,何为真正的“放心”?是功成名就的满足?是物质富足的安逸?抑或是某种精神上的超脱?颜元似乎告诉我们,真正的“放心”并非外在的条件所能给予,而是一种内在的自我确证,一种与天理的契合,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对本真的回归。他的许多论述,比如关于读书、治学、待人接物等方面,都充满了实践的智慧,让人觉得亲切而可行。比如他对于“诚”的论述,不是简单地说要诚实,而是深入到“诚”的发生机制和实现路径,教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诚”。这种细致入微的剖析,让我觉得他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一位与我们一样,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求索的智者。全书两册,篇幅不小,但阅读过程却并不枯燥,反而充满了启发。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感悟,仿佛与颜元先生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颜元集》全两册,篇幅宏大,内容丰厚,每一次阅读都如同一次精神的洗礼。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颜元先生在“教育”方面提出的独到见解。他对于“教学相长”的重视,以及对“因材施教”的强调,都让我看到了他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他认为,教育并非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一个互动、互进的过程。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够通过自身的体悟和实践,反过来启迪教师。这种超越时代局限的教育理念,在今天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我曾亲身经历过一些僵化的教育模式,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阻碍了他们个性的发展。颜元先生的“教学相长”和“因材施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健康、更有效的教育模式。他鼓励我们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去引导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这不仅仅是对学生负责,更是对未来负责。读完《颜元集》,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更理想的教育图景,一个尊重个体,激发潜能,共同成长的教育环境。
评分《颜元集》给我的最大触动,在于其“实学”精神对传统理学的一次重要革新。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总觉得理学离我们的生活太远,总是在谈论一些抽象的“道”和“理”,似乎与柴米油盐、喜怒哀乐的生活脱节。但颜元先生的文字,让我看到了理学也可以如此贴近生活,如此关注现实。他讲“实功”,讲“实学”,就是要我们从实际出发,从具体的事情中去体悟道理。他批判那些“学之不实,则无以为济”的空谈之风,这在任何时代都具有警示意义。我尤其喜欢他关于“事功”的论述,他认为真正的学问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更要体现在实际的行动中,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做出贡献。这与当下我们提倡的“知行合一”的理念不谋而合。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的一些经历。在工作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复杂的问题,如果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是很难找到解决方案的。而颜元先生的“实学”精神,恰恰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他鼓励我们去深入实践,去大胆尝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哲学著作,更像是一本人生指南,一本行动手册,教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如何找到方向,如何脚踏实地,如何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评分《颜元集》中,颜元先生对“敬”的理解,可谓是形神兼备,既有外在的修养,更有内在的自觉。他强调“敬”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态度。无论是对待他人,还是对待事物,都应该怀有一种敬畏之心。“敬”可以体现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比如对人谦逊有礼,对事一丝不苟;但更重要的是,“敬”要落实到内心的自觉,要做到“敬”在心中,形于外。这种“敬”的理念,对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尤为重要。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变得浮躁和轻慢,对他人的尊重,对事物的认真,似乎都成了奢侈品。颜元先生的“敬”论,恰恰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有力纠正。他提醒我们,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应该保持一份敬意,去珍视身边的每一个人,去做好手中的每一件事。读完《颜元集》,我深刻体会到,“敬”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智慧。它让我们学会谦卑,学会认真,学会感恩,从而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评分《颜元集》中,颜元先生对“性”的探讨,让我深受启发。在传统理学中,关于“性”的论述往往是抽象而复杂的,往往会引出一些关于“性善性恶”的争论,将人性复杂的一面似乎置于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然而,颜元先生的“性”论,更加注重“性”的实在性,以及如何在“性”的层面上去实现人生的价值。“性”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关乎个体生命最本真的存在。“性”是活泼泼的,是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去体认和践行的。“性”的实现,离不开“心”,更离不开“事”。他强调,我们应该从“心”出发,去体认“性”的根本,然后将这份体认落实到具体的“事”中去。这种将抽象哲学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路,让“性”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在阅读过程中,我反复琢磨“性”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真正地“性”?颜元先生的解答,让我明白,“性”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主动体悟和实现的。它需要我们时刻保持一颗敏感的心,去感受生命的律动,去发现生活的美好,去体察人生的真谛。
评分《颜元集》中,颜元先生对“义”的阐释,对我个人影响深远。我们常常谈论“道义”,但“义”究竟是什么?是简单的恩怨情仇?是某种固定的道德规范?颜元先生的“义”论,则超越了狭隘的理解,将其上升到一种更普遍、更深刻的层面。他认为“义”是一种“天理之宜”,是一种顺应事物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它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内在生发的。真正的“义”,是合乎事理的,是符合天道的。这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我们做事的出发点,决定了我们行为的“义”与否。如果只是为了个人私利,或者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那么即使表面上看起来“讲义气”,也可能并非真正的“义”。这种“义”的内涵,更加注重“理”的审察,更加强调“事”的恰当。在阅读过程中,我反复思考,在面对一些选择时,我是否真正理解了“义”的深意?我是否能够做到“合乎天理之宜”,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道德说教?颜元先生的“义”论,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审慎地思考自己的行为,并努力去追求一种更符合天道、更合乎事理的“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