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建筑人生——冯纪忠自述
:38.00元
作者:冯纪忠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50603829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冯纪忠先生接受学生们的数次访问,以自己人生不同时期的轨迹为线索而进行的谈话的忠实记录,它记录了冯先生晚年的学术思想。其间,冯纪忠先生的女儿冯叶女士也数次参与,武汉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的赵冰先生组织并整理了每一次的访谈。
本书是“冯纪忠讲谈录”之《建筑人生——冯纪忠自述》。
内容提要
冯纪忠先生是我国的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者,也是中国城市规划专业的创始人。冯先生的著作和设计作品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建筑的一种新文人建筑思想和设计理念,其深邃的建筑哲学思想融入建筑教育和文化传播系统中,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意义不可低估。
目录
总序:传承与——冯纪忠的现代之路
章 家世与童年
祖父母
父母
叔叔
手足
表妹
童年
画画
书法
第二章 早年求学
移居上海
基础教育
文气
画谱
拳和戏
老师
话剧
京剧
土木
测量
建筑
德文
第三章 留学奥地利
出国
去德国
维也纳工科大学(T.H.)与德国洪堡基金会
建筑现代主义发源地之一:维也纳工科大学
接受现代思想
生活
渲染作业
伊万
印象
博士论文选题
毕业试和开业执照
在维也纳的中国留学生
冯·罗斯托恩
演讲
工作
虫与面包
轰炸与子弹
成立奥中(中奥)文化协会
归国心切
乘船回国
第四章 回国创业
在南京
同济与交大
上海都市计划
有机疏散
筹建同济大学建筑系
结婚
创办事务所
上海土产展览交流大会
中国个大跨薄壳
青年楼与和平楼
东湖客舍
同济医院
南京水利学院工程馆及华东师大化学馆
声学实验室
访苏
第五章 推动现代建筑教育
担任系主任
“八国联军”
美术教师
包豪斯
“同济的特点”
现代规划起源
创办城市规划专业
55届规划毕业班
花瓶式教学
脱离规划教研室
华沙英雄纪念碑竞赛
交流
方案
反向薄壳
莫斯科西南区规划
“先进工作者和先进单位代表大会”
建筑空间组合原理
全国建筑专业教学会议及历史讲座
空间原理与批判
花港茶室
施工报告
“茶壶”原理
“设计革命化”
第六章 遭遇
“资产阶级头号学术”
亲友“”遭遇
“解放”
“干校”
医伤
馆设计
北京图书馆方案
林风眠
第七章 开放岁月
热忱
上海旧区改建
学术研究
贝聿铭
李承宽
庐山规划设计
科大选址
九华山规划
上海虹桥机场扩建国际竞赛
创办风景园林专业和工业设计专业
方塔园
何陋轩与“精神污染”
第八章 旅美讲学
旅美
在洛杉矶
园林史初探
《二十四品解析》
第九章 坚守与
博物馆设计
银湖规划
方塔园街区
古城公园
北京仓库改建
烹雪斋
缜思畅想
恍然有悟
执教六十年
深圳展览及研讨会
所有的建筑都是公民建筑
附录一:冯纪忠年谱
附录二:爸爸冯纪忠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上,那张略显斑驳却目光坚毅的老照片,仿佛一下子将我带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冯纪忠先生,这个名字在建筑界如雷贯耳,但对于我这样并非专业人士的读者来说,总觉得隔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这次有幸能够窥探他的人生轨迹,心中充满了期待。《建筑人生——冯纪忠自述》,这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不仅仅是建筑,更是他的人生,他的一生都在与建筑对话,与时代共鸣。我很好奇,这位在无数经典建筑中留下印记的设计大师,他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是什么样的经历塑造了他如今的业界地位?书中的字里行间,定然流淌着他的思考、他的挣扎、他的热爱,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与荣耀。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建筑理论和设计理念的呈现,更希望从中感受到他作为一个人,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用他的智慧和双手,雕刻出属于自己的“建筑人生”。这不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是一次与一位伟大灵魂的深度对话,一次对人生与艺术、对时代与个体的深刻探索。
评分《建筑人生——冯纪忠自述》这个书名,瞬间勾起了我极大的阅读兴趣。冯纪忠先生,毋庸置疑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而“自述”的形式,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私密、更加真切的视角。我非常想了解,这位大师的“建筑人生”究竟是如何展开的?他的早期经历,那些奠定他未来成就的时光,是如何度过的?在那个充满变革的年代,他又是如何凭借一腔热血和过人的才华,在建筑领域崭露头角的?我尤其期待他能分享一些关于他那些标志性建筑的创作故事,比如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或者那些不为人知的灵感来源。此外,我也想从他的讲述中,窥探他对建筑的理解,他对城市发展的思考,以及他对年轻一代建筑师的期许。这本书,在我看来,不应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应该是一份浓缩了他一生智慧与情感的宝贵财富,是理解中国现代建筑发展脉络的重要窗口,更是感悟人生、汲取力量的源泉。
评分初拿到《建筑人生——冯纪忠自述》,我便被那质朴而充满力量的书名所吸引。冯纪忠,这个名字承载着中国现代建筑史上太多重要的篇章,而“自述”二字,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他。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位蜚声国际的建筑大师,是如何从少年时代一步步走向辉煌?他的童年是否就已埋下对建筑的热爱?在那些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他又是如何坚守自己的建筑理想,如何在困境中找到突破口?我特别想了解,他在设计那些闻名遐迩的建筑时,脑海中是如何构思的?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灵感乍现的瞬间?是怎样的哲学思想支撑着他的设计理念,又是怎样的待人接物之道,让他赢得了同行和社会的尊重?这本书,我想不仅仅是关于图纸、模型和施工细节的记录,更应是一部关于梦想、关于坚持、关于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保持清醒和热爱的生命史诗。我期待在字里行间,触摸到他内心的温度,感受他丰富而跌宕的人生。
评分“建筑人生——冯纪忠自述”这个书名,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勾勒出一位传奇建筑师的生命轨迹。对于我这个对建筑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建筑成就的书,更是一次深入了解一位伟大灵魂的机会。我想探寻的是,在那些令人惊叹的建筑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冯先生的成长历程,是否如同他设计的建筑一样,充满了精巧的构思和坚实的根基?他是否会分享他早年求学时的趣闻轶事,又或是他在事业初期,如何一步步摸索前进的艰辛?我尤其好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又是如何看待建筑与社会、建筑与自然的联系?他的设计理念是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他又是如何在这种变化中保持自己独特的风格?我相信,这本书中一定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和人生的感悟,它将带领我穿越时空的隧道,去理解这位建筑大师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用毕生精力书写的“建筑人生”。
评分《建筑人生——冯纪忠自述》这本书,光看书名就让人充满好奇。冯纪忠,这个名字似乎与中国现代建筑史紧密相连,但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他的人生故事和内心世界,一直是个谜。我最期待的是,通过他的“自述”,能看到一个更加鲜活、更加真实的冯先生。我想知道,在他波澜壮阔的职业生涯中,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挑战和转折?他是否会讲述他在那些经典项目的设计过程中,是如何与团队合作、如何解决难题的?我对他的个人成长经历也充满兴趣,是什么样的环境和经历,塑造了他对建筑的独特见解?他又是如何看待建筑艺术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的?这本书,我想不仅仅是关于建筑技术的探讨,更是一次对人生智慧和生命哲学的探索。我期待能从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情,对事业的执着,以及他在这条“建筑人生”道路上留下的深深足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