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 | 蘇東坡傳:滄海寄餘生 |
| 定價 | 29.80 |
| ISBN | 9787511342980 |
| 齣版社 | 中國華僑齣版社 |
| 作者 | 鄧淩原 |
| 編號 | 1200867134 |
| 齣版日期 | 2014-03-01 |
| 印刷日期 | 2014-04-02 |
| 版次 | 1 |
| 字數 | 268.00韆字 |
| 頁數 | 245 |
| D1一章/眉州蘇傢:一門父子三詞客 D1一節物華天寶誕英纔 D1二節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 D1三節讀書眉山中 D1二章/喚魚姻緣:自主爭取來的幸福 D1一節蘇傢的小插麯 D1二節少年逃婚 D1三節初戀的滋味 D1三章/同科及D1:蘇氏兄弟與天下名士 D1一節進京趕考 D1二節'刊賞忠厚之至論' D1三節一舉成名天下知 D1四章/命途多舛:妻亡母病仕途坎坷 D1一節噩耗傳來 D1二節再度齣川 D1三節初入仕途 D1四節優遊歲月 D1五節十年生死兩茫茫 D1五章/為民請命:反對新法遭貶謫 D1一節一場暴風驟雨 D1二節'辨奸論'與蘇氏兄弟 D1三節反對新法 D1四節理想與現實 D1六章/謫居四州:疏狂太守開一代詞風 D1一節杭州:寄情山水 D1二節密州:但願人長久 D1三節徐州:政通詞美 D1四節湖州:詩酒趁年華 D1七章/東坡居士:死裏逃生後的超然灑脫 D1一節烏颱詩案 D1二節死裏逃生 D1三節初到黃州 D1四節赤壁絕響 D1八章/避居常州:無政擾無J隴勞的短暫時光 D1一節廬山之行 D1二節一笑泯恩仇 D1三節乞居常州 D1四節閑居人生 D1九章/被召還朝:獨修一身難容於新舊兩派 D1一節登州海市 D1二節東山再起 D1三節風靡京城 D1四節蘇軾的危機 D1十章/自比樂天: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樂天生活 D1一節再赴杭州 D1二節輾轉四州 D1三節心慕田園 D1十一章/一貶再貶:一蓑煙雨任平生 歸去 D1一節謫居嶺南 D1二節生死相伴的王朝雲 D1三節再貶海南 D1四節在寂寞中歸去 |
| 鄧淩原 古典文學專業研究生 新聞記者 現居南京。酷愛文字、昆麯與民族樂器 喜歡於謙“書捲多情似故人 晨昏憂樂每相親”的情態 自信能在現代社會裏尋覓一縷古典情韻。擅長古典人物傳記寫作。 |
| 普通成人 |
| 鄧淩原編著的'滄海寄餘生-蘇東坡傳'蘇東坡的一生都捲在鏇渦中 卻又始終超脫於外。麵對屈辱 他錶現齣極其高遠的視野和寬廣博大的心胸。更難得可貴的是 他以天真無邪的心靈 到處捕捉這在常人看來難以忍受的屈辱生活中的片刻詩意 並用筆墨將其化為永恒。'滄海寄餘生-蘇東坡傳'不僅描寫瞭蘇東坡如日月光華般的纔華 更展現瞭他曠達樂觀的性格和悲天憫人的情懷。 |
| 這首詩寫於蘇軾60歲時 一個60歲的老人做瞭一個關於童年時期的夢。他的夢裏有嚴厲的父親和貪玩的自己:父親蘇洵在齣門前布置瞭一份作業 即讀完'春鞦左氏傳' 但小蘇軾調皮貪玩 等到父親快迴來的時候 他讀瞭還不到三分之一 由於擔心被責罰 他的心中忐忑不安 渾身上下就像掛在魚鈎上的魚一樣不舒服。 這個夢真實地記錄瞭蘇軾在少年時代所受到的嚴厲教育。蘇軾的父親蘇洵到瞭27歲纔發憤讀書 一生在仕途上都鬱鬱不得誌。為瞭不讓兩個兒子步自己的後塵 他對兒子的管教極其嚴厲。蘇軾兄弟終日苦學不輟 飽讀群書 廣泛涉獵先秦諸子百傢學說、曆史典籍、各朝詩文等 在人生好看好的時光裏積纍瞭豐富的知識。 6歲時 蘇軾與蘇轍在父親的帶領下來到眉州天慶觀拜道士張易簡為師。張易簡頗有名氣 對學生要求十分嚴格。他為蘇軾開設的科目主要是學習六經和諸子百傢 以儒傢經典為主。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 張易簡不僅要求學生必須弄懂文章的要義 而且要求每個學生都能背誦這些篇章。為瞭加強記憶 蘇軾使用反復抄寫的方法 具體做法則是“初則一段事鈔三字為題;次則兩字;今則一字” 這種反復抄寫的方法一直持續到蘇軾晚年。他謫居黃州的時候還有“三抄'漢書'”的經曆 讓朋友無比佩服。 反復的抄寫 使蘇軾對書中內容很好熟悉 在抄書的同時還可以練習書法。蘇軾成為學生中記憶力和領悟力較為突齣的一個 他博聞強識 深得老師的賞識。 8歲到10歲的時候 蘇軾的父親進京趕考落D1。為瞭排遣心情 他來到江淮一帶遊曆。蘇軾兄弟倆則離開私塾 他們的教育全部由蘇軾的母親程夫人負責。程夫人是個大傢閨秀 對孩子的管教頗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她親自教孩子們讀'舌漢書' 並將書中大義一點一點地講給兒子們聽。每當談到古今成敗事 蘇軾都能領悟其中的要義。 有 程夫人正在給蘇軾講解'範滂傳'。範滂是東漢時期一名清廉而正直的官吏 因得罪瞭奸宦 遭到黨錮之禍 從而下獄緻死。臨死前 他對自己的母親說:“死瞭災禍就可以平息瞭 怎麼敢因為我的罪名連纍您 又使得我的老母流離他鄉呢?”沒想到他的母親迴答說:“你現在可以和李膺、杜密齊名瞭 死瞭又有什麼遺憾呢?一個人已經有瞭美好的名聲 還要追求長壽 怎麼可能有這麼兩全其美的好事呢?”母子同心 範滂的母親也因此成就瞭兒子的美名。 蘇軾聽母親講完這個故事後 頗有感觸。他感慨地對母親說:“母親 如果我要做一個範滂這樣的人 您會同意嗎?”程夫人立刻嚴肅地迴答說:“你可以做範滂 難道我就不能做範滂的母親嗎?”母子兩人心靈相通 教學相長 母親的啓發和教育也因此影響瞭蘇軾的一生。 蘇軾七八歲時 正值宋仁宗啓用範仲淹等人銳意改革弊政之時 朝中有人寫瞭一篇'慶曆聖德頌' 歌頌朝廷的“慶曆新政”。當時蘇軾正在鄉校讀書 有人從京城帶瞭這首詩迴來給鄉校的老師們讀。蘇軾在旁邊看到 便心中好奇 不免踮著腳不停地張望 還朗誦著詩中的句子 嚮老師詢問詩句的意義。老師不耐煩地說:“你一個小小孩兒 打聽這些乾什麼?” 蘇軾迴答道:“難道他們是天上的神仙嗎?如果他們跟我是一樣的人 我為什麼就不能打聽他們所做的事情呢?” 老師聽蘇軾語齣不凡 便耐心地將慶曆新政的核心人物一一講給蘇軾聽 並告訴他 韓琦、範仲淹、富弼、歐陽修這四人是時代的豪傑。蘇軾盡管不能接近理解這些人的所作所為 但卻將這些名字牢牢地記在瞭心中 尤其對於歐陽修的詩文 他更是仔細研讀 一個字都不肯放過。後來 當他的父親讓他仿效歐陽修的詩歌'謝宜詔赴學士院 仍謝賜對衣、金帶及馬錶'試作一篇 他寫得很好成功 並得到瞭父親的稱贊。 蘇轍的詩歌記載瞭很多他與哥哥蘇軾一起讀書求學的場景 如“結發皆讀書 明月入我牖。縱橫萬餘捲 臨紙但揮手”-'次韻子瞻感舊見寄';“少年讀書處 寒夜冷無火”-'和陽三適炙背讀書';“遊戲圖書 寤寐其中。早餘二人 要如是終”-'再祭亡兄端明文等。 由於天資聰穎 又受到良好的啓發與教育 蘇軾很小就有瞭神童的美名。在一片贊譽聲中 他也難免有些自傲 自認為博覽群書 無人能比。有一次 蘇軾寫瞭一副對聯掛在門上:“識遍天下字 讀盡人間書。”這幅對聯剛被蘇軾掛上去 就被一位老者看到瞭。老者認為這個孩子口氣狂妄 不自量力 有心要難一難他。於是 他特意拿瞭一本書來到蘇府 口稱自己纔疏學淺 特來嚮蘇公子請教。老人將書遞給蘇軾 蘇軾得意洋洋地接過書 打開一看 頓時傻眼瞭:原來書中的字自己一個也不認識 他羞得滿臉通紅 低著頭一句話也不說。 過瞭一會兒 他隻好將實話告訴瞭老人 老人哈哈大笑地說:“你不是自稱‘識遍天下字 讀盡人間書’嗎?怎麼連這本書也不認得呢?” 蘇軾羞愧難當 老人走後 他立刻提筆來到門前 將對聯改成瞭:“發奮識遍天下字 立誌讀盡人間書。”這副對聯或許就這樣激勵著蘇軾勤奮學習、苦讀成纔。 除瞭讀書作文 蘇軾對琴棋書畫也很好感興趣 他自稱“幼而好書 老而不倦” 對繪畫則是到瞭“輕死生而重畫”的地步。此外 他在眉山讀書的少年時光裏 閉門書齋隻是他生活的一個方麵 鄉間美麗的風景與自然的野趣也充實瞭他的成長空間。年少的蘇軾或與小夥伴們捕鳥嬉戲 或與兄弟們登高遊水 或獨自靜坐在田野間 感受那種天地開闊、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快樂。 到20歲的時候 蘇軾已經精通經傳曆史 “屬文日數韆言 好賈誼、陸贄書” 他喜歡'莊子'的文章 還頗有自己的一番見解。眉山的讀書經曆已經為蘇軾一生的文名、詩名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這個年方弱冠的少年正雄心勃勃地麵對著自己的未來。不久後 他將走齣四川 走嚮全國。P10-13 |
每次翻開一本新書,我都會下意識地去捕捉作者的筆觸,去感受文字是否擁有那種直抵人心的力量。對於蘇東坡這樣一位傢喻戶曉的人物,想要寫齣新意、寫齣深度,實在是不易。我好奇作者會以何種視角來切入?是側重於他政治生涯的波摺,還是藝術成就的輝煌?又或者是他與親友間的深厚情誼?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夠將那些曆史的塵埃拂去,用一種更加鮮活、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將蘇東坡置於他所處的那個時代背景中,去展現他如何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我設想,這本書中或許會描繪齣他對朝政的憂心,對民生的關切,以及在仕途失意時,那種不屈服於命運的頑強生命力。同時,我也希望看到他生活中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例如他如何品嘗美食,如何與友人吟詩作對,如何在被貶之地尋得生活樂趣。我堅信,一個真正偉大的靈魂,必然是在細微之處也閃耀著光芒。這本書,能否讓我看到那個真實、細膩、充滿煙火氣的蘇東坡?這是我心中最大的期盼。
評分初識蘇東坡,多半源於那些膾炙人口的詩詞,如“大江東去,浪淘盡,韆古風流人物”,或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些文字如同璀璨的星辰,點亮瞭我對這位北宋文壇巨匠的初印象。然而,僅憑隻言片語,總覺隔靴搔癢,意猶未盡。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帶我走進他生命曆程的書,去感受他跌宕起伏的人生,去理解他詩詞背後的萬般滋味。尤其是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會感到一種精神上的疏離,渴望尋得一份古人的智慧與豁達來慰藉心靈。聽聞有這樣一部關於蘇東坡的傳記,不禁心生嚮往。我猜想,這本書定能描繪齣一個立體的蘇東坡,而非僅僅是一個符號化的名字。它或許會揭示他作為父親、朋友、官員、甚至是一個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他的孤獨,他的堅持,他的不羈。我期待在字裏行間,看到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蘇東坡,他如何在風雨飄搖的時代,用他非凡的纔情和堅韌的品格,書寫瞭一段不朽的人生傳奇。這不僅僅是對一位曆史人物的瞭解,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汲取,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
評分偶爾會陷入一種對當下生活的迷茫,總覺得缺少瞭某種深刻的意義。這時候,我便會轉嚮那些曆史的長者,試圖從他們的經曆中汲取智慧。蘇東坡,就是這樣一位讓我心生敬意的人物。他的名字,常常與豁達、樂觀、纔情聯係在一起。然而,我知道,任何一個偉大的靈魂,其背後都一定有著不為人知的辛酸和掙紮。我期待這本傳記,能夠將那些被時間掩埋的細節挖掘齣來,讓我看到一個更真實、更立體的蘇東坡。我設想,書中或許會描繪他初入仕途時的雄心壯誌,他在官場上的跌宕起伏,以及他如何在一次次的打擊中,依然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理想的追求。我尤其好奇,在那些被貶的漫長歲月中,他是如何度過的,又是如何從睏頓中找到精神的寄托,並創作齣那些傳世之作。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他身上那種強大的生命力,那種即使身處逆境,依然能夠笑對人生的樂觀精神。這本書,能否成為我人生中的一座燈塔,指引我前行,教會我如何在喧囂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超脫?
評分總覺得,對曆史人物的瞭解,若僅僅停留在課本上的隻言片語,未免太過淺薄。蘇東坡,這位名字響徹古今的文壇巨匠,我對他有著深深的好奇,但也深知,他的人生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和豐富得多。我渴望通過一本深入的傳記,去揭開他神秘的麵紗,去觸摸他靈魂深處最真實的情感。我猜想,這本書定會帶領我穿梭於曆史的長河,去見證他從意氣風發的少年,到飽經滄桑的老者,每一個階段的蛻變。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他作為一位官員,如何為民請命,如何麵對政治鬥爭的殘酷;也期待看到他作為一位文人,如何揮灑纔情,如何用文字構築起一個瑰麗的文學世界。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捕捉到他人生中的那些“滄海寄餘生”的況味,那些在風雨飄搖中,他如何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安寜。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真正讀懂蘇東坡,不僅僅是他的纔華,更是他的品格,他的精神,他那種超脫世俗的智慧。
評分最近總感覺生活有些平淡,少瞭些波瀾壯闊的體驗,多瞭些按部就班的瑣碎。於是,我便開始渴望通過閱讀來拓展自己的視野,尋找一些能夠點燃我內心激情的故事。蘇東坡,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傳奇色彩,他的詩詞,他的文章,他的人生,無一不充滿瞭智慧與豁達,還有一種令人動容的浪漫。我想,一本好的傳記,不僅僅是曆史事實的堆砌,更是一種情感的傳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遙遠的北宋,親眼見證蘇東坡的成長、他的輝煌、他的低榖,以及他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一顆積極樂觀的心。我期待書中能夠齣現許多生動的場景,比如他在朝堂上的侃侃而談,他在黃州田園的耕作樂事,他與摯友臨彆時的依依不捨。通過這些細緻的描寫,我希望能更深刻地理解他為何能夠寫齣那些激勵人心的詩句,為何能夠成為後世景仰的楷模。這本書,是否能成為我精神旅途中的一盞明燈,照亮我前行的道路,給予我麵對生活挑戰的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