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疯牛病防治技术与政策比较研究
定价:36.00元
作者:宋有涛,宋效中
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538181050
字数:270000
页码:18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为两大部分。部分为疯牛病防治的技术研究,主要包括章,疯牛病概况;第2章,疯牛病溯源;第3章,疯牛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第4章,疯牛病的发病机理;第5章,抗朊病毒药物研究进展。第二部分为疯牛病防治政策比较研究,主要包括第6章,欧盟疯牛病防治的政策;第7章,北美疯牛病防治的政策;第8章,东亚疯牛病防治的政策;第9章,OIE对疯牛病防治的要求及世界各国防疫政策比较;0章,我国疯牛病防治的现状及问题;1章,疯牛病的风险评估研究。
目录
作者介绍
宋有涛,1973年3月出生,教授。现任辽宁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辽宁省动物资源与疫病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辽宁省细胞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分析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任何一项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都离不开技术和政策的协同作用。作者们在疯牛病防治技术方面的介绍,让我认识到现代生物学和兽医学的强大力量,而他们在政策比较研究方面的论述,则让我看到了国家治理的智慧和复杂性。我被书中关于“风险沟通与公众教育”的章节所吸引,这部分内容不仅强调了信息的传递,更关注如何建立公众的信任,如何有效地引导公众的认知,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这种将科学技术与社会治理相结合的视角,使得本书的内容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我开始认识到,疯牛病防治不仅仅是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共同的责任。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对于“科学的审慎”和“政策的智慧”的感悟。在讨论疯牛病防治技术时,作者们并没有夸大其词,而是详细分析了各项技术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例如,在介绍各种检测方法时,他们会明确指出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以及对样本的要求,这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而在探讨政策时,作者们则展现出了一种超越技术层面的思考。他们深入分析了不同国家在制定政策时的社会、文化和经济背景,以及这些背景对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我被书中关于“政策的适应性”的讨论所启发,认识到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疫情和新的科学发现时,政策也需要不断地调整和优化。这本书让我明白,成功的疾病防治,需要技术、政策、社会共识等多方面的协同努力。
评分这是一本非常扎实的学术研究成果,展现了作者在疯牛病防治技术和政策领域的深度钻研。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病原体演变与监测策略”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们详细分析了朊病毒在动物体内如何变异,以及这种变异对现有诊断技术提出的挑战。他们列举了不同地区疫情爆发的特点,并分析了导致这些特点的潜在因素,例如牛群的饲养方式、饲料的组成等。在政策层面,他们对比了各国在“早期预警系统”建设上的投入和成效,让我看到了一个高效的监测网络对于疾病防控的重要性。书中还探讨了“追溯体系”的建立,这对于一旦发生疫情,能够迅速定位问题源头,防止疫情扩散至关重要。我感觉作者们在写作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读者可能存在的知识背景差异,用相对清晰的语言解释复杂的科学原理,并用大量详实的案例来佐证他们的观点,使得整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乏可读性。
评分作为一个对食品安全领域颇感兴趣的读者,我被这本书中关于“风险管理与决策模型”的部分深深吸引。作者们不仅仅是罗列技术和政策,而是尝试去构建一个科学的决策框架,用以指导疯牛病防治工作的开展。他们详细分析了不同政策选项可能带来的成本效益比,以及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如何做出最优选择。我被书中关于“经济学原理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的论述所折服,这让我意识到,传染病的防治不仅仅是科学问题,更是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书中还探讨了“利益相关者分析”,例如畜牧业者、消费者、政府部门等,在疯牛病防治中的不同立场和诉求,以及如何协调这些利益,达成共识。这种多角度的分析,使得本书的内容更加全面和深入,为理解和解决疯牛病防治这一复杂议题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为我揭示了一个我之前完全未曾触及的领域。作者们在对疯牛病防治技术的介绍上,可谓细致入微。从病原体的结构,到感染途径,再到各种检测和消毒手段,他们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生物安全措施”的讨论,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清洁消毒,而是涉及到从源头控制,到饲养、运输、屠宰等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在政策层面,本书的比较研究视角尤为宝贵。作者们对比了不同国家在“饲料禁令”、“动物标识与追溯”等方面的政策差异,并分析了这些政策在实际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我通过阅读,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国家的食品安全体系如此健全,而有些国家则在这方面存在薄弱环节。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如何通过一系列严谨的技术和周密的政策来保障公共健康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疯牛病”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缩影。作者们在探讨疯牛病防治技术的同时,也深刻地剖析了各国在这一领域的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我特别留意了关于“信息透明度”和“公众沟通”的部分。在处理类似疯牛病这样的潜在危机时,政府能否及时、准确地向公众传递信息,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显得尤为重要。书中对比了不同国家在信息公开方面的做法,有些国家过于保守,导致公众恐慌;而有些国家则积极主动,赢得了民众的信任。这种“政策比较研究”的方式,让我看到了不同治理模式下的优劣势,也让我反思我们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同时,作者们对于国际合作在疯牛病防治中的作用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这让我认识到,面对跨国界的公共卫生威胁,单打独斗是难以奏效的。
评分坦白说,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疯牛病防治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新闻报道,知道这是一种与牛有关的、可能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然而,《疯牛病防治技术与政策比较研究》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作者们并没有停留在概念的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国家在疯牛病防治方面的技术手段和政策法规。我被书中关于风险评估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的章节深深吸引。他们对比了不同国家在饲料管理、动物淘汰、病牛处理等方面的政策差异,分析了这些政策背后的考量和实际效果。特别是关于“风险区域划分”和“特定风险物质”(SRM)管理的讨论,让我意识到,仅仅依靠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完善的政策和严格的执行才是疾病控制的基石。作者们用大量的数据和研究报告支撑他们的论点,使得分析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实践指导意义。读到此处,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有些国家能够有效控制疯牛病的蔓延,而另一些国家则面临严峻挑战,本书在这方面给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解读。
评分这是一本看似严肃的学术著作,但阅读起来却并非枯燥乏味。作者们在开篇就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读者带入了疯牛病这一复杂而又触及我们日常饮食安全的问题。他们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从疯牛病的历史起源、其在动物体内的传播机制,以及对人类健康可能造成的潜在威胁入手,层层递进。我尤其欣赏作者们对于疯牛病早期发现和诊断技术的细致阐述,那些描述病原体在动物体内潜伏期、不同检测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场景的段落,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理解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例如,他们详细介绍了PCR技术在检测朊病毒方面的优势,以及血清学检测的局限性。同时,作者们也未回避疯牛病带来的社会恐慌和经济损失,从这点上看,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次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深刻反思。书中穿插了一些案例分析,虽然篇幅不长,但却极具说服力,让我对疯牛病的危害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疯牛病防治领域的大门,让我看到了科学技术在应对这类全球性挑战中的关键作用。
评分阅读这本书,就像在经历一次深入的“全球视野下的公共卫生考察”。作者们以疯牛病防治为切入点,展现了不同国家在应对这一挑战时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和政策策略。我被书中关于“国际标准与区域合作”的讨论所吸引,这让我看到,在面对全球性的疾病威胁时,制定统一的国际标准,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是多么的重要。作者们对各国在“检测技术研发”、“疫苗开发”(如果适用的话)以及“疾病监测网络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和成效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同时,他们也深入探讨了政策的“经济成本”、“社会影响”以及“政治可行性”。这种多维度的研究方法,让我对疯牛病防治这一复杂议题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参考书,更是一部关于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的生动案例。
评分这是一本充满了“问题导向”的研究著作。作者们并没有回避疯牛病防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争议,而是直面这些问题,并尝试给出基于科学证据的解答。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证据的评估与应用”的章节。作者们在介绍各项技术和政策时,都会引用大量的研究数据和科学文献,并对这些证据的可靠性进行审慎的评估。这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严谨性。在政策比较方面,作者们也展现出了一种“批判性思维”。他们并不盲目推崇某个国家的经验,而是对不同政策的优劣势进行客观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我被书中关于“政策的跨国界影响”的论述所启发,认识到疯牛病防治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之间的紧密合作和经验交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