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论科教兴国
定价:86.00元
作者:著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5123105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981kg
编辑推荐
《*论科教兴国》收录了作者在一九八三年至二零零八年间,关于科技和工作的报告、讲话、文章、答记者问等有关文稿,共计二百三十四篇,约四十八万字,其中部分文稿是公开发表。
内容提要
《*论科教兴国》收录了作者在一九八三年至二零零八年间,关于科技和工作的报告、讲话、文章、答记者问等有关文稿,共计二百三十四篇,约四十八万字,其中部分文稿是公开发表。
目录
发展电力工业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一九八三年九月一日)
气象工作要实现现代化(一九八四年一月十日)
企业要舍得在智力开发上下本钱(一九八四年三月六日)
我国必须建立自己的完整的核循环系统(一九八四年四月十七日)
要为技术发明提供法律保护(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日)
要狠抓气象现代化建设(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一日)
“六五”科技攻关务期必成(一九八五年一月九日)
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更大贡献(一九八五年五月六日)
加强对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管理(一九八五年六月十三日)
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任务和职能(一九八五年六月二十二日)
各部委要继续办好各行业的教育事业(一九八百年十月四日)
致教师(一九八五年八月二十日)
残疾人有受教育的权利(一九八五年八月二十日)
发展西藏教育(一九八五年八月三十一日)
造成尊师重教风气,培养四化建设人才(一九八五年九月九日)
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安定团结政治局面(一九八五年九月二十八日)
扎实工作,为南极考察打好基础(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七日)
贯彻落实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二十日)
做我们时代的建设者(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八日)
执行法,保护权人合法权益(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学校的各项工作要为培养人才服务(一九八六年一月七日)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鼓励自学成才的好制度(一九八六年一月十三日)
气象现代化要走少花钱多办事的路子(一九八六年一月十四日)
办好国防大学,造就高级人才(一九八六年一月十五日)
走出一条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教育新路子(一九八六年二月二十五日)
……
附录:至中国南极考察队的信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完《论科教兴国》这本书,我最深的感受是,它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窗口。李鹏同志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领导人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将科技与教育置于国家发展的核心地位。我特别被书中对于“科教兴国”战略的系统性论述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的一整套战略部署。我试图去探究,在那个充满挑战的年代,中国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有限的资源聚焦于科技和教育的。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又是如何构建起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理解国家发展大棋局中,科技和教育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这些决策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和智慧。
评分从这本书的标题《论科教兴国》以及作者李鹏的名字,我便能预感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洞察。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尝试去捕捉作者在不同历史节点对科技和教育地位的认识是如何演变的。我想了解,在那个百废待兴,但又充满机遇的时代,我们是如何思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概念的,又是如何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战略的。书中对“科教兴国”的论述,我相信不会止于表面的宣扬,而是会深入到其内在的逻辑和外在的表现。例如,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作者是如何看待人才培养与国家需求之间的关系?在科技创新方面,又是如何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的发展,如何打破技术壁垒,实现自主创新?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中国在发展科技和教育过程中所经历的挑战与取得的成就,以及其中包含的经验教训。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一种启示,因为科技和教育,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国家发展的驱动力,而如何有效地驱动,则需要深刻的战略思考。
评分对于《论科教兴国》这本书,我带着一种审视的眼光去阅读,特别是结合作者李鹏同志的身份,我更加关注其内容背后所蕴含的战略思考和历史判断。书中对“科教兴国”的阐述,无疑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主题进行的深入探讨。我一直在思考,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科技和教育是如何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的?书中是否能够展现出,从宏观战略的制定,到微观政策的落地,整个过程中所经历的思考、权衡与决策?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科研创新机制的建立,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具体环节的论述。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对一段重要历史时期国家发展理念的一种解读,理解了“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在科技和教育领域不断前进的逻辑。
评分《论科教兴国》这本书,我拿到手里时,最先吸引我的不是封面设计,而是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李鹏同志的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烙印,尤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他对国家发展战略的思考和推动,可以说是留下了深刻的足迹。翻开书页,我仿佛能看到那个年代,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如何一步步从落后走向崛起,而科技和教育,无疑是其中最闪耀的星辰。书中对“科教兴国”战略的阐述,不仅仅是简单的口号,而是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具体的实践指导。我特别关注的是,作者是如何将宏观的国家战略,与具体的科研和教育领域的政策调整联系起来的,这种联系是否清晰,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从读者的角度来看,理解这些政策是如何制定和实施的,对于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个体,如何在各自的领域内贡献力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促使了这样一种战略的提出?又是什么样的决心和智慧,让它得以一步步落实?这本书,在我看来,是解开这些疑问的一把钥匙,它不仅仅是一本政治经济类的书籍,更是一部关于国家发展战略的生动教材,充满了那个时代的回响。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种厚重且具有历史穿透力的文本。李鹏同志以其特殊的身份和经历,对“科教兴国”这一战略的论述,我相信会带有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理解。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特别留意作者在阐述国家发展战略时,是如何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政策导向的。我想知道,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如何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科技和教育领域,并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书中对于“科教兴国”的阐释,是否触及了教育公平、科研投入、人才引进与培养等关键议题?我期待能从中看到,国家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来提升国民的科学素质,培养和吸引各类高素质人才,并最终实现科技的跨越式发展的。这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了解一段历史,更是对国家发展脉络的一种梳理,理解了“科教兴国”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