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晶體管收音機設計與製作
定價:109.0元
作者:Ronald Quan,瀋雅琴,宋暢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115357984
字數:634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1. 本書配有詳細的電路原理圖,並進行詳細的設計思路講解,教會讀者自己製作電子電路,是非常難得的無綫電愛好者指南。
2. 本書介紹的電子電路都是非常實用和新型的電路,可操作性強,能夠促進讀者提高其動手能力。
3. 本書還介紹瞭相關的電路原理,能夠激發讀者對復雜的無綫電電路的興趣。
4. 本書篇幅適中,可讀性強。
5. 本書深入淺齣、通俗易懂,無論是在電子,通信領域工作的工程師,還是業餘愛好者,以及在校學生,都能根據本書製作齣有意思的小發明。
內容提要
介紹如何以低成本來搭建復雜而高效的晶體管收音機電路。它詳細介紹瞭完整的電路實例,給齣詳細的電路原理圖,並給齣這些電路設計的思路。本書教會你如何選擇器件、建立各種類型的收音機電路,並且教會你如何對你所建立的電路進行故障查找。特彆適閤自己動手製作收音機設備的電子愛好者。
目錄
作者介紹
Ronald Quan,現居於加州Cupertino,具有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的BSEE(電子工程學士)學位。他是SMPTE(The Society of Motion Picture and Television Engineers-電影和電視工程師學會)、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和AES(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高級加密標準)會員。他曾經在調頻與調幅無綫電颱從事廣播工程師工作,他為視頻與音頻設備公司(Ampex、Sony Corporation、Monster Cable和Macrovision)工作瞭三十多年。Quan先生曾經在索尼公司為一颱高清電視磁帶錄音機設計瞭寬帶調頻檢波器,在Macrovision公司設計瞭一颱雙色副載頻(7.16 MHz)差分相位測量係統。此外,在惠普公司,Quan先生開發瞭低功率條形碼閱讀器係列,這一産品係列的功耗僅為傳統的光筆閱讀器功耗的一小部分。
Quan先生持有至少70個美國,範圍涉及模擬視頻處理、低噪聲放大器設計、低失真壓控放大器、視頻顯示器、音頻與視頻IQ調製、帶內載頻音頻單邊帶調製與解調、音頻與視頻擾碼、條形碼閱讀器産品以及音頻測試設備等領域。在2005年,他被邀請作為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師係畢業研討會的演講嘉賓,演講內容為低噪聲與低失真壓控放大器拓撲學。在2010年11月,他在舊金山莫斯考尼中心(Moscone Center)召開的音頻工程師學會會議上宣讀瞭一篇有關放大器失真的論文。
文摘
序言
閱讀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一個電子元件的博物館,欣賞著晶體管時代的輝煌成就,但卻發現自己缺少一把通往現代電子工作颱的鑰匙。它深入探討瞭收音機設計中的“道”,即那些不變的物理規律和電路美學,但對於當前電子製作環境下的“術”,即那些高效、快速、可靠的現代製作方法,涉及得不夠多。例如,在調試部分,書中可能更多地依賴於傳統的模擬示波器和信號源進行波形分析,而對於如何使用現代的軟件定義無綫電(SDR)工具來輔助調試和優化接收機的性能,則幾乎沒有提及。這並不是說經典的方法不好,而是時代的進步要求我們的工具箱也要與時俱進。我期待這本書能更平衡地看待理論與實踐,在堅守經典設計思想的同時,也能為讀者指明一條將這些知識應用於當前技術環境的路徑。它是一份厚重的遺産,但若想讓這份遺産在今天煥發光彩,我們還需要補充大量的現代實踐經驗和工具知識,否則,它便更像是一份值得收藏的曆史文獻,而非一本激發即時創造力的工具書。
評分從結構上看,這本書似乎在“設計”和“製作”之間進行瞭一場漫長的拔河。它花費瞭大量的篇幅去論述設計的每一個環節——從振蕩器的穩定性到混頻器的效率,這些內容極為詳盡,足以讓讀者理解一個優秀收音機背後的科學邏輯。然而,在“製作”這個環節,也就是我們拿到元件,開始擰螺絲、上锡的那個最激動人心的階段,內容卻顯得有些虎頭蛇尾。例如,對於如何進行外殼的打孔、如何有效地屏蔽高頻乾擾、如何布置天綫以獲得最佳接收效果等這類實際操作層麵的“工程技巧”,介紹得相對簡略。我個人更傾嚮於那種對製作過程進行細緻分解的教程,每一個步驟都有明確的警告和提示,比如“小心靜電”、“這個焊點要足夠牢固”。這本書更像是一個藍圖的提供者,它告訴你房子的結構應該是什麼樣的,但對於具體搬磚和粉刷的技巧,則需要你自己去摸索。這種對實踐環節的輕描淡寫,使得它在“製作”這一定義上,更像是一份設計規範的闡述,而不是一本實戰寶典。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圖示風格,也透露齣一種濃厚的時代氣息,這既是優點,也是挑戰。當我看到那些經典的電路圖時,腦海中立刻浮現齣早期的電子雜誌和技術手冊的影子,充滿瞭懷舊的美感。然而,在現代電子設計中,我們已經習慣瞭更加清晰、色彩分明的PCB布局圖和更現代化的仿真軟件截圖。這本書裏的插圖,雖然嚴格遵循瞭工程製圖的標準,但對於習慣瞭高分辨率屏幕和3D渲染圖的年輕讀者來說,可能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解碼那些看似復雜的二維示意圖。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元器件選型與替代方案的討論,比如在當前市場上,哪些新型的低噪聲管可以替代書中所述的經典型號,或者在電源布局上,如何利用現代的去耦電容技術來抑製噪聲。但這些實時的、與當前市場接軌的信息,在這本書中是相對缺乏的。它提供的是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但如何將這個基礎“翻譯”成2024年的實際産品,還需要讀者自己進行大量的二次研究和信息補充,這無疑增加瞭製作的實踐難度。
評分這本號稱“晶體管收音機設計與製作”的書,光是書名就充滿瞭那個年代特有的樸實和實用主義色彩,讓人不禁想起那些在自傢小作坊裏,用烙鐵和萬用錶,憑著一腔熱情搭建起第一個能夠接收到微弱電颱信號的DIYer。我當初抱著極大的期待翻開它,心裏想著的是能夠找到那些經典的中波、短波電路,那些用手頭現成的元器件就能拼湊起來的實用設計。然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本帶著懷舊濾鏡的工業曆史迴顧,而不是一本手把手教你如何“製作”的實操指南。裏麵的理論部分,雖然紮實,但總覺得和我們現在想要立刻動手做點什麼的心情有點脫節。它似乎更側重於對晶體管原理的深入剖析,對各種經典拓撲結構的演變進行瞭詳盡的梳理,這對於想瞭解“為什麼”的人來說無疑是寶藏,但對於隻想知道“怎麼做”的初學者來說,可能就顯得有些晦澀和高深莫測瞭。那種希望馬上就能看到一個清晰的元件清單、一塊閤適的PCB布局圖,然後迫不及待地去電子市場淘貨的心情,在這本書裏找到瞭不少理論上的支撐,卻缺少瞭那種即時滿足的快感。它更像是一部學術著作,而非一本充滿油墨香氣的工具書,讓人在知識的海洋裏徜徉,卻忘瞭船槳該如何劃動。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似乎更側重於宏觀的理論框架搭建,而非微觀的實踐細節打磨。我期待的是那種老派的、充滿煙火氣的DIY精神,比如如何挑選一塊品相好的二手元件,如何處理焊接時的虛焊問題,或者在信號微弱時,如何巧妙地增加一個簡單的射頻放大級來提升性能。這本書裏更多的是對不同設計思路的哲學探討,對不同晶體管參數在電路中的影響進行瞭精密的數學建模。這無疑提升瞭本書的深度,但同時也抬高瞭入門的門檻。對於那些渴望快速獲得成就感的電子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能會略顯枯燥。它更像是一份高級工程師的備忘錄,記錄著他們在設計過程中權衡利弊的心路曆程,而不是一本麵嚮大眾的“傻瓜式”教程。我甚至覺得,這本書的內容更適閤在大學的電子工程專業課程中作為輔助參考資料,用來闡釋半導體器件在實際應用中的復雜性,而非作為一本獨立的“製作”手冊。少瞭些許“動手吧,彆怕弄壞”的鼓勵,多瞭些“精確計算是王道”的告誡,這種傾嚮性讓這本書在“製作”層麵顯得有些含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