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空间数据系统
定价:119.00元
作者:赵和平 何熊文 刘崇华 强晖萍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682561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展现了我国空间科学技术的众多原创性科研成果。2.反映“互联网 ”与航天技术的融合发展。3.体现我国空间探索和空间应用的科技创新能力。4.丛书由叶培建院士领衔,孙家栋、闵桂荣、王希季三位院士联袂推荐。5.力图为研究和设计的人员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内容提要
本书梳理了空间数据系统的发展历史和背景,给出了空间数据系统的标准体系和空间数据系统的相关技术基础,系统阐述了空间数据系统分层模型中各层的组成、原理和相互关系,自上而下对模型中的应用层业务、空间网络、空间链路、同步和信道编码、射频与调制等标准和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结合工程实际应用加以说明。此外,还对邻近空间链路、器载数据处理与接口和空间数据安全等辅助性的标准协议进行了分析和应用阐述。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宇航相关专业学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宇航工程、航天器总体设计、空间数据系统设计及有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参考。
目录
第 1 章 绪论 001
1. 1 空间数据系统的产生背景和主要功能 002
1. 1. 1 空间数据系统的产生背景 002
1. 1. 2 空间数据系统的主要功能 004
1. 2 空间数据系统技术的发展和演变 006
1. 2. 1 空间数据系统的发展过程 006
1. 2. 2 以功能划分的独立设备 008
1. 2. 3 统一载波测控系统和计算机应用 011
1. 2. 4 多种数据混合传输和动态调度机制 014
1. 3 未来空间数据系统的发展趋势 016
参考文献 020
第 2 章 空间数据系统的标准体系 021
2. 1 空间数据系统标准的发展历程 022
2. 1. 1 靶场间仪器组标准 022
2. 1. 2 欧洲空间局标准 023
2. 1. 3 CCSDS 标准 024
2. 2 CCSDS 标准的建立和演变 026
2. 2. 1 计算机网络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标准化 026
2. 2. 2 空间技术发展的需求 027
2. 2. 3 CCSDS 的建立和早期工作 028
2. 2. 4 CCSDS 标准的重规划和新发展 030
2. 3 空间通信协议体系 037
2. 3. 1 空间通信协议功能和组成 037
2. 3. 2 应用层 038
2. 3. 3 传输层 039
2. 3. 4 网络层 039
2. 3. 5 数据链路层 041
2. 3. 6 物理层 041
2. 3. 7 空间通信协议的组合应用方式 041
2. 4 航天器内部通信协议体系 043
2. 4. 1 器内通信协议功能和组成 043
2. 4. 2 应用支持层 044
2. 4. 3 传递层 045
2. 4. 4 亚网层 046
2. 5 航天器运行管理和信息存档标准 047
2. 5. 1 地面系统组成及主要功能 047
2. 5. 2 任务操作 048
2. 5. 3 空间信息管理 050
2. 6 交互支持标准 052
2. 6. 1 交互支持的概念 052
2. 6. 2 空间链路扩展业务 054
2. 7 CCSDS 标准在空间数据系统中的应用 056
2. 7. 1 使用空间包的端到端数据传输 056
2. 7. 2 使用IP 通过CCSDS 空间链路协议的端到端路由 057
2. 7. 3 使用CFDP 协议的端到端数据传输 059
2. 7. 4 空间通信协议与航天器内部通信协议的连接 060
参考文献 062
第3 章 空间数据系统相关技术基础 064
3. 1 通信网络分层模型 065
3. 2 协议、服务和业务 070
3. 3 服务类型和服务质量 073
3. 4 交换技术 076
3. 4. 1 电路交换 076
3. 4. 2 报文交换 077
3. 4. 3 包交换 077
3. 4. 4 帧中继 078
3. 4. 5 信元交换 078
3. 4. 6 高层交换技术 079
3. 5 网络寻址和路由 080
3. 5. 1 网络地址 080
3. 5. 2 端到端数据传输过程 082
3. 5. 3 网络路由 084
3. 6 多路复用 086
3. 6. 1 经典的多路复用方法 086
3. 6. 2 动态多路复用方法 087
3. 6. 3 虚拟信道 088
3. 7 差错控制 090
3. 7. 1 停—等协议 091
3. 7. 2 回退N 协议 091
3. 7. 3 选择重传协议 092
参考文献 093
第4 章 应用层业务 094
4. 1 空间数据系统应用层的特点 095
4. 2 应用层总体架构 101
4. 2. 1 应用管理层业务 102
4. 2. 2 应用支持层业务 103
4. 2. 3 应用层数据结构 103
4. 3 遥控管理业务 107
4. 3. 1 业务信息流 107
4. 3. 2 业务支持关系 109
4. 3. 3 PUS 服务应用 109
4. 3. 4 SOIS 服务接口 113
4. 4 遥测管理业务 114
4. 4. 1 业务信息流 114
4. 4. 2 业务支持关系 115
4. 4. 3 PUS 服务应用 116
4. 4. 4 SOIS 服务接口 119
4. 5 航天器管理业务 120
4. 5. 1 业务信息流 120
4. 5. 2 业务支持关系 121
4. 5. 3 PUS 服务应用 121
4. 5. 4 SOIS 服务接口 123
4. 6 内务管理业务 124
4. 6. 1 业务信息流 124
4. 6. 2 业务支持关系 125
4. 6. 3 PUS 服务应用 125
4. 6. 4 SOIS 服务接口 127
4. 7 任务专用业务和业务功能扩展 128
4. 7. 1 数据和信息获取 128
4. 7. 2 数据处理 130
4. 7. 3 输出执行 130
4. 8 载荷数据处理业务 131
4. 8. 1 数据压缩 131
4. 8. 2 数据存储和访问 135
4. 8. 3 数据传输 136
参考文献 140
第5 章 空间网络 141
5. 1 空间网络实现机制 142
5. 1. 1 太阳系互联网络 142
5. 1. 2 SSI 下的空间网络体系结构 144
5. 1. 3 空间包传输方式的扩展 145
5. 2 容延迟网络 147
5. 2. 1 束协议(BP) 148
5. 2. 2 利克莱德传输协议(LTP) 152
5. 3 IP 通过CCSDS 链路 159
5. 3. 1 IP 通过CCSDS 空间链路的一般过程 159
5. 3. 2 服务定义 160
5. 3. 3 业务实现 162
5. 4 封装业务 164
5. 4. 1 服务定义 165
5. 4. 2 业务实现 166
5. 5 空间包的端到端传输 169
5. 5. 1 空间包协议 169
5. 5. 2 流量控制 174
5. 5. 3 动态路由 178
参考文献 180
第6 章 主空间链路 181
6. 1 概述 182
6. 2 遥控空间数据链路协议 184
6. 2. 1 协议原理及提供的服务 184
6. 2. 2 协议数据格式 192
6. 2. 3 协议应用及设计方法 197
6. 3 高级在轨系统空间数据链路协议 202
6. 3. 1 协议原理及提供的服务 202
6. 3. 2 协议数据格式 207
6. 3. 3 协议应用及设计方法 211
6. 4 遥测空间数据链路协议 215
6. 4. 1 协议原理及提供的服务 215
6. 4. 2 协议数据格式 216
6. 4. 3 协议应用及设计方法 218
6. 5 统一空间数据链路协议 219
6. 5. 1 协议原理及提供的服务 219
6. 5. 2 协议数据格式 222
参考文献 226
第7 章 同步和信道编码 227
7. 1 概述 228
7. 2 差错控制方式 230
7. 3 编码原理 233
7. 3. 1 编码的基本原理 233
7. 3. 2 编码分类 236
7. 3. 3 线性分组码 236
7. 3. 4 循环码 239
7. 3. 5 交织码 243
7. 3. 6 级联码 244
7. 4 常用编码 246
7. 4. 1 循环冗余校验码(CRC 码) 246
7. 4. 2 BCH 码 249
7. 4. 3 R S 码 252
7. 4. 4 卷积码 255
7. 4. 5 Turbo 码 259
7. 4. 6 低密度校验码LDPC 261
7. 5 遥测同步和信道编码 264
7. 5. 1 概述 264
7. 5. 2 帧校验 266
7. 5. 3 同步 266
7. 5. 4 伪化 268
7. 5. 5 卷积编码 269
7. 5. 6 R S 编码 271
7. 5. 7 级联码 275
7. 5. 8 Turbo 码 276
7. 5. 9 传送帧的LDPC 编码 280
7. 5. 10 同步化传送帧的LDPC 编码 283
7. 6 遥控同步和信道编码 287
7. 6. 1 概述 287
7. 6. 2 同步 288
7. 6. 3 伪化 289
7. 6. 4 BCH 编码 290
7. 6. 5 LDPC 编码 291
7. 6. 6 通信链路传输单元(CLTU) 293
7. 7 邻近空间链路编码和同步 296
7. 7. 1 概述 296
7. 7. 2 PLTU 和辅助序列 298
7. 7. 3 卷积编码 301
7. 7. 4 LDPC 编码 301
7. 8 信道编码比较 303
参考文献 305
第8 章 射频与调制 306
8. 1 概述 307
8. 2 频率资源及利用 308
8. 2. 1 无线电频率划分 308
8. 2. 2 频率选择与利用 311
8. 3 标准统一载波测控体制 314
8. 3. 1 基本原理 314
8. 3. 2 PCM PSK PM 调制与解调 316
8. 3. 3 射频链路设计与计算 318
8. 4 扩频统一载波测控体制 322
8. 4. 1 基本原理 322
8. 4. 2 直接序列扩频 323
8. 4. 3 扩频跳频 324
8. 4. 4 扩频体制的优势 325
8. 5 高速数据传输 326
8. 5. 1 四相相移键控 326
8. 5. 2 小频移键控 330
8. 5. 3 网格编码调制 333
8. 6 射频测量技术 337
8. 6. 1 测距 337
8. 6. 2 测速 341
8. 6. 3 测角 342
8. 7 新技术发展及应用 345
8. 7. 1 测距数传一体化 345
8. 7. 2 正交振幅调制技术 346
8. 7. 3 激光通信技术 349
参考文献 351
第9 章 邻近空间链路 352
9. 1 邻近空间链路协议的用途和特点 353
9. 2 邻近空间链路协议模型 356
9. 3 邻近空间链路协议工作过程 358
9. 3. 1 链路和会话建立过程 358
9. 3. 2 通信改变过程 359
9. 3. 3 重同步过程 360
9. 3. 4 链路和会话终止过程 360
9. 4 邻近空间链路的数据链路层 362
9. 4. 1 提供的服务 362
9. 4. 2 分层结构 365
9. 4. 3 通信过程 370
9. 4. 4 数据格式 373
9. 5 邻近空间链路的物理层 380
9. 5. 1 概述 380
9. 5. 2 射频设备 382
9. 5. 3 通信信道属性 382
9. 5. 4 性能要求 384
参考文献 386
第 10 章 器载数据处理与接口 387
10. 1 航天器接口业务参考架构 388
10. 2 应用支持层业务的实现 392
10. 2. 1 命令与数据获取业务 392
10. 2. 2 消息传输业务 408
10. 2. 3 时间访问业务 416
10. 3 传递层业务的实现 419
10. 4 亚网层业务的实现 423
10. 4. 1 包业务 423
10. 4. 2 存储器访问业务 425
10. 4. 3 同步业务 429
10. 4. 4 设备发现业务 429
10. 4. 5 测试业务 430
10. 5 汇聚层的实现 432
10. 6 物理设备及其驱动程序 436
10. 6. 1 设备驱动程序统一接口 438
10. 6. 2 操作系统I O 框架接口 439
10. 6. 3 驱动程序实现体 440
参考文献 441
第 11 章 空间数据安全 442
11. 1 空间数据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 443
11. 1. 1 对空间数据系统的干扰 444
11. 1. 2 对空间数据系统的入侵 444
11. 2 空间数据系统的安全需求 446
11. 2. 1 空间链路抗干扰需求 446
11. 2. 2 空间数据安全需求 448
11. 3 数据安全机制 450
11. 3. 1 机密性 450
11. 3. 2 认证 452
11. 3. 3 数据完整性 453
11. 3. 4 访问控制 453
11. 4 数据安全实施 454
11. 4. 1 数据安全机制在系统中的位置选择 454
11. 4. 2 整体加密和传输安全 454
11. 4. 3 数据链路层安全 455
11. 4. 4 网络层和空间包安全 460
11. 4. 5 应用层安全 461
11. 5 基本的数据安全算法 462
11. 5. 1 序列密码算法 462
11. 5. 2 分组密码算法 464
11. 5. 3 公开密钥密码算法 467
11. 5. 4 认证和完整性算法 468
11. 6 一种适合空间任务使用的复合加密算法 469
11. 7 密钥管理 473
11. 7. 1 密钥管理的重要性 473
11. 7. 2 密钥的产生、传送和使用 474
11. 7. 3 密钥协商协议 475
11. 8 高速数据流加密的实现 480
11. 8. 1 航天器高码速率数据加密的需求 480
11. 8. 2 加密方案的选择 481
11. 8. 3 钟控序列发生器的加速机制 482
参考文献 486
第 12 章 空间数据系统标准的综合应用 487
12. 1 概述 488
12. 2 PUS 业务与SOIS 业务的综合应用 489
12. 2. 1 PUS 在轨监视业务 489
12. 2. 2 PUS 在轨作业定时计划业务 491
12. 2. 3 PUS 设备命令分发业务 492
12. 3 航天器内部通信标准和空间通信标准的综合应用 496
12. 3. 1 场景设定 496
12. 3. 2 信息流及操作过程 497
12. 4 SOIS 业务与硬件设备的配合使用 503
12. 4. 1 智能节点访问方法 504
12. 4. 2 简单智能节点访问方法 507
12. 4. 3 非智能节点访问方法 510
12. 5 典型遥感卫星任务中的标准配置 516
参考文献 519
索引 521
作者介绍
赵和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常委、全国军用测控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首席代表。主要从事航天器总体、测控通信、综合电子系统、空间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作为主要完成者获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何熊文,研究员,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航天器接口业务领域副主席,现任职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主要从事航天器综合电子系统、空间网络、星载接口、星载嵌入式软件等方向的研究工作。作为主要完成者获授权9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刘崇华,研究员,现任职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北斗三号”卫星副总设计师。主要从事航天器总体、测控通信、综合电子系统等方向的研究工作。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强晖萍,高级工程师,现任职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主要从事航天器测控通信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参与了我国“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和火星探测等深空探测器的测控通信系统设计和研制工作。
文摘
序言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空间数据系统》这本书,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而精密的知识体系之中。赵和平、何熊文、刘崇华、强晖萍几位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揭示了空间数据系统的奥秘。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三维空间数据建模与可视化”的内容所打动。在很多应用场景中,二维的平面图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三维的真实感建模显得尤为重要。书中对不同三维建模技术,如倾斜摄影、激光扫描等,以及如何将这些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和高效可视化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书中展示的各种三维模型效果图,逼真而震撼,让我对未来的城市规划、数字孪生等应用充满了期待。此外,书中对“空间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平台”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一个强大的软件平台是空间数据系统得以高效运行的基石。书中详细介绍了国内外主流的空间数据处理软件,并对其功能、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这对于我选择和使用相关软件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作者们在讲述技术的同时,也不忘强调工程实践的重要性,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抽象的技术变得生动具体。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这套《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空间数据系统》着实是让我眼前一亮。翻开第一卷,扑面而来的便是浓厚的学术气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赵和平、何熊文、刘崇华、强晖萍这几位专家联袂打造的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对我国空间数据系统发展历程的一次深度梳理和未来展望。我个人一直对国家在航天、地理信息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充满好奇,而这套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求知欲。书中对空间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分析以及应用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很多概念的解释都非常到位,即使我不是专业人士,也能通过书中生动的例子和清晰的逻辑理解那些复杂的原理。尤其是关于数据融合和时空大数据处理的部分,让我对如何从海量异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提到的某些关键技术突破,更是让我深深体会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力量。我特别注意到作者们在介绍技术的同时,也穿插了大量的实际案例,这让理论变得更加具象化,也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比如,在讲解遥感数据处理时,书中就列举了如何利用遥感数据进行灾害监测、环境评估等实际应用,这让我看到了空间数据系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阅读过程中,我不时会停下来思考,这些看似抽象的技术,背后承载着多少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和智慧结晶。这套书的出版,无疑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师以及对空间数据系统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平台和参考资源。它不仅记录了过去,更指引着未来。
评分这部《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空间数据系统》是一次让我大开眼界的阅读之旅。赵和平、何熊文、刘崇华、强晖萍几位作者,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深邃思考,为我们揭示了空间数据系统这一现代科技皇冠上的明珠。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空间信息智能处理与决策支持”的章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从海量的空间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智能化的决策,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书中系统地介绍了各种智能处理技术,如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在空间数据领域的应用,并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了这些技术如何助力智慧城市、精准农业、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创新发展。我还对书中“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规划与发展路径”的论述印象深刻。这部分内容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探讨,更是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它勾勒出了我国在未来空间信息领域的发展蓝图。整本书内容丰富,体系完整,逻辑清晰,让我对我国在空间数据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评分《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空间数据系统》这部巨著,实在是一次令人振奋的阅读体验。从赵和平、何熊文、刘崇华、强晖萍几位作者的笔下,我看到了我国空间数据领域最前沿的理论和最扎实的实践。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空间大数据分析与挖掘”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们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从海量的空间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如何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来解决复杂的空间问题。书中提到的算法和模型,虽然涉及一定的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知识,但作者们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使得这些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我个人特别欣赏书中对“空间信息服务”的探讨,它不仅关注了技术的实现,更着眼于技术的应用和价值的实现。比如,书中就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空间数据服务来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环境保护、交通管理以及应急响应等领域,这让我看到了空间数据系统在改善民生、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方面的巨大潜力。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书中展示的创新成果所折服,这些成果无一不体现着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勇气。这套书就像一本百科全书,涵盖了空间数据系统方方面面,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是对我国空间数据领域成就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
评分翻阅《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空间数据系统》,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国家信息网络之中。赵和平、何熊文、刘崇华、强晖萍这几位作者,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宏大的视野,为我们构建了一幅中国空间数据系统的全景图。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空间数据标准与互操作性”的讨论。标准的统一是实现数据共享和互操作的基础,也是构建高效空间数据系统的关键。书中详细阐述了国内外空间数据标准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这对于我理解不同系统之间如何协同工作至关重要。我还对书中“国家地理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的建设思路和技术架构印象深刻。一个强大的共享平台,能够汇聚全国的地理信息资源,为各行各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这对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战略意义。书中对“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RS)技术集成应用”的深入探讨,让我看到了这两种核心技术如何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共同支撑着现代空间数据系统的构建。这是一部集理论性、实践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鸿篇巨制。
评分阅读《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空间数据系统》如同在浩瀚的星空中探索,每一页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赵和平、何熊文、刘崇华、强晖萍这几位在各自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将他们毕生的心血凝聚在了这部作品之中。我被书中对“时空数据模型与管理”的精辟论述所吸引。在传统的数据管理中,时间维度往往被忽略,但空间数据与时间紧密相连,其动态变化是其本质属性。书中对如何有效地表示和管理时空数据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包括不同时空数据模型的设计、索引策略以及查询优化等,这对于我理解如何处理不断变化的空间现象至关重要。我还注意到书中对“地理信息共享与服务”的关注,这体现了作者们对构建开放、协同的空间数据生态的重视。书中详细阐述了地理信息共享的原则、技术标准以及服务模式,这对于打破信息孤岛、促进信息流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与展望,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讨论,更是战略层面的思考,它预示着我国将在空间信息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整本书的逻辑严谨,内容充实,语言精练,让我对我国在空间数据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前瞻性布局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评分读完《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空间数据系统》的若干章节,我深刻感受到这部作品的重量级。作者们——赵和平、何熊文、刘崇华、强晖萍,他们以一种史诗般的叙事,勾勒出了我国空间数据系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脉络。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时期空间数据系统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和突破的描绘,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奋斗的激情扑面而来。他们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技术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项关键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工程实践以及对国家战略的支撑作用。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基础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影像数据处理”以及“时空数据库”等核心内容的阐述。在遥感影像处理方面,书中对不同传感器的特点、影像预处理技术、以及基于GIS和RS的地理信息提取方法都做了非常详尽的介绍,这对于我理解如何从卫星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非常有帮助。而且,书中不仅关注了技术本身,还特别强调了数据共享、标准规范以及安全保障的重要性,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成熟的空间数据体系所应具备的多维度考量。读到关于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部分,我更是热血沸腾,那是一种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汇聚全国智慧,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宏大工程。书中引用的许多数据和案例,都极具说服力,让我对我国在空间数据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总的来说,这套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民族自豪感的油然而生。
评分这部《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空间数据系统》真的是把我深深吸引住了。从赵和平、何熊文、刘崇华、强晖萍几位作者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对国家科技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位置服务与导航技术”的阐述非常感兴趣。在现代生活中,位置服务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地图导航到社交定位,其背后的空间数据系统支持功不可没。书中详细介绍了GPS、北斗等卫星导航系统的原理、信号处理以及在高精度定位方面的应用,让我对这些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技术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还注意到书中对“地理空间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关注。随着空间数据的广泛应用,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日益凸显。书中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和管理策略,这让我看到了国家在推进空间数据发展的同时,也在积极应对潜在的风险。这种全面而审慎的态度,让我对我国空间数据体系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书中引用的大量权威文献和最新研究成果,也为我进一步深入学习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评分《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空间数据系统》这部著作,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国家在空间数据领域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辉煌成就。赵和平、何熊文、刘崇华、强晖萍几位作者,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扎实的专业功底,为我们呈现了一部集大成的作品。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及其应用”的章节所吸引。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地球细节,极大地拓展了我们认识和监测地球的能力。书中详细介绍了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以及在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灾害预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让我对这些“天眼”的威力有了直观的认识。我还对书中“北斗系统在时空信息服务中的关键作用”的论述印象深刻。北斗系统不仅仅是导航系统,更是集成了高精度定位、短报文通信、精密单点定位等多种服务能力的时空信息基础设施,其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阅读此书,让我对我国自主可控的空间技术体系充满了自豪。
评分《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空间数据系统》这本书,仿佛是一扇通往数字中国核心地带的大门,由赵和平、何熊文、刘崇华、强晖萍几位大家联手开启。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时空数据挖掘与智能分析”的章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海量时空数据中隐藏着巨大的价值,而如何将其挖掘出来,并转化为决策支持,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书中系统地介绍了各种时空数据挖掘技术,包括模式识别、聚类分析、关联规则挖掘以及预测建模等,并结合实际案例,生动地展示了这些技术在城市交通优化、环境监测、人口流动分析等领域的应用。我被书中对“倾斜摄影测量与三维重建”的详细讲解所折服。高精度的三维模型对于城市规划、工程建设、文物保护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书中不仅介绍了倾斜摄影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流程,还深入探讨了数据处理、质量控制以及模型精度评估等关键环节。读到这里,我才真正体会到,看似简单的三维模型背后,蕴含着多么复杂精密的工程技术。这套书的阅读体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视野的拓展和思想的升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