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航天器天线工程设计技术 尤睿 高文军 吴春邦 李鸿斌 等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航天器天线工程设计技术 尤睿 高文军 吴春邦 李鸿斌 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尤睿 高文军 吴春邦 李鸿斌 等 著
图书标签:
  • 航天工程
  • 天线技术
  • 通信工程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 雷达工程
  • 信号处理
  • 高等教育
  • 专业教材
  • 科技
  • 国防科技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56179
商品编码:29358311100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航天器天线工程设计技术

定价:119.00元

作者:尤睿 高文军 吴春邦 李鸿斌 等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6825617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展现了我国空间科学技术的众多原创性科研成果。2.反映“互联网 ”与航天技术的融合发展。3.体现我国空间探索和空间应用的科技创新能力。4.丛书由叶培建院士领衔,孙家栋、闵桂荣、王希季三位院士联袂推荐。5.力图为研究和设计的人员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内容提要


本书从航天器(以前通称为卫星)的系统工程出发,按照功能分类,介绍天线的工作原理、设计、测试、试验方法,绝大部分题材取之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所研制的航天器,对国际上兴起的新技术也进行了展望,*后给出了各类航天器天线系统的典型设计案例。本书可供无线电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大学生从事航天器天线研发、生产、测试、试验等工作参考,也可作为高校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用书。

目录


第 1章 概述 001

 1.1 航天器的组成及类型 003

 1.2 航天器天线的特点及分类 009

 1.3 航天器天线设计要点 014

第 2章 航天器测控天线 023

 2.1 航天器测控天线的主要特点 025

 2.2 S频段双绕锥削螺旋测控天线 030

 2.3 S频段四臂螺旋天线 035

 2.4 S频段背腔振子测控天线 042

 2.5 C频段同轴隙缝双锥盘测控天线 047

 2.6 其他类型测控天线 051

第3章 航天器数传天线 053

 3.1 航天器数传天线的主要技术特点 055

 3.2 X频段背射双线螺旋天线 059

 3.3 X频段赋形反射面天线 065

 3.4 点波束双圆极化数传天线 071

第4章 航天器导航定位天线 077

 4.1 航天器 GNSS天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080

 4.2 单频 GNSS天线 2管_f30084

 4.3 双频 GNSS天线 089

 4.4 高轨道 GNSS导航天线 100

第5章 星间链路天线 103

 5.1 导航卫星星间链路特点 106

 5.2 星间链路反射面天线 109

 5.3 星间链路相控阵天线 117

第6章 通信卫星载荷天线 134

 6.1 通信卫星载荷天线特点 138

 6.2 赋形反射面天线 147

 6.3 多波束天线 155

 6.4 自适应调零天线 167

 6.5 大型网状反射面天线 177

第7章 微波遥感卫星载荷天线 186

 7.1 微波遥感卫星载荷天线技术特点 188

 7.2 海洋微波辐射计天线 190

 7.3 海洋微波散射计天线 201

 7.4 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天线 208

 7.5 合成孔径雷达天线 225

第8章 低频天线与微小卫星天线 241

 8.1 UHF通信天线 243

 8.2 微小卫星天线 249

第9章 航天器天线可靠性设计 258

 9.1 航天器天线结构设计 260

 9.2 航天器天线热设计 275

 9.3 航天器天线微放电防护设计 286

 9.4 航天器天线无源互调防护设计 290

第 10章 航天器天线测试与试验技术 296

 10.1 航天器天线电性能测试技术 297

 10.2 航天器天线环境试验技术 317

第 11章 典型航天器天线系统设计案例 323

 11.1 对地遥感卫星天线系统设计案例 324

 11.2 气象卫星天线系统设计案例 332

 11.3 空间科学卫星天线系统设计案例 (HXMT) 342

 11.4 通信卫星天线系统设计案例 356

 11.5 返回卫星天线系统设计案例 368

 11.6 神舟飞船天线系统设计案例 378

 11.7 嫦娥五号探测器天线系统设计案例 391

第 12章 航天器天线新技术概述 400

 12.1 智能可重构天线 401

 12.2 多频段反射面天线 408

 12.3 薄膜相控阵天线 417

 12.4 MEMS在天线中的应用 424

 12.5 太赫兹技术在天线中的应用 431

附录 437

 A1 线天线基本方程 438

 A2 反射面天线基本方程 442

 A3 平面阵列天线基本方程 446

参考文献 451

索引 461

作者介绍


尤睿,研究员,毕业于东南大学,空间射频领域专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卫星)型号副总指挥,曾任天线设计师,气象卫星、通信卫星与遥感卫星天线主任设计师,天线与通信研究室主任,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科技委副主任,航天科技集团专业组成员。获航天部科技进步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授权发明3项,发表论文23篇。高文军,博士,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电子信息事业部电子仪器室副主任、北京市电磁兼容与天线测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天线技术、电磁仿真、雷达系统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获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授权发明6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论文21篇。吴春邦,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毕业于武汉大学,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天线所所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通信与导航专业组委员、西安分院科技委委员、西安分院上海研发中心学术委员,天线与微波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参加了通信、导航、遥感及载人航天等领域多个国家重大工程,先后获得总装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李鸿斌,研究员,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天线与通信研究室副主任,曾任天线设计师、遥感卫星天线主任设计师、导航卫星测控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先后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4项、国防12项、软件著作权2项。

文摘


序言



《星海之翼:中国航天器天线发展史与技术前沿》 一、 引言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探索征程中,航天器犹如承载人类梦想的翅膀,而天线,则是这些翅膀上至关重要的“神经末梢”。它负责在地球与遥远的航天器之间建立起信息通道,将珍贵的科学数据传回,将精确的指令送往。没有高效可靠的天线系统,人类的太空探索将寸步难行,深邃的宇宙奥秘也将遥不可及。中国航天事业自起步以来,在天线工程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最初简单的通信设备,到如今复杂多功能、高性能的集成化天线系统,中国航天器天线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中国科技进步的缩影,更是国家综合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生动体现。 本书旨在梳理中国航天器天线工程设计技术的发展脉络,深入剖析其关键技术,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将聚焦于那些“国之重器”背后不为人知的创新与突破,回溯那些为实现“上九天揽月,入五洋捉鳖”伟大愿景而默默奉献的工程师们智慧与汗水。本书将以翔实的历史资料、严谨的技术分析和前瞻性的学术视野,为读者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航天器天线发展画卷,并引发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深入思考。 二、 天线在航天器中的核心地位 天线并非航天器系统中孤立存在的部件,而是与载荷、导航、控制、能源等系统紧密关联、相互依存的整体。其设计与性能直接关系到航天器的任务成败。 1. 通信能力: 这是天线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功能。航天器需要通过天线与地面控制中心进行实时通信,接收指令、传输遥测数据、发送科学探测结果。通信距离的不断拓展、数据传输速率的不断提升,都对天线的设计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无论是近地轨道卫星的短距离通信,还是深空探测器跨越数亿公里的远距离通信,都需要不同类型、不同性能的天线来胜任。 2. 导航与定位: 许多航天器依靠自身携带的导航单元,接收来自导航卫星(如北斗)的信号,以实现高精度的轨道确定和姿态测量。这些导航单元同样依赖高灵敏度、抗干扰能力强的天线。 3. 遥感与科学探测: 许多科学探测载荷,如雷达、微波辐射计、射电望远镜等,本质上也是一种特殊的天线系统。它们用于接收来自地球表面、行星、甚至宇宙深处的微弱信号,从而揭示物质构成、物理过程等科学奥秘。这些天线的设计往往更加复杂,需要极高的指向精度、极低的噪声系数以及优异的宽带性能。 4. 电子对抗与信息对抗: 在某些军事航天应用中,天线还扮演着电子对抗的角色,需要具备信号的探测、识别、干扰甚至欺骗能力。 三、 中国航天器天线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关键节点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一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也是一部技术不断攀升的创新史。在天线工程领域,我们经历了从模仿到超越的辉煌历程。 1. 初创时期(20世纪50-70年代): 在这一时期,中国航天事业刚刚起步。早期的航天器天线设计主要借鉴了当时国际上成熟的技术,以单极天线、偶极天线等简单形式为主,主要满足基本的通信需求。例如,早期的人造卫星主要采用了全向性较好的天线,以确保在不同姿态下都能与地面建立联系。尽管技术相对简单,但这些天线为中国航天器成功进入太空奠定了基础。 2. 技术积累与初步突破(20世纪80-90年代): 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整体进步,航天器天线设计也开始向更复杂、更高性能的方向发展。这一时期,波束赋形技术、阵列天线技术开始被引入和研究。高增益、定向性强的抛物面天线被广泛应用于通信卫星,以提高通信距离和数据传输效率。同时,中国开始研制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线产品,为后续的大型项目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例如,东方红系列通信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商用通信卫星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其天线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得到了充分验证。 3. 跨越式发展与系统化创新(21世纪初至今): 进入新世纪,中国航天事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系统、深空探测等一系列重大专项的实施,对天线技术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 载人航天工程: 神舟系列飞船和天宫空间站对通信的实时性、可靠性要求极高。这促使了相控阵天线、高增益定向天线等技术的应用,以确保天地之间的稳定通信。例如,在空间站对接过程中,需要精确的导航通信,这对天线的指向精度和稳定性提出了近乎极致的要求。 探月工程: “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特别是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对深空通信提出了巨大挑战。为了克服月球对信号的遮挡以及长距离传输的衰减,中国科学家采用了深空网络和高增益天线相结合的方案,并开发了具有特殊结构和高指向精度的天线。 北斗导航系统: 北斗系统作为全球领先的导航定位系统,其星载天线和地面接收天线的设计至关重要。星载天线需要具备高效率、低功耗、抗干扰等特点,以确保卫星能够精确地广播导航信号。地面接收天线则需要高灵敏度和良好的抗杂波能力,以准确地接收卫星信号。 深空探测: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深空探测迈出了重要一步。远距离、高数据率的通信需求,迫使我们不断突破天线技术的极限,例如采用大口径、高增益的馈电天线,以及研制更加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 四、 核心技术与设计难点 航天器天线的设计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跨越物理、材料、电子、机械、控制等多个学科领域。其核心技术与设计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高增益与宽带特性: 随着通信距离的增加和数据量的增大,对天线增益的要求越来越高。高增益通常意味着天线具有窄波束和高指向性。然而,窄波束要求精确的指向控制,同时也限制了通信的覆盖范围。在追求高增益的同时,如何保持宽带特性,即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都能保持良好的性能,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 轻量化与小型化: 航天器的发射成本与重量密切相关,因此天线必须尽可能轻量化和小型化,同时又要保证足够的机械强度和性能。复合材料、仿生结构、集成化设计等技术在这一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例如,折叠天线、充气天线等技术,在保证展开后足够大的口径的同时,又能实现高效的收纳。 3. 高指向精度与稳定性: 对于需要精确对准目标的天线,如定向天线、相控阵天线等,其指向精度和稳定性至关重要。这需要精密机械设计、高精度伺服系统以及先进的姿态控制算法。即使是微小的角度偏差,在遥远的深空中也可能导致通信中断。 4. 极端环境适应性: 航天器运行在太空,面临着真空、强辐射、极端温差、微重力等恶劣环境。天线材料必须能够承受这些考验,其结构设计也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确保在整个任务周期内都能可靠工作。例如,材料的抗辐照性、热稳定性、以及在真空中的释气性等都需要进行严格评估。 5. 电磁兼容性(EMC): 航天器上集成了大量的电子设备,它们之间可能会产生电磁干扰。天线作为电磁波的辐射和接收单元,必须保证良好的电磁兼容性,不干扰其他设备,同时也要避免被其他设备干扰,确保通信的纯净性。 6. 智能与自主化: 随着航天器任务的复杂化和自主化程度的提高,天线系统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智能和自主能力。例如,自适应波束赋形、故障诊断与自愈、自动跟踪等技术,能够进一步提升天线的性能和可靠性。 五、 前沿技术与未来展望 中国航天器天线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和创新的前沿。未来的发展将更加注重智能化、集成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化。 1. 先进的阵列天线技术: 相控阵天线、有源相控阵天线(AESA)和无源相控阵天线(PESA)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它们能够实现快速、灵活的波束扫描,适应复杂的通信环境,并具备多功能集成能力。未来,二维、三维阵列天线以及电磁超材料天线的设计与应用将成为研究热点。 2. 智能天线与自适应系统: 结合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智能天线能够实时感知环境变化,动态调整波束方向和形状,优化信号接收,提高通信效率和抗干扰能力。自适应波束赋形技术将使天线能够主动规避干扰源,并最大化信号强度。 3. 柔性与可重构天线: 柔性天线材料和可重构天线结构的设计,能够使天线在不同的任务需求下改变其形状和工作模式,提高其适应性和通用性。这对于多任务、变轨的航天器尤为重要。 4. 高频段与太赫兹通信: 随着对数据传输速率需求的不断增加,未来航天器通信将向更高频段(如毫米波、太赫兹频段)发展。这需要新型的材料、器件和设计技术来克服高频段的传输损耗和技术挑战。 5. 天线与结构一体化设计: 将天线功能集成到航天器结构本身,实现“天线即结构”的设计理念,可以进一步减小重量,提高集成度,并优化整体性能。例如,将天线集成到太阳能电池板、船体表面等。 6. 深空通信与量子通信的探索: 随着中国深空探测任务的不断深入,对超远距离、超低信噪比通信的需求将持续存在,这将推动更高增益、更先进信号处理技术的研发。同时,量子通信等颠覆性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前景也值得探索。 六、 结语 中国航天器天线工程设计技术,是一部由无数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们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的辉煌篇章。它不仅承载着连接天地、探索宇宙的使命,更体现了中国在国家战略高技术领域日益增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从初生的萌芽到如今的参天大树,中国航天器天线技术的发展轨迹,是国家实力提升的生动写照。 本书希望通过对中国航天器天线发展历程、核心技术以及未来前沿的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让更多人了解这项关键技术的重要意义,感受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并激发更多有志之士投身于航天科技的伟大事业。星辰大海,征途不止,中国航天器天线技术,必将继续乘风破浪,书写更加辉煌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的科技爱好者而言,无疑是一场知识的盛宴。《航天器天线工程设计技术》以其宏大的视角和精深的理论,展现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特别是关键工程技术上的实力。我被书中关于天线在通信、导航、遥感、空间科学等各个领域的应用所吸引,每一个应用都代表着一个复杂而精密的工程系统。我了解到,为了满足不同任务的需求,天线的设计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包括频率、带宽、增益、极化、方向图、功率容量、以及环境适应性等等。书中对于这些参数的详细解读,让我得以窥见航天器天线工程设计的严谨与复杂。尤睿、高文军、吴春邦、李鸿斌等作者,他们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奉献了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著作,让我深刻理解到,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次腾飞,都离不开这些“国之重器”背后的技术支撑。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一个对科技前沿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来说,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航天工程奥秘的大门。我一直对航天器上的那些“小装置”是如何工作的感到好奇,而《航天器天线工程设计技术》则详细地解答了我的疑问,并且远超我的预期。书中不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天线的工作原理,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艰辛与辉煌。我被书中关于天线布局、馈电网络设计、以及与航天器整体结构集成等方面的论述所吸引。一个看似简单的天线,背后却隐藏着如此多的工程考量,例如如何避免天线与航天器本体的遮挡,如何实现最优的信号传输路径,以及如何减少对航天器其他系统的电磁干扰。读到书中关于无源互调、功率处理能力等方面的讨论时,我才意识到,天线的性能优化不仅仅是在理想状态下的理论计算,更是对实际工程中各种非线性效应和损耗的精细控制。尤睿、高文军、吴春邦、李鸿斌等专家,他们用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了中国航天科技的骨骼与血脉,让我对国家在尖端工程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部《航天器天线工程设计技术》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多方面的,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在航天领域,尤其是在关键技术攻关上的巨大投入和长足进步。我一直以来都对“国之重器”这个词有着特殊的感情,而这本书恰恰就揭示了支撑这些“重器”运行的幕后英雄——那些精密的工程设计。书中对航天器天线在不同轨道、不同任务场景下的需求分析,让我得以窥见航天任务的复杂性。无论是地球观测卫星需要高分辨率成像的天线,还是深空探测器需要远距离传输的超大增益天线,亦或是通信卫星需要覆盖广阔区域的相控阵天线,每一种设计都凝聚着对极限条件的挑战。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制造工艺等方面的详细介绍。例如,如何在极端温度变化下保持天线的形状和性能,如何减轻天线的重量以节省发射成本,以及如何确保天线在复杂的应力环境下不会失效,这些都是我之前从未想象过的工程难题。尤睿、高文军、吴春邦、李鸿斌等作者的署名,更是让我感受到了这是一部由一群在各自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共同完成的力作,他们的经验和见解无疑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

拿到《航天器天线工程设计技术》这本书,我第一感觉就是它承载着国家重托,是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见证。作为一名业余的科学爱好者,我尝试着去理解书中的那些精密计算和设计原理。书中对于天线性能指标的详细阐述,让我明白了每一个参数背后都凝结着工程师的智慧和心血。例如,对于“口径效率”、“交叉极化”等概念的解读,让我意识到天线设计绝非简单的形状叠加,而是对电磁波特性极其深刻的理解和精准的控制。书中也提到了天线在轨部署、维护以及故障诊断等方面的挑战,这些都远远超出了我的日常认知,让我看到了航天工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尤其是书中关于天线在面对太空碎片、太阳风暴等突发情况下的生存能力和鲁棒性设计,让我对航天器的可靠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尤睿、高文军、吴春邦、李鸿斌等作者,他们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卓越的工程能力,为我们展示了中国航天科技的实力,让我对国家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评分

《航天器天线工程设计技术》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国之重器”。它的内容深度和广度,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特别是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上的巨大进步。作为一名对工程设计充满兴趣的爱好者,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天线在各种复杂工况下的仿真分析和优化设计部分。从电磁仿真软件的应用,到计算流体力学对天线结构进行热分析,再到结构动力学对天线进行振动和冲击分析,书中展现了现代工程设计中高度集成化、精细化的技术手段。我了解到,一个航天器天线的成功设计,需要经历无数次的理论计算、仿真验证和原型测试,这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挑战的过程。书中对不同频率段天线的设计特点,如微波、毫米波等,以及它们在特定任务中的应用,也让我大开眼界。例如,高频段天线虽然传输带宽更大,但对材料损耗和加工精度要求极高,这需要设计者们在材料科学和精密制造方面有深厚的积累。尤睿、高文军、吴春邦、李鸿斌等专家,他们的文字仿佛是凝聚了数十年经验的结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让我对工程设计的严谨性和创新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读完《航天器天线工程设计技术》,我最大的体会是中国在航天领域,尤其是在核心技术上的自主创新能力已经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高度。作为一名对工程技术感兴趣的读者,我被书中关于天线罩设计、雷达吸波材料应用等方面的论述所吸引。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部分,却对天线的性能和航天器的隐身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书中还探讨了天线在空间态势感知、目标识别等领域的应用,这让我看到了航天技术在军事和民用领域的广泛前景。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天线可靠性设计和寿命预测的章节,这让我了解到,航天器在太空中的工作条件异常严酷,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任务失败。尤睿、高文军、吴春邦、李鸿斌等专家,他们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为我们勾勒出了中国航天器天线工程设计的全景图,让我对国家的科技实力有了更清晰、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气势非凡,书名“国之重器出版工程”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再冠以“航天器天线工程设计技术”,瞬间勾勒出中国在航天领域尖端科技的宏伟蓝图。拿到这本厚重的著作,首先感受到的是其分量,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沉甸甸,更是知识上的厚重感。作为一名对航天事业充满好奇和敬意的普通读者,我尝试着去理解书中那些精深的理论和复杂的设计。虽然我并非航天领域的专业人士,但书中开篇对于航天器天线在整个任务链条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的阐述,让我豁然开朗。它不仅仅是通讯的桥梁,更是信息获取、数据传输、甚至引导导航的生命线。书中对不同类型航天器天线,如定向天线、全向天线、相控阵天线等的介绍,从原理到应用场景,都展现了设计者们的深邃思考。特别是关于天线在真空、高低温、辐射等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设计,以及如何平衡性能、重量、体积和成本,这些都是我之前从未深入思考过的挑战。尤睿、高文军、吴春邦、李鸿斌等专家学者,他们如同在科学的星辰大海中 navigates 的领航者,用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描绘了航天器天线工程设计的壮丽画卷。尽管我只能领略到冰山一角,但那种对国家核心技术突破的自豪感,以及对科学家们卓越智慧的由衷钦佩,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评分

初次翻阅《航天器天线工程设计技术》,我便被其严谨的学术风格和详实的论述所吸引。这本书不仅仅是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凝聚了无数心血和智慧的航天科技百科全书。作为一名对基础科学充满探索欲的读者,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天线基本原理的讲解。从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到天线的辐射特性、接收特性,作者们用清晰的语言和严谨的数学公式,将复杂的物理现象一一剖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天线效率、增益、方向性等关键参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参数的优化,直接关系到航天器能否有效地与地面进行信息交换,甚至影响到整个任务的成败。书中对不同天线结构,如偶极子天线、喇叭天线、螺旋天线等的设计理念和实现方式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并结合了大量的工程实例,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读到关于电磁兼容性设计的部分,我才真正意识到,航天器天线的设计远不止于自身的性能,还要考虑与其他电子设备的相互干扰,以及如何抵御外部电磁环境的影响。这种全局观和细节控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充分体现了工程技术人员的卓越功力。阅读的过程,仿佛是一次精神的远足,穿越了物理学的深邃,抵达了工程实践的边疆,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

《航天器天线工程设计技术》这本书,就像一本厚重的史诗,记录着中国航天人攀登科技高峰的艰辛与辉煌。作为一名对科学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被书中关于天线在极轨卫星、地球同步卫星、以及深空探测器等不同任务平台上的应用案例所深深吸引。每一个案例的背后,都凝聚着设计者们对任务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对工程实现的极致追求。我了解到,为了实现远距离通信,深空探测器需要极其精密的定向天线,并且要克服信号衰减和传输延迟等问题,这需要何等的智慧和毅力。书中还探讨了天线在空间科学探测、遥感成像等方面的应用,让我看到了航天技术在推动人类认知边界方面的重要作用。尤睿、高文军、吴春邦、李鸿斌等专家,他们用严谨的学术语言和丰富的工程实践,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航天科技核心竞争力的窗口,让我对国家的未来充满期待。

评分

《航天器天线工程设计技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所展现出的中国航天工程的深度和广度。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穿越遥远宇宙的信号是如何产生的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则为我揭开了其中的一部分神秘面纱。书中对于天线馈电网络的设计,以及如何实现高效的功率传输,让我看到了电子工程与电磁场理论的完美结合。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自适应天线和智能天线的研究方向感到兴奋,这预示着未来航天器天线将具备更强的自主性和适应性,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太空环境。书中也详细介绍了天线材料的特性,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材料,这让我联想到材料科学在航天工程中的关键作用。尤睿、高文军、吴春邦、李鸿斌等专家,他们用精炼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知识的盛宴,让我深刻理解到,每一个伟大的航天成就背后,都离不开无数默默付出的工程师和科学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