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航天器結構與機構 柴洪友 高峰

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航天器結構與機構 柴洪友 高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柴洪友 高峰 著
圖書標籤:
  • 航天器結構
  • 航天工程
  • 機械工程
  • 結構力學
  • 機構學
  • 柴洪友
  • 高峰
  • 國之重器
  • 專業教材
  • 高等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京群洲文化專營店
齣版社: 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8256148
商品編碼:29358288521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8-05-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航天器結構與機構

定價:119.00元

作者:柴洪友 高峰

齣版社: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6825614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1.展現瞭我國空間科學技術的眾多原創性科研成果。2.反映“互聯網 ”與航天技術的融閤發展。3.體現我國空間探索和空間應用的科技創新能力。4.叢書由葉培建院士領銜,孫傢棟、閔桂榮、王希季三位院士聯袂推薦。5.力圖為研究和設計的人員提供新的設計思路和方法。

內容提要


本書主要介紹航天器結構與機構的設計與驗證,包括設計與驗證的基礎知識及産品研製過程中的經驗總結。全書共14章,分為3大部分,*部分為航天器結構與機構設計的基礎理論與共性知識,包括緒論、環境與載荷、結構材料。第二部分為航天器結構設計與驗證,包括航天器結構設計、航天器承力結構設計、航天器功能結構設計、航天器結構仿真與析、航天器結構試驗。第三部分為航天器機構設計,包括航天器機構設計、連接分離機構設計、展開機構設計、太陽翼結構與機構設計、航天器機構仿真分析、航天器機構試驗。

目錄


第 一部分 航天器結構與機構設計的基礎理論與共性知識

第 1章 緒論 003

1.1 航天器結構與機構的基本概念 004

1.1.1 航天器結構的基本概念 004

1.1.2 航天器機構的基本概念 005

1.2 航天器結構與機構的功能 006

1.2.1 航天器結構的功能 006

1.2.2 航天器機構的功能 007

1.3 航天器結構與機構的類型 009

1.3.1 航天器結構的類型 009

1.3.2 航天器機構的類型 012

1.4 航天器結構與機構的研製 014

第 2章 環境與載荷 016

2.1 概述 017

2.2 環境 018

2.2.1 地麵環境 018

2.2.2 發射環境 021

2.2.3 再入環境 023

2.2.4 近地空間環境 024

2.2.5 深空探測環境 028

2.3 載荷條件 030

2.3.1 載荷類型 030

2.3.2 載荷來源 032

2.4 載荷分析 036

2.4.1 概述 036

2.4.2 靜態載荷分析 038

2.4.3 正弦振動載荷分析 041

2.4.4 振動載荷分析 042

2.4.5 噪聲載荷分析 044

2.4.6 衝擊載荷分析 046

第3章 結構材料 048

3.1 概述 049

3.2 結構材料的性能要求 050

3.2.1 基本性能要求 050

3.2.2 地麵環境適應性要求 051

3.2.3 空間環境適應性要求 052

3.2.4 特殊工作環境適應性要求 054

3.3 結構材料的選擇 055

3.3.1 材料選擇原則 056

3.3.2 選材的分析方法 057

3.3.3 材料性能指數 058

3.3.4 對材料的性能評估 060

3.4 常用材料的應用 062

3.4.1 金屬材料 062

3.4.2 復閤材料 064

3.4.3 膠黏劑 064

3.5 新材料的應用 066

3.5.1 鎂鋰閤金 066

3.5.2 金屬基復閤材料 066

3.5.3 碳縴維增強碳化矽陶瓷基復閤材料 067

3.5.4 形狀記憶閤金 067

3.5.5 可剛化材料 067

3.5.6 功能復閤材料 068

第二部分 航天器結構設計與驗證

第4章 航天器結構設計 071

4.1 航天器結構設計特點和原則 072

4.1.1 結構設計的特點 073

4.1.2 結構設計的原則 074

4.2 航天器結構設計技術要求 077

4.2.1 理解技術要求 077

4.2.2 功能要求 078

4.2.3 性能要求 079

4.2.4 約束條件 080

4.3 航天器結構研製流程 081

4.3.1 研製階段劃分 081

4.3.2 技術成熟度劃分 082

4.3.3 典型航天器的結構研製流程 083

4.4 航天器結構的方案設計 088

4.4.1 結構構型設計 088

4.4.2 結構方案設計內容 090

4.5 航天器結構的詳細設計 092

4.5.1 結構詳細設計內容 092

4.5.2 結構詳細設計規範 094

4.6 航天器結構設計的驗證 098

4.6.1 驗證定義 098

4.6.2 驗證目的 099

4.6.3 驗證方法 100

4.6.4 試驗驗證的責任 101

4.6 .5 主動與被動驗證 102

4.6.6 提高驗證效費比 102

第5章 航天器承力結構設計 107

5.1 闆式結構 108

5.1.1 概述 108

5.1.2 蜂窩夾層闆的結構特性及錶徵 108

5.1.3 蜂窩夾層闆的設計要求 112

5.1.4 蜂窩夾層闆的常用材料及規格 113

5.1.5 蜂窩夾層闆結構設計 115

5.1.6 蜂窩夾層闆的連接設計 118

5.1.7 闆式框架結構的設計 125

5.1.8 闆式結構技術發展 129

5.2 杆係結構 131

5.2.1 概述 131

5.2.2 功能 132

5.2.3 設計要求 133

5.2.4 杆係結構的基本形式 134

5.2.5 杆係結構的設計 134

5.2.6 杆係結構的優化 141

5.2.7 杆係結構的應用 144

5.3 承力筒結構 149

5.3.1 承力筒結構的功能及特點 149

5.3.2 承力筒構型 150

5.3.3 強度設計 152

5.3.4 剛度設計 154

5.3.5 接口設計 154

5.3.6 筒體設計 155

5.3.7 框設計 157

5.3.8 連接設計 160

5.3.9 承力筒分析 162

5.3.10 承力筒結構技術發展 165

第6章 航天器功能結構設計 167

6.1 密封結構 168

6.1.1 概述 168

6.1.2 密封艙結構功能及形式 169

6.1.3 殼體結構設計與分析 171

6.1.4 密封接口設計 177

6.1.5 密封結構驗證試驗 184

6.1.6 密封結構技術發展 185

6.2 防熱結構 187

6.2.1 概述 187

6.2.2 輻射防熱結構 189

6.2.3 燒蝕防熱結構 194

6.2.4 防熱結構試驗驗證 198

6.2.5 防熱結構的技術發展 202

6.3 高穩結構 203

6.3.1 概述 203

6.3.2 結構穩定性影響因素 204

6.3.3 高穩結構設計指標 205

6.3.4 高穩結構設計 206

6.3.5 高穩結構分析 209

6.3.6 高穩結構試驗驗證 213

第7章 航天器結構仿真分析 217

7.1 概述 218

7.2 結構分析模型的建立 219

7.2.1 結構理想化 219

7.2.2 有限元模型建立 220

7.2.3 有限元模型檢驗 222

7.3 結構靜力分析 225

7.3.1 基本方程 226

7.3.2 建模要求 227

7.3.3 分析內容 229

7.3.4 結果評價 229

7.4 模態分析 231

7.4.1 基本方程 232

7.4.2 建模要求 233

7.4.3 分析內容 233

7.4.4 結果評價 234

7.5 正弦振動分析 235

7.5.1 基本方程 235

7.5.2 建模要求 237

7.5.3 分析內容 238

7.5.4 結果評價 238

7.6 振動分析 240

7.6.1 基本方程 240

7.6.2 簡化分析 241

7.6.3 模型要求 242

7.6.4 結果評價 242

7.7 噪聲響應分析 244

7.7.1 有限元/邊界元法 244

7.7.2 統計能量法 245

7.7.3 方法比較 247

7.8 航天器結構分析實例 249

第8章 航天器結構試驗 254

8.1 概述 255

8.2 結構試驗要求 256

8.2.1 試驗一般要求 256

8.2.2 試驗程序 259

8.2.3 試驗件閤格判據 260

8.3 試驗質量控製 262

8.4 靜力試驗 265

8.4.1 試驗目的 265

8.4.2 邊界條件 266

8.4.3 加載方式 266

8.4.4 載荷工況 268

8.4.5 試驗預示分析 268

8.4.6 試驗結果評估 269

8.5 正弦振動試驗 271

8.5.1 試驗目的 271

8.5.2 試驗件狀態 272

8.5.3 試驗邊界 272

8.5.4 試驗條件 272

8.5.5 試驗控製 273

8.5.6 試驗結果評價 275

8.6 衛星結構試驗驗證實例 276

第三部分 航天器機構設計與驗證

第9章 航天器機構設計 281

9.1 航天器機構設計的特點和原則 282

9.1.1 航天器機構設計特點 282

9.1.2 航天器機構設計原則 283

9.2 航天器機構設計的技術要求 285

9.2.1 航天器總體要求 285

9.2.2 功能及性能要求 287

9.2.3 電氣與電子設計要求 289

9.2.4 材料與工藝要求 289

9.2.5 空間環境防護設計要求 289

9.2.6 力/力矩裕度設計要求 290

9.3 航天器機構的潤滑設計 294

9.3.1 潤滑設計的要求 295

9.3.2 固體潤滑設計 296

9.3.3 液體潤滑設計 297

9.4 航天器機構設計流程 298

9.4.1 全過程設計流程 298

9.4.2 設計階段及設計活動描述 298

第 10章 連接分離機構設計 301

10.1 概述 302

10.2 連接與分離機構設計 304

10.2.1 連接機構設計 304

10.2.2 分離機構設計 305

10.2.3 火工裝置的使用 305

10.3 連接與分離裝置 306

10.3.1 火工裝置 306

10.3.2 非火工裝置 317

10.4 連接與分離機構分析 322

10.4.1 連接的預緊力分析 322

10.4.2 分離運動分析 324

10.5 連接與分離機構係統典型應用 326

10.5.1 部件連接與分離機構 326

10.5.2 艙段連接與分離機構 328

10.5.3 星箭連接與分離機構 330

10.6 在軌服務對接與分離機構 334

10.6.1 基本概念 334

10.6.2 在軌服務對接與分離機構設計 335

10.6.3 在軌服務對接與分離機構設計實例 336

第 11章 展開機構設計 340

11.1 概述 341

11.2 展開機構的分類與組成 342

11.2.1 展開機構分類 342

11.2.2 展開機構的組成 347

11.3 展開機構設計 348

11.3.1 展開力矩(力) 裕度 348

11.3.2 展開過程的控製 349

11.3.3 展開位置或形狀的鎖定 349

11.3.4 收攏功能的設計 349

11.3.5 展定時的衝擊載荷 350

11.3.6 機構中結構件的剛度 351

11.3.7 展開位置的測定 352

11.3.8 展開運動的分析 352

11.4 典型鎖定鉸鏈 353

11.4.1 凸輪式鎖定鉸鏈 353

11.4.2 插銷式鎖定鉸鏈 354

11.4.3 精密鎖定裝置 356

11.5 典型展開機構 360

11.5.1 摺鉸式展開機構 360

11.5.2 構架式展開機構 364

11.5.3 背架式展開機構 370

11.5.4 套筒式展開機構 373

11.6 新型展開機構 376

11.6.1 新型展開機構概述 376

11.6.2 基於形狀記憶材料的展開機構 376

11.7 展開機構的發展趨勢 379

第 12章 太陽翼結構與機構設計 383

12.1 概述 384

12.2 産品組成 389

12.3 太陽翼結構 393

12.3.1 支撐結構 393

12.3.2 連接結構 397

12.4 太陽翼機構 399

12.4.1 壓緊釋放機構 400

12.4.2 展定機構 403

12.4.3 展開聯動機構 413

12.4.4 展開緩衝機構 415

12.4.5 展開時序控製 417

12.5 太陽翼結構與機構的試驗驗證 423

12.5.1 部件級試驗 423

12.5.2 整翼級試驗 428

12.6 新型太陽翼結構與機構 430

第 13章 航天器機構仿真分析 433

13.1 概述 434

13.2 機構仿真分析的目的與要求 436

13.2.1 機構運動學仿真分析 436

13.2.2 機構動力學仿真分析 437

13.2.3 機電一體化仿真分析 438

13.3 機構仿真分析方法 440

13.3.1 概述 440

13.3.2 機構運動學分析方法 442

13.3.3 機構動力學分析方法 444

13.3.4 機電一體化仿真分析方法 447

13.4 機構仿真分析實例 451

13.4.1 太陽翼展開過程分析 451

13.4.2 伺服跟蹤機構分析 452

13.5 機構仿真分析技術發展方嚮 455

第 14章 航天器機構試驗 457

14.1 緒論 458

14.2 機構試驗矩陣 460

14.2.1 試驗方案 461

14.2.2 試驗矩陣 461

14.2.3 試驗設備和工裝 463

14.3 功能和性能試驗 464

14.3.1 機構狀態檢查 465

14.3.2 典型功能和性能試驗矩陣 466

14.3.3 典型機構的功能和性能試驗 468

14.4 展開試驗 471

14.4.1 展開試驗的目的 471

14.4.2 重力補償的方法 472

14.4.3 典型展開試驗 476

14.5 環境試驗 479

14.5.1 環境試驗設計 480

14.5.2 力學環境試驗 481

14.5.3 熱環境試驗 484

參考文獻 486

索引 491

作者介紹


柴洪友,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現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體部結構與機構專業總工程師,享受特殊津貼。長期從事航天器結構與機構的設計與驗證工作。全國“五一勞動奬章”獲得者,國傢國防科技工業有突齣貢獻中青年專傢。高峰,研究員,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固體力學專業,現任職於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體部,主要從事航天器結構設計與驗證工作,主要研究方嚮為復閤材料力學與復閤材料。

文摘


序言



《航天器結構與機構》 一、 概述 本書係統闡述瞭航天器結構與機構領域的核心理論、關鍵技術以及工程實踐。內容涵蓋航天器結構的分類、設計原則、材料選擇、強度分析、動力學特性、機構學的基本概念、航天器機構的設計、分析與驗證,以及與結構和機構相關的可靠性、熱設計、製造工藝和地麵測試等重要方麵。本書旨在為航天器研發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科研人員以及相關專業的學生提供全麵、深入的理論指導和實踐參考,推動我國航天事業的持續發展。 二、 核心內容詳解 (一) 航天器結構 1. 航天器結構基本概念與分類: 功能與要求: 深入分析航天器結構在承受發射載荷、在軌運行環境、保護有效載荷、集成所有子係統等方麵的關鍵功能。詳細闡述結構設計需要滿足的靜強度、剛度、穩定性、疲勞壽命、減振降噪、熱穩定性、防護性、可維護性、經濟性等一係列苛刻要求。 結構類型: 詳細介紹按不同標準劃分的航天器結構類型,包括: 按空間形態: 柱殼式、箱式、桁架式、異形結構等,並分析其適用場景和優缺點。 按承載特性: 殼體結構、梁式結構、闆式結構、復閤結構等,及其在航天器中的典型應用。 按功能劃分: 整體結構、艙段結構、分離機構連接結構、支承結構、安裝結構等。 按製造工藝: 整體成型結構、裝配式結構、輕質化結構(如蜂窩闆、泡沫金屬等)等。 結構載荷分析: 詳述航天器在設計、製造、發射、在軌運行等各個階段所承受的典型載荷,包括: 發射載荷: 氣動載荷(靜壓、陣風)、振動載荷(隨機振動、掃頻振動、衝擊)、加速度載荷、聲載荷等。 在軌載荷: 熱載荷(溫差、熱脹冷縮)、軌道力矩、推力載荷、姿態控製力矩、分離載荷、對接載荷等。 地麵載荷: 裝配、運輸、測試等過程中的載荷。 2. 航天器結構設計原則與方法: 輕量化設計: 這是航天器結構設計的核心目標之一。本書將詳細探討實現輕量化的各種策略,包括: 材料選擇: 介紹高性能輕質材料(如鋁閤金、鈦閤金、鎂閤金、復閤材料、陶瓷基復閤材料等)的特性、優勢及應用領域。 結構優化: 運用拓撲優化、形狀優化、尺寸優化等方法,在滿足強度和剛度要求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減小結構質量。 先進結構形式: 介紹如仿生結構、桁架結構、點支撐結構等能夠提高比強度和比剛度的高效結構形式。 強度與剛度分析: 靜強度與剛度: 講解應力、應變、許用應力、安全裕度等基本概念,以及如何進行靜強度和剛度校核。 穩定性分析: 重點介紹薄殼結構、細長杆件等在受壓時的失穩現象,以及Buckling(屈麯)分析方法。 疲勞分析: 闡述在周期性載荷作用下的疲勞損傷,介紹疲勞壽命的估算方法。 動力學特性分析: 固有頻率與模態分析: 詳細講解模態分析的理論基礎,如何通過有限元方法計算航天器的固有頻率和振動模式,以及其在避免共振、優化結構剛度等方麵的意義。 振動分析: 介紹隨機振動、掃頻振動等響應分析方法,以及如何評估結構在振動環境下的性能。 減振與隔振: 探討通過優化結構設計、增加阻尼材料、采用隔振器等手段來降低結構振動和衝擊傳遞。 熱設計與結構: 探討熱載荷對結構性能的影響,以及如何在結構設計中考慮熱穩定性、熱膨脹匹配、溫差引起的應力等問題。介紹熱控材料和散熱結構的設計。 可靠性與安全性: 設計可靠性: 強調“容錯性”和“冗餘設計”的理念。 材料可靠性: 關注材料在極端環境下的性能衰減。 製造可靠性: 強調工藝控製和質量保證。 安全性分析: 評估結構失效的可能性及其後果。 3. 航天器結構材料與製造工藝: 高性能材料: 詳細介紹各類高強度、高比模量、耐高溫、耐低溫、抗輻射的航天用金屬材料(如鋁閤金、鈦閤金、高溫閤金)、非金屬材料(如聚閤物復閤材料、陶瓷基復閤材料)的性能特點、工藝方法和應用實例。 先進製造技術: 重點介紹3D打印(增材製造)、精密鑄造、精密鍛造、特種焊接(如電子束焊、激光焊)、錶麵處理(如陽極氧化、電鍍)、真空釺焊等在航天器結構製造中的應用,及其在實現復雜構型、提高材料性能、降低製造成本等方麵的優勢。 裝配與集成: 強調精密裝配技術、連接技術(如螺栓連接、鉚接、焊接)以及裝配精度對整體結構性能的影響。 (二) 航天器機構 1. 航天器機構基本概念與分類: 功能與要求: 闡述航天器機構在實現有效載荷的展開、姿態調整、軌道機動、能源供給、通信傳輸、采樣探測等功能中的關鍵作用。機構設計需要考慮動作精度、可靠性、響應速度、能量消耗、環境適應性(真空、低溫、輻射)等。 機構類型: 詳細介紹各種典型的航天器機構,包括: 展開機構: 如太陽帆闆展開機構、天綫展開機構、光學遙感器支撐展開機構、科學儀器展開機構等,重點介紹摺疊、驅動、鎖定、復位等關鍵技術。 指嚮與跟蹤機構: 如天綫指嚮機構、光學載荷指嚮機構、對接機構等,關注其定位精度、穩定性、響應速度。 分離機構: 如星箭分離機構、級間分離機構、有效載荷分離機構等,強調其可靠、精確、無碰撞的釋放特性。 調姿與軌道機動機構: 如推力器支架、推進劑輸送閥門、姿態控製執行機構等。 采樣與操作機構: 如機械臂、鑽探機構、采樣器等,涉及高精度運動控製和遠程操作。 傳動機構: 如齒輪傳動、蝸杆傳動、絲杠螺母傳動、繩索傳動等在航天器中的應用。 驅動與執行機構: 如電機、作動器(伺服機構)、電磁閥、形狀記憶閤金驅動器等。 定位與鎖定機構: 保證機構在指定位置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2. 航天器機構設計理論與方法: 機構學基本原理: 介紹連杆機構、凸輪機構、齒輪齒條機構、繩索傳動等基本機構的運動分析與綜閤方法。 動力學建模與仿真: 建立機構的動力學模型,進行運動學、動力學分析,預測其運動軌跡、速度、加速度,並評估載荷和功耗。 機構可靠性設計: 關注機構動作的可靠性、復位性能、冗餘設計、故障診斷與容錯控製。 驅動與控製: 詳細介紹電動機、伺服係統、控製器等在機構驅動中的作用,以及閉環控製、開環控製等控製策略。 潤滑與磨損: 闡述在真空、低溫等極端環境下,特殊潤滑劑的選擇和對機構磨損的影響。 熱效應分析: 分析機構在不同溫度下的尺寸變化、摩擦力變化以及對機構性能的影響。 空間環境適應性設計: 考慮機構在真空、低溫、高低溫循環、輻射、微重力等空間環境下的性能退化和失效風險。 機構的集成與優化: 考慮機構與整體結構、其他子係統的接口關係,進行整體性能優化。 3. 航天器機構的典型應用案例分析: 本書將選取若乾具有代錶性的航天器機構,如國際空間站的太陽帆闆展開機構、月球探測器的采樣機構、深空探測器的通信天綫展開機構等,進行深入的案例分析,闡述其設計思路、關鍵技術、遇到的挑戰以及解決方案。 (三) 結構與機構的協同設計與集成 1. 接口設計: 強調結構與機構之間的力學接口、空間接口、電氣接口、熱接口等的設計協調,確保集成後的整體性能。 2. 一體化設計: 探討如何將結構與機構的設計過程有機結閤,實現同步優化,避免設計衝突。 3. 地麵驗證與測試: 詳細介紹航天器結構和機構的地麵測試方法,包括: 結構測試: 靜態載荷試驗、模態試驗、振動試驗(隨機振動、掃頻振動、衝擊)、熱真空試驗等。 機構測試: 動作可靠性試驗、壽命試驗、精度測試、環境試驗(如高低溫、真空、輻射)、電磁兼容性試驗等。 集成測試: 對結構和機構集成後的整體性能進行驗證。 三、 創新性與實踐價值 本書不僅係統梳理瞭航天器結構與機構領域的經典理論和技術,更融入瞭近年來在材料科學、先進製造、仿真分析以及工程實踐方麵取得的新進展。通過大量的工程實例和案例分析,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緊密結閤,為讀者提供切實可行的設計思路和工程方法。 四、 適用讀者 本書適閤航天器結構設計師、機構設計師、工藝工程師、可靠性工程師、測試工程師、項目管理人員,以及從事航天器研發相關的科研院所研究人員、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如航空航天工程、機械工程、材料科學等)的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閱讀。 五、 結語 掌握航天器結構與機構的設計、分析與驗證技術,是成功研製高性能、高可靠性航天器的基石。本書的齣版,希望能為我國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貢獻一份力量,激勵更多有誌之士投身於探索浩瀚宇宙的偉大事業。

用戶評價

評分

收到《國之重器齣版工程》係列中的《航天器結構與機構》一書,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探索。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厚重感,不僅體現在物理重量上,更在於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開篇對航天器結構基礎理論的梳理。從材料的力學性能到構件的受力分析,一步步地鋪陳開來,讓人感覺思路清晰,邏輯性強。即使是對於初學者,也能在作者的引導下,逐步建立起對航天器結構的基本認知。 書中對各種典型航天器結構的介紹,讓我耳目一新。無論是衛星、飛船還是火箭,每一種航天器都有其獨特的結構設計理念和技術難點。作者通過豐富的圖例和詳細的講解,將這些復雜的結構以直觀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麵前。 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航天器在發射和在軌運行過程中所承受的極端環境的描寫。例如,發射過程中的巨大加速度和振動,以及在軌運行中的高低溫變化和空間輻射,這些都對航天器的結構提齣瞭嚴峻的考驗。作者對這些挑戰的分析,讓我對航天工程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體會。 在機構部分,作者對各種驅動、傳動、連接和分離機構的講解,更是讓我驚嘆不已。這些看似微小的部件,卻在航天器的任務執行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例如,太陽帆闆的展開機構、探測器的機械臂、以及載荷分離機構,每一個都充滿瞭巧妙的設計。 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機構的可靠性設計和故障排除策略的內容。在浩瀚的宇宙中,一旦發生故障,修復的難度可想而知。因此,如何通過精密的計算和充分的驗證來確保機構的可靠運行,是航天工程師們需要麵臨的重大課題。 作者在書中穿插的工程案例分析,極具啓發性。通過對實際航天器項目的設計思路、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的解讀,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理論知識在實際應用中的重要性。 這本書不僅僅是技術性的講解,更傳遞瞭一種追求卓越、嚴謹務實的工匠精神。我能夠感受到作者在撰寫過程中,對每一個細節的考量,對每一個概念的打磨,力求將最準確、最精煉的知識呈現給讀者。 對於像我這樣,對航天事業懷揣著強烈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座寶庫。它滿足瞭我對航天器結構和機構的好奇心,更激發瞭我對未來科技發展的憧憬。 總的來說,《航天器結構與機構》是一部極具價值的專業書籍。它不僅是我學習航天知識的重要參考,更是我探索航天奧秘的起點。我從中受益匪淺,也對中國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感到由衷的自豪。

評分

初次接觸《國之重器齣版工程》之《航天器結構與機構》一書,便被其深邃的專業性和嚴謹的科學態度所摺服。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讀物,更是一部展現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壯麗畫捲的生動載體。 我被書中對航天器“外形設計”與“內在結構”之間關係的深刻剖析所吸引。作者清晰地闡釋瞭外形設計是如何在滿足空氣動力學、熱控、以及載荷傳輸等需求的基礎上,進一步影響和決定瞭內部結構的布局和選型。這種多學科交叉的視角,讓我看到瞭航天器設計是一個高度協同的過程。 書中關於“結構動力學”部分的講解,讓我對航天器在各種動態載荷下的響應有瞭全新的認識。從振動模態分析到瞬態響應模擬,作者詳細介紹瞭如何通過數學模型和仿真手段,來預測和控製航天器在發射、機動等過程中可能齣現的結構共振等問題。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熱應力”和“熱失配”問題的探討。在太空中,溫差極大的環境對航天器的結構材料和連接方式提齣瞭極高的要求。作者通過列舉具體的工程實例,展示瞭如何通過材料選擇、結構優化以及熱控設計,來最大限度地減小熱應力對航天器結構完整性的影響。 在機構部分,我被“機構的可靠性與壽命設計”這一章節深深打動。航天器的機構必須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長時間、高頻率地工作,因此其可靠性和壽命是至關重要的考量因素。作者詳細闡述瞭失效模式分析、壽命預測以及冗餘設計等關鍵技術。 我對書中對“機構的材料選擇與製造工藝”的介紹非常感興趣。從高強度閤金到特種陶瓷,再到先進的復閤材料,每一種材料的選取都伴隨著對製造工藝的極緻追求。作者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展現瞭這些精密的製造過程,讓我感嘆於人類的智慧和創造力。 書中對“航天器對接機構”的詳細解析,讓我看到瞭精密工程的魅力。從微米級的對準精度到數噸級的接觸力控製,再到多重安全鎖定的設計,無不體現瞭工程技術的復雜性和重要性。 我從這本書中,不僅收獲瞭寶貴的航天知識,更感受到瞭一種工程師的嚴謹與擔當。每一段文字,都充滿瞭對科學的敬畏和對事業的熱忱。 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作者善於運用恰當的比喻和生動的語言,將枯燥的技術概念變得易於理解和記憶。閱讀過程,如同一場引人入勝的知識探索之旅。 總而言之,《航天器結構與機構》是一部集科學性、工程性和思想性於一體的力作。它以其卓越的品質,展現瞭中國航天科技的強大實力,也為我打開瞭探索宇宙奧秘的一扇更加寬廣的窗戶。

評分

當我拿到《國之重器齣版工程》之《航天器結構與機構》這本書時,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沉甸甸的科技分量。這本書仿佛是一座寶藏,裏麵蘊藏著中國航天事業背後無數的智慧結晶。 我尤其欣賞作者在介紹航天器結構設計時,將其與“人體骨骼”進行類比。這種生動的類比,讓我能夠快速地理解航天器結構的支撐、連接和保護等功能。作者更是將這種類比延伸到對不同航天器結構形式的細緻分析,比如桁架結構、殼體結構等,並闡述瞭它們各自的優缺點和適用場景。 書中關於“應力集中”和“疲勞設計”的章節,讓我對航天器結構設計的精細化有瞭更深的認識。作者通過詳細的圖示和計算公式,解釋瞭為什麼某些區域更容易發生應力集中,以及如何通過閤理的結構設計來避免材料的疲勞損傷,從而確保航天器的長期可靠性。 我非常關注書中關於“結構減振與抗衝擊設計”的論述。航天器在發射過程中會受到劇烈的振動和衝擊,這對其結構和內部設備都構成瞭巨大的威脅。作者詳細介紹瞭各種減振措施,如阻尼器、隔振器等,以及如何通過結構優化來提高航天器的抗衝擊能力。 在機構部分,我被“機構的傳動比與效率”的講解所吸引。任何一個機構的運動,都離不開精確的傳動。作者通過清晰的圖解和公式,闡述瞭不同傳動方式的原理、優缺點以及如何計算傳動比和效率,這對於理解機構的動力學行為至關重要。 我對書中關於“機構的耐久性測試與壽命評估”的介紹非常感興趣。航天器機構需要在太空環境中經曆漫長的工作周期,因此其耐久性是決定任務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作者詳細闡述瞭各種測試方法和評估標準,以確保機構能夠滿足設計壽命的要求。 書中對“航天器艙外活動機械臂”的詳盡介紹,讓我看到瞭工程技術的極緻應用。從精密的關節設計到靈活的運動控製,再到強大的負載能力,每一個細節都凝聚著工程師的匠心獨運。 我從這本書中,不僅學到瞭紮實的航天器結構與機構知識,更感受到瞭中國航天人勇於挑戰、精益求精的科學精神。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專業且富有條理,作者善於將復雜的工程概念,以邏輯清晰、循序漸進的方式呈現給讀者。 總而言之,《航天器結構與機構》是一部集科學性、工程性和思想性於一體的優秀著作,它以其深厚的專業底蘊和生動的工程實踐,為我打開瞭深入瞭解中國航天科技的絕佳窗口。

評分

拿到《國之重器齣版工程》係列中的《航天器結構與機構》這本書,首先吸引我的是其宏大的主題——“國之重器”,這本身就預示著這本書所包含內容的非同尋常。 我尤其喜歡作者在介紹航天器整體結構時,將其比作“骨架”和“皮膚”的類比。這種生動的比喻,讓即便對工程結構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迅速建立起直觀的認識。作者進一步闡述瞭“骨架”的支撐作用和“皮膚”的防護功能,以及兩者之間如何相互配閤,共同應對太空中的嚴苛環境。 書中對不同材料在航天器結構中的應用分析,讓我大開眼界。從傳統的鋁閤金、鈦閤金,到現代的復閤材料、陶瓷材料,每一種材料都有其獨特的優勢和應用場景。作者詳細解釋瞭這些材料在強度、剛度、耐高溫、抗輻射等方麵的性能錶現,以及它們如何被巧妙地集成到航天器的設計中。 我非常關注書中關於“載荷分析”的部分。航天器在飛行過程中會承受各種復雜的載荷,包括氣動力、慣性力、熱載荷以及機構運動産生的附加載荷等。作者對這些載荷的計算方法和對結構響應的分析,讓我理解瞭為什麼每一個結構件的設計都必須經過精密的計算和嚴格的驗證。 在機構部分,我被“動力學仿真”的章節深深吸引。航天器上的許多機構,如太陽翼展開、相機指嚮、機械臂運動等,都需要精確的動力學控製。作者通過介紹仿真技術,讓我看到瞭工程師們如何通過虛擬的實驗,來預測和優化機構的運動軌跡和穩定性,從而大大降低瞭實際測試的風險。 我對書中關於“機構的魯棒性設計”的探討非常感興趣。在太空環境中,由於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存在,機構的設計必須具備一定的“容錯能力”。作者闡述瞭如何通過冗餘設計、自適應控製等手段,來提高機構的可靠性和生存能力。 書中對經典航天器機構案例的剖析,為我提供瞭寶貴的實踐經驗。例如,對航天器對接機構的詳細講解,讓我瞭解到其設計的復雜性和技術難度,以及它在空間站建設等重大工程中的關鍵作用。 我從這本書中,不僅學到瞭關於航天器結構與機構的專業知識,更感受到瞭中國航天事業蓬勃發展的強大力量。每一個字、每一幅圖,都凝聚著中國航天人的智慧和汗水。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吸引人,既有科學的嚴謹,又不失生動活潑。我能夠從中感受到作者在知識傳播上的用心,力求讓讀者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掌握復雜的航天工程技術。 總而言之,《航天器結構與機構》是一部堪稱“國之重器”的著作。它以極其專業的視角,係統地展現瞭航天器結構與機構的設計、分析和製造過程,為我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中國航天科技的絕佳機會。

評分

收到《國之重器齣版工程》係列之《航天器結構與機構》,我立刻被它所蘊含的厚重曆史感和前沿科技感所吸引。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技術教科書,更是中國航天精神的生動寫照。 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開篇對航天器結構“基本承載形式”的分類與解析。從受壓、受拉、受彎、受扭到組閤受力,作者清晰地闡述瞭不同載荷下結構件的變形和應力分布特點,這為後續深入學習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書中關於“材料性能在極端環境下的變化”的討論,讓我對航天器設計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在太空的低溫環境下,材料的韌性會顯著下降,而在高溫環境中,材料的強度會隨之減弱。作者通過詳細的數據和圖錶,展示瞭如何根據不同的環境條件來選擇最閤適的材料。 我非常關注書中關於“結構強度與剛度校核”的部分。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公式計算,更是對航天器能否在各種應力環境下保持形變和不發生破壞的關鍵。作者通過生動的案例,展示瞭如何運用有限元分析等現代工程技術,來對結構進行精確的校核。 在機構部分,我被“機構的自由度和運動約束”的理論講解所吸引。從簡單的單自由度機構,到復雜的空間機構,作者循序漸進地講解瞭如何通過運動學和動力學方法,來描述和控製機構的運動。 我對書中關於“機構的動力學仿真與優化”的介紹非常感興趣。通過計算機模擬,工程師們能夠預見機構在實際運行中的錶現,並進行反復的優化,以達到最佳的性能和最高的效率。 書中對“航天器太陽翼展開機構”的剖析,讓我看到瞭工程設計的精妙之處。從最初的構思到最終的實現,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挑戰,但最終的成功,卻極大地拓展瞭航天器的能源獲取能力。 我從這本書中,不僅學到瞭航天器結構與機構的專業知識,更感受到瞭中國航天事業所展現齣的堅韌不拔、追求卓越的偉大精神。 這本書的語言錶達非常到位,作者善於將抽象的理論概念,通過具體的事例和生動的描述,轉化為讀者易於理解和吸收的知識。 總而言之,《航天器結構與機構》是一部極具分量的著作,它以其深厚的專業底蘊和生動的工程實踐,為我打開瞭通往中國航天科技殿堂的大門,讓我對這項偉大的事業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由衷的欽佩。

評分

當《國之重器齣版工程》中的《航天器結構與機構》這本書送到我手中時,我立刻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內涵所吸引。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航天器技術的工具書,更像是一扇通往中國航天發展脈絡的窗口。 我尤其贊賞作者在本書中對航天器結構“生命周期”的係統性闡述。從概念設計、詳細設計,到製造、測試、發射、在軌運行,再到退役,每一個階段都伴隨著對結構和機構的特殊要求和挑戰。作者的講解,讓我能夠完整地理解一個航天器從無到有,從設計到實現的整個過程。 書中對不同類型航天器結構的對比分析,是我非常感興趣的部分。比如,在設計衛星結構時,需要考慮的因素與設計載人飛船的乘員艙結構,在側重點上會有顯著的差異。作者通過列舉具體的結構形式和材料應用,讓我對這些差異有瞭清晰的認識。 我尤其被關於航天器“減重”設計的章節所吸引。在航天領域,每一剋重量都意味著巨大的成本和技術的挑戰。作者詳細介紹瞭各種輕量化設計的方法,例如仿生結構、復閤材料的應用以及先進的連接技術,這些都讓我大開眼界。 關於機構的動、靜特性分析,也是我仔細研讀的部分。航天器的機構需要具備極高的精度和穩定性,纔能完成復雜的任務。作者對這些理論的講解,讓我理解瞭為什麼一個微小的誤差都可能導緻任務失敗。 書中對“機構的集成與驗證”的描述,同樣讓我印象深刻。在實際工程中,單個機構的設計成功隻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將它們有效地集成在一起,並進行全麵的測試,以確保整體的可靠性。 我喜歡書中對一些關鍵機構的“設計故事”的分享。例如,在設計航天器對接機構時,需要考慮的接口的精度、接觸力的控製以及冗餘備份等。這些細節的描述,讓我感受到工程師們的智慧和對細節的極緻追求。 從書中,我不僅學習到瞭航天器結構與機構的專業知識,更體會到瞭中國航天人敢於創新、勇於突破的精神。書中字裏行間的嚴謹與務實,讓我對這群默默奉獻的“國之重器”們充滿瞭敬意。 對於想要深入瞭解航天工程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不可多得的寶藏。它係統地梳理瞭該領域的知識體係,並結閤瞭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全麵而深入的學習平颱。 總之,《航天器結構與機構》是一部集科學性、工程性、曆史性於一體的傑齣著作。它不僅為我打開瞭通往航天領域的大門,更讓我對這項偉大的事業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由衷的敬佩。

評分

終於收到瞭這套《國之重器齣版工程》係列中的《航天器結構與機構》!拿到手就感覺沉甸甸的,不是指重量,而是那種知識的分量。封麵設計大氣磅礴,與“國之重器”的主題相得益彰,讓人一看就心生敬意。 這本書的排版和印刷都相當精良,紙張的觸感很好,文字清晰,圖錶也一目瞭然,這對於一本技術性如此強的書籍來說,簡直是太重要瞭。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入航天器結構與機構這個概念時的清晰思路,從最基礎的力學原理齣發,層層遞進,將復雜的概念拆解得非常透徹。 剛翻開第一章,就被那些精密的結構圖和嚴謹的公式所吸引。雖然我對航天領域的瞭解還停留在科普層麵,但作者通過生動的語言和翔實的案例,讓我能夠逐步理解航天器是如何在極端環境下保持結構的完整性和功能的穩定性的。 尤其是關於材料選擇和強度分析的部分,讓我大開眼界。原來,在太空中,材料的選擇遠比在地麵上復雜得多,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溫度、輻射、真空以及微重力等。作者對這些因素的分析,讓我深刻體會到航天工程的精細化和高要求。 我對其中關於機構設計和運動控製的章節特彆感興趣。從簡單的對接機構到復雜的展開機構,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工程師們的智慧和汗水。書中的各種機構模型和工作原理的講解,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龐大的機械世界,感受著每一個齒輪、每一個連杆的精妙配閤。 閱讀過程中,我常常被書中的一些曆史案例所打動。例如,關於早期的航天器結構設計遇到的挑戰,以及如何通過不斷的技術革新來剋服這些睏難。這些真實的案例不僅增加瞭閱讀的趣味性,也讓我對航天事業的發展曆程有瞭更深的認識。 作者在高老師和柴老師的筆下,航天器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高大上”,而是變成瞭一個個有血有肉、有生命力的“鋼鐵戰士”。他們的敘述方式,既有科學的嚴謹,又不乏人文的關懷,讓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感受到瞭航天工程師們的執著與奉獻。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可靠性”和“冗餘設計”的討論。在航天領域,任何一個微小的失誤都可能導緻災難性的後果,因此,如何確保航天器的可靠性是重中之重。作者對這些方麵的詳細闡述,讓我對航天技術的嚴謹性有瞭全新的理解。 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部關於探索與創新的史詩。它讓我看到瞭人類如何剋服重重睏難,將夢想變為現實。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汲取新的養分,激發我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總而言之,《航天器結構與機構》是一本集科學性、知識性、思想性於一體的優秀著作。它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航天世界的大門,讓我對這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領域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裏,我還會反復閱讀,從中獲得更多的啓發和感悟。

評分

當我手中捧著《國之重器齣版工程》係列之《航天器結構與機構》這本書時,我立刻被它所散發齣的知識的厚重感和科技的嚴謹性所震撼。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技術講解,更是一部濃縮瞭中國航天智慧的百科全書。 我尤其欣賞作者在介紹航天器“受力分析”時,其嚴謹的數學建模和邏輯推理。作者將航天器抽象為一係列的力學模型,並詳細闡述瞭如何計算各種外力和內力,以及這些力如何作用於結構件。這讓我理解瞭,每一個結構的設計都離不開精準的力學計算,每一點的偏差都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 書中關於“材料的疲勞壽命評估”的章節,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在太空環境中,航天器結構會經曆無數次的應力循環,而材料的疲勞性能直接關係到航天器的使用壽命。作者詳細介紹瞭疲勞損傷的機理,以及如何通過科學的方法來預測和評估材料的疲勞壽命,這對於保障航天器的長期可靠運行至關重要。 我非常關注書中關於“結構的抗衝擊設計”的論述。無論是發射過程中的劇烈振動,還是著陸過程中的碰撞,都對航天器的結構提齣瞭嚴峻的挑戰。作者詳細介紹瞭各種抗衝擊設計技術,如吸能結構、緩衝裝置等,以及如何通過仿真和試驗來驗證其有效性。 在機構部分,我被“機構的運動學與動力學分析”所吸引。作者通過清晰的公式推導和圖示,詳細講解瞭如何描述機構的位置、速度、加速度以及力和力矩之間的關係。這為理解機構的運動特性和控製方法奠定瞭堅實的理論基礎。 我對書中關於“機構的集成與協同工作”的介紹非常感興趣。一個復雜的航天器,其機構數量眾多,它們之間需要緊密配閤,纔能完成預定的任務。作者闡述瞭如何對多個機構進行協同設計和仿真,以確保它們能夠無縫銜接,高效工作。 書中對“航天器分離機構”的詳盡講解,讓我看到瞭工程技術的精妙之處。從火箭助推器的分離,到探測器的探測器的著陸腿展開,每一個分離動作都必須精確、可靠,並且不能對主機構造成任何損害。 我從這本書中,不僅學到瞭航天器結構與機構的專業知識,更感受到中國航天人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和對工程質量的零容忍態度。 這本書的語言錶達非常專業且富有條理,作者善於將復雜的工程概念,以邏輯清晰、循序漸進的方式呈現給讀者。 總而言之,《航天器結構與機構》是一部集科學性、工程性和思想性於一體的力作,它以其深厚的專業底蘊和豐富的工程實踐,為我打開瞭深入瞭解中國航天科技的絕佳窗口,也讓我對這項偉大的事業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由衷的敬佩。

評分

當我初次翻閱《國之重器齣版工程》之《航天器結構與機構》這本著作時,我便被它所傳達齣的那種深厚的學術底蘊和宏大的國傢工程視野所深深吸引。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部記錄中國航天發展足跡的史詩。 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講解航天器結構時,對“設計裕度”的充分考量。在嚴苛的太空環境中,任何不可預見的因素都可能對航天器産生影響。作者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增加結構的設計裕度,來提高航天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確保其能夠應對各種突發狀況。 書中關於“振動與聲振耦閤分析”的章節,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航天器在發射過程中,不僅會受到結構振動,還會受到聲波的衝擊。作者詳細介紹瞭如何對這兩種耦閤效應進行仿真和分析,以確保航天器在發射過程中不會因為過度的振動和聲壓而損壞。 我非常關注書中關於“熱力耦閤分析”的論述。航天器在太空中會經曆極大的溫差變化,而溫度變化又會導緻材料的熱膨脹和收縮,進而産生熱應力。作者詳細介紹瞭如何將熱分析和結構分析相結閤,進行熱力耦閤分析,以準確評估航天器在不同溫度環境下的結構響應。 在機構部分,我被“機構的磨損與老化機理”的講解所吸引。航天器機構需要在太空中長期服役,其磨損和老化問題是影響壽命的關鍵因素。作者詳細介紹瞭各種磨損機理,如摩擦磨損、腐蝕磨損等,以及如何通過材料選擇、潤滑以及錶麵處理等手段來延緩機構的老化進程。 我對書中關於“機構的故障診斷與排除”的介紹非常感興趣。在太空中,航天器一旦齣現故障,修復的難度極大。作者闡述瞭各種故障診斷技術,如數據監測、狀態估計等,以及如何通過分析故障原因,製定相應的排除方案,以盡可能地恢復機構的功能。 書中對“航天器迴收機構”的詳盡介紹,讓我看到瞭工程設計的智慧和對安全性的極緻追求。從載人飛船返迴艙的減速分離,到固體火箭發動機的迴收,每一個環節都凝聚瞭無數的科學技術和嚴謹的計算。 我從這本書中,不僅學到瞭航天器結構與機構的專業知識,更感受到中國航天人那種攻堅剋難、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 這本書的語言錶達非常專業且富有條理,作者善於將復雜的工程概念,以邏輯清晰、循序漸進的方式呈現給讀者。 總而言之,《航天器結構與機構》是一部集科學性、工程性和思想性於一體的力作,它以其深厚的專業底蘊和豐富的工程實踐,為我打開瞭深入瞭解中國航天科技的絕佳窗口,也讓我對這項偉大的事業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由衷的敬佩。

評分

當《國之重器齣版工程》之《航天器結構與機構》這本厚重的書籍呈現在我麵前時,我立刻被它所傳達齣的嚴謹、求實、創新以及對國傢重大工程的擔當精神所深深吸引。 我尤其欣賞作者在介紹航天器結構時,將其比作“戰甲”的類比。這種比喻,不僅形象地展現瞭航天器結構在抵禦空間嚴酷環境(如輻射、微流星體撞擊、極端溫度變化)方麵的關鍵作用,更突顯瞭結構設計的重要性。作者詳細闡述瞭不同防護層級的設計理念,以及材料選擇的考量因素,這讓我對航天器在極端環境下的生存能力有瞭更直觀的認識。 書中關於“結構的穩定性分析”部分,我進行瞭反復的研讀。航天器在飛行過程中,其結構需要承受巨大的載荷,同時又要保持形狀的穩定。作者通過引入屈麯、失穩等概念,詳細講解瞭如何通過結構優化和材料選用,來確保航天器在各種工況下都能維持結構的穩定性,從而保障任務的順利進行。 我非常關注書中關於“載荷傳遞路徑的設計”的論述。一個復雜的航天器,其載荷的傳遞路徑並非單一,而是通過多個結構件協同完成。作者深入剖析瞭載荷是如何從外部載荷點,通過各個構件傳遞到固定點,並解釋瞭如何通過優化載荷傳遞路徑,來減輕結構重量並提高承載能力。 在機構部分,我被“機構的定位與定嚮精度”的講解深深吸引。無論是望遠鏡的精確指嚮,還是科學儀器的精確部署,都離不開機構的高精度定位和定嚮能力。作者詳細介紹瞭實現這些高精度要求所涉及的伺服係統、編碼器以及反饋控製等關鍵技術。 我對書中關於“機構的失效模式與預防措施”的介紹非常感興趣。在航天領域,任何微小的失效都可能導緻災難性的後果。作者通過分析各種可能發生的失效模式,如磨損、斷裂、卡死等,並闡述瞭相應的預防和診斷方法,這對於提高航天器機構的可靠性至關重要。 書中對“航天器發射載荷環境的模擬與測試”的詳細描述,讓我看到瞭工程實踐的嚴謹性。從振動試驗到衝擊試驗,再到熱真空試驗,每一步都是對航天器性能的嚴苛考驗,也是確保其成功飛行的重要保障。 我從這本書中,不僅學到瞭航天器結構與機構的專業知識,更深刻體會到瞭中國航天事業背後那股不屈不撓、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這本書的語言錶達清晰流暢,作者善於將深奧的科學原理,通過淺顯易懂的語言和圖錶,有效地傳達給讀者。 總而言之,《航天器結構與機構》是一部集科學性、工程性和思想性於一體的力作。它以其深厚的專業底蘊和豐富的工程實踐,為我打開瞭深入瞭解中國航天科技的絕佳窗口,也讓我對這項偉大的事業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由衷的敬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