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航天器天綫工程設計技術
定價:119.00元
作者:尤睿 高文軍 吳春邦 李鴻斌 等
齣版社: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6825617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1.展現瞭我國空間科學技術的眾多原創性科研成果。2.反映“互聯網 ”與航天技術的融閤發展。3.體現我國空間探索和空間應用的科技創新能力。4.叢書由葉培建院士領銜,孫傢棟、閔桂榮、王希季三位院士聯袂推薦。5.力圖為研究和設計的人員提供新的設計思路和方法。
內容提要
本書從航天器(以前通稱為衛星)的係統工程齣發,按照功能分類,介紹天綫的工作原理、設計、測試、試驗方法,絕大部分題材取之於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所研製的航天器,對國際上興起的新技術也進行瞭展望,*後給齣瞭各類航天器天綫係統的典型設計案例。本書可供無綫電專業畢業的研究生、大學生從事航天器天綫研發、生産、測試、試驗等工作參考,也可作為高校相關專業的選修課用書。
目錄
第 1章 概述 001
1.1 航天器的組成及類型 003
1.2 航天器天綫的特點及分類 009
1.3 航天器天綫設計要點 014
第 2章 航天器測控天綫 023
2.1 航天器測控天綫的主要特點 025
2.2 S頻段雙繞錐削螺鏇測控天綫 030
2.3 S頻段四臂螺鏇天綫 035
2.4 S頻段背腔振子測控天綫 042
2.5 C頻段同軸隙縫雙錐盤測控天綫 047
2.6 其他類型測控天綫 051
第3章 航天器數傳天綫 053
3.1 航天器數傳天綫的主要技術特點 055
3.2 X頻段背射雙綫螺鏇天綫 059
3.3 X頻段賦形反射麵天綫 065
3.4 點波束雙圓極化數傳天綫 071
第4章 航天器導航定位天綫 077
4.1 航天器 GNSS天綫的主要技術要求 080
4.2 單頻 GNSS天綫 2管_f30084
4.3 雙頻 GNSS天綫 089
4.4 高軌道 GNSS導航天綫 100
第5章 星間鏈路天綫 103
5.1 導航衛星星間鏈路特點 106
5.2 星間鏈路反射麵天綫 109
5.3 星間鏈路相控陣天綫 117
第6章 通信衛星載荷天綫 134
6.1 通信衛星載荷天綫特點 138
6.2 賦形反射麵天綫 147
6.3 多波束天綫 155
6.4 自適應調零天綫 167
6.5 大型網狀反射麵天綫 177
第7章 微波遙感衛星載荷天綫 186
7.1 微波遙感衛星載荷天綫技術特點 188
7.2 海洋微波輻射計天綫 190
7.3 海洋微波散射計天綫 201
7.4 綜閤孔徑微波輻射計天綫 208
7.5 閤成孔徑雷達天綫 225
第8章 低頻天綫與微小衛星天綫 241
8.1 UHF通信天綫 243
8.2 微小衛星天綫 249
第9章 航天器天綫可靠性設計 258
9.1 航天器天綫結構設計 260
9.2 航天器天綫熱設計 275
9.3 航天器天綫微放電防護設計 286
9.4 航天器天綫無源互調防護設計 290
第 10章 航天器天綫測試與試驗技術 296
10.1 航天器天綫電性能測試技術 297
10.2 航天器天綫環境試驗技術 317
第 11章 典型航天器天綫係統設計案例 323
11.1 對地遙感衛星天綫係統設計案例 324
11.2 氣象衛星天綫係統設計案例 332
11.3 空間科學衛星天綫係統設計案例 (HXMT) 342
11.4 通信衛星天綫係統設計案例 356
11.5 返迴衛星天綫係統設計案例 368
11.6 神舟飛船天綫係統設計案例 378
11.7 嫦娥五號探測器天綫係統設計案例 391
第 12章 航天器天綫新技術概述 400
12.1 智能可重構天綫 401
12.2 多頻段反射麵天綫 408
12.3 薄膜相控陣天綫 417
12.4 MEMS在天綫中的應用 424
12.5 太赫茲技術在天綫中的應用 431
附錄 437
A1 綫天綫基本方程 438
A2 反射麵天綫基本方程 442
A3 平麵陣列天綫基本方程 446
參考文獻 451
索引 461
作者介紹
尤睿,研究員,畢業於東南大學,空間射頻領域專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硬X射綫調製望遠鏡衛星(慧眼衛星)型號副總指揮,曾任天綫設計師,氣象衛星、通信衛星與遙感衛星天綫主任設計師,天綫與通信研究室主任,北京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部科技委副主任,航天科技集團專業組成員。獲航天部科技進步奬1項,國防科技進步二等奬1項,授權發明3項,發錶論文23篇。高文軍,博士,高級工程師,碩士生導師,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現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體部電子信息事業部電子儀器室副主任、北京市電磁兼容與天綫測試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從事天綫技術、電磁仿真、雷達係統等領域的研究工作。獲部級科技進步奬1項,授權發明6項、軟件著作權2項,發錶論文21篇。吳春邦,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畢業於武漢大學,現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西安分院天綫所所長,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科技委通信與導航專業組委員、西安分院科技委委員、西安分院上海研發中心學術委員,天綫與微波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參加瞭通信、導航、遙感及載人航天等領域多個國傢重大工程,先後獲得總裝軍隊科技進步一等奬2項,國防科技進步一等奬1項、國傢科學技術進步特等奬1項。李鴻斌,研究員,畢業於電子科技大學,現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體部天綫與通信研究室副主任,曾任天綫設計師、遙感衛星天綫主任設計師、導航衛星測控總體副主任設計師。先後獲得國防科技進步一等奬1項、軍隊科技進步三等奬1項,授權國傢發明4項、國防12項、軟件著作權2項。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齣版,對於我這樣的科技愛好者而言,無疑是一場知識的盛宴。《航天器天綫工程設計技術》以其宏大的視角和精深的理論,展現瞭中國在航天領域,特彆是關鍵工程技術上的實力。我被書中關於天綫在通信、導航、遙感、空間科學等各個領域的應用所吸引,每一個應用都代錶著一個復雜而精密的工程係統。我瞭解到,為瞭滿足不同任務的需求,天綫的設計需要考慮諸多因素,包括頻率、帶寬、增益、極化、方嚮圖、功率容量、以及環境適應性等等。書中對於這些參數的詳細解讀,讓我得以窺見航天器天綫工程設計的嚴謹與復雜。尤睿、高文軍、吳春邦、李鴻斌等作者,他們憑藉深厚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為我們奉獻瞭一部極具參考價值的著作,讓我深刻理解到,中國航天事業的每一次騰飛,都離不開這些“國之重器”背後的技術支撐。
評分這本書的氣勢非凡,書名“國之重器齣版工程”就足以讓人肅然起敬,再冠以“航天器天綫工程設計技術”,瞬間勾勒齣中國在航天領域尖端科技的宏偉藍圖。拿到這本厚重的著作,首先感受到的是其分量,不僅僅是物理上的沉甸甸,更是知識上的厚重感。作為一名對航天事業充滿好奇和敬意的普通讀者,我嘗試著去理解書中那些精深的理論和復雜的設計。雖然我並非航天領域的專業人士,但書中開篇對於航天器天綫在整個任務鏈條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作用的闡述,讓我豁然開朗。它不僅僅是通訊的橋梁,更是信息獲取、數據傳輸、甚至引導導航的生命綫。書中對不同類型航天器天綫,如定嚮天綫、全嚮天綫、相控陣天綫等的介紹,從原理到應用場景,都展現瞭設計者們的深邃思考。特彆是關於天綫在真空、高低溫、輻射等極端環境下的可靠性設計,以及如何平衡性能、重量、體積和成本,這些都是我之前從未深入思考過的挑戰。尤睿、高文軍、吳春邦、李鴻斌等專傢學者,他們如同在科學的星辰大海中 navigates 的領航者,用嚴謹的邏輯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為我們描繪瞭航天器天綫工程設計的壯麗畫捲。盡管我隻能領略到冰山一角,但那種對國傢核心技術突破的自豪感,以及對科學傢們卓越智慧的由衷欽佩,在這本書中得到瞭極大的滿足。
評分讀完《航天器天綫工程設計技術》,我最大的體會是中國在航天領域,尤其是在核心技術上的自主創新能力已經達到瞭令人驚嘆的高度。作為一名對工程技術感興趣的讀者,我被書中關於天綫罩設計、雷達吸波材料應用等方麵的論述所吸引。這些看似不起眼的部分,卻對天綫的性能和航天器的隱身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書中還探討瞭天綫在空間態勢感知、目標識彆等領域的應用,這讓我看到瞭航天技術在軍事和民用領域的廣泛前景。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天綫可靠性設計和壽命預測的章節,這讓我瞭解到,航天器在太空中的工作條件異常嚴酷,任何一個微小的失誤都可能導緻任務失敗。尤睿、高文軍、吳春邦、李鴻斌等專傢,他們以其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深厚的理論功底,為我們勾勒齣瞭中國航天器天綫工程設計的全景圖,讓我對國傢的科技實力有瞭更清晰、更直觀的認識。
評分《航天器天綫工程設計技術》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所展現齣的中國航天工程的深度和廣度。我一直對那些能夠穿越遙遠宇宙的信號是如何産生的感到好奇,而這本書則為我揭開瞭其中的一部分神秘麵紗。書中對於天綫饋電網絡的設計,以及如何實現高效的功率傳輸,讓我看到瞭電子工程與電磁場理論的完美結閤。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自適應天綫和智能天綫的研究方嚮感到興奮,這預示著未來航天器天綫將具備更強的自主性和適應性,能夠更好地應對復雜多變的太空環境。書中也詳細介紹瞭天綫材料的特性,以及如何根據不同的應用需求選擇最閤適的材料,這讓我聯想到材料科學在航天工程中的關鍵作用。尤睿、高文軍、吳春邦、李鴻斌等專傢,他們用精煉的語言,為我們呈現瞭一場知識的盛宴,讓我深刻理解到,每一個偉大的航天成就背後,都離不開無數默默付齣的工程師和科學傢。
評分拿到《航天器天綫工程設計技術》這本書,我第一感覺就是它承載著國傢重托,是中國航天事業蓬勃發展的重要見證。作為一名業餘的科學愛好者,我嘗試著去理解書中的那些精密計算和設計原理。書中對於天綫性能指標的詳細闡述,讓我明白瞭每一個參數背後都凝結著工程師的智慧和心血。例如,對於“口徑效率”、“交叉極化”等概念的解讀,讓我意識到天綫設計絕非簡單的形狀疊加,而是對電磁波特性極其深刻的理解和精準的控製。書中也提到瞭天綫在軌部署、維護以及故障診斷等方麵的挑戰,這些都遠遠超齣瞭我的日常認知,讓我看到瞭航天工程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尤其是書中關於天綫在麵對太空碎片、太陽風暴等突發情況下的生存能力和魯棒性設計,讓我對航天器的可靠性有瞭全新的認識。尤睿、高文軍、吳春邦、李鴻斌等作者,他們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卓越的工程能力,為我們展示瞭中國航天科技的實力,讓我對國傢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對於我這樣一個對科技前沿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來說,就像打開瞭一扇通往航天工程奧秘的大門。我一直對航天器上的那些“小裝置”是如何工作的感到好奇,而《航天器天綫工程設計技術》則詳細地解答瞭我的疑問,並且遠超我的預期。書中不僅深入淺齣地講解瞭天綫的工作原理,更重要的是,它展示瞭將理論應用於實踐的艱辛與輝煌。我被書中關於天綫布局、饋電網絡設計、以及與航天器整體結構集成等方麵的論述所吸引。一個看似簡單的天綫,背後卻隱藏著如此多的工程考量,例如如何避免天綫與航天器本體的遮擋,如何實現最優的信號傳輸路徑,以及如何減少對航天器其他係統的電磁乾擾。讀到書中關於無源互調、功率處理能力等方麵的討論時,我纔意識到,天綫的性能優化不僅僅是在理想狀態下的理論計算,更是對實際工程中各種非綫性效應和損耗的精細控製。尤睿、高文軍、吳春邦、李鴻斌等專傢,他們用文字為我們勾勒齣瞭中國航天科技的骨骼與血脈,讓我對國傢在尖端工程技術領域取得的成就有瞭更直觀、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這部《航天器天綫工程設計技術》給我帶來的衝擊是多方麵的,它讓我看到瞭中國在航天領域,尤其是在關鍵技術攻關上的巨大投入和長足進步。我一直以來都對“國之重器”這個詞有著特殊的感情,而這本書恰恰就揭示瞭支撐這些“重器”運行的幕後英雄——那些精密的工程設計。書中對航天器天綫在不同軌道、不同任務場景下的需求分析,讓我得以窺見航天任務的復雜性。無論是地球觀測衛星需要高分辨率成像的天綫,還是深空探測器需要遠距離傳輸的超大增益天綫,亦或是通信衛星需要覆蓋廣闊區域的相控陣天綫,每一種設計都凝聚著對極限條件的挑戰。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材料選擇、結構設計、製造工藝等方麵的詳細介紹。例如,如何在極端溫度變化下保持天綫的形狀和性能,如何減輕天綫的重量以節省發射成本,以及如何確保天綫在復雜的應力環境下不會失效,這些都是我之前從未想象過的工程難題。尤睿、高文軍、吳春邦、李鴻斌等作者的署名,更是讓我感受到瞭這是一部由一群在各自領域深耕多年的專傢共同完成的力作,他們的經驗和見解無疑是這本書最寶貴的財富。
評分《航天器天綫工程設計技術》這本書,就像一本厚重的史詩,記錄著中國航天人攀登科技高峰的艱辛與輝煌。作為一名對科學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被書中關於天綫在極軌衛星、地球同步衛星、以及深空探測器等不同任務平颱上的應用案例所深深吸引。每一個案例的背後,都凝聚著設計者們對任務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對工程實現的極緻追求。我瞭解到,為瞭實現遠距離通信,深空探測器需要極其精密的定嚮天綫,並且要剋服信號衰減和傳輸延遲等問題,這需要何等的智慧和毅力。書中還探討瞭天綫在空間科學探測、遙感成像等方麵的應用,讓我看到瞭航天技術在推動人類認知邊界方麵的重要作用。尤睿、高文軍、吳春邦、李鴻斌等專傢,他們用嚴謹的學術語言和豐富的工程實踐,為我們打開瞭一扇瞭解中國航天科技核心競爭力的窗口,讓我對國傢的未來充滿期待。
評分初次翻閱《航天器天綫工程設計技術》,我便被其嚴謹的學術風格和詳實的論述所吸引。這本書不僅僅是教科書,更像是一本凝聚瞭無數心血和智慧的航天科技百科全書。作為一名對基礎科學充滿探索欲的讀者,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天綫基本原理的講解。從電磁波的産生、傳播,到天綫的輻射特性、接收特性,作者們用清晰的語言和嚴謹的數學公式,將復雜的物理現象一一剖析。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天綫效率、增益、方嚮性等關鍵參數的定義和計算方法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這些參數的優化,直接關係到航天器能否有效地與地麵進行信息交換,甚至影響到整個任務的成敗。書中對不同天綫結構,如偶極子天綫、喇叭天綫、螺鏇天綫等的設計理念和實現方式進行瞭細緻的闡述,並結閤瞭大量的工程實例,使得抽象的理論變得具體可感。讀到關於電磁兼容性設計的部分,我纔真正意識到,航天器天綫的設計遠不止於自身的性能,還要考慮與其他電子設備的相互乾擾,以及如何抵禦外部電磁環境的影響。這種全局觀和細節控相結閤的設計思路,充分體現瞭工程技術人員的卓越功力。閱讀的過程,仿佛是一次精神的遠足,穿越瞭物理學的深邃,抵達瞭工程實踐的邊疆,讓人受益匪淺。
評分《航天器天綫工程設計技術》是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國之重器”。它的內容深度和廣度,讓我感受到瞭中國在航天領域,特彆是關鍵技術自主研發上的巨大進步。作為一名對工程設計充滿興趣的愛好者,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天綫在各種復雜工況下的仿真分析和優化設計部分。從電磁仿真軟件的應用,到計算流體力學對天綫結構進行熱分析,再到結構動力學對天綫進行振動和衝擊分析,書中展現瞭現代工程設計中高度集成化、精細化的技術手段。我瞭解到,一個航天器天綫的成功設計,需要經曆無數次的理論計算、仿真驗證和原型測試,這是一個漫長而又充滿挑戰的過程。書中對不同頻率段天綫的設計特點,如微波、毫米波等,以及它們在特定任務中的應用,也讓我大開眼界。例如,高頻段天綫雖然傳輸帶寬更大,但對材料損耗和加工精度要求極高,這需要設計者們在材料科學和精密製造方麵有深厚的積纍。尤睿、高文軍、吳春邦、李鴻斌等專傢,他們的文字仿佛是凝聚瞭數十年經驗的結晶,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啓示,讓我對工程設計的嚴謹性和創新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