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航天器产品保证 余后满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航天器产品保证 余后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后满 著
图书标签:
  • 航天器
  • 产品保证
  • 质量管理
  • 工程管理
  • 航天工程
  • 可靠性
  • 国之重器
  • 余后满
  • 技术标准
  • 航空航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56322
商品编码:29358385160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航天器产品保证

定价:109.00元

作者:余后满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68256322

字数:

页码:467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展现了我国空间科学技术的众多原创性科研成果。2.反映“互联网 ”与航天技术的融合发展。3.体现我国空间探索和空间应用的科技创新能力。4.丛书由叶培建院士领衔,孙家栋、闵桂荣、王希季三位院士联袂推荐。5.力图为研究和设计的人员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全面介绍了航天器产品保证理论、技术、程序和方法,包括宇航企业产品保证工作体系建设内容和组织管理模式,外航天器产品保证技术发展成果,特别是可靠性与安全性,空间环境适应性,电气、电子和机电元器件,材料、机械零件和工艺,软件等方面的产品保证技术和方法,以及产品保证工作中广泛开展的15项专题活动程序,结合航天器型号任务实施及单机产品开发与生产过程,介绍了产品保证技术与方法的综合运用。

目录


第 1 章 绪论 001
1.1 航天器及研制管理模式 002
1.1.1 航天器系统组成与任务特点 002
1.1.2 航天器系统研制管理模式 004
1.1.3 航天器单机产品研制管理模式 007
1.2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009
1.2.1 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 009
1.2.2 我国航天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010
1.3 产品保证的发展历程 012
1.3.1 国外产品保证的发展历程 012
1.3.2 我国航天器产品保证的发展历程 013
1.4 产品保证的思想与特点 014
1.4.1 产品保证的思想 014
1.4.2 产品保证的内容 015
1.4.3 产品保证工作的特点 017
1.5 基于风险管理的产品保证方法 019
1.5.1 航天器产品风险技术特性 019
1.5.2 产品保证过程与风险控制程序 021
1.5.3 风险管理工作的特点和方法 022
1.6 产品保证与传统质量管理模式的区别 024
1.6.1 工作理念 024
1.6.2 工作程序与方法 025
1.6.3 对组织和人员的要求 025
1.7 产品保证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关系 026
1.7.1 工作定位与侧重点 027
1.7.2 管理对象与责任主体 027
1.7.3 工作程序与方法 028
第 2 章 产品保证工作体系 029
2.1 概述 030
2.2 产品保证组织 032
2.2.1 产品保证部门 032
2.2.2 产品保证组织体系 033
2.3 产品保证队伍 035
2.3.1 产品保证队伍的性质 035
2.3.2 产品保证队伍的岗位设置及职责 036
2.3.3 产品保证队伍的培养和管理 039
2.4 产品保证文件 040
2.4.1 产品保证文件的作用和分类 040
2.4.2 产品保证策划类文件 040
2.4.3 产品保证过程类文件 042
2.4.4 产品保证总结类文件 044
2.5 产品保证标准 045
2.5.1 产品保证标准体系建设的原则 045
2.5.2 航天器产品保证标准体系的结构 046
2.6 产品保证专业技术机构 048
2.6.1 产品保证专业技术机构的定位和作用 048
2.6.2 产品保证专业技术机构的组建 049
2.6.3 专业技术机构对航天器项目的支持模式 049
第3 章 产品保证技术 051
3.1 质量保证 053
3.1.1 质量保证概述 053
3.1.2 航天器项目开展的专题质量保证工作 054
3.1.3 航天器项目依靠组织开展的共性质量保证工作 056
3.1.4 洁净度与污染控制 057
3.1.5 静电防护控制 059
3.1.6 产品极性控制 060
3.1.7 型号研制各阶段质量保证工作的重点 061
3.1.8 质量保证需要注意的有关问题 062
3.2 可靠性保证 063
3.2.1 可靠性保证概述 063
3.2.2 可靠性保证工作流程及工作项目 064
3.2.3 可靠性建模、预计与分配 069
3.2.4 可靠性分析 070
3.2.5 可靠性设计 078
3.2.6 可靠性试验验证 102
3.2.7 可靠性评估 106
3.2.8 在轨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106
3.2.9 可靠性管理 107
3.3 安全性保证 110
3.3.1 安全性保证概述 110
3.3.2 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关系 111
3.3.3 安全性保证工作流程及工作项目 112
3.3.4 安全性设计 112
3.3.5 安全性验证 120
3.3.6 安全性评估 122
3.3.7 安全性管理 123
3.4 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保证 125
3.4.1 维修性保证概述 125
3.4.2 维修性保证工作流程及工作项目 126
3.4.3 维修性设计 126
3.4.4 维修性分析 130
3.4.5 维修性验证 131
3.4.6 测试性保证概述 131
3.4.7 测试性保证工作流程及工作项目 131
3.4.8 测试性设计 134
3.4.9 测试性分析 134
3.4.10 测试性验证 135
3.4.11 保障性保证概述 135
3.4.12 保障性保证工作流程及工作项目 135
3.4.13 保障性设计 138
3.4.14 保障性规划 138
3.5 空间环境适应性保证 140
3.5.1 空间环境概述 140
3.5.2 空间环境效应 147
3.5.3 空间环境适应性保证工作流程及工作项目 158
3.5.4 空间环境适应性保证设计 162
3.5.5 空间环境适应性保证管理 176
3.6 电气、电子和机电(EEE) 元器件保证 178
3.6.1 元器件保证概述 178
3.6.2 元器件保证工作流程及工作项目 179
3.6.3 元器件保证策划 179
3.6.4 需求分析和选用控制 184
3.6.5 新型元器件应用验证 190
3.6.6 元器件采购 192
3.6.7 元器件复验 193
3.6.8 元器件贮存、运输和发放 196
3.6.9 元器件使用控制 196
3.6.10 元器件信息管理 198
3.7 材料、机械零件和工艺保证 199
3.7.1 材料选用控制 199
3.7.2 材料采购控制 201
3.7.3 材料使用风险控制 202
3.7.4 材料失效分析 208
3.7.5 机械零件选用控制 209
3.7.6 机械零件采购控制 211
3.7.7 机械零件失效分析 212
3.7.8 工艺保证 212
3.7.9 工艺选用控制 215
3.7.10 工艺使用控制 215
3.7.11 工艺过程控制 218
3.8 软件产品保证 221
3.8.1 软件产品保证概述 221
3.8.2 软件产品保证能力建设 222
3.8.3 软件产品保证通用要求 223
3.8.4 软件研制各阶段产品保证 228
3.8.5 FPGA 研制各阶段产品保证 234
3.8.6 外协外购软件产品保证 238
3.9 地面支持设备保证 240
3.9.1 地面支持设备保证概述 240
3.9.2 地面支持设备保证工作流程与工作项目 241
3.9.3 地面支持设备通用保证要求 245
3.9.4 地面电气支持设备保证 249
3.9.5 地面机械支持设备保证 251
3.9.6 发射场用地面支持设备保证 252
3.9.7 地面支持设备保证数据包 254
第4 章 产品保证专题活动 256
4.1 技术状态管理 257
4.1.1 技术状态的定义 257
4.1.2 技术状态管理程序与方法 257
4.1.3 技术状态更改控制原则和要求 262
4.2 鉴定状态管理 265
4.2.1 鉴定状态的定义 265
4.2.2 鉴定状态管理程序与方法 267
4.2.3 鉴定状态评审 270
4.3 产品特性管理 273
4.3.1 产品特性的定义 273
4.3.2 关键件与重要件的识别与控制 274
4.3.3 三类风险特性的识别与控制 275
4.4 关键项目管理 277
4.4.1 关键项目 277
4.4.2 关键项目管理程序与方法 278
4.4.3 关键项目管理原则与要求 280
4.5 风险表单管理 281
4.5.1 风险表单管理的目的与内容 281
4.5.2 风险表单管理程序与方法 281
4.5.3 风险表单管理原则与要求 285
4.6 评审 288
4.6.1 评审分类 288
4.6.2 评审程序与方法 289
4.6.3 评审原则与要求 290
4.7 检验 291
4.7.1 检验的定义 291
4.7.2 检验的分类 291
4.7.3 关键检验 292
4.7.4 强制检验 296
4.8 测试覆盖性管理 300
4.8.1 测试覆盖性定义 300
4.8.2 测试覆盖性管理程序与方法 301
4.8.3 测试覆盖性管理原则与要求 304
4.9 研制试验 305
4.9.1 研制试验目的 305
4.9.2 研制试验类型及内容 306
4.9.3 研制试验程序与方法 310
4.9.4 研制试验原则与要求 312
4.10 鉴定试验 314
4.10.1 鉴定试验目的与内容 314
4.10.2 鉴定试验程序与方法 315
4.10.3 鉴定试验原则与要求 317
4.11 验收试验 319
4.11.1 验收试验目的与内容 319
4.11.2 验收试验程序与方法 320
4.11.3 验收试验原则与要求 320
4.12 不合格管理 322
4.12.1 不合格定义 322
4.12.2 不合格管理程序与方法 322
4.12.3 航天器项目严重不合格管理 327
4.12.4 不合格管理原则与要求 328
4.13 质量问题归零与举一反三 329
4.13.1 质量问题归零与举一反三的目的与内容 329
4.13.2 质量问题归零与举一反三的程序与方法 330
4.13.3 质量问题归零管理原则与要求 333
4.14 产品保证信息与产品数据包管理 335
4.14.1 产品保证信息与产品数据包管理目的与内容 335
4.14.2 产品数据包管理程序与方法 336
4.14.3 产品保证信息与产品数据包管理原则和要求 338
4.15 外协供方管理 341
4.15.1 外协供方管理目的与风险特点 341
4.15.2 外协供方管理程序 343
4.15.3 外协过程风险管理方法 345
4.15.4 外协供方管理原则与要求 346
第5 章 航天器研制过程保证 348
5.1 航天器研制过程保证综述 349
5.1.1 航天器研制过程 349
5.1.2 产品保证工作原则与要求 350
5.2 方案设计阶段产品保证 351
5.2.1 方案设计阶段产品保证目标与特点 351
5.2.2 产品保证策划与工作准备 352
5.2.3 方案设计正确性保证 355
5.2.4 关键技术攻关保证 357
5.2.5 方案设计阶段产品保证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358
5.3 初样研制阶段产品保证 360
5.3.1 初样研制阶段产品保证目标与特点 360
5.3.2 产品保证策划 361
5.3.3 初样设计正确性保证 363
5.3.4 设计验证充分性保证 368
5.3.5 产品鉴定充分性保证 370
5.3.6 初样研制阶段产品保证应注意的问题 371
5.4 正样研制阶段产品保证 373
5.4.1 正样研制阶段产品保证目标与特点 373
5.4.2 产品保证策划 374
5.4.3 技术状态管理 374
5.4.4 质量符合性保证 377
5.4.5 可靠性增长 379
5.4.6 安全性保证 380
5.4.7 残余风险管理与故障预案制定 381
5.4.8 飞控准备 381
5.4.9 正样产品保证应注意的问题 381
5.5 发射与飞行控制阶段产品保证 383
5.5.1 发射保证 383
5.5.2 飞行控制保证 385
5.6 航天器产品贮存保证 387
5.6.1 航天器贮存概述 387
5.6.2 航天器产品贮存保证目标 387
5.6.3 贮存保证工作原则 388
5.6.4 航天器贮存状态设置 388
5.6.5 贮存环境设置及环境监测 389
5.6.6 贮存期测试 390
5.6.7 贮存后测试、试验及评价 390
第6 章 航天器单机产品开发与生产过程保证 392
6.1 航天器单机产品保证工作要求与模式 393
6.1.1 航天器单机产品保证综述 393
6.1.2 单机产品保证工作模式 394
6.2 单机产品开发阶段产品保证 399
6.2.1 产品保证目标和特点 399
6.2.2 产品保证工作程序和内容 400
6.2.3 产品保证策划 401
6.2.4 设计正确性保证 402
6.2.5 验证充分性保证 410
6.2.6 鉴定充分性保证 416
6.3 单机产品生产阶段产品保证 418
6.3.1 产品保证目标与特点 418
6.3.2 产品保证策划 418
6.3.3 技术状态管理 419
6.3.4 质量符合性保证 423
6.4 单机产品可靠性增长 431
6.4.1 故障及隐患的确定与分析 431
6.4.2 产品改进与验证 432
第7 章 航天器产品保证发展展望 433
7.1 发展产品保证理论 434
7.2 创新产品保证工作模式 436
7.3 发展产品保证技术 438
7.4 推进技术风险量化分析和评价 439
7.5 完善航天器产品保证标准体系 441
7.6 健全航天器研制协作配套体系 442
7.7 推进信息化技术应用 443
7.8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444
参考文献 445
索引 447

作者介绍


余后满,研究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宇航协会届系统工程与项目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国防科工委第三届质量与可靠性专家组副组长。长期从事宇航型号科研生产综合管理、质量管理,致力于系统工程与项目管理研究,在我国宇航领域创新实践产品保证理论与方法。曾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2009年度中国航天基金奖”和“全国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等荣誉称号;先后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

文摘


序言



璀璨星河的守护者:中国航天器产品保证体系的基石与未来 自古以来,人类便对浩瀚的星辰大海充满了无限的遐想与探索的渴望。从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到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火星探测的壮丽诗篇,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承载着民族的梦想,也凝聚着无数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汗水。而在这波澜壮阔的航天事业背后,有一条看不见的、却至关重要的生命线,它默默地支撑着每一次升空、每一次探测、每一次凯旋,那就是航天器产品保证体系。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某一特定型号的航天器,或是描绘一段传奇的发射史。它深入探讨的是支撑中国航天器安全可靠运行的系统性保障思想、严谨性的技术方法、以及前瞻性的发展战略。它是一本关于“如何让飞向太空的每一个‘国之重器’都稳如磐石、精准无误”的深度解析。 第一章:溯源与奠基——中国航天器产品保证体系的诞生与演进 本章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顾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艰辛历程。我们将探寻最初的萌芽,从国家面临的严峻挑战出发,为何建立一套独立自主、符合国情的航天器产品保证体系成为必然的选择。我们将追溯体系建立的早期思想,了解老一辈航天人的智慧结晶,他们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确立了“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核心原则。 我们将详细阐述体系建立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历史节点,例如“两弹一星”工程的辉煌成就背后,产品保证体系是如何发挥关键作用的;载人航天工程的每一次任务,又是如何通过不断完善产品保证体系来提升成功率的。我们会聚焦于关键的技术突破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例如早期对关键元器件的可靠性要求、对生产过程的严格控制、以及对测试验证方法的探索。 本章还将深入分析,随着中国航天事业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战略转型,产品保证体系如何适应新的发展需求,从最初的“满足要求”向“追求卓越”转变。我们会探讨其在应对日益复杂的航天器设计、制造、试验、发射、运行等全生命周期挑战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二章:核心理念与技术支撑——构筑可靠性的坚实屏障 本章是本书的重中之重,我们将聚焦于中国航天器产品保证体系的核心理念和关键技术。 2.1 质量意识与风险管控:我们将深入剖析“质量是航天的生命线”这一理念的内涵,探讨如何将严谨的质量意识渗透到航天器研制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从设计源头到零部件生产,从总装集成到发射前的每一个检查。我们会详细介绍风险管理在产品保证中的重要性,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等全过程。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失效模式与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MEA)、故障树分析(FTA)等工具,提前预见并规避潜在的风险。 2.2 可靠性工程:可靠性是航天器产品保证的核心。本章将系统介绍中国航天在可靠性工程领域的深入实践。我们将详细阐述可靠性设计原则,例如冗余设计、容错设计、失效模式分析设计等。在元器件和材料的选择上,我们将探讨如何建立严格的筛选、鉴定和认证机制,确保每一颗螺丝钉、每一块芯片都具备应对极端太空环境的能力。我们会聚焦于可靠性增长理论的应用,通过试验和数据分析,持续改进和提升航天器的可靠性水平。 2.3 测试与验证:测试与验证是确保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的最后一道关卡。本章将详细介绍航天器产品保证体系中各项测试与验证的关键环节。我们将重点阐述环境试验,例如振动试验、热真空试验、电磁兼容试验等,是如何模拟太空恶劣环境,检验航天器及其部件的承受能力。我们将深入剖析功能试验和性能试验,确保航天器能够按照设计要求正常工作。此外,我们还会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地面验证体系,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如深空探测器,如何利用在轨数据进行验证和修正。 2.4 软件可靠性保障:在现代航天器中,软件的作用越来越举足轻重。本章将专门探讨航天器软件可靠性保障的独特挑战与解决方案。我们将介绍软件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方法。我们将聚焦于软件故障的识别、定位和修复,以及如何通过形式化方法、静态分析、动态测试等多种手段,提高软件的健壮性和可靠性。 2.5 制造过程控制与质量管理:卓越的质量管理是产品保证的基石。本章将深入探讨中国航天器制造过程中的精细化控制。我们将介绍先进的制造技术在提高产品精度和一致性方面的作用。我们将重点阐述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和运行,例如如何建立完善的工艺文件、作业指导书,以及如何通过过程监控和统计过程控制(SPC)来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我们还会探讨供应链管理在航天产品保证中的重要性,如何确保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质量可靠。 第三章:实践与成就——中国航天器产品保证体系的辉煌篇章 本章将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航天器工程案例,生动展现中国航天器产品保证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和卓越成效。 我们将选取载人航天工程作为典型案例。从神舟系列飞船到天宫空间站,每一次成功的载人飞行,都离不开产品保证体系的全方位支持。我们将聚焦于航天员生命保障系统的可靠性设计与验证,发动机可靠性保障的关键技术,以及返回舱安全着陆的严谨流程。我们将分析产品保证体系如何在应对突发情况、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探月工程。从“嫦娥”系列探测器的成功,到“嫦娥五号”的月球采样返回,这背后是无数产品保证的细节在支撑。我们将分析月球极端环境对航天器可靠性的严峻考验,以及产品保证体系如何通过高标准的元器件选型、可靠性设计和多轮次的地面验证来应对。 我们还将回顾火星探测工程“天问一号”的壮举。从遥远的距离、复杂的轨道设计、到火星表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每一个环节都对产品保证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章将剖析“天问一号”如何通过创新的测试验证方法、高可靠性的关键技术,以及强大的风险应对能力,成功完成这一史诗般的任务。 此外,我们还将选取其他具有代表性的航天器项目,例如北斗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来展示产品保证体系在不同类型航天器任务中的应用和价值。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例,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中国航天器产品保证体系是如何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成功,如何成为中国航天事业腾飞的坚实后盾。 第四章:挑战与展望——航天器产品保证体系的未来发展 进入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正朝着更深、更远、更强的方向迈进。新一代运载火箭、重型载人飞船、载人登月、行星探测、空间科学卫星星座等前沿领域,对航天器产品保证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本章将深入探讨当前中国航天器产品保证体系面临的主要挑战,例如: 更长期的任务与更极端环境:深空探测任务的周期更长,航天器将面临更复杂的宇宙射线、粒子辐射等环境,对材料、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更先进的自主能力:随着航天器智能化水平的提升,软件的复杂性急剧增加,对软件可靠性保障提出了新的难题。 更快速的迭代与更经济的成本:在商业航天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在保证可靠性的同时,缩短研制周期、降低成本,成为重要的课题。 新兴技术与前沿交叉领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新兴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将带来新的风险和挑战,需要产品保证体系进行前瞻性的研究和布局。 面对这些挑战,本章将展望中国航天器产品保证体系的未来发展方向: 智能化与数字化保障: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智能化的可靠性预测、故障诊断和风险预警系统,实现产品保证的数字化、网络化。 全生命周期一体化保障:进一步加强设计、制造、试验、运行全生命周期的信息集成与共享,实现产品保证的协同联动。 面向未来的可靠性理论与方法创新:针对新兴技术和复杂任务需求,开展前沿可靠性理论研究,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构建更开放、更协同的保障生态:加强与国内外先进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航天器产品保证的整体水平。 人才队伍建设与文化传承:培养和储备一批高素质的航天器产品保证专业人才,传承老一辈航天人的优良作风和严谨精神。 本书旨在为所有对中国航天事业充满热情、关注航天器安全可靠性的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的视角。它不仅是一部关于技术方法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责任、关于使命、关于中华民族探索宇宙伟大征程的生动记录。它将让您深刻理解,在中国航天器每一次划破天际的壮丽背后,都有着一个强大而严谨的产品保证体系在默默守护,确保每一份梦想都能安全、可靠地抵达星辰大海。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能够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工业水平的,恰恰是那些对安全、精度和可靠性有着极致要求的领域,而航天领域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本书的题目“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航天器产品保证”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不仅仅是关于航天器本身,更关键的是“产品保证”这四个字,这代表着一个完整的、系统性的工程体系。我设想,在这本书里,一定有关于如何设计出能够在极端环境下工作的航天器,如何进行层层严格的测试和验证,如何确保每一个零部件的质量都达到甚至超越标准,以及如何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都保持其可靠性。这背后一定凝结了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智慧,也代表着中国在尖端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和成就。这本书的出现,不仅是对航天领域技术成就的记录,更可能是一种经验和知识的传承,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制造“国之重器”方面的实力和决心。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在于它所代表的“国之重器”这一概念。在中国日益崛起的国际舞台上,航天科技无疑是展现国家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而“航天器产品保证”则直接指向了支撑起这些“重器”的背后体系——质量控制、安全可靠性、以及整个研发生产的生命周期管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宏观的视角,揭示中国在航天领域是如何建立起这样一套严谨的保障体系的。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涉及到管理、制度、人才培养等方方面面。我期待书中能展现出中国航天人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梦想变为现实的。这本书的出版,本身就代表着一种自信和实力的彰显,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在尖端科技领域的决心和成就。它不仅仅是对技术本身的介绍,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有力注脚。

评分

我一直对航空航天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对那些庞大而精密的航天器充满了好奇。这本书的名字,特别是“航天器产品保证”这几个字,让我觉得它一定能解答我心中关于航天器研发和制造的许多疑问。我曾设想,制造一艘能够安全可靠地进行太空探索的航天器,其过程必然是极其复杂和严谨的,其中涉及到的技术、工艺、质量控制等环节,必定有无数的细节和考量。这本书从名称上就暗示了它会深入探讨如何确保航天器产品的质量,这对于任何一个对工程技术有所了解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切入点。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阐述“保证”这个概念,是通过严苛的测试流程,还是通过精密的仿真模拟,亦或是通过严格的供应链管理?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萦绕,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书页,去探寻其中的奥秘。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让我能窥探到航天器背后那不为人知的严谨与辉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力量感,深邃的蓝色背景下,几个银色的、线条硬朗的航天器模型若隐若现,仿佛正从浩瀚的宇宙中驶来。字体设计也相当考究,“国之重器”四个字雄浑有力,“出版工程”则显得严谨务实,而“航天器产品保证”则直接点明了主题。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它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很好,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鼻而来,让人立刻进入一种专注的阅读状态。我特别喜欢扉页上那句“向所有为航天事业奋斗的先驱致敬”,这是一种情怀的传递,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堪称一流,无论是线装还是胶装,都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的重视。书页的排版也十分清晰,字号适中,阅读起来不会感到疲劳。书中的插图和图表也经过精心挑选,虽然我还没开始深入阅读,但仅从这些辅助性的视觉元素,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内容呈现上的用心。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专业、厚重,且充满人文关怀,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部时代的记录。

评分

这本《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航天器产品保证 余后满》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扑面而来的工业美学感。那种金属质感的光泽,线条的硬朗,以及沉稳的色调,无不透露出精密、强大和科技感。书名本身就具备一种庄重感,“国之重器”四个字,赋予了这本书深厚的历史使命感和国家战略意义。而“航天器产品保证”则进一步聚焦,将关注点落实在了航天器这类极端复杂、高风险产品上,让我联想到无数的严谨测试、精细设计和严格管控。“余后满”这个略显抽象的词语,反而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它或许指向了航天器生命周期的延续性、其潜在的价值,亦或是某种未能尽述的深刻含义。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一种“大而全”的感觉,它似乎不是一本仅仅局限于某个技术细节的工具书,而是一部能够从更宏观的层面,讲述中国航天工业是如何铸就“国之重器”的宏伟篇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