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航天器产品保证
定价:109.00元
作者:余后满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68256322
字数:
页码:467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展现了我国空间科学技术的众多原创性科研成果。2.反映“互联网 ”与航天技术的融合发展。3.体现我国空间探索和空间应用的科技创新能力。4.丛书由叶培建院士领衔,孙家栋、闵桂荣、王希季三位院士联袂推荐。5.力图为研究和设计的人员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全面介绍了航天器产品保证理论、技术、程序和方法,包括宇航企业产品保证工作体系建设内容和组织管理模式,外航天器产品保证技术发展成果,特别是可靠性与安全性,空间环境适应性,电气、电子和机电元器件,材料、机械零件和工艺,软件等方面的产品保证技术和方法,以及产品保证工作中广泛开展的15项专题活动程序,结合航天器型号任务实施及单机产品开发与生产过程,介绍了产品保证技术与方法的综合运用。
目录
第 1 章 绪论 001
1.1 航天器及研制管理模式 002
1.1.1 航天器系统组成与任务特点 002
1.1.2 航天器系统研制管理模式 004
1.1.3 航天器单机产品研制管理模式 007
1.2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009
1.2.1 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 009
1.2.2 我国航天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010
1.3 产品保证的发展历程 012
1.3.1 国外产品保证的发展历程 012
1.3.2 我国航天器产品保证的发展历程 013
1.4 产品保证的思想与特点 014
1.4.1 产品保证的思想 014
1.4.2 产品保证的内容 015
1.4.3 产品保证工作的特点 017
1.5 基于风险管理的产品保证方法 019
1.5.1 航天器产品风险技术特性 019
1.5.2 产品保证过程与风险控制程序 021
1.5.3 风险管理工作的特点和方法 022
1.6 产品保证与传统质量管理模式的区别 024
1.6.1 工作理念 024
1.6.2 工作程序与方法 025
1.6.3 对组织和人员的要求 025
1.7 产品保证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关系 026
1.7.1 工作定位与侧重点 027
1.7.2 管理对象与责任主体 027
1.7.3 工作程序与方法 028
第 2 章 产品保证工作体系 029
2.1 概述 030
2.2 产品保证组织 032
2.2.1 产品保证部门 032
2.2.2 产品保证组织体系 033
2.3 产品保证队伍 035
2.3.1 产品保证队伍的性质 035
2.3.2 产品保证队伍的岗位设置及职责 036
2.3.3 产品保证队伍的培养和管理 039
2.4 产品保证文件 040
2.4.1 产品保证文件的作用和分类 040
2.4.2 产品保证策划类文件 040
2.4.3 产品保证过程类文件 042
2.4.4 产品保证总结类文件 044
2.5 产品保证标准 045
2.5.1 产品保证标准体系建设的原则 045
2.5.2 航天器产品保证标准体系的结构 046
2.6 产品保证专业技术机构 048
2.6.1 产品保证专业技术机构的定位和作用 048
2.6.2 产品保证专业技术机构的组建 049
2.6.3 专业技术机构对航天器项目的支持模式 049
第3 章 产品保证技术 051
3.1 质量保证 053
3.1.1 质量保证概述 053
3.1.2 航天器项目开展的专题质量保证工作 054
3.1.3 航天器项目依靠组织开展的共性质量保证工作 056
3.1.4 洁净度与污染控制 057
3.1.5 静电防护控制 059
3.1.6 产品极性控制 060
3.1.7 型号研制各阶段质量保证工作的重点 061
3.1.8 质量保证需要注意的有关问题 062
3.2 可靠性保证 063
3.2.1 可靠性保证概述 063
3.2.2 可靠性保证工作流程及工作项目 064
3.2.3 可靠性建模、预计与分配 069
3.2.4 可靠性分析 070
3.2.5 可靠性设计 078
3.2.6 可靠性试验验证 102
3.2.7 可靠性评估 106
3.2.8 在轨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106
3.2.9 可靠性管理 107
3.3 安全性保证 110
3.3.1 安全性保证概述 110
3.3.2 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关系 111
3.3.3 安全性保证工作流程及工作项目 112
3.3.4 安全性设计 112
3.3.5 安全性验证 120
3.3.6 安全性评估 122
3.3.7 安全性管理 123
3.4 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保证 125
3.4.1 维修性保证概述 125
3.4.2 维修性保证工作流程及工作项目 126
3.4.3 维修性设计 126
3.4.4 维修性分析 130
3.4.5 维修性验证 131
3.4.6 测试性保证概述 131
3.4.7 测试性保证工作流程及工作项目 131
3.4.8 测试性设计 134
3.4.9 测试性分析 134
3.4.10 测试性验证 135
3.4.11 保障性保证概述 135
3.4.12 保障性保证工作流程及工作项目 135
3.4.13 保障性设计 138
3.4.14 保障性规划 138
3.5 空间环境适应性保证 140
3.5.1 空间环境概述 140
3.5.2 空间环境效应 147
3.5.3 空间环境适应性保证工作流程及工作项目 158
3.5.4 空间环境适应性保证设计 162
3.5.5 空间环境适应性保证管理 176
3.6 电气、电子和机电(EEE) 元器件保证 178
3.6.1 元器件保证概述 178
3.6.2 元器件保证工作流程及工作项目 179
3.6.3 元器件保证策划 179
3.6.4 需求分析和选用控制 184
3.6.5 新型元器件应用验证 190
3.6.6 元器件采购 192
3.6.7 元器件复验 193
3.6.8 元器件贮存、运输和发放 196
3.6.9 元器件使用控制 196
3.6.10 元器件信息管理 198
3.7 材料、机械零件和工艺保证 199
3.7.1 材料选用控制 199
3.7.2 材料采购控制 201
3.7.3 材料使用风险控制 202
3.7.4 材料失效分析 208
3.7.5 机械零件选用控制 209
3.7.6 机械零件采购控制 211
3.7.7 机械零件失效分析 212
3.7.8 工艺保证 212
3.7.9 工艺选用控制 215
3.7.10 工艺使用控制 215
3.7.11 工艺过程控制 218
3.8 软件产品保证 221
3.8.1 软件产品保证概述 221
3.8.2 软件产品保证能力建设 222
3.8.3 软件产品保证通用要求 223
3.8.4 软件研制各阶段产品保证 228
3.8.5 FPGA 研制各阶段产品保证 234
3.8.6 外协外购软件产品保证 238
3.9 地面支持设备保证 240
3.9.1 地面支持设备保证概述 240
3.9.2 地面支持设备保证工作流程与工作项目 241
3.9.3 地面支持设备通用保证要求 245
3.9.4 地面电气支持设备保证 249
3.9.5 地面机械支持设备保证 251
3.9.6 发射场用地面支持设备保证 252
3.9.7 地面支持设备保证数据包 254
第4 章 产品保证专题活动 256
4.1 技术状态管理 257
4.1.1 技术状态的定义 257
4.1.2 技术状态管理程序与方法 257
4.1.3 技术状态更改控制原则和要求 262
4.2 鉴定状态管理 265
4.2.1 鉴定状态的定义 265
4.2.2 鉴定状态管理程序与方法 267
4.2.3 鉴定状态评审 270
4.3 产品特性管理 273
4.3.1 产品特性的定义 273
4.3.2 关键件与重要件的识别与控制 274
4.3.3 三类风险特性的识别与控制 275
4.4 关键项目管理 277
4.4.1 关键项目 277
4.4.2 关键项目管理程序与方法 278
4.4.3 关键项目管理原则与要求 280
4.5 风险表单管理 281
4.5.1 风险表单管理的目的与内容 281
4.5.2 风险表单管理程序与方法 281
4.5.3 风险表单管理原则与要求 285
4.6 评审 288
4.6.1 评审分类 288
4.6.2 评审程序与方法 289
4.6.3 评审原则与要求 290
4.7 检验 291
4.7.1 检验的定义 291
4.7.2 检验的分类 291
4.7.3 关键检验 292
4.7.4 强制检验 296
4.8 测试覆盖性管理 300
4.8.1 测试覆盖性定义 300
4.8.2 测试覆盖性管理程序与方法 301
4.8.3 测试覆盖性管理原则与要求 304
4.9 研制试验 305
4.9.1 研制试验目的 305
4.9.2 研制试验类型及内容 306
4.9.3 研制试验程序与方法 310
4.9.4 研制试验原则与要求 312
4.10 鉴定试验 314
4.10.1 鉴定试验目的与内容 314
4.10.2 鉴定试验程序与方法 315
4.10.3 鉴定试验原则与要求 317
4.11 验收试验 319
4.11.1 验收试验目的与内容 319
4.11.2 验收试验程序与方法 320
4.11.3 验收试验原则与要求 320
4.12 不合格管理 322
4.12.1 不合格定义 322
4.12.2 不合格管理程序与方法 322
4.12.3 航天器项目严重不合格管理 327
4.12.4 不合格管理原则与要求 328
4.13 质量问题归零与举一反三 329
4.13.1 质量问题归零与举一反三的目的与内容 329
4.13.2 质量问题归零与举一反三的程序与方法 330
4.13.3 质量问题归零管理原则与要求 333
4.14 产品保证信息与产品数据包管理 335
4.14.1 产品保证信息与产品数据包管理目的与内容 335
4.14.2 产品数据包管理程序与方法 336
4.14.3 产品保证信息与产品数据包管理原则和要求 338
4.15 外协供方管理 341
4.15.1 外协供方管理目的与风险特点 341
4.15.2 外协供方管理程序 343
4.15.3 外协过程风险管理方法 345
4.15.4 外协供方管理原则与要求 346
第5 章 航天器研制过程保证 348
5.1 航天器研制过程保证综述 349
5.1.1 航天器研制过程 349
5.1.2 产品保证工作原则与要求 350
5.2 方案设计阶段产品保证 351
5.2.1 方案设计阶段产品保证目标与特点 351
5.2.2 产品保证策划与工作准备 352
5.2.3 方案设计正确性保证 355
5.2.4 关键技术攻关保证 357
5.2.5 方案设计阶段产品保证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358
5.3 初样研制阶段产品保证 360
5.3.1 初样研制阶段产品保证目标与特点 360
5.3.2 产品保证策划 361
5.3.3 初样设计正确性保证 363
5.3.4 设计验证充分性保证 368
5.3.5 产品鉴定充分性保证 370
5.3.6 初样研制阶段产品保证应注意的问题 371
5.4 正样研制阶段产品保证 373
5.4.1 正样研制阶段产品保证目标与特点 373
5.4.2 产品保证策划 374
5.4.3 技术状态管理 374
5.4.4 质量符合性保证 377
5.4.5 可靠性增长 379
5.4.6 安全性保证 380
5.4.7 残余风险管理与故障预案制定 381
5.4.8 飞控准备 381
5.4.9 正样产品保证应注意的问题 381
5.5 发射与飞行控制阶段产品保证 383
5.5.1 发射保证 383
5.5.2 飞行控制保证 385
5.6 航天器产品贮存保证 387
5.6.1 航天器贮存概述 387
5.6.2 航天器产品贮存保证目标 387
5.6.3 贮存保证工作原则 388
5.6.4 航天器贮存状态设置 388
5.6.5 贮存环境设置及环境监测 389
5.6.6 贮存期测试 390
5.6.7 贮存后测试、试验及评价 390
第6 章 航天器单机产品开发与生产过程保证 392
6.1 航天器单机产品保证工作要求与模式 393
6.1.1 航天器单机产品保证综述 393
6.1.2 单机产品保证工作模式 394
6.2 单机产品开发阶段产品保证 399
6.2.1 产品保证目标和特点 399
6.2.2 产品保证工作程序和内容 400
6.2.3 产品保证策划 401
6.2.4 设计正确性保证 402
6.2.5 验证充分性保证 410
6.2.6 鉴定充分性保证 416
6.3 单机产品生产阶段产品保证 418
6.3.1 产品保证目标与特点 418
6.3.2 产品保证策划 418
6.3.3 技术状态管理 419
6.3.4 质量符合性保证 423
6.4 单机产品可靠性增长 431
6.4.1 故障及隐患的确定与分析 431
6.4.2 产品改进与验证 432
第7 章 航天器产品保证发展展望 433
7.1 发展产品保证理论 434
7.2 创新产品保证工作模式 436
7.3 发展产品保证技术 438
7.4 推进技术风险量化分析和评价 439
7.5 完善航天器产品保证标准体系 441
7.6 健全航天器研制协作配套体系 442
7.7 推进信息化技术应用 443
7.8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444
参考文献 445
索引 447
作者介绍
余后满,研究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宇航协会届系统工程与项目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国防科工委第三届质量与可靠性专家组副组长。长期从事宇航型号科研生产综合管理、质量管理,致力于系统工程与项目管理研究,在我国宇航领域创新实践产品保证理论与方法。曾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2009年度中国航天基金奖”和“全国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等荣誉称号;先后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
文摘
序言
我一直认为,真正能够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工业水平的,恰恰是那些对安全、精度和可靠性有着极致要求的领域,而航天领域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本书的题目“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航天器产品保证”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不仅仅是关于航天器本身,更关键的是“产品保证”这四个字,这代表着一个完整的、系统性的工程体系。我设想,在这本书里,一定有关于如何设计出能够在极端环境下工作的航天器,如何进行层层严格的测试和验证,如何确保每一个零部件的质量都达到甚至超越标准,以及如何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都保持其可靠性。这背后一定凝结了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智慧,也代表着中国在尖端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和成就。这本书的出现,不仅是对航天领域技术成就的记录,更可能是一种经验和知识的传承,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制造“国之重器”方面的实力和决心。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在于它所代表的“国之重器”这一概念。在中国日益崛起的国际舞台上,航天科技无疑是展现国家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而“航天器产品保证”则直接指向了支撑起这些“重器”的背后体系——质量控制、安全可靠性、以及整个研发生产的生命周期管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宏观的视角,揭示中国在航天领域是如何建立起这样一套严谨的保障体系的。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涉及到管理、制度、人才培养等方方面面。我期待书中能展现出中国航天人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梦想变为现实的。这本书的出版,本身就代表着一种自信和实力的彰显,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在尖端科技领域的决心和成就。它不仅仅是对技术本身的介绍,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有力注脚。
评分我一直对航空航天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对那些庞大而精密的航天器充满了好奇。这本书的名字,特别是“航天器产品保证”这几个字,让我觉得它一定能解答我心中关于航天器研发和制造的许多疑问。我曾设想,制造一艘能够安全可靠地进行太空探索的航天器,其过程必然是极其复杂和严谨的,其中涉及到的技术、工艺、质量控制等环节,必定有无数的细节和考量。这本书从名称上就暗示了它会深入探讨如何确保航天器产品的质量,这对于任何一个对工程技术有所了解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切入点。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阐述“保证”这个概念,是通过严苛的测试流程,还是通过精密的仿真模拟,亦或是通过严格的供应链管理?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萦绕,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书页,去探寻其中的奥秘。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让我能窥探到航天器背后那不为人知的严谨与辉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力量感,深邃的蓝色背景下,几个银色的、线条硬朗的航天器模型若隐若现,仿佛正从浩瀚的宇宙中驶来。字体设计也相当考究,“国之重器”四个字雄浑有力,“出版工程”则显得严谨务实,而“航天器产品保证”则直接点明了主题。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它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很好,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鼻而来,让人立刻进入一种专注的阅读状态。我特别喜欢扉页上那句“向所有为航天事业奋斗的先驱致敬”,这是一种情怀的传递,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堪称一流,无论是线装还是胶装,都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的重视。书页的排版也十分清晰,字号适中,阅读起来不会感到疲劳。书中的插图和图表也经过精心挑选,虽然我还没开始深入阅读,但仅从这些辅助性的视觉元素,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内容呈现上的用心。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专业、厚重,且充满人文关怀,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部时代的记录。
评分这本《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航天器产品保证 余后满》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扑面而来的工业美学感。那种金属质感的光泽,线条的硬朗,以及沉稳的色调,无不透露出精密、强大和科技感。书名本身就具备一种庄重感,“国之重器”四个字,赋予了这本书深厚的历史使命感和国家战略意义。而“航天器产品保证”则进一步聚焦,将关注点落实在了航天器这类极端复杂、高风险产品上,让我联想到无数的严谨测试、精细设计和严格管控。“余后满”这个略显抽象的词语,反而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它或许指向了航天器生命周期的延续性、其潜在的价值,亦或是某种未能尽述的深刻含义。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一种“大而全”的感觉,它似乎不是一本仅仅局限于某个技术细节的工具书,而是一部能够从更宏观的层面,讲述中国航天工业是如何铸就“国之重器”的宏伟篇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