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民族民间文化论坛(第五辑)
定价:69.80元
作者:田兆元,扎格尔,黄江平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5201383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外民俗学者的研究论文集,从不同领域和视角来研究民族民间文化,展示了民俗学界外交流的新思想、新成果,促使一批学术新秀崭露头角。
内容提要
《民族民间文化论坛(第五辑)》,田兆元主编,是外民俗学者的研究论文集,从不同领域和视角来研究民族民间文化。本书主要栏目有:特辑:非遗图谱研究、海洋文化研究、城市文化研究、民间文化研究、域外学人研究成果、青年学者园地等,展示了民俗学界外交流的新思想、新成果,促使一批学术新秀崭露头角。
目录
卷首语
特辑: 非遗图谱研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图谱的编制实践及理论建设蔡丰明
活态的文化传承: 传统节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李宏利
非遗资源视域下节日传统的民俗资本化路径苏长鸿
编制民俗图谱的必要性、构成要素与重点
——以手工纺织类非遗为例王海冬
中国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概述
毕旭玲
《白蛇传》传说图谱编撰的原则余红艳
海洋文化研究
舟山群岛与日本、韩国的船崇拜及其比较金涛
妈祖文化与产业发展之研究[台] 蔡泰山
东海龙歌谣的艺术类型与特定场景金庭竹
台湾现代海洋小说初探[台] 蒋忠益[台] 杨淑雅
从视域融合谈海洋文学的阅读意义[台] 柳秀英
城市文化研究
民间信仰、社会治理与公共文化建设
——以上海市三林镇西城隍庙会为例黄江平
元代上海城市民俗概论程洁
民间文艺研究
《华山畿》爱情意蕴审美及故事发生地新证李金坤
论“亚鲁王”的军事谋略思想杨茂锐
中国香囊文化试探徐华龙
域外学术研究
对少数民族的移民与国际移民研究的一些反思
[英] 王富文
海外华人对春节的记忆与文化认同
——以印尼雅加达为例[印尼] 范丽波徐赣丽
在日华人华侨公墓与后土神信仰[日] 松尾恒一,徐铭(译)
杜诗序说[日] 吉川幸次郎,孟伟译
青年学者园地
兔儿神传说和信仰冯瑶
盘古神话的母题探析
——以《三五历纪》《五运历年纪》文献为依据谢灵君
中原地区回族婚庆习俗探析
——以河南省武陟县王李庄为个案程姗姗
南京剪纸传承人访谈及相关思考张裕朱玫洁作者介绍
田兆元,1959年生,湖北宜都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海上风民族民间文化论坛创办人。社会主要有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汉民族学会理事,上海历史学会理事、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成员等。著有《神话与中国社会》、《盟誓史》、《商贾史》、《文化人类学教程》、《神话学与美学论集》等多种,论文80余篇。研究强调综合地、多学科交融地研究中国文化,理论文献性与实践应用性并重,长于社会与文化的互动研究,各类传统组织构建的文化因素研究,对于商贾文化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有独特的理解,对于民俗文化资源及其开发问题颇多思考,人类学与民俗学的视角是其理解中国文化及其社会管理的主要关照方式。主要研究方向:民俗与地域文化研究,文化遗产资源与应用研究,神话学与民间文艺学研究。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对历史和人文社科领域有着长期关注的读者,我对《民族民间文化论坛(第五辑)》这本书充满了好奇。从书名和作者阵容来看,它似乎是一部集结了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共同探讨民族民间文化深刻内涵的著作。我尤其对田兆元、扎格尔、黄江平这几位学者在各自研究领域的成果颇为期待,他们能够带来怎样的独到见解,对于我们理解当今社会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又有着怎样的启示,这一切都让我心生向往。我设想这本书的内容会涉及到对一些具体民族的深入考察,或许是关于他们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节日庆典,亦或是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戏剧等。我特别关注那些能够揭示文化背后逻辑和演变过程的论述,比如,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民族民间文化是如何与其他文化发生碰撞、融合,又如何形成自身独特的特征。在阅读过程中,我希望能够获得一些关于文化研究方法的启发,了解学者们是如何进行田野调查、文献研究,以及如何将这些繁杂的资料梳理成清晰而有说服力的论点。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跨文化的比较研究,那就更具价值了,通过对比不同民族民间文化的异同,或许能让我们对人类文明的丰富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民族民间文化论坛(第五辑)》这本著作,从书名和作者信息来看,无疑是一部探讨民族民间文化深度议题的学术性读物。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展现人类社会丰富多样性,以及不同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发展出的独特文化表现形式的著作抱有浓厚兴趣。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一些鲜活的民族民间文化案例,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能够通过具体的例子,让我们触摸到那些文化的脉搏。比如,关于某个民族独特的节日习俗,其背后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关于某个地区的民间传说,它又折射出这个民族怎样的精神世界?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对民族民间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讨论,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这些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文化形式,究竟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学者们是否会探讨一些创新性的保护和传承模式?这本书是否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审视和理解文化多样性的新视角,从而让我们更加珍视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遗产,这一点让我充满期待。
评分这部书的内容似乎非常引人入胜,尤其是对于我这种对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情有独钟的读者来说。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探讨不同民族独特生活方式、传统习俗以及口头文学等方面的书籍,而《民族民间文化论坛(第五辑)》听起来正是我所期待的那一本。书名中的“论坛”一词,预示着这可能是一个汇集了多位专家学者观点的集结号,他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深度剖析,这无疑能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解读。想象一下,在一个温暖的午后,手捧这本书,沉浸在遥远部落的古老歌谣中,或是跟随作者的笔触,领略某个少数民族精湛的手工艺,那种感觉该是多么美妙。我特别期待其中能够探讨文化传承的议题,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这些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是如何得以延续,又面临着哪些挑战,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同时,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图片,那就更完美了,那样我不仅能“听”到,还能“看”到,更能“感受”到那些鲜活的文化生命力。这本书的编排和选题,我感觉会非常具有学术深度,但又不失可读性,能够让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地走进民族民间文化的奇妙世界,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评分拿到《民族民间文化论坛(第五辑)》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便是它极有可能成为我近期阅读计划中的重中之重。我一直认为,真正理解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文化,离不开对其民族民间文化的深入了解。这本书的标题“民族民间文化论坛”就传递出一种开放、多元的讨论氛围,仿佛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这场关于文化遗产的对话之中。我猜想,书中会包含一系列由不同学者撰写的文章,每一篇都可能是一个独立的专题研究,但又共同指向民族民间文化的宏大主题。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正在消失的传统技艺或习俗,以及学者们是如何尝试记录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的。例如,某些濒临失传的民歌、舞蹈,或是独特的建筑风格,如果能在书中得到详尽的介绍和分析,那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同时,我希望作者们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更能深入到文化产生的土壤,探讨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地理以及历史成因。对年轻人而言,如何认识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与传统文化的连接点,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那将更显其价值。
评分对于《民族民间文化论坛(第五辑)》这本书,我抱有极大的期待,因为它似乎是走进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世界的一扇窗口。我一直相信,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灵魂和情感深度的,往往就藏在他们的民间文化之中。我设想这本书会包含一系列精心挑选的文章,每一篇都像是一次深入的民族文化之旅。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涉及一些关于不同民族的口头传统,例如神话故事、英雄史诗、谚语俗语等,它们不仅是语言的瑰宝,更是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智慧。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有对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如服饰、建筑、手工艺品的详细介绍,以及这些物质文化是如何与民族的精神信仰、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在阅读过程中,我希望能从作者的笔下感受到那些鲜活的文化气息,仿佛能听到悠扬的民族歌谣,看到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触摸到古老的木雕石刻。这本书如果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文化传承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与民族民间文化对话的可能,那它就具有非凡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