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坚文集(上)(中)(下) 李志坚 9787030270900

李志坚文集(上)(中)(下) 李志坚 978703027090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志坚 著
图书标签:
  • 李志坚
  • 哲学
  • 思想
  • 文化
  • 学术
  • 著作
  • 文集
  • 中国哲学
  • 现代哲学
  • 理论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逸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70900
商品编码:29373273499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0-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李志坚文集(上)(中)(下)

定价:360.00元

作者:李志坚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0302709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3.505kg

编辑推荐


李志坚院士是我国微电子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自1958年从苏联留学归国后,50余年来一直工作和奋斗在微电子学领域,他的人生历程,与中国微电子学科的发展进程以及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的创建和发展息息相关。
本文集收录了李志坚院士(及其合作者)从上世纪60年代到2007年间不同时期发表的部分重要论文,共236篇,以年代为主线,同时按照主题进行了适当的归类,内容涵盖微电子技术发展战略展望、半导体器件物理、集成电路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多方面。

内容提要


本文集共三册,其中收集和整理了李志坚院士自上个世纪60年代到2007年间,不同时期发表的部分重要论文,其内容涉及微电子技术发展战略展望、半导体器件物理、集成电路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方面。在50余年的科研与教学生涯中,李志坚院士长期坚持在线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并以其特有的睿智和对新技术的敏锐把握,与其合作者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对微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学校信息技术及微电子专业师生的参考书,也可供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目录


序一
序二
编者的话

 战略展望
 器件物理
 集成电路技术
 系统集成技术

 战略展望
 器件物理
 集成电路技术
 系统集成技术
 其他

 战略展望
 器件物理
 集成电路技术
 系统集成技术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古代哲学论集》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哲学论集》是一部集结了二十余篇深入探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学术论文的专著。本书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数位知名学者联袂撰写,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富有洞见的中国古代哲学研究视角。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侧重于先秦时期、汉唐时期以及宋明时期的哲学发展脉络与核心议题。 第一部分:先秦哲学的奠基与演进 本部分集中探讨了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活水——先秦时期。我们将深入剖析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揭示其如何在那个思想文化空前活跃的时代,为后世哲学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论“道”的本体性与宇宙论意涵》:此章将聚焦于老子《道德经》中“道”的哲学概念。我们将从本体论的角度,考察“道”作为万物之源、万物之母的超验性与普遍性。通过分析《道德经》中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阐释“道”如何构建起中国古代朴素的宇宙观。此外,还将探讨“道”的运行规律及其与自然、人世的关联,揭示其辩证法思想的雏形。 《孔子仁学思想的现代价值》:本章将对孔子“仁”的思想进行系统性梳理与现代性解读。我们将考察“仁”在《论语》中的多重维度,包括爱人、忠恕、孝悌等具体体现,并分析其作为一种道德实践的根本原则。通过追溯“仁”的思想渊源及其在春秋时期的时代背景,探讨其如何回应社会动荡与道德失落。更重要的是,本章将着力于发掘“仁”学思想在当代社会建设、人际关系构建以及个体道德修养方面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使其超越时空的限制,焕发新的生命力。 《墨子兼爱非攻的社会伦理思考》:此章将深入研究墨子“兼爱”与“非攻”的核心思想。我们将分析“兼爱”作为一种泛爱主义的伦理主张,如何与功利主义相结合,旨在实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同时,也将探讨“非攻”作为墨家最重要的政治主张,其背后蕴含的对于战争的深刻批判与和平理想。通过考察墨家学说的实践性与组织性,揭示其在中国古代社会变革中的独特作用,并思考其对于当下国际关系与和平建设的启示。 《法家集权思想的兴衰及其历史影响》:本章将聚焦于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我们将剖析法家如何强调“法、术、势”三位一体的君主统治术,及其对于国家治理的效率化与集权化的追求。通过梳理法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在秦朝统一六国中的作用,分析其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将探讨法家思想的局限性,以及其在后世历史中的演变与被扬弃的部分。 《名家逻辑与语言哲学的早期探索》:本章将目光投向中国古代哲学中较为独特的一脉——名家。我们将尝试还原名家“白马非马”等公案的逻辑辩证,揭示其对于概念、名称与实体的关系进行的早期哲学探索。通过分析名家对语言的精确性要求,以及其在辩论中展现出的逻辑思辨能力,探讨其在中国古代逻辑学与语言哲学发展史上的贡献。 第二部分:汉唐哲学的发展与融合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汉唐时期,考察中国哲学如何在帝国统一的宏大背景下,吸收外来思想,实现创新与发展。 《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哲学体系》:此章将深入解读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学说。我们将分析其如何融合儒家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构建起一种将天道与人道相联系的宏观哲学体系。通过探讨“天人相应”、“天人同构”等核心概念,阐释其对于政治伦理、社会秩序以及个体行为规范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将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背景下,董仲舒思想如何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东传与中国哲学的碰撞》:本章将考察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所引发的思想变革与哲学融合。我们将重点分析佛教与中国本土哲学,特别是儒、道二家在义理、概念、思维方式上的碰撞与借鉴。通过梳理般若学、中观学、唯识学等佛教主要宗派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它们如何与玄学、禅宗等相结合,揭示佛教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并催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哲学。 《玄学清谈的本体论与认识论意蕴》:本章将聚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我们将深入分析竹林七贤等玄学名士的“清谈”现象,并尝试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本体论与认识论的深刻思考。通过考察“虚无”、“无”、“有”等概念在玄学中的运用,以及对《庄子》、《周易》等经典的新鲜解读,阐释玄学如何突破儒家伦理的束缚,将哲学思考引向对宇宙本体与个体精神世界的探索。 《隋唐佛教宗派的哲学创新》:此章将重点关注隋唐时期佛教各大宗派的哲学创新。我们将深入研究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等主要宗派的核心教义与哲学贡献。例如,天台宗的“一念三千”、华严宗的“法界缘起”、禅宗的“明心见性”等,都代表了中国佛教哲学的高度智慧。本章将分析这些宗派如何将印度佛教的教理本土化,并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哲学体系,对后世中国思想产生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宋明哲学的理学与心学 本部分将目光聚焦于宋明时期,考察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峰——理学与心学的兴起及其争鸣。 《周敦颐太极图说与宋明理学的开端》:本章将深入解读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我们将分析其如何以《周易》为基础,构建起一个以“太极”为核心的宇宙生成论与本体论。通过阐释“无极生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等概念,揭示其对宋明理学形而上学的奠基性作用。同时,也将探讨其思想如何受到道家和佛教的影响,并成为理学发展的重要起点。 《张载横渠四句的宇宙论与人生观》:此章将聚焦于北宋哲学家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将从本体论、认识论、人生论等多个维度,深入解读这四句话的深刻含义。分析张载如何将天地万物视为一个统一的生命体,强调人作为宇宙一部分的责任与使命。探讨其“气本论”与“心性论”如何构建起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 《朱熹理学的集大成与辩驳》:本章将系统梳理南宋哲学家朱熹的理学体系。我们将详细阐释其“理”与“气”的二元对立与相互关系,以及“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方法。通过分析朱熹对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的解读与注释,考察其如何构建起一个严谨、系统的儒家哲学体系,并成为官方学术的正宗。本章还将探讨朱熹与陆九渊等人的心学争鸣,展现理学内部的论辩与发展。 《陆九渊心学“本心”的哲学意涵》:此章将深入研究南宋哲学家陆九渊的心学思想。我们将聚焦于其“本心”的哲学概念,阐释“心即理”的核心主张,以及其对于直觉体悟、顿悟成佛的强调。通过分析陆九渊与朱熹在“格物致知”与“发明本心”上的根本分歧,展现心学如何将哲学思考的重点从外在客观的“理”转移到内在主体的“心”,为明代心学的勃兴奠定基础。 《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本章将重点阐释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特别是其“知行合一”的命题。我们将分析“知行合一”如何打破了传统的认识与实践的二元论,强调认识必须在实践中检验,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通过解读王阳明关于“致良知”的学说,阐释其如何将道德主体性提升到新的高度,并对中国近现代思想产生深远影响。本章还将探讨王阳明心学的社会实践意义,以及其在军事、教育等领域的应用。 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严谨、客观,同时兼顾学术的普及性,旨在引导读者走进中国古代哲学波澜壮阔的智慧殿堂,感受其深邃的思想魅力。每一篇文章都基于扎实的文献考证,并提出具有启发性的新见解。通过对这些古代哲人思想的深入解读,我们期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根基,并从中汲取智慧,启迪当下。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李志坚文集(上)(中)(下)》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位饱学之士,将自己毕生的思考与感悟,如同珍宝一般,分门别类地收录于这三卷之中。我一直认为,文集是作者内心世界最真实的写照,它不像小说那样需要虚构的情节,也不像论文那样受制于特定的研究范畴,文集往往更加自由,更加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想。我期待着,在这套文集中,能看到李志坚先生对当下社会的一些深刻观察,也许他对科技发展的看法,对教育模式的反思,或是对文化传承的独特见解。我希望他的文字能够充满智慧的光芒,也带着一丝人文的温度。三卷本的设定,让我觉得内容定然十分丰富,也许有关于历史的回顾,有关于现实的分析,更有关于未来的展望。我好奇,他会在书中描绘怎样的世界,又会提出怎样的问题,又会给出怎样独到的解答。我准备好,用一颗期待的心,去探索这片思想的沃土,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

评分

对于一本被冠以“文集”之名的著作,我最看重的是其内在的连贯性和思想的深度。我希望它不是简单地将零散的文字堆砌,而是能够展现出作者在某个领域或是多个领域内,经过长期思考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上、中、下三册的结构,让我联想到一部宏大的史诗,或者是一次深邃的哲学探索,总有一种循序渐进、渐入佳境的感觉。我期待着,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看到作者的思维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和成熟的,是如何从最初的萌芽走向深刻的洞见。也许,书中会涉及一些比较宏大的主题,比如人文精神的传承,或者某种社会现象的根源分析。也可能,是关于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那种在迷茫中寻找方向,在困惑中获得启示的真实写照。我希望,这本书的语言能够兼具学术的严谨性和文学的感染力,既能让我信服其观点,又能被其文字所打动。最终,我希望在合上书本的时候,能够有所收获,能够对某些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甚至能够启发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认知。

评分

当我第一眼看到《李志坚文集(上)(中)(下)》这个书名,我便立刻产生了一种想要一探究竟的冲动。我喜欢文集,因为它像是一扇窗,让我能够窥见作者的思想全貌,感受他的人生轨迹。三册本的设定,让我觉得这必然是一部内容丰富、思想深邃的作品。我猜想,李志坚先生一定是一位对世界有着敏锐洞察力的人,他的文集里,或许会流淌着他对历史长河的思考,对当下社会热点的评论,甚至是关于个人精神世界的探索。我期待着,在书中能够找到一些能够引发我共鸣的句子,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思考。也许,他会在书中探讨一些关于人性、关于价值的根本性问题,或者记录一些生活中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瞬间。我希望能在这套文集中,体验到一种思想的碰撞,一种精神的洗礼,最终能够对我的认知和世界观产生积极的影响。

评分

读到《李志坚文集(上)(中)(下)》这个书名,我便对其中蕴含的知识量和思想深度充满了期待。我个人非常偏爱文集类的书籍,因为它们往往能够展现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的思考,形成一个相对完整而立体的精神肖像。我推测,这套文集很可能涵盖了李志坚先生在多个领域内的探索与沉淀,也许有他对社会现象的犀利点评,有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甚至可能有他对文学艺术的独到见解。上、中、下三册的编排,暗示着内容或许有时间上的递进,或者主题上的演变,让人可以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步深入探索。我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被作者的智慧所启发,能够获得一些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种精神上的滋养,让我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思考的空间。我希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能够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魅力,能够让我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领略到作者深厚的底蕴。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一开始吸引我的是那个“文集”二字,似乎预示着一段思想的长河,或是一段岁月的回响。我一直觉得,优秀的文集就像是一个人的精神地图,描绘着他走过的风景,思考过的难题,以及最终抵达的某个角落。李志坚这个名字,我并不熟悉,但9787030270900这个条形码,却仿佛是一个秘密的门锁,等待着我去开启。我猜想,这三册的“上”“中”“下”,一定是按照某种逻辑顺序编排的,或许是时间线,或许是主题的变化,又或许是一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结构,让人在阅读中不知不觉被引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能邂逅一些我从未曾想过的观点,一些能够点亮我思维的火花。也许,他会在书中探讨历史的演变,分析社会的走向,或者仅仅是记录一些生活中的点滴感悟。无论是什么,我都准备好,以一颗开放的心去接纳,去理解,去感受。毕竟,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对话,一种跨越时空的交流,而文集,更是这种交流最直接、最真挚的载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