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7517|正版认知心理学认知科学与你的生活(原书第5版) 心理学

4907517|正版认知心理学认知科学与你的生活(原书第5版) 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认知心理学
  • 认知科学
  • 心理学
  • 教材
  • 原书第5版
  • 思维
  • 学习
  • 记忆
  • 知觉
  • 问题解决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磐恒志行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24182
商品编码:29423677791
丛书名: 认知心理学-认知科学与你的生活

具体描述

本店所售图书均为正版书籍

 书   名:  【正版】认知心理学:认知科学与你的生活(原书第5版)|4907517
 图书定价:  65元
 作 者:  (美)凯瑟琳·加洛蒂(Kathleen M. Galotti)
 出 版 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1/1 0:00:00
 ISBN 号:  9787111524182
 开   本: 16开
 页   数: 272
 版   次: 1-1
凯瑟琳·加洛蒂
(Kathleen M. Galotti)
韦尔斯利学院心理学和经济学学士,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硕士和博士、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硕士。卡尔顿学院认知科学教授,并担任由她于1989年帮助建立的跨学科领域项目负责人。她也是心理学系前系主任。她教授的课程包括认知和发展心理学以及认知科学,同时也包括统计课程和心理学导论。
加洛蒂博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学前阶段到期的推理和决策技能的发展,以及青少年与制订未来计划、做出重要承诺和学习新信息的方式。她的研究基金来源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斯宾塞基金会和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其主要著作有《做出重要的决定:人们是如何面对重大生活抉择的》(Making Decision That Matter: How People Face Important Life Choice,Erlbaum,2002),教材《认知发展:从婴儿到青少年》(Cognitive Development:Infancy Through Adolescence,Sage,2011)。她也在同行认可的一些杂志上发表或共同发表了几十篇论文。
译者简介
吴国宏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学士、硕士、博士),现为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系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分会委员、上海市心理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教授课程:本科生的《心理学导论》《发展心理学》《智力心理学》,以及研究生的《高级应用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专题》。
主要研究领域:皮亚杰理论、现代智力理论、智力风格、儿童认知发展、父母教养风格、社区心理健康。
主要研究成果:翻译教材、论著约300万字,包括《IQ》《成功智力》《认知心理学》等,在《心理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几篇,主要涉及的领域为儿童认知发展。
认知心理学学习者对该领域有着不同的反应。有些人觉得它既有趣又高雅,涵盖了有关人类思维的基本话题--我们是如何记忆的以及我们究竟记住了什么;我们是如何在头脑中组织信息的;我们是如何调动这些信息以及其他心理资源以做出重要决策的。有些人则认为认知心理学领域弥漫着学术的气息,充斥着远离实际生活的各种现象的复杂模型。
作者编写本书的初衷就在于填补这一鸿沟,告诉后一个阵营中的读者这一领域所提供的知识是多么让人感到兴奋。作者认为,主要问题在于实验室研究与现实生活的脱节。教科书往往是全然关注实验室的研究,却没有向学生展示这一研究工作对于现实生活的意义。学生们读完本书后,一定能够明白认知心理学家们为什么会如此热衷于他们所从事的研究。
本书既回顾了定义该领域的堪称"经典"的研究,也介绍了一些长期以来挑战人们认识的新方法;既着重讨论了我们是如何在心理上表征和储存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大量信息的,也介绍了所谓的"高级"认知,包括对语言、问题解决、推理和决策等主题的讨论;介绍了从婴儿到青少年时期的认知发展,以及个体差异和跨文化研究。
第5版进行了本书迄今为止为重大的一次修改,内容上做了大量的精简。对一些章节进行了合并,使得内容更富于组织化,篇幅也有所缩减,非常适合已经修过心理学导论的学生使用。

前 言
第1章 认知心理学:历史、方法和研究范式 / 1
1.1 认知研究的各种影响 / 2
1.1.1 结构主义 / 3
1.1.2 机能主义 / 4
1.1.3 行为主义 / 4
1.1.4 格式塔心理学 / 5
1.1.5 个体差异研究 / 6
1.1.6 "认知革命"与认知科学的诞生 / 7
1.1.7 一般要点 / 9
1.2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9
1.2.1 实验和准实验 / 9
1.2.2 自然观察 / 10
1.2.3 控制观察和临床访谈 / 10
1.2.4 内省法 / 11
1.2.5 对神经基础的研究 / 11
1.2.6 一般要点 / 11
1.3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式 / 11
1.3.1 信息加工的方法 / 12
1.3.2 联结主义的方法 / 12
1.3.3 进化论的方法 / 13
1.3.4 生态学的方法 / 14
1.3.5 一般要点 / 15
概要 / 15
复习题 / 16
第2章 大脑:结构与功能概述 / 17
2.1 大脑的结构 / 17
2.1.1 后脑与中脑 / 17
2.1.2 前脑 / 18
2.2 功能定位 / 19
2.2.1 官能心理学和颅相学 / 19
2.2.2 失语症研究和其他映射技术 / 20
2.3 功能偏侧优势 / 21
2.4 脑成像技术 / 22
2.4.1 CAT(CT)扫描 / 22
2.4.2 磁共振成像 / 23
2.4.3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 23
2.4.4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 24
2.5 其他记录大脑活动的技术 / 24
2.5.1 脑电图 / 24
2.5.2 事件相关电位 / 25
2.5.3 经颅磁刺激 / 25
概要 / 25
复习题 / 25
第3章 知觉:模式与物体识别 / 26
3.1 格式塔学派对知觉的看法 / 27
3.2 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 / 30
3.2.1 模板匹配 / 31
3.2.2 特征分析 / 32
3.2.3 原型匹配 / 35
3.3 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 / 36
3.3.1 知觉学习 / 37
3.3.2 字词优势效应 / 38
3.3.3 字词知觉的联结主义模型 / 39
3.4 直接知觉 / 40
3.5 知觉损伤:视觉性失认 / 42
概要 / 43
复习题 / 44
第4章 注意:配置认知资源 / 45
4.1 选择性注意 / 46
4.1.1 瓶颈理论 / 47
4.1.2 聚光灯的说法 / 50
4.1.3 图式理论 / 52
4.1.4 非注意盲视 / 53
4.2 注意的神经基础 / 55
4.2.1 视觉注意的网络 / 55
4.2.2 事件相关电位和选择性注意 / 56
4.3 自动性和练习效应 / 57
4.3.1 斯特鲁普效应 / 57
4.3.2 自动化加工和注意(控制)加工 / 58
4.3.3 特征整合理论 / 60
4.3.4 注意捕获 / 62
4.4 分散注意 / 62
4.4.1 双任务执行 / 63
4.4.2 自动化的注意假说 / 64
4.4.3 实验室以外的分散注意:驾车时移动电话的使用 / 64
概要 / 66
复习题 / 67
第5章 工作记忆:形成和使用新的记忆痕迹 / 68
5.1 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 / 69
5.1.1 感觉记忆 / 70
5.1.2 短时记忆 / 72
5.2 工作记忆 / 76
5.3 执行功能 / 79
5.4 记忆过程的神经学研究 / 80
概要 / 81
复习题 / 82
第6章 从长时记忆中提取记忆 / 83
6.1 长时记忆的特征 / 83
6.1.1 容量 / 83
6.1.2 编码 / 84
6.1.3 保持时间和遗忘 / 84
6.1.4 信息提取 / 87
6.2 长时记忆的细分 / 89
6.2.1 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 / 90
6.2.2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 91
6.2.3 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 93
6.3 加工水平理论 / 93
6.4 记忆的再建构特性 / 95
6.4.1 自传体记忆 / 97
6.4.2 闪光灯记忆 / 99
6.4.3 目击者记忆 / 100
6.4.4 被恢复的/错误记忆之争 / 101
6.5 遗忘症 / 104
6.5.1 顺行性遗忘症 / 104
6.5.2 逆行性遗忘症 / 105
概要 / 107
复习题 / 107
第7章 知识表征: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储存与组织 / 109
7.1 知识的组织 / 110
7.1.1 网络模型 / 110
7.1.2 ACT模型 / 113
7.1.3 联结主义模型 / 114
7.2 概念的形成与新实例的分类 / 116
7.2.1 概念和分类的经典观 / 117
7.2.2 概念和分类的原型观 / 118
7.2.3 概念和分类的样例观 / 120
7.2.4 概念和分类的图式/脚本观 / 122
7.2.5 概念和分类的知识基础观 / 124
概要 / 126
复习题 / 127
第8章 视觉表象和空间认知 / 128
8.1 长时记忆代码 / 129
8.1.1 双代码假说 / 129
8.1.2 关系-组织假说 / 129
8.2 表象的实证研究 / 130
8.2.1 表象的心理旋转 / 131
8.2.2 表象扫描 / 133
8.3 心理表象的性质 / 136
8.3.1 视觉表象的原则 / 136
8.3.2 对心理表象研究及其理论的评论 / 138
8.4 神经心理学的发现 / 140
8.5 空间知觉 / 142
概要 / 146
复习题 / 146
第9章 语言 / 147
9.1 语言的结构 / 148
9.1.1 音位学 / 149
9.1.2 句法 / 151
9.1.3 语义学 / 153
9.1.4 语用学 / 154
9.2 语言的理解和产生 / 155
9.2.1 言语知觉 / 155
9.2.2 语言产生中的言语错误 / 156
9.2.3 句子理解 / 157
9.2.4 文本段落理解 / 159
9.2.5 故事语法 / 162
9.2.6 格瑞斯交谈原则 / 163
9.3 语言与认知 / 165
9.3.1 模块假说 / 165
9.3.2 沃夫假说 / 166
9.3.3 神经心理学的观点和证据 / 168
概要 / 169
复习题 / 170
第10章 思维与问题解决 / 171
10.1 经典问题和一般的解决方法 / 173
10.1.1 生成-检验法 / 173
10.1.2 手段-目的分析 / 174
10.1.3 逆向作业 / 175
10.1.4 回溯 / 175
10.1.5 类比推理 / 176
10.2 问题解决的障碍 / 178
10.2.1 心理定势 / 178
10.2.2 采用不完整或不正确的表征 / 180
10.2.3 缺乏关于问题的特定知识或专长 / 180
10.3 问题空间假说 / 182
10.4 专家系统 / 183
10.5 寻找创造性的解决方法 / 184
10.5.1 无意识加工和酝酿 / 185
10.5.2 日常机制 / 185
10.6 批判性思维 / 186
概要 / 187
复习题 / 188
第11章 推理与决策 / 189
11.1 推理 / 189
11.2 推理类型 / 190
11.2.1 演绎推理 / 191
11.2.2 归纳推理 / 196
11.2.3 日常推理 / 198
11.3 决策 / 199
11.3.1 确立目标 / 200
11.3.2 收集信息 / 201
11.3.3 建构决定 / 201
11.3.4 做出终选择 / 201
11.3.5 评估 / 201
11.4 决策制定中的认知错觉 / 201
11.4.1 可获得性 / 202
11.4.2 代表性 / 203
11.4.3 框架效应 / 205
11.4.4 锚定 / 205
11.4.5 沉没成本效应 / 206
11.4.6 虚假相关 / 206
11.4.7 事后诸葛式偏见 / 207
11.4.8 证实偏见 / 207
11.4.9 过分自信 / 207
11.5 决策的效用模型 / 209
11.5.1 期望效用理论 / 209
11.5.2 多属性效用理论 / 210
11.6 决策的描述模型 / 212
11.6.1 意象理论 / 212
11.6.2 再认启动决策 / 212
11.7 推理和决策的神经心理学证据 / 213
概要 / 214
复习题 / 215
第12章 青少年期的认知发展 / 216
12.1 皮亚杰的理论 / 217
12.1.1 一般原理 / 217
12.1.2 发展阶段 / 218
12.1.3 皮亚杰理论的反响 / 222
12.2 非皮亚杰学派对认知发展的研究 / 223
12.2.1 婴儿期的知觉发展 / 223
12.2.2 幼儿句法的获得 / 224
12.2.3 学前儿童记忆策略的运用 / 226
12.2.4 儿童中后期推理能力的发展 / 227
12.3 "是什么获得了发展":一些后皮亚杰主义的回答 / 228
12.3.1 神经方面的成熟 / 228
12.3.2 工作记忆容量与加工速度 / 229
12.3.3 注意与知觉编码 / 230
12.3.4 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 / 231
12.3.5 策略 / 232
12.3.6 元认知 / 233
概要 / 234
复习题 / 234
第13章 认知的个体差异 / 235
13.1 认知中的个体差异 / 235
13.1.1 能力差异 / 235
13.1.2 认知风格 / 238
13.1.3 学习风格 / 239
13.1.4 专家和新手的区别 / 241
13.1.5 衰老对认知的影响 / 241
13.2 认知中的性别差异 / 242
13.2.1 技能和能力的性别差异 / 243
13.2.2 学习和认知风格上的性别差异 / 248
概要 / 251
复习题 / 251
第14章 认知的跨文化研究视角 / 252
14.1 跨文化认知研究的实例 / 255
14.1.1 知觉的跨文化研究 / 255
14.1.2 记忆的跨文化研究 / 258
14.1.3 分类的跨文化研究 / 260
14.1.4 推理的跨文化研究 / 262
14.1.5 计算的跨文化研究 / 264
14.2 学校教育和读写能力的作用 / 266
14.3 日常环境中的情境认知 / 269
概要 / 272
复习题 / 272
译者后记 / 273
图表资料来源
参考文献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加洛蒂代表作
涵盖了有关人类思维的所有基本问题
与日常生活结合紧密的认知心理学教材
全面展现认知心理学对我们现实生活的重大意义
多学科背景女性心理学家独特视角下的认知心理学
根据Treisman(1964)的理论,人们只进行刚好能满足所需的加工以区分注意和非注意信息。如果两条信息在物理特征上有所不同,那么我们只会在该水平上处理这两条信息,并且很容易拒绝非注意信息。如果两条信息只在语义上有所不同,那么我们就在语义层面对信息进行加工,并且根据语义的分析来选择注意哪条信息。语义处理需要更多的付出,因此,我们只在必要的时候才进行这种分析。没有被注意到的信息并非完全被阻挡,而是被弱化了,就好比调低音量以减弱声音信号一般。具有低阈限的信息(“重要的”刺激)依然能被发现,即使它是来自那些未被注意的信息。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衰减理论和过滤器理论之间的不同:衰减理论允许针对所有信息的不同种类的分析存在,然而,过滤器理论只允许一种分析。过滤器理论认为,那些未被注意的信息一旦经过物理特征方面的加工,便遭抛弃和完全阻拦;衰减理论则认为那些未被注意的信息仅仅被削弱,但是它们所包含的信息依然是能被利用的。

《心智的奥秘:探索人类思维的运作之道》 第一章:心智的基石——感知与表征 我们如何认识世界?这一切始于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这五扇窗户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门。然而,感官输入并非简单的信号接收,它是一个复杂而主动的加工过程。在《心智的奥秘》中,我们将深入剖析感知是如何将原始的物理刺激转化为我们可理解的信息。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嘈杂的环境中,却能清晰地捕捉到朋友的呼唤?或者,在观看一张写实油画时,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芬芳?这些都展示了感知的选择性、组织性和解释性。我们将探讨顶层加工(top-down processing)和底层加工(bottom-up processing)如何在感知过程中协同作用。底层加工依赖于直接的感官信息,而顶层加工则受到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期望和动机的影响,引导我们对感官信息进行解读。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串模糊的字母时,如果知道它可能是一个熟悉的单词,我们的大脑就会主动地去“填补”缺失的信息,使其变得清晰可辨。 更进一步,我们的大脑如何将这些感官信息转化为可以被思考和操作的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这不仅仅是记忆的储存,更是一种内在的模型,能够让我们在心中“看见”一个物体,“听到”一段旋律,甚至“回忆”起一段久远的往事。我们将考察不同类型的心理表征,包括图像表征(imagistic representation)和命题表征(propositional representation),以及它们在决策、问题解决和想象等认知活动中的作用。想象一篇美味的食谱,你在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图像表征;而理解“小明比小红高”这句话,则更多依赖于命题表征。 在本章中,你还将了解到知觉恒常性(perceptual constancy)这一神奇的现象。无论物体在我们视野中的大小、形状如何变化,我们都能感知到它本身的大小、形状是相对稳定的。一盏灯,即使离你远去,你也知道它并没有变小;一个圆形的球,即使从侧面看是椭圆形,你也知道它本质上还是圆的。这种恒常性是确保我们能够稳定地认识和互动于外部世界的关键。 第二章:思维的引擎——记忆的奥秘 记忆是心智的基石,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关键。它承载着我们的过去,塑造着我们的现在,也指引着我们的未来。但记忆并非一个单一的实体,而是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系统。《心智的奥秘》将带你踏入记忆的奇妙世界,探寻其运作的深层机制。 我们将从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开始,它是我们接收信息的第一站,短暂地保存着感官输入的原貌,但其容量巨大,持续时间极短。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在看到一个快速闪过的图像后,即使它已经消失,你脑海中似乎还能“看到”它几秒钟?这就是视觉感觉记忆(图像记忆)在发挥作用。 紧接着,我们将深入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也称为工作记忆。它负责临时储存和加工信息,是我们进行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时的“工作台”。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通常只能容纳大约7±2个组块(chunks)的信息,并且其保持时间也非常短暂,除非我们进行复述(rehearsal)。例如,当你拨打一个电话号码时,你需要将这个号码保持在短时记忆中,直到你拨通为止。工作记忆的理论则更进一步,强调了短时记忆在信息加工中的主动性,它不仅仅是“储存”,更是“操作”。 而我们大部分的生活经历、知识和技能,都储存在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中。本章将细致地探讨长时记忆的结构和类型。我们区分陈述性记忆(declarative memory),即我们可以有意识回忆起来的知识,又分为情景记忆(episodic memory),关于我们个人经历的记忆,以及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关于事实和概念的知识。例如,你对你昨天生日聚会的记忆属于情景记忆,而你知道“巴黎是法国的首都”则属于语义记忆。 此外,我们还会探讨非陈述性记忆(non-declarative memory),也称为内隐记忆,它包括程序性记忆(procedural memory),即我们如何做某事的技能,如骑自行车、弹奏乐器等。这些技能的掌握往往是自动的,我们无需刻意去回忆具体的步骤。 记忆的形成和提取并非总是精确无误。我们将揭示遗忘(forgetting)的各种原因,包括衰退理论(decay theory)、干扰理论(interference theory)和压抑理论(repression theory)。我们还会探讨记忆的重构性(reconstructive nature of memory),这意味着记忆并非像录像一样被动地存储,而是在提取时被主动地重构,这可能导致错误的记忆产生,甚至虚假记忆(false memories)的形成。 第三章:思想的飞跃——学习与推理 学习是我们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并适应环境变化的核心能力。而推理则是我们运用已知信息推导出未知结论的思维过程。《心智的奥秘》将深入剖析学习的各种模式以及推理的逻辑与局限。 我们将从经典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和操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出发,理解行为主义者如何解释学习过程。你是否注意到,当听到某个熟悉的旋律时,你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某个特定的场景或情感?这可能就是经典条件反射的体现。而当我们在尝试某种行为后获得奖励,就会更有可能重复这种行为,这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 然而,人类的学习远不止于此。我们将探讨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即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习,这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尤为重要。当我们看到榜样做出成功的行为时,我们也会模仿他们的做法。 更高级的学习形式包括认知学习(cognitive learning),它强调内部的心理过程,如顿悟学习(insight learning)和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s)。科勒的“顿悟”实验展示了猩猩如何突然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而托尔曼的“认知地图”则表明,老鼠在迷宫中并非只是学会了行为的序列,而是建立了迷宫的空间表征。 在推理方面,我们将区分演绎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和归纳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原则推导出具体结论,例如,“所有人都终将死亡,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终将死亡”。归纳推理则是从具体观察推导出一般性结论,例如,看到许多白天太阳从东方升起,我们归纳出“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 然而,人类的推理并非总是那么理性。我们将深入探讨启发式(heuristics)和偏差(biases)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代表性启发式(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让我们倾向于根据事物的相似性来判断其可能性,而可得性启发式(availability heuristic)则让我们更容易估计那些更容易想到的事件发生的概率。例如,我们可能会根据一个人穿着打扮是否像一位学者来判断其是否博学,这可能受到代表性启发式的干扰。 此外,我们还将审视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的策略,包括算法(algorithms)和启发式,以及障碍,如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edness)和思维定势(mental set)。了解这些认知陷阱,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第四章:思维的决策——判断与选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决策。从选择晚餐吃什么,到做出职业生涯的重大选择,每一个决策都牵涉到对信息的评估和对结果的权衡。《心智的奥秘》将揭示决策过程中的心理机制,以及我们如何在这种不确定性中做出选择。 我们将从风险决策(decision making under risk)开始,分析我们如何评估概率和期望价值。例如,在购买彩票时,我们虽然知道中奖概率极低,但偶尔也会因为巨大的潜在收益而参与。 本章将重点关注决策的理论模型,如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该理论认为人们会选择最大化其期望效用的选项。然而,现实中的决策往往更加复杂,受到情感、偏见和认知局限的影响。 我们将深入探讨启发式在决策中的作用,这些思维捷径虽然能帮助我们快速做出判断,但也可能导致系统性的决策偏差。例如,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会让我们过度依赖最初接收到的信息,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调整。在购物时,商家展示的高昂的原价,往往会让我们觉得打折后的价格更具吸引力,这就是锚定效应的应用。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也展示了信息呈现方式对决策的重要性。同样的信息,以积极的框架呈现,可能比以消极的框架呈现更容易被接受。例如,告知一项医疗手术“90%的成功率”比告知“10%的失败率”更容易让人选择接受手术。 我们还将考察后悔(regret)和满意度(satisfaction)在决策中的作用。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后悔的预期,会影响我们当下的选择。而对已做决策的满意度,则会影响我们是否会再次做出类似的决策。 最后,本章将讨论如何提高决策的质量,包括识别和规避常见的认知偏差,以及采取更系统化的决策方法。 第五章:语言的魔力——交流与理解 语言是我们最独特的认知能力之一,它不仅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更是我们思考和认识世界的重要载体。《心智的奥秘》将带你领略语言的结构、习得过程以及它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 我们将从语言的构成要素开始:语音(phonetics)、音位(phonemes)、形态(morphology)、句法(syntax)和语义(semantics)。理解这些基本单位,有助于我们把握语言的复杂性。例如,汉语中的“妈”和“马”,虽然字形相似,但通过语音(声调)的区别,表达了截然不同的意义。 本章将深入探讨语言的习得。儿童如何如此快速而自然地掌握如此复杂的语言系统?我们将审视学习理论(如模仿、强化)和先天论(如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的观点,以及两者可能如何协同作用。 我们还将研究语言的加工。当我们听到或看到一段话时,大脑如何快速地将其分解、理解并赋予意义?我们将考察词汇的识别(lexical access)、句法分析(syntactic parsing)和语义理解(semantic comprehension)的过程。 语言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它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提出了语言相对论,认为我们所使用的语言会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认知。例如,某些语言中对颜色的划分方式不同,是否会影响使用该语言的人对颜色的感知?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非语言交流,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语调,以及它们在整体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在理解他人意图和情感时,非语言线索往往比语言本身更为关键。 第六章:智能的本质——能力与发展 智能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问题,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心智的奥秘》将探索智能的多个维度,以及我们如何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发展和运用我们的智能。 我们将从智能的测量入手,回顾智力测验(IQ tests)的发展和局限性。智力测验能否全面衡量一个人的智能?又是否会受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本章将介绍智能的多元理论,如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Gardner's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该理论认为智能并非单一的,而是包含语言、逻辑数学、空间、音乐、身体动觉、人际、内省和自然观察等多种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智能。 我们将审视智能的生物学基础,包括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遗传和环境因素在智能发展中的相互作用。可塑性(plasticity)是神经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表明大脑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地适应和改变。 智能并非静止不变,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我们将探讨认知发展(cognitive development)的理论,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Piaget's stages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以及信息加工理论(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如何解释儿童思维的演变。 除了智力,我们还将关注情感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重要性,它关乎我们识别、理解和管理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在当今社会,高情商往往比高智商更能帮助我们取得成功和幸福。 最后,本章将展望智能的未来,包括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我们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培养人类自身的智能。 《心智的奥秘》是一次对人类思维的深度探索之旅。通过这本书,你将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他人,并以更明智的方式与世界互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坚信,了解自己是解决生活中许多困惑的根本。很多人际关系中的误解,很多自我设定的局限,很多时候都源于我们对自身认知过程的不了解。比如,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偏见?为什么我们会做出冲动的决定?为什么我们会陷入某种思维定势?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隐藏在我们的认知结构中。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和视角,帮助我识别和调整自己的一些负面思维模式,甚至优化学习和工作的方法,那将是对我生活最有价值的帮助。我渴望它能像一面镜子,照出我思维的盲点,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评分

我对学习新知识始终保持着一种开放的心态,尤其是在那些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类自身的时候。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这两门学科听起来就充满了智慧的魅力,它们触及了人类最核心的本质——我们的思维。我期待这本书能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的阐述,更能提供一些科学的依据来解释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现象,比如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成功,为什么有些学习方法更有效,甚至是我们为何会对某些事物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如果这本书能够以一种严谨而又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这些科学原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提供一些可操作的建议,那么它绝对是一本值得深入研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确实很精美,封面设计颇具艺术感,那种沉静而富有深度的蓝色调,搭配着略带抽象的图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人类思维的复杂与奥秘。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好,厚实且触感细腻,翻阅时那种沙沙的声响,仿佛是知识在低语。我特别喜欢它侧边的切口处理,整齐划一,带着一种严谨的美学,让整本书看起来就像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阅读一本实体书,尤其是像这样内容厚重的,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到翻开第一页,再到指尖滑过字里行间,这种全方位的感官体验是电子书难以替代的。它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更是一种仪式感,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期待。这本书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出版方的用心,让人在尚未深入阅读之前,就已经被它内在的品质所吸引,满怀着探索知识的渴望。

评分

我个人对那种过于学术化、充斥着大量晦涩术语的书籍总有些敬而远之。阅读对我而言,更多的是一种享受和启迪,而不是一场艰难的考试。所以,我非常看重作者的叙事风格和内容的组织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语言生动,哪怕是谈论复杂的心理学概念,也能用贴近生活的例子来加以说明,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地跟上思路,从中获得乐趣和启发。例如,当谈到记忆时,我希望作者能引用一些大家熟悉的电影情节、历史事件,甚至是日常的误会,来阐释遗忘的机制,或者回忆偏差的形成。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它就不只是一本教科书,而更像是一次有趣的对话,一次与大脑本身的深度交流,让我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对“认知”这个概念感到好奇,它听起来既熟悉又陌生。我们每天都在思考、记忆、学习,但这些过程到底是如何发生的?我们的大脑又是如何构建出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的?这个问题在我脑海里萦绕了很久,总觉得在某个地方,隐藏着一个关键的答案。这本书的标题,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把钥匙,它承诺要揭开认知心理学的神秘面纱,并且将这些晦涩的科学理论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我期望它能用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解释那些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比如为什么我们会选择某些商品,为什么某些广告会让我们心动,为什么我们会记住一些事情却忘记另一些事情。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大脑的迷宫,让我真正理解“我”是谁,以及“我”是如何思考和感受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