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安全评论(第二辑) 9787509795477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国际安全评论(第二辑) 9787509795477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建光 著
图书标签:
  • 国际安全
  • 安全研究
  • 国际关系
  • 地缘政治
  • 战略分析
  • 国际冲突
  • 国家安全
  • 外交政策
  • 军事战略
  • 社会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文博宏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5477
商品编码:2942458437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国际安全评论(第二辑)

定价:89.00元

作者:马建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0979547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安全问题对于民族兴衰、国家存亡都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生长,我国所面临的安全形势也日益深化复杂。

内容提要


本书分为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 军事技术交流与合作、新战略空间与国际安全、跨文化交际与文化安全四个专题,集中对国家安全、特别是军事安全和军事科技领域的相关议题进行了探讨,其中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在地缘政治方面和安全领域的实际探讨,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目录


专题 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
地缘之争与国际安全【李 宁】
制脑权:全球媒体时代的战争法则与国家安全战略【曾华锋 石海明】
俄罗斯远东方向军事安全建设探析【马建光】
试论美国“和平行动”的理论框架及性质【况守忠】
山田吉彦谈如何处理久悬未决的日俄北方四岛问题【田 靖】
领土争端解决机制的新发展对我国解决南海争端的启示【曾 皓】
从攻防不对称律审视甲午战争【张 煌】
信息化战争视域下武器演进的伦理悖论【张 煌 朱启超 李 坡】

第二专题 军事技术交流与合作
濒海战斗舰——美国海军装备新秀【燕 莉】
日本调整武器出口原则研析【张 明 靳 源】
俄罗斯国家现代化背景下的国防工业综合体振兴【杜冰瑜】
地缘政治视角下的中巴军事技术合作【兰舟达 旷毓君】
中国军事文化对外传播路径与策略研究【刘 燕】

第三专题 新战略空间与国际安全
漫谈俄罗斯信息安全机制建设【马建光 陈文府】
中美网络空间的博弈与竞争【杜雁芸 刘杨钺】
网络主权与网络空间国际治理【刘杨钺】
外层空间军控核查与普遍履约的效费比分析【徐能武】
太空威慑:美国战略威慑体系调整与全球战略稳定性【徐能武 黄长云】
文化安全与冲突:从现实世界到赛博空间【饶 岚】
中美网络安全战略博弈:现状与展望【朱启超】
无人化战争的伦理困境及社会调适【石海明 曾华锋】

第四专题 跨文化交际与文化安全
五十年来美国军事语言研究的发展与启示
  ——基于美国国防部国防科技情报中心数据库【马晓雷 周广艺 张宗波 陈颖芳】
论美军在非常规作战中的文化情报工作
  ——美陆军人文地形系统的建设与启示【庞超伟 马晓雷 侯 豫 王泳利】
中国国家形象的跨文化建构与传播【梁晓波】
语言文化:信息化战争中的新质战斗力【邓小妮 柳 晓】
钓鱼岛事件冲突评中情感立场的语用分析【龚双萍】
美军网络社交媒体的运用分析【焦新平 黄艳春 刘 燕】
美军职业军事教育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目标与方法【赵 敏】
跨文化心理学视域下中西军事文化差异与启示【廖东升 杨 芳 郭 勤】
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政治作战及启示【谢海燕】

作者介绍


马建光,男,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博士,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讲座”教授,俄罗斯问题专家,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常务理事。曾担任过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官员。主要研究方向:地缘政治与周边安全,国际军事技术交流与合作。在人民网、新华网军事栏目开设有名家专栏;主持国际问题研究类课题十余项;徐能武,男,1972年生于湖南平江。现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科学系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2007-2008年赴香港科技大学中国跨国关系研究中心访学,2011-2012年赴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院詹姆斯·马丁防扩散研究中心访学。主要从事外层空间军备控制与安全战略研究。

文摘


序言



《全球治理与安全新范式》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21世纪以来,全球安全格局发生的深刻变革,并着力探讨在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挑战并存的复杂环境下,国际社会如何构建新的治理框架与安全范式。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涵盖了从地缘政治重塑到新兴技术影响,再到全球公共产品供给的系统性研究。 第一部分:地缘政治的重塑与大国关系演变 本部分聚焦于冷战后国际权力结构的变化,特别是美国单极主导地位的相对削弱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研究详细分析了主要大国之间的战略互动,包括竞争、合作与博弈的复杂动态。重点探讨了以下议题: 大国竞争的新特点: 分析了当前大国关系中,经济相互依赖与安全竞争并存的“竞争性共存”状态。考察了“修昔底德陷阱”的当代表现及其规避路径,特别是通过制度性约束和危机管控机制来降低冲突风险的努力。 区域性权力中心的崛起与影响: 考察了新兴区域大国,如欧洲联盟、印度、巴西等,在全球安全治理中的作用和诉求。分析了它们如何平衡自身安全利益与全球责任,以及它们对现有国际秩序的挑战与补充。 全球治理赤字与秩序重构的张力: 探讨了现有国际安全机制(如联合国安理会体系)在应对新安全挑战时的有效性与合法性危机。分析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推动国际安全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由此产生的秩序重构的内在张力。 第二部分: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凸显与应对 本部分将研究的焦点转向了超越传统军事范畴的新型安全挑战。这些挑战往往是跨国界、非国家行为体驱动的,对国家主权和人类福祉构成长期威胁。 气候变化与资源安全: 将气候变化视为“威胁倍增器”,探讨了其如何加剧水资源短缺、粮食危机和大规模人口迁徙,进而引发区域冲突和国家内部不稳定。研究了国际社会在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其影响方面的合作困境与潜力。 跨国恐怖主义与极端主义的演变: 考察了“基地组织”和“伊斯兰国”等组织的策略转变,以及“独狼式”袭击的增加。分析了信息技术在极端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中的关键作用,并评估了反恐合作中人权保障与情报收集之间的平衡问题。 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借鉴近年来全球疫情的经验教训,本书深入分析了全球卫生治理体系的脆弱性。重点讨论了疾病监测、快速反应机制的建立,以及疫苗公平分配等涉及国家利益冲突的全球公共产品问题。 第三部分:新兴技术对安全环境的颠覆性影响 新兴技术,特别是信息通信技术(ICT)、人工智能(AI)和生物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军事能力、信息空间和认知领域,本书对此进行了前瞻性的分析。 网络空间的安全博弈: 将网络空间视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疆域”。详细分析了国家支持的网络间谍活动、关键基础设施攻击(如电网、金融系统)的风险,以及“网络威慑”理论的适用性与局限性。探讨了建立网络空间国际规范的必要性和现有国际法在网络冲突中的滞后性。 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与伦理困境: 关注自主武器系统(LAWS)的发展及其带来的战略稳定风险。探讨了“算法偏见”在军事决策中的潜在后果,以及人类对战争决策权的最终控制权的伦理和法律争论。 信息战与认知安全: 分析了虚假信息(Disinformation)和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如何被用来干预他国内政、操纵舆论,瓦解社会凝聚力。提出了“认知防御”的概念,强调提升社会对信息操纵的抵抗力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迈向适应性与韧性的全球安全治理框架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旨在提出构建未来安全框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强调“适应性”和“韧性”是新范式的核心要素。 多边主义的复兴与重塑: 论证了在高度相互依赖的全球化时代,单边主义和排他性集团的局限性。主张通过“灵活多边主义”(Flexible Multilateralism)来弥合大国间的政治分歧,聚焦于具体问题的共同利益,如气候、贸易、网络安全等。 公私伙伴关系(PPP)在安全领域的拓展: 探讨了私营部门(特别是科技巨头)在网络安全、供应链韧性、灾害响应中日益重要的角色。研究了如何建立有效的监管和问责机制,确保私营部门的介入符合公共安全利益。 以人为本的安全观与韧性建设: 倡导将传统以国家为中心的战争威慑安全观,转向更关注个体福祉和社区生存能力的“人类安全”视角。重点分析了城市、供应链和关键基础设施的“系统韧性”工程,以增强社会在面对突发冲击时的快速恢复能力。 本书的研究方法结合了国际关系理论分析、历史案例研究和前沿技术趋势预测,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学者以及关注全球安全的公众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分析视角。它清晰地表明,未来的安全挑战不再是单一维度或单一行为体所能解决的,需要一个高度协同、适应性强的全球治理体系来共同应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很引人注目,但实际上我并没有读过这本书,所以无法给出任何关于其内容的评价。我只能谈谈我对“国际安全”这个主题本身的看法,以及这本书的书名可能引发的联想。 “国际安全”是一个极其庞大且复杂的话题,它涵盖了从大国博弈、地区冲突,到恐怖主义、网络攻击,再到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等方方面面。一个名为“国际安全评论”的书,其内容很可能是在对当前全球安全形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梳理。或许会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安全挑战,分析其根源、影响以及潜在的解决方案。我猜测,书中可能会有对传统安全概念(如军事对抗、国家主权)的探讨,也会有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如跨国犯罪、能源安全)的关注。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对这些宏观层面的议题非常感兴趣,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未来的走向。我想象中的这本书,或许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理解和应对这些复杂安全问题的视角,帮助读者建立一个更全面的认知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严谨、客观的学术态度。我设想,作者们可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和分析各种一手资料,对国际安全领域内的各种现象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评价。也许书中会涉及到一些量化的数据分析,用以支撑其观点,亦或是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来论证某些理论的有效性。作为一个对国际事务抱有好奇心的人,我渴望能读到这样一本能够提供扎实论据、逻辑严谨的书。我希望它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能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并从中提炼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或许,这本书会涉及到一些关于国际关系理论的探讨,比如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并运用这些理论来解释当今世界面临的安全困境。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国际安全评论(第二辑)”暗示着它可能是一个系列作品的延续。这让我联想到,如果第一辑已经出版并且得到了积极的反馈,那么第二辑很可能在第一辑的基础上,对一些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或者引入新的研究视角和内容。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团队可能在持续关注国际安全领域的发展,并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更新他们的研究成果。我期待它能够对一些长期存在的国际安全问题,例如大国竞争、地区冲突的根源,以及国际合作机制的有效性等,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关注一些新兴的安全挑战,比如数字安全、信息战,以及新兴技术对军事平衡的影响。作为一名关注世界发展的读者,我希望能通过阅读这类书籍,更好地理解我们所身处的这个复杂的世界。

评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这个出版方,通常意味着这本书的定位偏向于学术研究,而非通俗读物。因此,我猜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会比较正式,可能包含一些专业术语,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完全理解。我设想,书中可能汇集了多位在该领域有深入研究的学者,他们的观点或许不尽相同,但都围绕着“国际安全”这个核心议题展开。这样的多视角呈现,我个人认为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安全问题本身就不是铁板一块,不同的角度会带来不同的理解。我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一些比较前沿的安全议题,比如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太空安全、以及极端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等等。这些都是当前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领域,也是未来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

评分

当看到“国际安全评论(第二辑)”这样的书名时,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本厚重的、充满学术分析的著作。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深刻的洞见,能够帮助我理解那些新闻中不断出现的国际事件背后的逻辑。比如,如果书中探讨了当前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分析了主要大国之间的互动模式,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影响全球的稳定,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一直觉得,很多国际冲突并非突如无imanced,而是有着长期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利益纠葛。如果这本书能够梳理清楚这些脉络,揭示出不同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考量和策略,那将极大地提升我阅读新闻的深度。我尤其关心那些可能被忽视的地区,或者那些正在发生的、但尚未引起足够关注的安全挑战。毕竟,全球安全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地方的动荡,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