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系列读本-中学生科学素质读本
定价:18.00元
作者: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系列读本编写组
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11009229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系列读本》出版项目由中国科协牵头、纲要办成员单位共同组织实施。读本是针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农民、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中学生、小学生等六类不同读者对象的需求和阅读习惯,为其量身打造的科普读物,由老中青三代科普作家联袂撰稿;采用问答形式,设问活泼,回答精彩;内容涉及科技前沿、社会焦点以及与人们工作、生活、学习贴近的科技知识,兼顾科学与人文、艺术的融合;图文并茂,配有插图及照片近千幅,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之中走近科学,领略科学,体味科学。更多好书详见奇趣科学馆
内容提要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系列读本》出版项目由中国科协牵头、纲要办成员单位共同组织实施。读本是针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农民、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中学生、小学生等六类不同读者对象的需求和阅读习惯,为其量身打造的科普读物,由老中青三代科普作家联袂撰稿;采用问答形式,设问活泼,回答精彩;内容涉及科技前沿、社会焦点以及与人们工作、生活、学习贴近的科技知识,兼顾科学与人文、艺术的融合;图文并茂,配有插图及照片近千幅,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之中走近科学,领略科学,体味科学。
目录
1. 人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会怎样
2. 谁能想象微生物的世界竟如此美丽
3. 我们和它们听到的世界一样吗
4. 是药就有三分毒吗
5. 为什么说每个人都是的
6. 你的膳食宝塔牢固吗
7. 网络和电子产品让我们更孤独吗
8. 如何利用遗忘曲线来改善记忆
9. 人脑也能装芯片吗
10. “灵魂出窍”是怎么回事
11. 宇宙起源于一次爆炸吗
12. 地球孤独吗
13. 地球其实是个“水球”吗
14. 为什么高山之巅的云更美丽
15. 地球生态系统可以重启吗
16. 如何计算碳足迹
17. 如何变身“环保超人”
18. 为什么能从茫茫人海找到你
19. “千里眼”如何感知地球
20. 有一天我们真的会需要诺亚方舟吗
21. 为什么说“自然之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
22. 操场跑道为什么不是方形的
23. 猴子能打出莎士比亚全集吗
24. 世界名画里藏着哪些数学知识
25. 为什么说拓扑学家分不清咖啡杯和面包圈
26. 一厘米线段上的点与太平洋面上的点一样多吗
27. 为什么说布尔代数是计算机的基本运算方式
28. 万物互联真的能互联万物吗
29. 什么是大数据做不了的
30. “云”端的学习生活是怎样一幅图景
31. “上帝粒子”是“撞”出来的吗
32. 如果没有“掉落的苹果”,还有没有牛顿力学定律
33. 真的造不出永动机吗
34. 心情戒指真的能感知心情吗
35. 人类能否穿越时空
36. 隐形人能从传说走向现实吗
37. 水真的知道答案吗
38. 赛车的燃料缸能“消化”巧克力吗
39. 动物能预测地震吗
40. 看3D电影要戴3D眼镜吗
41. 从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到登月成功的距离有多远
42. 转基因是怎么一回事
43. 有必要谈“核”色变吗
44. 滑板也能像魔毯一样浮起来吗
45. 智慧城市智慧在哪里
46. 可穿戴设备会取代智能手机和电脑吗
47. 楼房也能变农场吗
48. “中国制造”如何转变为“中国创造”
49. 小纳米如何创造“大”未来
50. 3D打印可以打印一切吗
51. 诺贝尔为什么设立和平奖
52. 机器人有可能主宰地球吗
53. 星座能决定性格与命运吗
54. 科幻离现实有多远
55. 科学与艺术是殊途同归的吗
56. 你希望有另一个克隆的你吗
57. 如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58. 地球越变越“小”了吗
59. 科技革命如何推动大国崛起
60. 众创时代如何成就中国梦想
作者介绍
数学与信息、物质与能量、生命与健康、地球与环境、工程与技术、科技与社会等领域的专家学者。
文摘
序言
这本《中学生科学素质读本》简直就是一本“生活实用科学指南”!我一直觉得科学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远,直到我翻开这本书,才发现原来科学早就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们却浑然不知。书里有很多关于健康和食品安全的章节,让我受益匪浅。比如,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吃某种食物会产生能量,以及身体是如何消化和吸收营养的,这让我对饮食有了更科学的认知,不再盲目追求所谓的“健康食品”,而是了解食物的本质。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它还讲了如何辨别一些常见的食品添加剂,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影响,这对于现在食品种类繁多、信息爆炸的时代来说,简直是福音。还有关于家居环境的科学知识,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灯光来保护视力,或者为什么室内空气净化器并非万能,而通风才是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的关键。这些内容都不是那种大道理,而是非常具体,可以立刻应用到生活中的。我甚至还学到了如何利用简单的物理原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小麻烦,比如书中讲到摩擦力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这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我家的抽屉会卡住,或者怎么让自行车骑起来更省力。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还涉及到一些关于心理科学的入门知识,虽然篇幅不长,但它用科学的解释来帮助我们理解情绪的变化,以及如何更好地与他人相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活泼,避免了枯燥的术语,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道理呈现出来,让我觉得阅读的过程就像在和一位博学的长辈聊天,他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和“怎么做”。
评分《中学生科学素质读本》这本书,在我阅读过的所有科普读物中,绝对是独树一帜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我一直觉得,科学不仅仅是学科知识,更是一种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方法。书中有一部分内容,专门讨论了“科学的局限性”,它让我们认识到,科学并非万能,而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身的。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书中通过一些历史上的科学争议,比如“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来展现科学的进步是如何充满曲折和挑战的。这让我明白了,科学的结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不断地去质疑和探索。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哲学”的思考,它让我们思考科学与伦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这让我对科学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老练,充满了洞察力,让我觉得自己在和一位智者对话,他不仅能够解答我的疑问,更能激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科学素质,是能够批判性地思考,理性地判断,并勇于探索未知。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拿到《中学生科学素质读本》之前,我对“科学素质”这个概念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以为它只是意味着懂得一些物理、化学、生物的知识。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它让我明白,科学素质是一种更广阔的视野,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书中有一部分内容,专门讨论了“信息时代的科学”,它让我们理解互联网是如何工作的,大数据是如何被收集和分析的,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不直接从事科学工作的人,也需要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书中还讲到了“环境科学”的一些基本原理,比如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污染是如何影响生态系统的,这些内容让我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有了更深的敬畏之心,也让我开始思考,作为个体,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保护我们的环境。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心理学”的入门知识,它帮助我理解人类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让我对自己和他人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的案例非常丰富,而且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这使得科学知识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触手可及的。
评分这本《中学生科学素质读本》真的是一本“宝藏”!我一直觉得,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而这本书,恰恰在这个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像其他一些科普读物,只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引导读者主动去思考。比如,在讲到“传染病”的时候,它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疾病的危害,而是通过模拟病毒传播的过程,让我们直观地理解为什么勤洗手、戴口罩如此重要,以及在流行病爆发时,个人行为如何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书中有一个关于“逻辑思维”的章节,它通过一些经典的逻辑谜题,让我们体会到推理的乐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逻辑分析方法,这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做出判断非常有帮助。我还学到了一些关于“概率”的知识,它让我明白,很多事情并非完全随机,而是存在一定的概率规律,这对于我们理解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性非常有启示。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工程学”的基础知识,比如桥梁是如何建造的,飞机是如何飞行的,这些看似复杂的工程,在作者的讲解下,变得清晰易懂,让我看到了科学在改善人类生活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本书的排版也非常精美,大量的插图和图表,让复杂的概念变得可视化,阅读起来毫不费力。
评分《中学生科学素质读本》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读过的最有价值的一本书。我一直认为,科学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人。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探索。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误解”的章节,它通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误解,比如“闪电不会击中同一地点两次”或者“吃降火药就能降火”,来分析这些误解产生的根源,并用科学的原理来解释事实真相。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固有的认知可能并不准确,需要不断地用科学的视角去审视。书中还包含了很多关于“统计学”的入门知识,它让我们明白,如何正确地理解数据,如何避免被虚假的信息所误导。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书中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解释了“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这个重要的概念,这对于我们分析社会现象和科学研究都至关重要。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充满智慧的语言,一点一点地引导我们走进科学的殿堂。
评分我必须说,《中学生科学素质读本》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我以前对科学一直有一种敬畏感,觉得它高深莫测,但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固有观念。它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变得简单易懂。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力学”的章节,它不是枯燥地讲解公式,而是通过分析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运动,比如走路、跑步、投掷,来解释力的作用和运动规律。它甚至还讲到了如何计算投掷物体的轨迹,这让我觉得,即使是简单的运动,背后也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我还惊喜地发现,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生物工程”的知识,比如基因编辑技术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影响。虽然这些内容可能对一些读者来说有些前沿,但作者却用非常通俗的语言,将它们解释得非常清楚,让我不再觉得它们是遥不可及的“科幻”。这本书的图文并茂,非常吸引人,大量的插图和漫画,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让我觉得就像在看一本有趣的科普漫画书。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我平时对科学其实算是个半吊子,知道一些基础概念,但总觉得离生活有点远,很多所谓的“科学常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起来总是模模糊糊。但拿到这本《中学生科学素质读本》,完全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开头并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用非常贴近生活化的例子,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科学的世界。比如,讲到空气污染的时候,它没有直接罗列PM2.5的危害,而是从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质量指数出发,生动地解释了为什么某些日子会有雾霾,以及这些微小的颗粒物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健康。我记得里面有一个章节,详细地讲解了手机信号的传播原理,以前我只知道手机可以打电话,但不知道背后的电磁波是如何工作的,它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就像在空气中“投掷”看不见的“小石子”,而手机就是那个能“听见”这些“石子”的接收器,再到最后怎么变成我们熟悉的通话声音,整个过程被拆解得非常透彻,我甚至能脑补出那个画面。而且,这本书在解释一些相对复杂的概念时,比如光的折射和反射,它不是简单地给出公式,而是通过雨后彩虹的形成、或者我们平时看到的镜子里的影像,来一步步引导你理解。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很多关于科学家的小故事,那些为了科学探索而不懈努力的先驱们,他们的故事比任何教科书都更能激发我对科学的热情,让我觉得科学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由一群充满好奇心和毅力的人们一步步探索出来的。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以前很多似是而非的科学理解都被纠正了,并且学会了用更科学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科学教育的读者,我不得不说,《中学生科学素质读本》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它在内容编排上,非常注重科学思维的培养,而不是简单地罗列科学知识点。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实验设计”的章节,它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实验步骤,而是通过一个实际的科学问题,引导我们思考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实验来验证假设,如何控制变量,以及如何分析实验数据。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创造性。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科学史”的内容,它通过讲述伟大的科学发现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了解科学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以及科学家们是如何克服困难、突破思维定势的。我特别喜欢关于“牛顿”和“爱因斯坦”的故事,他们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了科学探索的艰辛和伟大。这本书在语言表达上,也做得非常出色,它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科学知识娓娓道来,避免了枯燥的术语,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了大量的科学信息。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蝴蝶效应”的例子,一个微小的动作,却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这不仅是一种科学现象,更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科学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
评分我一直认为,科学教育应该是点燃孩子好奇心,而不是灌输知识。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是一本填鸭式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本激发探索欲望的“探险日志”。书中有很多关于宇宙的章节,以前我对宇宙的认识就停留在“星星发光”的层面,这本书则带我进入了一个更宏大的视野。它用生动的语言解释了恒星的演化,星系的形成,甚至黑洞的奥秘。我记得有一个部分,详细描述了火箭发射的原理,从牛顿第三定律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讲到如何克服地球引力,甚至还涉及到燃料燃烧产生的巨大能量,整个过程被描述得惊心动魄,让我仿佛置身于发射现场。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还讨论了一些前沿的科学话题,比如基因工程的最新进展,或者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趋势,虽然这些话题可能对中学生来说有些难度,但作者却用非常浅显的比喻和生动的插画,将这些复杂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让我不再觉得它们是遥不可及的“高科技”,而是与我们未来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让我感到特别有成就感的是,书中还提供了很多可以自己动手做的科学小实验,这些实验的材料都很容易获得,步骤也非常详细,我尝试了几个,真的体验到了亲手验证科学原理的乐趣,这种乐趣是任何课本上的文字都无法给予的。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的魅力在于它不断地挑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并且引领我们不断向前探索。
评分读完这本《中学生科学素质读本》,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科学这么有趣!”。我以前总觉得科学是属于科学家们的,而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只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常识就可以了。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科学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以前我只是觉得冬天脱毛衣的时候会“噼里啪啦”响,很不方便,这本书则详细解释了电荷的产生、转移和放电过程,甚至还教了我一些避免静电的方法。还有关于“味觉”和“嗅觉”的科学原理,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食物会让我们觉得美味,而有些则会让我们觉得难以下咽,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口味偏好,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化学和生理机制。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声音”的讲解,它不仅解释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还讲到了不同乐器的发声原理,以及为什么我们会听到不同的音色,这让我对音乐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光学幻觉”的例子,那些神奇的图画,让人产生视觉上的错觉,作者用科学的原理来揭示这些幻觉的产生机制,真是令人拍案叫绝。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幽默,充满了智慧,让我觉得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和一位风趣的老师交流,他总能在不经意间抛出一些让你眼前一亮的问题,然后引导你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