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心術:心理治療的道德責任
定價:28.00元
作者: 威廉·竇赫提,李淑珺
齣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齣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42643193
字數:
頁碼:23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22kg
編輯推薦
麵對個案的專業倫理 心理治療師的特質
心理專業人員的必讀書
接受心理谘詢和治療的人群判斷治療師是否閤格的指南
剖析具體案例 闡述詳細道理 深入淺齣 易讀性強
內容提要
《心術:心理治療的道德責任》是一本心理學讀物,探討心理治療師在執業中需要具備的道德品質和需要承擔的責任。作者通過對各種心理治療案例的分析提齣,在這個多元而道德式微的世界裏,我們需要在心理治療的實際操作中加入道德觀念,培養治療師的美德,給予治療師成為道德谘詢者所需的技巧。
目錄
謝詞
n篇 心理治療執業中的道德
n章 心理治療的道德責任
n我們擁有心理治療一百年瞭——結果世界變得更糟?當我們把精神科醫師的詞匯當成第二語言,用世俗接受、包容的說法代替宗教上的善惡評斷,在反對隨意評斷的同時,我們是否已經無法再做任何判斷?
n第二章 承諾
n在處理道德決定時,隻訴諸當事人的自身利益是一個重大的錯誤,這種思維將會侵蝕當事人自身的生命質量,終也會侵蝕整個社會生活的質量。如果關注當事人實時的需求變成我們的考慮,心理治療就缺瞭道德與人性的深度。
n第三章 正義
n決定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以及顧慮到彆人的福祉,並不是隻能二選一的選擇題。治療師不僅必須幫助當事人確保自己受到公平對待,而且有責任肯定當事人的道德人格,幫助當事人堅持自己的道德標準。
n第四章 誠實
n誠實不但會影響一個人的個人自覺、個人發展,或心理迴饋,更是社會關係的基石。治療師必須重視誠實這個議題,因為它是信任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人際關係就會消散瓦解。
n第五章 社會
n我們被訓練成用顯微鏡看事情,結果卻看不到廣大的天空。我們被社會塑造,也反過來塑造社會,但是心理治療傳統卻對生命的這個麵嚮幾乎完全視而不見。我們需要創造機會,在心理治療中建立新的個人與公共意識的聯係。
n第二篇 心理治療師的核心特質
n第六章 關懷
n我們常認為治療中主要的治療因素是治療技巧,但是關懷本身可能比技巧更重要,因為這是整個治療過程的核心,也是使治療有效的佳媒介。關懷不隻是助人行業中錦上添花的裝飾,還是促進彼此瞭解的必要潤滑劑。
n第七章 勇氣
n身為治療師,我們被教會要謹慎行事,麵麵俱到,卻沒有被教會要具有勇氣。的治療師敢於在某些時候讓當事人覺得不舒服,敢於拿親近的醫患關係作賭注,涉入比較謹慎的同事唯恐避之不及的渾濁水域。
n第八章 審慎
n真正的審慎並不是戒慎恐懼,而是充滿智慧。當人們麵對生命中重大的道德睏境時,治療師的力量足以幫助他們,也足以傷害他們。一位傑齣治療師的特徵,就是能夠不斷在正確的時刻采取正確的行動。
n附錄
n如何找尋的治療師,以及成立治療師道德團體
作者介紹
威廉·竇赫提(William J. Doherty),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傢庭社會學院教授、婚姻與傢庭治療係主任,《傢庭·係統·健康》學術專刊主編,傢庭健康閤作促進聯盟理事。1979年以來緻力於傢庭與傢族治療領域,成立治療師道德團體,其著作包括《愛的功課——治療師、病人及傢屬的故事》《傢族治療與傢庭醫學》等。
n
譯者簡介:
李淑珺,自由譯者,颱灣大學外文係學士,颱灣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曾進修於英國劍橋大學及聖安德魯大學。譯作包括《非零年代》、《愛上工作》、《絲路歲月》等。
文摘
硃狄絲和史蒂夫當時來找我做婚姻治療時,正處於婚姻中的低潮,而這段婚姻幾乎也從沒有過什麼高潮。硃狄絲是一位醫院護士,史蒂夫則是機械技工。結婚十五年,生瞭三個分彆為十二歲、十歲和六歲的孩子之後,他們對彼此都已經感到嚴重失望。史蒂夫這時候開始瞭解自己原生傢庭和自己性格上的扭麯,同時覺得硃狄絲經常過瞭一段時間就會放棄他,把他當成病人看待。而硃狄絲則多年來飽受史蒂夫的言語虐待,正在努力復原,因此絲毫不能忍受史蒂夫對她的抱怨。
雖然治療過程十分睏難,而且進展緩慢,經常是進一步退兩步,但他們的毅力卻讓我很驚訝。我治療過的伴侶中,他們算是相當睏難的案例,但是他們卻頑固地拒絕考慮離婚。如果是在我執業生涯的早期,我很可能會在治療中引發一項危機——“如果沒有進展,我們就放棄吧。”—— 但是我發現自己也跟他們一樣堅持著,隻要偶爾有一段進步的時期就備受鼓勵。
在治療頭一年中,曆經第三次或第四次狀況倒退時,我告訴他們我幾乎已經不曉得該怎麼幫他們瞭,也問他們是不是還想繼續來治療。他們兩人都堅持不想離婚,因為這違反他們的猶太教價值觀,而且也會傷害到他們的孩子。我們討論究竟是什麼力量支撐他們繼續付齣,他們解釋說,宗教儀式是他們的生活重心,尤其是每個禮拜的安息日晚餐,不論他們的關係在什麼狀態,都會舉行。他們覺得這些儀式讓他們在艱難的時刻也能聯係在一起。他們從猶太教的傳承中,內化瞭一帖強大而且重要的人生處方:完整的婚姻和傢庭生活非常重要,值得你持續努力地甚至頑固地去維護,決不能輕易妥協。我也選擇不將他們的堅持視為病態。
我告訴硃狄絲跟史蒂夫我尊重他們的毅力和勇氣,如果他們想要繼續努力維係婚姻,我也會跟他們一起努力。這一點似乎鼓舞瞭他們,讓他們再度開始努力,也因此得到瞭他們婚姻中持續久的一段親密時期。我在治療中采用的方式並沒有任何不同,仍舊是繼續努力幫助他們辨識自己的需求,坦誠而公平地協商,同時避免讓孩子捲入戰火中。這就像是帶領一個不斷輸球的球隊,而隊員都已經認定問題並不在於哪一個人,而是整個球隊的閤作方式。
硃狄絲和史蒂夫結束治療時,他們的婚姻不但不再讓他們感到情緒疲憊,還能給予他們相當的愉悅和滿足。我也預期將來還會再見到他們,幫助他們渡過一些難關。他們的婚姻並不是十全十美,永遠都會有一些衝突引發舊傷口,讓他們難以應付。但是他們認為自己的婚姻已經是“可以接受”,婚姻的基礎是他們對彼此、對孩子的承諾,以及他們共同維護婚姻的決心,雖然這樣的婚姻並不如他們年輕時的期待。
我很喜歡對我的研究所學生描述像硃狄絲跟史蒂夫這樣的例子,然後詢問他們會不會對當事人想要維持婚姻或離婚的決定,保持中立立場。通常學生都會說不論當事人想往哪個方嚮,他們都會支持。但是如果當事人並不確定他們要分居,還是繼續以治療來挽救他們的婚姻呢?大部分還是說他們會保持中立。但是我接著問,他們所謂對婚姻承諾的中立態度,是否就像麵對當事人考慮換工作,從郡換到市,或從IBM 換到Control Data 時一樣中立?後者這些決定是關於生活方式和職業晉升等,通常不附帶有重大的道德問題。但是終止一段婚姻的決定,卻是非常關乎道德的問題,尤其是如果牽涉到受撫養的兒女,就算沒有的話也是一樣,因為其中關係到你所做的承諾、現存的生活架構,以及帶給其他人的影響。
作為治療師,我們不僅僅是心理顧問,也是道德顧問。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的信念強加在心意未決的當事人身上,但是可以在適當的時機,用公開方式提倡我們的看法。隻要沒有牽涉到虐待或恫嚇的事情,在大部分的狀況下,我都會告訴在考慮離婚的當事人,我會幫助他們深入瞭解自己的情形,讓他們自己做齣決定,但是我會傾嚮於去檢視這段婚姻是否還能恢復活力。我不會做齣完全中立的婚姻評估,像修車廠的技工檢查一輛老車子,幫車主決定這輛車是該修理還是該報廢。我會在一片悲觀中尋找長處,嗅齣希望,傾聽改變的可能。如果當事人後決定離婚,我會接受他們的決定,如果他們有兒女的話,則接下去討論如何共同負擔親職,維持對孩子的付齣。如果他們決定嘗試婚姻治療來挽救他們的關係,我會告訴他們,我會支持他們的婚姻,同時也支持他們個人,而且我對他們婚姻的支持會持續到他們其中一人或兩人決定放棄為止。我以這樣的方式一方麵尊重當事人決定自己生命中的道德觀,一方麵也支持我所偏袒的婚姻承諾的價值。
……
序言
《心術:心理治療的道德責任》這個題目,讓我聯想到很多關於“權力與責任”的討論。在心理治療過程中,治療師無疑掌握著一定的權力,他們擁有專業知識,能夠影響來訪者的認知和情緒。這種權力如果使用不當,後果不堪設想。因此,道德責任就顯得尤為重要。我一直對心理治療師如何界定和維護職業邊界感到好奇。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這個問題?比如,治療師是否可以與來訪者發展超齣專業範疇的友誼或情感關係?在處理涉及傢庭關係、親密關係等復雜議題時,治療師的道德責任又體現在何處?我尤其關注那些關於“不傷害原則”的討論,以及當治療師自身也麵臨情感睏擾或職業倦怠時,他們又該如何以負責任的態度應對?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操作指南,或者深入的理論分析,來幫助我們理解,在幫助他人療愈心靈的同時,如何纔能做到絕對的專業和負責。
評分聽到《心術:心理治療的道德責任》這個書名,我首先想到的是“承諾”這個詞。心理治療師在接受來訪者時,實際上就與對方建立瞭一種特殊的承諾關係,這是一種建立在信任和專業基礎上的承諾。這本書會如何解讀這種承諾的本質,以及它所蘊含的道德責任?我會非常想知道,在漫長的治療過程中,治療師如何確保自己始終秉持著這份承諾,不被外界的乾擾或自身的私欲所動搖。例如,當來訪者在治療中遭遇瓶頸,或者齣現情緒反復時,治療師的道德責任是否意味著需要付齣更多的耐心和努力,去尋找新的治療路徑?我同時也關注到“責任”二字,它可能不僅僅是對來訪者負責,也可能包括對行業、對社會乃至對自身的責任。我期待這本書能以一種深刻而富有啓發性的方式,闡述心理治療師在整個療愈過程中所扮演的道德角色,以及他們如何以一種近乎神聖的態度,去履行這份沉甸甸的責任。
評分讀到《心術:心理治療的道德責任》這個書名,我的第一反應便是對“心術”二字的好奇。它究竟是指代心理治療師掌握的那些精妙的“術”,還是暗指他們需要擁有的一種高尚的“心”,一種深植於內心的道德指南?我總覺得,心理治療不僅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而在這門藝術中,道德感和責任感是必不可少的調色闆。這本書的齣現,恰好觸動瞭我內心深處對這一職業的敬畏與探究欲望。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剖析治療師在麵對來訪者脆弱內心時,所必須堅守的職業倫理底綫?它會探討哪些具體的倫理睏境,比如如何平衡職業界限與人道關懷,如何處理可能齣現的依賴關係,以及如何在不預設評判的前提下,引導來訪者走嚮更健康的生活。我希望這本書能用一種直觀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呈現心理治療師肩負的道德重擔,讓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也能窺探到這一神聖職業背後的嚴謹與擔當。
評分《心術:心理治療的道德責任》這個書名,讓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關於“界限”的思考。在心理治療的領域,清晰的界限似乎是保障雙方安全和信任的基石。我一直想知道,這些界限究竟是如何被定義和維護的?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在實踐中,治療師如何巧妙地處理那些模糊不清的界限,例如,在麵對來訪者錶達強烈依賴或尋求超齣治療範圍的幫助時,治療師又該如何以道德為準繩,做齣恰當的迴應?更深層次地,這本書是否會觸及到治療師的自我覺察能力,以及他們如何識彆並避免將自身的價值觀或偏見強加於來訪者?我對於“道德責任”的理解,也包含瞭對整個心理健康體係的責任,比如行業標準、培訓體係以及對從業人員的監督機製。我期望這本書能為我揭示更多關於心理治療實踐中,那些不易察覺卻至關重要的道德維度。
評分這本《心術:心理治療的道德責任》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引人深思的意味。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心理健康領域的人,我對“道德責任”這個詞匯尤為敏感。在當下社會,心理谘詢和治療的需求日益增長,但隨之而來的倫理問題也愈發凸顯。我一直好奇,究竟在心理治療的實踐中,有哪些深層次的道德考量是必須被嚴苛遵守的?它是否僅僅停留在保密協議的層麵,還是涉及到治療師與來訪者之間權力關係的運用,以及治療目標設定的倫理邊界?更進一步,當治療效果不如預期,甚至産生負麵影響時,治療師又該如何承擔起這份沉甸甸的道德責任?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揭示隱藏在專業技術背後的倫理睏境,幫助我更全麵地理解這一行業的復雜性。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或者理論性的框架,來指導我們在麵對復雜人際關係和情感睏擾時,如何更負責任地伸齣援手,又如何在保護來訪者權益的同時,也確保自身的專業操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