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科学家讲科学(第5辑)
定价:25.00元
作者: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564014292
字数:17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科学是美丽的,科学往往是生活中真善美的现场,好奇、怀疑和智慧运行的疆域。长期以来,那么多人让自己停留在动人的科学探索现场之外,多么遗憾!
——沈致远
内容提要
一个科学家,特别是“身经百战”的科学家,对古今科研事例,包括对自身科研经历的体验,梳理一下表达出来,就会是对思想和科学方法很好的普及。于是我们把编写的方式定为“科学家讲科学”,并以此作为丛书的名称。计划自2004年开始分辑出版。每辑准备刊载30篇左右适于中小学教师使用,并适合于中学生阅读的科普短文。每篇讲述一项科学知识和过程,并在正文之外加旁注和跋作为导读,着重阐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以引发读者思考和探究。
书中文章各自独立,一事一讲,互不牵制。不同学科之间的篇数上保持大致的平衡。文章分两类,一类是新的创作,是主体;另一类是若干科普佳作的直录。两者的正文均保持作者自己的风格,作者以及编者利用旁注和后跋以实现导读和提示。
目录
作者介绍
叶笃正,安徽安庆人,1916年2月出生于天津。1940年,叶笃正毕业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几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主持气象科学研究工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叶笃正还是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世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它在讲解一些复杂的科学概念时,非常善于运用类比和比喻。比如,在解释“熵”这个概念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通过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混乱”程度来类比,比如一个整洁的房间会自然变得凌乱,一杯热咖啡会逐渐变凉,这些都是熵增的体现。这种形象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熵”的含义。而且,这本书非常鼓励读者去动手实践。它里面会介绍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让我可以在家尝试,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我记得我曾经尝试过一个关于“密度”的小实验,用鸡蛋和不同浓度的盐水,来观察鸡蛋的沉浮,这个小小的实验,让我对密度有了非常直观的理解。这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科学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触及、可以体验的。它让我在快乐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冲击,就是它打破了我对科学的固有印象。我以前总觉得科学是枯燥乏味的,是那些穿着白大褂的人在实验室里做着我看不懂的实验。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想法。它用非常活泼、生动的语言,把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科学概念,变得亲切可人。我记得其中有一篇讲到“人工智能”,我一直以为这只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但这本书却详细地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在我们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比如智能手机的语音助手,推荐算法,甚至自动驾驶汽车。作者用了很多贴近我们生活的例子,让我深刻地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世界。而且,这本书还有一个很棒的地方,就是它鼓励我们青少年去拥抱科学,去探索未知。它让我觉得,科学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情,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事情。它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求知欲,让我开始主动去了解更多关于科学的知识,甚至开始思考,自己以后是否也能成为一名科学家,为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我,它没有那种生硬的学术腔调,而是充满了趣味性和生活气息。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讲到“基因”,它把基因比作一本“生命的说明书”,里面记录着我们身体的各种信息。作者用非常生动的故事,讲述了DNA的发现过程,以及基因是如何决定我们的外貌、性格,甚至一些疾病的。它还提到了基因编辑技术,以及这项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这种既讲科学,又探讨社会影响的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深度。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在引导我们思考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而且,这本书非常注重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它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我们去思考未来,去畅想科学的无限可能。我记得它曾经问过我们,“如果有一天,我们可以和动物进行交流,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个问题,让我脑洞大开,开始去思考动物的思维方式,以及我们与它们之间的沟通障碍。这种引导性的提问,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本激发我们思考和创造力的宝典。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科学的世界可以如此精彩纷呈。这本书的编排非常有匠心,我喜欢它那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不会一下子就把人淹没在海量的信息里。它更像是请了一位和蔼可亲的科学家,坐在我旁边,耐心细致地给我讲解。我记得有一次,我被书中关于“光”的章节深深吸引。它不仅仅讲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还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性质是如何统一存在的。作者用了许多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彩虹的形成,光纤通信的原理,甚至还有光合作用的过程,都和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以前对光的认知只停留在“能看见”的层面,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光不仅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更是宇宙中最基本、最神秘的能量形式之一。它甚至还涉及到了光子、量子力学这些听起来很“高大上”的概念,但通过作者的解读,我竟然也能窥探到其中的一些门道。这种感觉非常奇妙,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世界的认知又上了一个台阶。而且,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会鼓励读者去思考,去提问。它不会直接给出所有答案,而是引导你去自己寻找答案,这种互动式的学习体验,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其他的科普书籍那样,只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会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比喻,来吸引读者。我记得其中一篇讲到“热力学定律”,它不仅仅给出了几个冰冷的公式,而是通过一个“能量守恒”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能量是如何在不同形式之间转换,并且永远不会凭空消失。它还讲到了“熵增定律”,让我们明白为什么世界会趋于混乱。作者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比如一杯牛奶会自然变凉,房间会自然变乱,来解释这个定律。这种方式,让我觉得科学知识就像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充满了趣味性。而且,这本书非常注重培养读者的科学思维。它会引导我们去质疑,去思考,去辩证地看待问题。它不会轻易地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鼓励我们去自己探索。我记得它曾经问过我们,“如果地球上的重力突然消失,会发生什么?”这个问题,让我开始去思考,重力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对我们生存的影响。这种开放性的问题,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本激发我们独立思考能力的指南。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设计真的太有心了。当我拿到它的时候,就对它精美的封面设计印象深刻。翻开书页,更是被里面丰富的插图和清晰的排版所吸引。感觉每一页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充满了艺术感。内容方面,它并没有局限于某个单一的学科领域,而是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多个学科。这让我觉得它是一个非常全面的科学知识宝库。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地球科学”的部分,它详细地介绍了地球的形成、演变,以及各种自然现象的成因,比如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等。作者并没有用冰冷的科学术语来解释这些,而是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把这些复杂的地球运动呈现在我眼前。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讲到板块构造理论,我以前对这个理论只是模糊的概念,但这本书通过精美的地质构造图和清晰的文字解释,让我对地球内部的运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它让我明白,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其实一直在运动,一直在变化。这种认识,让我对地球有了更深的敬畏之情,也让我更加珍惜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巨大的科学游乐场,里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新奇事物,等待我去探索。它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微观的原子、分子,到宏观的星系、宇宙,无所不包。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讲到“板块漂移”,它详细介绍了地球上的大陆是如何在漫长的地质时期里,一块块地移动、碰撞,形成如今的地貌。作者用非常生动的比喻,把大陆比作漂浮在“地幔”上的巨大“木筏”,并用精美的地质构造图,展示了大陆漂移的证据。这让我对地球的演变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这本书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它非常善于用一些“为什么”来引导读者。比如,它会问,“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星星会眨眼睛?”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作者通过耐心的讲解,让我明白了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还介绍了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让我可以在家尝试,亲手验证一些科学原理。这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科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充满乐趣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它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来讲述科学。它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我记得其中有一篇讲到“时间”。时间是什么?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科学问题。这本书并没有给出唯一的答案,而是通过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介绍,让我们了解了时间并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会受到速度和引力的影响。作者用一些有趣的例子,比如宇航员在太空中的时间会比地面上的人慢一些,来解释这个看似不可思议的理论。这种解释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习以为常的“时间”,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而且,这本书非常注重科学史的发展。它会介绍一些重要的科学家,以及他们在科学领域做出的贡献。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讲到“量子力学之父”普朗克,以及他提出的“量子假说”,让我对量子世界的奇妙有了初步的认识。这种结合科学史的学习方式,不仅能让我们了解科学知识,还能让我们感受到科学发展背后的艰辛和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就挺有意思的,光看书名“9787564014292 科学家讲科学(第5辑)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就觉得它应该是一套很有分量的科普读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次在书店里闲逛,偶然翻开其中一本,就被那些生动形象的插图和通俗易懂的讲解吸引住了。虽然我不是科学专业的学生,但每次阅读这本书,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它没有那些高高在上的学术术语,而是用我能理解的语言,把复杂的科学原理一点点剥开,展现在我面前。我记得其中有一篇讲到宇宙的起源,虽然宇宙的浩瀚和时间的久远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但作者通过一些有趣的类比,比如把宇宙比作一个不断膨胀的气球,把星系比作气球上的点点,让我对宇宙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还有一篇讲到DNA,这个我们身体里最基本的组成单元,也通过生动的图解和故事,让我明白了生命的奥秘是如何一步步被揭示出来的。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它让我开始好奇,为什么会这样?有没有其他可能?这种好奇心,我觉得比单纯记住科学知识更重要。而且,它让我觉得科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我们身边触手可及的,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次奇妙的科学探险。它带领我穿越时空,探索宇宙的奥秘;它解剖生命,揭示生命的奥秘;它甚至还让我潜入微观世界,窥探粒子的舞蹈。我记得其中一篇讲到“黑洞”。黑洞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天体,它的引力强大到连光都无法逃脱。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把黑洞比作宇宙中的“吞噬者”,并详细介绍了黑洞的形成、结构,以及它对周围时空的影响。它还提到了霍金辐射,让我对黑洞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这本书还涉及到了很多前沿的科学概念,比如暗物质、暗能量,这些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却构成了宇宙的大部分。作者用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这些复杂的问题,让我觉得科学的边界正在不断被拓宽。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是什么”,还会去探究“为什么”。它会引导我们去思考,科学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为什么会有这些理论的出现。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非常过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