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结一本通
定价:29.80元
作者:犀文资讯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0-01
ISBN:97875064663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其他好书请点击:
内容提要
《中国结一本通》以详细图解示范了平结、金刚结、纽扣结等三十余种基本结、变化组合结的编法,并将编结过程中需注意的难点与细节一一讲解,让你学习编结时更轻松。此外,本书还收录了七十余款目前十分流行的中国结手链、项链、挂饰等饰品的编制方法,让你在收获美丽饰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让编结技巧更娴熟。
目录
章 中国结基础知识
线种
工具
配件
平结
单向平结
双向平结
双联结
主线联结
双翼联结
凤尾结
蛇结
金刚结
双线结
菠萝结
双环结
酢浆草结
辫子
……
第二章 项链结
第三章 手链结
第四章 挂饰结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平时工作非常忙碌,闲暇时间不多,所以对于任何爱好,我都希望能够找到一种能让我快速上手,并且在短时间内就能获得成就感的方式。中国结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充满魅力的选项。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摒弃了那些繁琐的理论讲解,直接切入实际操作。每一个步骤都配有清晰易懂的图示,而且选用的绳线颜色和背景色对比度也很高,即便是在光线不是很好的情况下,也能看清楚每一个细节。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收录的很多款式都非常实用且美观。我尝试着打了一个“酢浆草结”,仅仅用了不到半个小时,就成功了!看着自己亲手打出的漂亮结,那种满足感是无法言喻的。而且,这些小小的中国结,可以用来装饰我的包包,也可以送给朋友作为小礼物,既有心意,又显品味。这种“短平快”的学习体验,非常适合我这种时间宝贵但又渴望拥有自己动手制作的乐趣的人。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望值并没有那么高,毕竟市面上关于手工艺的书籍良莠不齐。但当我真正翻阅这本书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的设计真的非常用心。首先,纸张的质感就很好,厚实且印刷清晰,即使反复翻阅也不会轻易损坏。其次,内容的编排方式非常人性化。它没有直接扔给你一大堆复杂的图解,而是循序渐进地从最基础的绳线准备、工具的选择开始讲起,然后是各种基本结的详细分解教学。我特别看重这一点,因为我总觉得很多教程忽略了基础的重要性,直接跳到高级内容,让新手感到无从下手。这本书不同,它把每一个基础都讲得透透的,让我觉得心里有底。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小贴士和注意事项,比如如何控制绳子的松紧,如何让打结更牢固等等,这些细节上的指导对于新手来说简直是宝藏。我试着照着书里的方法打了一个“盘长结”,效果比我之前自己摸索要好太多了,整齐又美观,让我非常有成就感。
评分拿到这本书,真是意外的惊喜!一直以来,我都对中国结那精巧的构思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心生向往,却苦于找不到一本真正系统、易懂的入门教程。市面上的一些书籍,要么过于简略,图示不清;要么过于专业,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刚翻开目录,就被其详尽的编排所吸引,从基础的绳结打法,到各种经典款式的讲解,再到最后的应用拓展,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每一个步骤的图示,不仅清晰美观,而且标注到位,仿佛有一个经验丰富的手工艺人在我旁边手把手教学。即使是初学者,也能毫不费力地跟着指引一步步完成。而且,书中不仅讲解了“怎么打”,更深入地介绍了每一个结背后的文化含义,比如“吉祥结”代表的美好祝愿,“如意结”寓意的万事顺心,这些都让我在学习技艺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学习不再是枯燥的练习,而是一次充满乐趣的文化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排版设计,都透着一股子“实在”劲儿。没有花哨的辞藻,没有故弄玄虚的说法,就是实实在在的告诉你,怎么把这个结打好。它的叙述方式非常平实,就像一位老手在耐心地教导晚辈一样,娓娓道来,却又句句扎实。我最喜欢它在讲解每一个结的时候,都会有一个“难点提示”或者“小窍门”的栏目,这些地方往往是我们在自己摸索时最容易遇到的瓶颈,而这本书却把它点出来了,并且给出了解决方案。这让我觉得作者非常理解学习者的感受,懂得我们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并且提前为我们考虑到了。比如在打“金刚结”的时候,它会特别强调如何拉紧绳子才能让结形更饱满,这一点我之前打的时候就经常忽略,导致打出来的结总是松松垮垮的。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一个小小的力度调整,就能带来如此大的变化。这种“经验之谈”式的讲解,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
评分我是一名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研究者,在我的学术领域里,中国结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挖掘的文化符号。因此,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提供丰富历史背景和文化解读的资料。这本书虽然以“一本通”为名,看似一本简单的手工教程,但它在内容深度上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教授技艺,更重要的是,它将每一个结的起源、演变以及在古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例如,书中关于“回纹结”的介绍,不仅展示了如何打出流畅的几何图形,还追溯了回纹在古代建筑、器物上的广泛应用,以及它所象征的生生不息、富贵绵延的寓意。这种将艺术技法与文化历史相结合的解读方式,让我耳目一新。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一种手工技巧,更是在与历史对话,在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对于我这样的研究者而言,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