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杨班侯太极拳真传-含配盘
定价:32.00元
作者:贾治祥,贾安树,路迪民
出版社: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537744386
字数:
页码:29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杨班侯太极拳,是流传于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的一套鲜为人知的太极拳架。自从20世纪90年代面世以来,得到太极拳界的广泛重视,不断有海内外的拳友们前来采访学习。这套拳架,套路较多,练法各异,循序渐进,技击性强,对于了解杨式太极拳的发展演变,特别是“班侯拳”的练功方法,提高练习者的功力和技击能力,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为满足拳友们的学习要求,并将这一武术瑰宝发扬光大,现将全套拳架整理出版,也以此告慰班侯拳的所有前辈们的在天之灵。
目录
章 杨班侯太极拳架系列综述
一、杨班侯太极拳源流及传人
二、杨班侯太极拳架系列简介
三、杨班侯拳架系列与85式的结构对比
四、班侯拳的形、法、功和意、气、劲
第二章 杨班侯中架太极拳
一、杨班侯中架太极拳动作名称
二、杨班侯中架太极拳动作图解
第三章 杨班侯快架太极拳
一、杨班侯快架太极拳动作名称
二、杨班侯快架太极拳动作图解
第四章 杨班侯大架太极拳
一、杨班侯大架太极拳动作名称
二、杨班侯大架太极拳动作图解
第五章 杨班侯提腿架太极拳
一、杨班侯提腿架太极拳动作名称
二、杨班侯提腿架太极拳动作图解
第六章 杨班侯小架太极拳
一、杨班侯小架太极拳动作名称
二、杨班侯小架太极拳动作图解
第七章 杨班侯传杨式炮捶
一、杨班侯传四路炮捶动作名称
二、杨班侯传四路炮捶动作图解
三、杨班侯传十三路炮捶动作名称
四、杨班侯传十三路炮捶动作图解
五、杨班侯传撩挎八卦掌动作图解
附录
杨班侯传太极拳九诀
李亦畲手抄太极拳谱(丁丑本)
作者介绍
贾治祥(1918-2009),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人,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师承杨班侯先师嫡传弟子李万成。
贾安树(154-),河北永年广府镇人,贾治祥老师幼子,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杨班侯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人物。
路迪民(1940-),陕西咸阳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太极拳学者,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
文摘
四、班侯拳的形、法、功和意、气、劲要练好太极拳,并获得真正功夫,必须对太极拳的形、法、功和意、气、劲有所认识。
所谓“形”,就是太极拳的动作外形;“法”,就是招式应用方法;“功”,就是功夫、功力。形中寓法,法含于形,归宿于功。
太极拳的每招每式,都有其用法含义。所以在练习拳架时,必须按照师传,首先做到形似,才能作为技击应用的基础。形不正确,则难于应用,健身效果也差。初练太极拳要求柔和缓慢,要舒展大方,就是要首先把“形”练到位。好像写字一样,要先练大字,再练小字。先学楷书,再学行书、草书。这也是太极拳必须从中架入门的原因。有了正确的合“法”的“形”,久久练习,也能逐渐增长功力,所以把慢架子也叫“功架”。
当然,只有太极之形,不懂太极之法,则不能应用。所以在练拳时要逐渐懂得一些太极拳的用法。知道用法,就可以验证“形”,纠正“形”。太极拳的动作特点,表现为处处是圆,是圈,其中就有折叠缠绕、引进落空、柔化刚发、四两拨千斤的技法内涵。只依靠缓慢的形,显然是不能御敌的,这就要进而练习接近实际的快架、大架及炮捶、撩挎掌等,通常称其为“用架”或“技击架”。每种招式也不是一种用法,要“舍己从人”,根据对方的劲力变化而千变万化。所有这些,永无止境。不但要在练拳时有所顾及,还要通过推手、散手等实践锻炼才能熟练掌握,不断提高,及至万法归一,随心所欲。
但是,太极拳的形和法,都要以“功”作为基础,也要以“功”为归宿。练形、练法,都是练功,所以把中国武术也叫中国功夫。拳谚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太极拳属于内功拳,讲究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这种功夫,就不是一般蛮力、拙力所能济事。杨澄甫先师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之哲理存焉。”其外形虽然柔和却坚韧有劲,刚柔相济,牢而有根。轻灵不浮,沉稳不僵。用以御敌,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对方打我,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我打对方,发劲于其不知不觉之中,如脱。欲达此境,就要在刚柔两方面都下工夫。“柔”的概念,在于劲力的灵活,有弹性,使对方找不到重心;“刚”的概念,则是稳健沉着,坚忍不拔,这就要有相当的“劲力”作为基础,要下苦功。拳论虽有“四两拨千斤”之语,这是以柔克刚的比喻。
……
序言
章 杨班侯太极拳架系列综述
一、杨班侯太极拳源流及传人
二、杨班侯太极拳架系列简介
三、杨班侯拳架系列与85式的结构对比
四、班侯拳的形、法、功和意、气、劲
第二章 杨班侯中架太极拳
一、杨班侯中架太极拳动作名称
二、杨班侯中架太极拳动作图解
第三章 杨班侯快架太极拳
一、杨班侯快架太极拳动作名称
二、杨班侯快架太极拳动作图解
第四章 杨班侯大架太极拳
一、杨班侯大架太极拳动作名称
二、杨班侯大架太极拳动作图解
第五章 杨班侯提腿架太极拳
一、杨班侯提腿架太极拳动作名称
二、杨班侯提腿架太极拳动作图解
第六章 杨班侯小架太极拳
一、杨班侯小架太极拳动作名称
二、杨班侯小架太极拳动作图解
第七章 杨班侯传杨式炮捶
一、杨班侯传四路炮捶动作名称
二、杨班侯传四路炮捶动作图解
三、杨班侯传十三路炮捶动作名称
四、杨班侯传十三路炮捶动作图解
五、杨班侯传撩挎八卦掌动作图解
附录
杨班侯传太极拳九诀
李亦畲手抄太极拳谱(丁丑本)
阅读这本关于杨班侯太极拳的书籍,我最大的感受是其严谨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作者在讲解拳法时,并没有停留在概念的堆砌,而是将抽象的理论落实到具体的动作分解中。每一个招式的名称、要领、以及攻防含义,都解释得清清楚楚。特别是对于“浑圆劲”的阐释,让我对太极拳的柔中带刚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于身体的协调性、重心转移的控制、以及如何通过呼吸来调整内劲的流动,都有非常详细的指导。我曾经尝试过一些其他的太极拳资料,但往往因为过于晦涩难懂而放弃,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却非常朴实易懂,即使是第一次接触杨氏太极拳的人,也能轻松理解。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关于推手和散手的基本原则,这让我看到了将拳架中的技击原理运用到实战中的可能性。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方式,无疑是对学习者最大的福音。我尝试按照书中的指导进行练习,切实感受到了身体的变化,以及内劲的增长。这本书对于想要真正掌握太极拳实战技艺的爱好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拳术的学习,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作者对于杨班侯太极拳的描述,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对武学精髓的追求。书中穿插了一些关于太极拳哲学思想的论述,例如“天人合一”、“阴阳相济”等概念,让我对太极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发现,杨氏太极拳不仅仅是强身健体的方法,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通过练习,我学会了如何放松身心,如何控制情绪,如何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书中对“松静自然”的强调,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能够找到这样一种能够让人回归宁静、找回内心平衡的方法,实属难得。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以柔克刚”的论述,这不仅仅是武学上的技巧,更是人生哲学的智慧。如何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去应对生活中的挑战,这本书给了我深刻的启示。这本著作,让我看到了太极拳超越武术本身的广阔天地。
评分我对这本书中关于杨班侯太极拳的“形意”讲解印象尤为深刻。作者并不是简单地罗列动作,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个动作背后的用意,以及它在攻防中的具体应用。比如,在讲解“揽雀尾”时,书中不仅详细阐述了动作的要领,还分析了对手可能出现的攻击方式,以及如何通过这个动作进行化解和反击。这种“形随心动,意在形先”的阐述方式,让我对太极拳的理解从“模仿”提升到了“领悟”的层面。书中对于“脚步桩法”的讲解也十分详尽,这对于打好太极拳的基础至关重要。作者强调了步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步法来调整身体的重心和发力。我曾遇到过一些练习瓶颈,总感觉劲力不顺畅,而这本书中对步法的精细指导,恰恰解决了我的困惑。通过按部就班的练习,我明显感觉到了身体的协调性和力量的传递更加顺畅。这本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技击”指南,让我看到了杨氏太极拳强大的实战潜力。
评分阅读这本杨班侯太极拳的著作,让我对“传承”二字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作者在书中不仅介绍了拳法本身,还融入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故事,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杨班侯先生的授拳场景。书中对于杨氏家族太极拳的演变和发展脉络的梳理,让我对这个武术流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内功”的论述,这部分内容对于很多现代太极拳爱好者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调息、运气等方法来修炼内功,以及内功对于提升拳术境界的重要性。这种对根基的重视,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武术的深厚底蕴。我尝试按照书中的方法进行练习,虽然过程缓慢,但确实感受到了身体内部能量的微妙变化。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导书,更是一部关于太极拳精神和文化的百科全书,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
评分初次接触杨班侯太极拳,就被其深厚的内涵所吸引。这套拳法,并非坊间流传的某些简化套路,而是有着扎实的基础和严谨的技击理念。书中对杨班侯先生的生平及其在太极拳发展中的贡献有着细致的描绘,让我对这位传说中的武学大师有了更深的敬意。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杨氏太极拳的精要之处,如“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以及“劲力之含蓄与发劲”等核心概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每一个动作的细节,每一个劲力的转换,都仿佛被作者细致地捕捉并记录下来,让我能够仿佛身临其境般去体会。书中提供的图文并茂的讲解,对于理解拳架的起承转合,以及劲力的流转方向,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是初学者,也能从中窥见太极拳的门径,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尤其是一些关于“听劲”和“化劲”的阐述,更是让我醍醐灌顶,仿佛打开了武学世界的一扇新的大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拳谱,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武术哲学思想的智慧结晶,让人在学习拳法的同时,也能提升自身的修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