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心理学(原书第3版)
定价:89.00元
作者:德博拉 C.贝德尔(Deborah C. Beidel)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11154968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哥伦比亚大学等100多所美国大学采用教材
根据DSM-5标准全新改版
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案例丰富
广受欢迎的外版心理学教材
内容提要
戴安娜王妃是如何战胜神经性贪食症的?
想变性的男人的大脑竟然与正常女性的大脑非常相似?
为什么自杀会传染?
如果怀疑自己患了抑郁症,该怎么辨别?
如果你对这些问题感兴趣,那么快翻开这本有趣又有益的《心理学》吧。
本书是一部的心理学教材,由该领域三位专家共同编著,且被美国众多大学采用。它清晰、有趣、可读性强,深受教师和学生喜爱,不但适合教学,也适合学生和心理健康从业者自学,更推荐每个关心自己和亲友的读者阅读。书中包含诸多完整的案例和名人的故事,读者可以从这些真实故事中感受到心理学与自己的生活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了解正常与异常的区别仅在一线之间,并学会如何保持心理健康,或从心理异常中恢复。
相对于同类书,本书的特色如下:
● 文字简单易懂,内容全面详细,编排生动活泼
本书写作风格顺畅灵活,易于阅读和消化,本科生或大众读者都可以轻易理解。完整案例、个案对比、证据检验、研究热点等各种栏目的编排使内容丰富、全面且活泼。
● 涵盖众多真实案例,帮助读者理解异常行为,增长人生智慧
本书通过丰富的临床资料,如插图、个案史以及个案自述,吸引学生更好地了解心理学,同时还能帮助他们掌握重要的概念。作者生动的描述使每个个案变得鲜活,让读者在阅读时引以为鉴、防微杜渐,在别人的故事里增长自己的智慧。
● 三位心理学专家心血之作,学术研究与临床实践达到结合
本书的三位作者均是心理学领域的专家,不但在学术上有深厚造诣,在教学和临床实践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本书所有个案均取材于作者的临床实践,结合扎实的理论叙述,使本书成为不可多得的学术研究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教材。
目录
◆ 目录 ◆
译者序
前 言
章 心理学:历史与现代观点 1
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 2
历史上的异常行为及其治疗 9
异常行为与治疗的当代观点 18
第2章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9
伦理与责任 30
心理学细胞水平的研究 30
心理学在个体水平的研究 38
心理学群体水平的研究 41
心理学总体水平的研究 48
第3章 评估与诊断 52
临床评估 53
评估工具 58
诊断和分类 69
第4章 焦虑障碍、强迫症、创伤与应激源相关障碍 76
什么是焦虑 77
什么是焦虑障碍 80
什么是强迫和相关障碍 91
什么是创伤与应激源相关障碍 96
焦虑障碍、强迫症、创伤与应激源相关障碍的病原学 100
焦虑障碍、强迫症、创伤与应激源相关障碍的治疗 106
第5章 躯体症状障碍、解离障碍与做作性障碍 111
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 112
解离障碍 122
装病 130
第6章 双相及抑郁障碍 132
什么是双相及抑郁障碍 133
双相及相关障碍 133
抑郁障碍 139
自杀 145
双相及抑郁障碍的病原学 149
双相及抑郁障碍的治疗 154
第7章 喂食及进食障碍 162
神经性厌食 164
神经性贪食 167
暴食障碍 170
其他特定的喂食及进食障碍 172
性别、种族、民族和发展因素 174
进食障碍的病原学 176
进食障碍的治疗 182
第8章 性别烦躁、性功能障碍和倒错障碍 188
人类的性 189
性别烦躁 194
性功能障碍 199
倒错障碍 208
第9章 物质相关及成瘾障碍 218
物质相关障碍 219
常用的“合法”药物 220
非法药物 225
物质相关障碍的病原学 234
物质使用障碍的治疗 237
0章 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245
精神病性障碍 246
精神分裂症的病原学 258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治疗 263
1章 人格障碍 268
人格特质与人格障碍 269
人格障碍群 271
人格障碍的病原学 286
人格障碍的治疗 290
2章 神经发育障碍、破坏性障碍、品行障碍和排泄障碍 294
智力障碍(智力发育障碍) 295
特定学习障碍 300
孤独症谱系障碍 303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307
品行障碍和对立违抗障碍 312
排泄障碍 315
3章 老年期与神经认知障碍 319
老年期症状和障碍 320
老年期抑郁和焦虑 323
老年期物质相关障碍和精神病 330
神经认知障碍 334
4章 健康心理学 345
健康心理学:界定 346
应激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347
躯体疾病中的心理和行为 354
健康相关状况的心理治疗 362
5章 心理学:法律和伦理问题 367
法律、伦理和治疗问题 368
心理学中的隐私、保密和特权 376
许可、治疗失当和处方权限问题 379
研究与临床试验 381
资料来源
自测题
关键术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德博拉 C .贝德尔
(Deborah C. Beidel)
中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及医学教育教授,精神创伤、焦虑、康复与预防(C-TARP)中心主任,美国心理学协会、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和心理科学协会会员。在中佛罗里达大学教授本科生和研究生心理学。
她是《焦虑障碍杂志》主编,发表科学著作超过230篇。她曾多次获得各种奖项:1990年获得先进行为疗法协会的新研究者奖;2007年,获得美国心理学协会Samuel M .Turner 临床研究者奖。她因的课堂教学两次获学生颁的教学奖。1995年,她获颁医学院心理学家协会杰出教育家奖。
辛西娅 M. 布利克
(Cynthia M. Bulik)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医学院精神病学系进食障碍方向特聘教授,吉林斯全球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教授和UNC进食障碍项目主任,也是UNC精神病基因组学联席主任。
作为受过训练的临床心理学家,布利克教授自1982年开始做进食障碍的研究与治疗,发表了超过450篇关于进食障碍的科研论文和专著章节,并写了《进食障碍:发现与治疗》等著作。她是进食障碍学会前主席、进食障碍联盟前副主席、《国际进食障碍杂志》前副主编,是美国首位被授予进食障碍方向的教授。她曾获得进食障碍联合研究奖、赫尔卡创新奖、进食障碍领导研究学会奖、普莱斯家族国家进食障碍协会研究奖等多个奖项。
梅琳达 A. 斯坦利
(Melinda A. Stanley)
贝勒医学院门宁格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系心理学部教授兼主任,曾任得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休斯顿)精神病学教授以及心理学实习项目主任。
斯坦利教授的研究兴趣涉及老年人焦虑和抑郁障碍的认定与治疗。她是超过150篇科学著作的作者,包括期刊论文、图书。2008年,斯坦利博士获得中南部MIRECC研究奖;2009年,她获得MIRECC研究教育奖。她还获得了许多教学奖项,并担任五个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奖的导师。
译者简介
袁立壮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副教授,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心理学会副秘书长,河北省学前儿童心理教育学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癌症康复会委员,瑞士苏黎世大学心理学系访问学者(2007)。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师资资格、国家创新能力培训师资资格。自1995年以来长期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工作,在临床实践基础上创立了元心理分析学理论和“斐乐蒙”系列成长与督导课程。独立翻译出版了本书中文版(2013)。
文摘
序言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的太吸引人了!不同于我过去接触过的那些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这本书在保持严谨科学性的同时,却能用一种非常生动、易懂的语言来阐述复杂的心理学概念。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解释一些抽象理论时,会穿插一些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让那些原本可能让人望而却步的概念变得豁然开朗。例如,它在讲解“认知失调”的时候,就用了一个非常贴切的例子,让我立刻就理解了其中的原理。而且,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非常人性化,大量的插图、图表和案例分析,不仅让阅读过程更加轻松愉快,也极大地增强了信息的传达效果。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因为一个恰到好处的插图而瞬间领悟一个概念。这种将学术性与通俗性完美结合的能力,是很多心理学著作所欠缺的。我感觉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是真的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力求让每一个人都能从中受益。这种用心的程度,真的让我非常感动。我相信,即使是没有任何心理学基础的读者,也能在这本书的引导下,逐步建立起对心理学的认知,并且从中获得乐趣。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老师,在循循善诱地引导你探索心理学的奥秘。我注意到书中大量的研究案例和实验介绍,都选取得相当有代表性,而且都做了非常细致的阐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研究结果,而是深入地分析了实验的设计、过程、结果以及研究的意义和局限性。这让我不仅能了解到心理学的知识,更能体会到心理学研究是如何进行的,以及科学研究的精神是什么。我尤其喜欢它在讨论一些争议性话题时,所展现出的客观和审慎的态度,它会呈现不同的观点和学派的看法,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盲目接受。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让我觉得这本书充满了智慧。我之前阅读的一些书籍,常常会有一种“唯一正确”的论调,让人觉得很压抑,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心理学领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这种引导读者独立思考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教育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心理学》确实给我带来了不少惊喜,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研读,但翻阅了一下目录和前几章,就能感受到它在内容编排上的用心。首先,我对它宏观的章节划分感到很满意,从最基础的心理学导论,到感觉与知觉、学习、记忆、意识,再到更深入的社会心理学、人格、发展心理学,甚至还涵盖了心理障碍与治疗,这种循序渐进的结构,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赏它在每个章节开头都会设置一些引人入胜的案例或者问题,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我注意到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经典实验,这说明它紧跟时代步伐,内容的时效性很高,不像有些教材那样陈旧。我之前尝试过一些心理学入门读物,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浅显,而这本书似乎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我期待着在后续的阅读中,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概念,并且看到它如何将这些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总的来说,从初步印象来看,这本书的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结构清晰,绝对是一本值得花时间去深入学习的心理学经典之作。
评分在我看来,这本书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它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它不仅仅停留在概念的解释,而是会时刻将心理学理论与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现象联系起来。比如,在讲到“社会偏见”的时候,它会引用时事新闻中的例子,让我们看到这些理论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的。又比如,在讲解“压力管理”的时候,它会给出一些非常实用、可操作的建议,让我们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改善自身生活。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一些复杂的心理问题时,所展现出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它在讲解心理障碍时,并没有用一种猎奇或者居高临下的态度,而是强调理解、尊重和支持。这种人文精神贯穿始终,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是一本能够触动人心的书籍。我感觉,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心理学的理论,更是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以及如何以一种更健康、更积极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厚重”与“鲜活”并存。虽然它是一本深入探讨心理学原理的著作,但一点也不显得晦涩难懂。我注意到它在文字表述上,非常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每一个论点都有充足的论据支撑,每一个概念的引入都自然而然。同时,它又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趣闻轶事、名人故事,以及一些发人深省的讨论题,让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仿佛在和一位博学的智者进行一场精彩的对话。我尤其喜欢它在探讨一些具有哲学思辨意义的问题时,能够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什么”和“怎么样”,而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是什么”。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心理学的精髓。我感觉,读这本书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它让我学会了如何更理性地看待问题,如何更深入地分析现象,以及如何更好地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系。这绝对是一本能够陪伴我成长、启发我思考的宝贵之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