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数字助听器信号处理关键技术
定价:68.00元
作者:邹采荣,梁瑞宇,王青云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030487018
字数:
页码:177
版次: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数字助听器信号处理关键技术》详细介绍了数字助听器信号处理的相关理论和涉及的关键算法。主要内容包括:助听器研究基础、助听器多通道响度补偿算法、助听器降噪算法、助听器回波抑制算法、助听器降频算法、助听器方向性技术以及研究展望。
目录
目录
前言
章 绪论
1.1 数字助听器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
1.2 数字助听器算法概述 2
1.2.1 多通道响度补偿算法 2
1.2.2 自适应降噪算法 3
1.2.3 回波抑制算法 3
1.2.4 降频算法 3
1.2.5 助听器方向性技术 3
1.2.6 其他算法 4
1.3 外研究现状 4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 5
1.5 本章小结 6
参考文献 6
第2章 数字助听器研究基础 9
2.1 听力损失疾病及其治疗方法 9
2.1.1 听力损失疾病 9
2.1.2 听力损失与语言理解障碍 10
2.1.3 听力损失治疗方法 14
2.2 听力检测 15
2.2.1 测听基础 15
2.2.2 纯音听阈测试 16
2.3 言语测听 18
2.3.1 言语测听的设备与场地 19
2.3.2 言语信号的校准 20
2.3.3 言语识别阈测听 21
2.3.4 言语识别率测听 22
2.4 数字助听器硬件结构 23
2.5 产品级全数字助听器 24
2.6 汉语助听器语言策略 26
2.6.1 汉语与英语的语言差异对比 26
2.6.2 助听器汉语助听策略及方法 28
2.7 本章小结 29
参考文献 29
第3章 数字助听器响度补偿原理与算法 31
3.1 引言 31
3.2 助听器压缩原理与方法 31
3.2.1 助听器压缩背景与意义 31
3.2.2 助听器压缩基本原理 32
3.2.3 数字助听器压缩方法 43
3.2.4 助听器处方公式 47
3.3 响度补偿原理 51
3.3.1 增益传递函数 51
3.3.2 响度补偿基本方法 52
3.3.3 声压级计算 54
3.3.4 多通道响度补偿算法 55
3.4 符合人耳听觉特性的滤波器组设计 59
3.4.1 人耳听觉特性 59
3.4.2 数字助听器八通道响度补偿模型 60
3.4.3 重构分析与综合滤波器组实现 61
3.5 实验与仿真 62
3.5.1 八通道子带滤波器分析与综合测试 62
3.5.2 多通道响度补偿实验 65
3.6 本章小结 72
参考文献 73
第4章 助听器降噪算法 76
4.1 引言 76
4.2 助听器降噪算法概述 77
4.2.1 多通道自适应降噪算法 78
4.2.2 同步检测降噪算法 81
4.2.3 两种降噪算法的联合使用 82
4.2.4 存在的问题 82
4.3 改进的多通道降噪算法 83
4.3.1 多通道滤波器分解 83
4.3.2 谱减法原理 84
4.3.3 维纳滤波算法原理 85
4.3.4 改进的降噪算法 86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87
4.4.1 实验设置 87
4.4.2 算法降噪性能比较 87
4.4.3 算法实时性分析 90
4.5 本章小结 90
参考文献 91
第5章 助听器回波抑制算法 94
5.1 引言 94
5.2 助听器回波抑制算法概述 95
5.2.1 自适应增益衰减法 96
5.2.2 陷波滤波器法 97
5.2.3 自适应滤波器法 97
5.2.4 联合算法 98
5.2.5 挑战和局限 99
5.3 回波抵消算法及其改进 100
5.3.1 助听器回波抵消系统基本模型 100
5.3.2 自适应NLMS算法 102
5.3.3 自适应RLS算法 103
5.3.4 自适应次梯度投影算法 103
5.3.5 加权次梯度投影算法 106
5.4 实验与仿真 108
5.4.1 预滤波单元A(z)对回声估计性能的影响 110
5.4.2 白噪声输入情况下三种算法的失调误差比较 111
5.4.3 语音信号输入时三种算法的失调误差比较 113
5.4.4 白噪声和语音信号输入时的均方误差比较 114
5.4.5 白噪声和语音信号输入时的回声返回损耗增益值 115
5.4.6 次梯度投影算法中参数ρ取值对收敛性能的影响 117
5.4.7 算法复杂性分析 119
5.5 本章小结 120
参考文献 120
第6章 助听器降频算法 124
6.1 引言 124
6.2 降频助听技术概述 125
6.2.1 多通道声码器 126
6.2.2 慢速播放 126
6.2.3 频率转移 127
6.2.4 频率压缩 128
6.2.5 目前存在的问题 128
6.3 自适应慢放移频算法 129
6.3.1 慢放因子的评估 129
6.3.2 噪声下的算法改进 131
6.3.3 算法实现原理 133
6.4 算法性能评估 134
6.4.1 实验设置 134
6.4.2 测试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136
6.4.3 汉语识别性能分析 136
6.4.4 含噪声音的识别性能比较 137
6.5 本章小结 139
参考文献 139
第7章 助听器方向性技术 142
7.1 引言 142
7.2 定向麦克风技术 143
7.2.1 一阶定向麦克风 144
7.2.2 自适应定向麦克风 146
7.2.3 二阶定向麦克风 149
7.2.4 麦克风阵列 150
7.3 人耳听觉定位策略及线索 151
7.3.1 人耳听觉定位原理及方法 151
7.3.2 人耳声源定位线索 153
7.4 人耳听觉定位模型 154
7.4.1 听觉外周模型 154
7.4.2 定位特征的计算与选择 155
7.4.3 声源估计方法 156
7.5 实验与仿真 158
7.5.1 实验设置 158
7.5.2 理想情况下的声源方位估计 160
7.5.3 含干扰源情况下的声源方位估计 160
7.5.4 场景实验统计分析 166
7.5.5 语音理解度实验 168
7.6 本章小结 169
参考文献 169
第8章 展望 174
参考文献 176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对音频技术领域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总是对那些能够将复杂科学原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书籍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名字——“【XH】 数字助听器信号处理关键技术”,单看字面就充满了探索的诱惑。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出各种信号处理的图谱和算法,比如傅里叶变换、滤波器的设计,以及更复杂的噪声抑制和语音增强技术。想象一下,一个微小的芯片,如何捕捉到嘈杂环境中的细微人声,然后又如何将这些声音还原得清晰悦耳,同时又不会让使用者感到不适。我猜测这本书会深入剖析其中的核心算法和实现细节,可能会涉及一些关于麦克风阵列、自适应滤波、甚至深度学习在听力补偿方面的应用。对于我来说,能够读懂并理解这些“关键技术”,无疑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和享受,也希望能从中汲取一些新的研究思路,甚至为我自己的项目带来灵感。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想起了一次非常有趣的经历。大概是几年前,我的奶奶突然开始听不清电视里的节目,甚至和家人说话时也常常需要重复。当时我们全家都有些着急,跑遍了好几家医院,最后医生建议她试试助听器。说实话,当时我对助听器了解得并不多,只觉得那是一种很老的、戴在耳朵后面的装置,可能效果也一般。奶奶一开始也不愿意戴,觉得会很显老,也很不习惯。但是,在我们的劝说下,她终于去定制了一款。刚开始戴上的时候,她整个人的反应都变了,眼睛都亮了,说是听到了很多之前听不到的声音,比如鸟叫声,风吹过树叶的声音。那份喜悦,至今我仍然记忆犹新。这本书的名字,就让我想到了那个充满温情和解决问题的时刻,感觉它可能讲述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让生活重拾清晰和美好的力量。我很好奇,现在所谓的“数字助听器”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是不是技术进步让它们变得更小巧、更智能,更能适应不同人的听力需求。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虽然听起来略显专业,但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个好奇心。我一直觉得,科技的发展,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好,更便捷。而听力,作为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品质。我曾经在公共场合看到过一些佩戴助听器的人,他们眼神中透露出的那种渴望与世界重新连接的目光,让我颇为触动。这本书的标题,让我开始思考,现代的“数字助听器”是如何通过精密的“信号处理”来弥合听力上的障碍的?它里面提到的“关键技术”,是不是能够解释为什么一些助听器能够如此精准地还原声音,甚至在嘈杂的环境中也能让我们听清楚别人说话?这本书,会不会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那些隐藏在科技进步背后,为改善人类听力而默默努力的智慧结晶。
评分刚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犹豫了一下,因为我对“数字助听器”这个概念并不太熟悉。我的印象中,助听器似乎是给老年人用的,感觉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不会有太多“关键技术”值得专门探讨。但仔细想想,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非常惊人,说不定这个领域也早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记得以前的老式助听器,总是戴着很不舒服,而且效果也差强人意,还容易产生一些奇怪的杂音。现在,听别人说,现在的数字助听器已经非常智能,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自动调整,甚至还能连接手机,像蓝牙耳机一样使用。这让我不禁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信号处理技术”,能够实现这么大的飞跃?是不是这本书就会解答我的疑惑,揭示那些隐藏在小巧外形背后的复杂工程和科学原理?或许,它会颠覆我对助听器的传统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我有一个表哥,他是一名软件工程师,平时特别喜欢研究各种新奇的科技产品。几年前,他迷上了某个品牌的智能手表,每天都对着手表里的各种数据和功能研究个不停,还乐此不疲地跟我分享各种“黑科技”。我当时就觉得,他是不是把所有能“数字”的东西都给“数”了个遍。所以,当我看到“【XH】 数字助听器信号处理关键技术”时,我第一反应就是,这本书可能就是那种,会把一个大家平时不太注意,但背后却蕴含着尖端技术的领域,给挖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书。我猜想,这本书会从信号的采集、降噪、放大,到最终的声音重塑,每一个环节都进行详细的讲解,甚至可能会涉及一些数学模型和仿真分析,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数字助听器是如何工作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