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理解生活
定价:35.00元
作者: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11156299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理解生活》是阿德勒焦虑现代都市人自我启发的13堂生活课,这也是一本生活指南。帮助我们认识生命不同阶段问题的形式、本质和根源,克服职业、社交和婚恋的困难,成就美好生活。
心理大师阿德勒给焦虑都市人的生活解药
自我启发之父的13堂生活课
人生苦难重重,但人人皆能有所成就
理解生活,和每个阶段的自己不期而遇
阿德勒说,人天生就有追求成功和幸福的意愿和对未来的期望,包括观念和价值观。这一目标会促使个体积极向上,努力克服并补偿自卑感。个体为自己制订了一个独特的优越目标或成功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每个人在生命历程中都会遇到三大问题——职业问题、社交问题和婚恋问题。它们迫使人们做出应答,迫使人们处理这些问题,正是从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中,每个人看到了自己对人生意义的理解。每个人生问题的答案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生活风格决定了他的未来。
听阿德勒讲述生活的13堂课,认识生命不同阶段问题的形式、本质和根源,克服困难,追逐未来。
目录
目录
导读 活出阿德勒心理学,择你所爱的人生
推荐序一 来自维也纳的心灵教育大师
推荐序二 近看是矮子,远看是巨人
章
个体心理学原理 ‖001
一个人遗传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早期生活中如何利用自身的遗传特质。
第二章
克服缺陷 ‖021
总想远离那些比自己强的孩子,而与比自己弱的孩子玩,这种不正常的自卑感被称为“自卑情结”。
第三章
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 ‖038
具有自卑情结的人假定自己是优越的,进而产生了优越情结;正常的个体没有优越情结,甚至都没有优越感。
第四章
生活风格 ‖054
山谷中松树的生长方式和山顶的松树不一样,人类也是如此。
第五章
早期回忆 ‖069
早期回忆不是原因,它们只是一些线索,让我们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以及事态是如何发展的。
第六章
行为和态度 ‖084
行为本身源于态度,又是态度的表达;态度是个体对生活的表现。
第七章
梦及其解析 ‖099
意识和无意识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个体。梦是个体心理的表达和活动形式。
第八章
问题儿童及教育 ‖114
所有问题儿童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通常来说,他们都很懦弱。
第九章
错误的生活风格:
一个案例 ‖136
孩子只想到处惹事,搞得大家围着他团团转。这些行为与他的生活目标和原型是一致的。他的目标就是凌驾于他人之上并控制他人,占据父母所有的注意力。
第十章
行为不良和缺乏社会兴趣 ‖150
有些人之所以没有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兴趣、勇气和常识使他们将自卑感和优越感应用在对社会有意义的方面。
第十一章
恋爱和婚姻 ‖162
只有能够适应社会的人才能解决恋爱和婚姻问题。大多数婚姻问题都是因为当事人缺乏社会兴趣。
第十二章
和性问题 ‖176
在生命早期就出现了。性驱力应该被约束在一个有意义的目标之内。
第十三章
结论 ‖188
作者介绍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生于维也纳,现代世界的精神分析学者,也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者,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世界心理学史中无法避开的少数璀璨的心理学家之一,心理学界泰斗级人物。
其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假想的目的论、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他继承和发扬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念,但其基本观点与之大相径庭。其著作有《自卑与》《理解人性》《理解生活》《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教育》等。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一生阅历丰富,磨难颇多。他在幼年时期患上了佝偻病,看上去又矮又丑,又曾在5岁那年患上肺炎险些丧命,不幸的童年也使得他在兄弟们之间常感到自卑。但生活的挫折并未使他消沉,相反,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自己,1895年,他获得了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成为一名医生;1902年他加入弗氏集团,并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一战期间,他曾在奥国军队当军医,战争结束后退役,随后在维也纳从事儿童心理学的辅导工作。同时,将他的专业技能向大量专业和非专业的人士进行展示和传授。从此名声大振;1926年,他受聘于哥伦比亚大学;1932年,受聘为长岛医学院教授;1935年,在美国创办了国际个体心理学学刊;1937年,他受邀到欧洲讲学,因疲劳过度,心脏病突发离世。
文摘
序言
我一直认为,人际关系的处理是我生活中最头疼的问题之一。我总是小心翼翼,害怕说错话,害怕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我试图讨好每一个人,生怕失去任何一份友情或亲情。然而,这种刻意的迎合,反而让我感到疲惫不堪,也让我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另一种与人相处的方式——真诚和独立。它告诉我,我们之所以会陷入人际关系的困境,往往是因为我们试图通过“控制”他人来获得安全感,或者通过“迎合”他人来获得价值感。真正的连接,建立在彼此的独立和尊重之上。我开始尝试去表达真实的自己,去设定健康的界限,去理解他人的需求,但同时我也学会了不再为他人的情绪负责,也不再强求所有人都喜欢我。这种“适度的疏离”和“真诚的靠近”,让我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轻松和自然,也让我感受到了真正的归属感,而不是一种虚假的依赖。
评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思想的迷宫,但每一次的探索,都让我更加接近出口。我以前总是追求一种“稳定”的生活状态,害怕任何形式的改变和挑战。然而,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持续的变革,我们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原地。这本书给了我一种面对不确定性的勇气。它让我明白,追求“意义”比追求“稳定”更为重要。人生的价值,在于我们如何去创造和贡献,在于我们如何去体验和学习。我开始反思我的职业选择,我的兴趣爱好,我的人生目标。我不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工作,而是去寻找那些能够让我感到充实和有意义的事情。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也能够以一种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因为我知道,每一次的经历,无论好坏,都在塑造着我,都在让我变得更强大,更成熟。这本书,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评分长久以来,我习惯于将生活中的许多不如意归咎于外部因素,例如社会环境、家庭背景,甚至是运气不好。我总觉得,如果一切都能按照我期望的那样发展,我一定会更快乐。然而,这本书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受害者情结”。它告诉我,我们并非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创造者。我们对生活的态度,我们如何理解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最终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幸福。这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突然之间,我感觉自己从一个被动的棋子,变成了一个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棋手。我开始审视那些我一直抱怨的人和事,尝试去理解他们的立场,去看到事件背后的复杂性。这种理解,并非是为了原谅,而是为了让自己能够从中抽离,不再被负面情绪所困扰。我学会了不再将希望寄托在改变外界,而是将精力聚焦于改变自己,改变我对生活的看法和反应。这是一种内在的解放,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
评分生活中的烦恼,常常如同缠绕的毛线球,越想解开,越是混乱。我一直是个倾向于内省的人,喜欢在独处时消化情绪,寻找根源。然而,很多时候,我发现自己陷入了思维的死胡同,反复咀嚼过去的错误,或是担忧未知的明天,却始终无法找到一条出路。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提供了一张地图,上面标注着一些我从未留意过的路径。它让我明白,我们之所以会感到痛苦,往往是因为我们固守着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或者试图扮演一个不属于自己的角色。那种“追求完美”的压力,那种“被他人认可”的渴望,究竟是从何而来?这本书一层层地剥开这些迷思,让我看到了更本质的问题。我开始尝试去摆脱那些不必要的“应该”,去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去关注当下,去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而不是为了迎合他人。这种“自我接纳”的力量,是我以前从未真正体会过的。我不再害怕犯错,因为错误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我并没有抱持着什么特别的目的,只是觉得“理解生活”这个书名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某种莫名的渴望。我总是觉得,生活就像一张庞大的、错综复杂的网,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个节点,在无休止的连接与互动中寻找自己的意义。有时候,我会在人群中感到孤独,也会在独处时思考生命的价值。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从另一个维度去审视我过往的经历、我的人际关系,乃至我对未来的规划。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一盏灯,在黑暗中为我指引方向,让我开始反思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念头和行为模式。它没有给我直接的答案,而是教会我如何提问,如何去探索,如何用一种更积极、更有建设性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的困境并非源于外界,而是来自我们内心深处对世界的解读方式。这种“解读方式”的调整,才是真正改变生活的关键。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改变的可能性,让我对生活多了一份期待,少了一份迷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